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位于成都的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了太阳神鸟金饰,内层的十二道光芒代表12个月份或时辰外圈的四只鸟代表4个季节或方向。这件金饰反映出( )
A. 古蜀人经世致用的理念 B. 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优越
C. 古蜀先民对自然的理解 D. 封建社会复杂的社会分工
2. 某先秦思想流派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实行严刑峻法,依靠集中的政治权力和统治权术是治国的重要方法。该流派最有可能是( )
A. 墨家 B. 法家 C. 儒家 D. 道家
3. 明世宗时期,旱情严重,皇帝不但多次在宫中祈雨,还遣官祭山川神明,并表示:“致灾之由,固在朕躬。朕既痛自循省,惟赖尔(百官)匡朕不逮。”由此可知,明世宗( )
A. 主张无为而治 B. 认同敬天保民思想
C. 强调隆礼重法 D. 积极组织赈灾救民
4. 欧洲人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国经书的译本时,他们发现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见地。于是在欧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这反映出( )
A. 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影响深远 B. 欧洲人普遍推崇孔子及其著作
C. 中国和而不同的治国理政思想 D. 儒家思想曾影响欧洲启蒙运动
5. 韩国首尔的景福宫和日本的法隆寺虽建于不同的时空环境,但都带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该材料直接反映出( )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A. 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与辐射 B. 古代日韩是中国的藩属国
C. 东亚地区建筑具有统一性 D. 中国处于亚洲文明的中心
6. 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前后译书17部280余万字,涉及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许多西方进步信息由此展现在国人面前,令人耳目一新。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 开始学习西方进步思想 B. 西学占据优势地位
C. 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 D. 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7. 西亚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提到:“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由此可见,影响西亚文化风格的重要因素是( )
A. 经济发展水平 B. 自然地理环境 C. 区域文化交流 D. 历史习俗传统
8. 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谭》里的很多故事取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其中《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主角阿拉丁原型是中国人。这反映出《天方夜谭》( )
A. 融合多种文化因素 B. 文化影响广泛深远
C. 缺少文化创新精神 D. 彰显异域文化风情
9. 在一些古希腊雕塑中,人物极度扭曲的身体表现出十分痛苦,或垂着头,或挣扎,或奄奄一息,但还是在做最后的抗争,并没有就此屈服,强烈的反差、瞬间的描写,完美体现悲剧色彩。由此可见,古希腊雕塑( )
A. 具有强烈人文精神 B. 通常取材于神话故事
C. 借鉴了东方艺术风格 D. 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
10. 在《查士丁尼及其随从》一画中,皇帝被金色的光环所环绕,他手持盛有圣水的容器,庄严而又冷漠。他的左手侧是教皇和牧师,其右手侧也是两名牧师。由此可知,当时的东罗马帝国( )
A 具有政教合一色彩 B. 提倡多元文化共存
C. 宗教氛围较为宽松 D. 重视对地方的控制
11. 佛陀曾教化其门下弟子:“比丘们,出家人不可以追求两种极端。其一,纵情五欲享乐以贪爱为事。其二,过度自我折磨以苦行自虐,这是徒增痛苦之行。”由此可知,佛教提倡( )
A. 众生平等 B. 禁欲苦行 C. 因果轮回 D. 持之有度
12. 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在哲学、科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
A. 导致农耕文明遭受破坏 B. 影响欧洲区域文化发展
C. 创立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D. 加剧希腊社会不平等性
13. 3—6世纪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逐步内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汉人的服饰、饮食、语言等也受胡人影响。这表明( )
A. 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消除 B. 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特征
C. 内迁各族已完成封建化 D. 农耕文明被游牧文明征服
14. 18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在大洋洲开展殖民活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据统计,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这表明,英国的殖民活动( )
A. 造成大洋洲土著民族灭绝 B. 推动大洋洲经济文化发展
C. 改变了大洋洲的人口结构 D. 缓和了大洋洲的地区冲突
15.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这客观上( )
A. 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B. 解决了明清的人地矛盾
C. 为中国带来巨额收益 D. 促进中国江南地区开发
16. 二战期间,大批欧洲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下图是2007年建成的上海犹太纪念馆,它铭刻了二战期间避难上海的犹太人与中国人民友爱互助、共同抵御法西斯残害故事的历史记忆。这段历史上海犹太纪念馆( )
A. 有效遏制了难民数量的增长 B. 推动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C. 树立了中国兼收并蓄的形象 D. 体现出上海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一般认为,西方史学家中最早试图写一部贯穿古今‘通史’著作的是李维,李维在他的《罗马史》中说得很明白:‘我是要写一部罗马人的全史,始自罗马城的建立,直至我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而另一位历史学家塔西佗则执意要揭露罗马帝国早期统治者的真相,他的历史著作集中于描写宫延内部的种种劣行。与塔西佗同时,一位出身于希腊中部的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写作了一本传之久远的传记史学著作《希腊罗马名人合传》,这是一部文辞优美、描写动人的著名传记作品。书中人物不但有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有立法者、演说家和学问家。”
——摘编自王晴佳《西方历史的观念从古希腊到现在》
材料二 司马迁幼时聪慧,10岁开始诵习古文,20岁时,周游了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了解了各地的一些风尚习俗和民间传说。《史记》全书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以人物传记为主,体例严谨,内容丰富。司马迁作为一位史官,对西汉统治者极为不满,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除此之外,还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又对天文、历法、礼乐、水利、经济、少数民族,以专章论述,比较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民族国家的面貌。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历史学家与司马迁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罗马史学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18. 罗马帝国发展历程中,日耳曼民族居住在帝国北疆,莱茵河以东地区,在历史上与罗马帝国互动频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2世纪罗马人与日耳受人冲突(浮雕)
材料二 “他们中间没有私有的、划开的土地……他们不大吃粮食,生活大部分都依靠乳类和家畜,特别着重打猎。”“日耳曼人是令人生畏的战士,他们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小事由首帅们商议;大事则由全部落议决,如果人民不满意他的意见,就报之以喷喷的叹息声……他们天性纯朴,没有感染奸巧机诈,善待他人。”
——滴编自(古罗马)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
(1)指出两则材料在史料类型上的差异。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耳曼民族的特点。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化自起源之初便呈现多样性。各文化之间通过人口迁徙、商业贸易、战争等途径实现了接触、交流、碰撞,在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中形成了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
——商编自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论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民本思想,是出于对民的同情,带有浓厚阶级感彩;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本思想,则有着鲜明的政治意义:晚年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他一生中在政治
上的伟大转变,完成了对民认识上的思想飞跃。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暑和实际工作之中。
——摘编自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完成“飞跃”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成文)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位于成都的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了太阳神鸟金饰,内层的十二道光芒代表12个月份或时辰外圈的四只鸟代表4个季节或方向。这件金饰反映出( )
A. 古蜀人经世致用理念 B. 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优越
C. 古蜀先民对自然的理解 D. 封建社会复杂的社会分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层的十二道光芒代表12个月份或时辰,外圈的四只鸟代表4个季节或方向”中的信息可知,月份、季节等反映了古代蜀地的人民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C项正确;金饰非实用器,与经世致用含义不符,排除A项;金饰体现了古蜀人对自然的理解,但本身无法看出成都的自然环境,排除B项;商周时期属于奴隶社会,并非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2. 某先秦思想流派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实行严刑峻法,依靠集中的政治权力和统治权术是治国的重要方法。该流派最有可能是( )
A. 墨家 B. 法家 C. 儒家 D. 道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实行严刑峻法,依靠集中的政治权力和统治权术是治国的重要方法”可知,该流派住这一行严刑峻法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可以判断是法家思想,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儒家主张德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 明世宗时期,旱情严重,皇帝不但多次在宫中祈雨,还遣官祭山川神明,并表示:“致灾之由,固在朕躬。朕既痛自循省,惟赖尔(百官)匡朕不逮。”由此可知,明世宗( )
A. 主张无为而治 B. 认同敬天保民思想
C. 强调隆礼重法 D. 积极组织赈灾救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旱情严重,皇帝不但多次在宫中祈雨,还遣官祭山川神明”可以看出明世宗通过对天的起到来解决旱情,反映了明世宗敬天以求保佑百姓摆脱旱灾的摧残,B项正确;皇帝因为旱情求雨并非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法律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所在旱情严重时,皇帝祈雨的行为,没有涉及组织赈灾救民,排除D项。故选B项。
4. 欧洲人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国经书的译本时,他们发现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见地。于是在欧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这反映出( )
A. 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影响深远 B. 欧洲人普遍推崇孔子及其著作
C. 中国和而不同的治国理政思想 D. 儒家思想曾影响欧洲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及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启蒙思想家借助孔子宣传自身的思想,反映了儒家思想曾影响欧洲启蒙运动,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方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没有涉及西方文化对东方的影响,未体现东西文化“互动”,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受到启蒙思想家的推崇,并非欧洲人“普遍”推崇孔子及其著作,排除BB项;材料只涉及孔子影响了启蒙运动,但没有涉及孔子的哪些思想影响了启蒙运动,不能反映中国和而不同的治国理政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5. 韩国首尔的景福宫和日本的法隆寺虽建于不同的时空环境,但都带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该材料直接反映出( )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A. 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与辐射 B. 古代日韩是中国的藩属国
C. 东亚地区建筑具有统一性 D. 中国处于亚洲文明的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韩国)。根据材料中“都带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可知日韩两国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反映出“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与辐射”,A项正确;日本不是中国的藩属国,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韩国和日本的两座建筑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不能得知整个东亚地区的建筑具有“统一性”,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中华文化对日本和韩国的影响,不能体现中国是整个“亚洲”文明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
6. 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前后译书17部280余万字,涉及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许多西方进步信息由此展现在国人面前,令人耳目一新。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 开始学习西方进步思想 B. 西学占据优势地位
C. 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 D. 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引进、翻译西方书籍”“许多西方进步信息由此展现在国人面前”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并影响了国人思想,体现了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C项正确;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就开始向西方学习,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西学的传播,但不能反映“占据优势”,且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虽然西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但没有“重创”传统文化,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7. 西亚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提到:“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由此可见,影响西亚文化风格的重要因素是( )
A 经济发展水平 B. 自然地理环境 C. 区域文化交流 D. 历史习俗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题干信息,西亚地区洪水猖獗,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史诗《吉尔伽美什》也有所体现,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西亚文化风格的重要因素,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自然环境对文学作品风格的影响,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习俗传统对文化风格的影响,排除AD项;据材料可知,《吉尔伽美什》的文化风格是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非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B项。
8. 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谭》里的很多故事取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其中《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主角阿拉丁原型是中国人。这反映出《天方夜谭》( )
A. 融合多种文化因素 B. 文化影响广泛深远
C. 缺少文化创新精神 D. 彰显异域文化风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谭》的取材源自世界各地,故事本身却反映了阿拉伯社会风貌,可见《天方夜谭》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方夜谭》融合了其他文化,但没有体现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阿拉伯文学在吸收借鉴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加以融合,有所创新,排除C项;阿拉伯文学体现本民族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
9. 在一些古希腊雕塑中,人物极度扭曲的身体表现出十分痛苦,或垂着头,或挣扎,或奄奄一息,但还是在做最后的抗争,并没有就此屈服,强烈的反差、瞬间的描写,完美体现悲剧色彩。由此可见,古希腊雕塑( )
A. 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B. 通常取材于神话故事
C. 借鉴了东方艺术风格 D. 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材料“但还是在做最后的抗争,并没有就此屈服,强烈的反差、瞬间的描写,完美体现悲剧色彩”及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雕塑展现人抗争不息,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展现人的尊严和价值,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古希腊雕塑的内容,但没有涉及这些内容的取材,排除B项;材料涉及古希腊雕塑的内容反映了人文精神,但材料没有涉及这种特点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不能得知借鉴了东方艺术风格,排除C项;雕塑是对社会中现实人物的艺术创作,且材料中反映了古希腊雕塑明显具有强烈的艺术加工成分,并非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在《查士丁尼及其随从》一画中,皇帝被金色的光环所环绕,他手持盛有圣水的容器,庄严而又冷漠。他的左手侧是教皇和牧师,其右手侧也是两名牧师。由此可知,当时的东罗马帝国( )
A. 具有政教合一色彩 B. 提倡多元文化共存
C. 宗教氛围较为宽松 D. 重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东罗马帝国)。画面中,查士丁尼位于画面正中,头顶光环,手持宗教圣物,被身旁牧师环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显示其统治带有政教合一色彩,A项正确;除基督教外,画面难以展现其他文化风格,不能反映“多元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基督教对东罗马帝国的影响,没有涉及宗教氛围是否宽松,排除C项;画面反映的是宗教对东罗马的影响,但难以体现当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佛陀曾教化其门下弟子:“比丘们,出家人不可以追求两种极端。其一,纵情五欲享乐以贪爱为事。其二,过度自我折磨以苦行自虐,这是徒增痛苦之行。”由此可知,佛教提倡( )
A. 众生平等 B. 禁欲苦行 C. 因果轮回 D. 持之有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出家人不可以追求两种极端”及所学知识可知,佛陀主张凡事不走极端,倡导“中道”,即持之有度,D项正确;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和因果轮回,但这两种观念在题干中未能体现,排除AC项;据材料“过度自我折磨以苦行自虐”可知,佛教反对过渡的禁欲苦行,排除B项。故选D项。
12. 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在哲学、科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
A. 导致农耕文明遭受破坏 B. 影响欧洲区域文化发展
C. 创立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D. 加剧希腊社会不平等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印欧人……进入巴尔干地区,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在哲学、科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印欧人的迁徙对欧洲区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B项正确;材料肯定印欧人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没有“破坏农耕文明”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印欧人迁徙对欧洲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未涉及印欧人迁徙对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希腊社会不平等性的影响,排除CD项。故选B项。
13. 3—6世纪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逐步内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汉人的服饰、饮食、语言等也受胡人影响。这表明( )
A. 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消除 B. 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特征
C. 内迁各族已完成封建化 D. 农耕文明被游牧文明征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3至6世纪(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建立汉化政权,“汉人……也受胡人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互动特征,B项正确;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没有消除民族间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少数民族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但没有涉及影响到什么程度,不能反映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且并非所有内迁的少数民族都完成了封建化,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游牧民族内迁后,学习汉族文化,有的少数民族民族政权由游牧经济发展到农耕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8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在大洋洲开展殖民活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据统计,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这表明,英国的殖民活动( )
A. 造成大洋洲土著民族灭绝 B. 推动大洋洲经济文化发展
C. 改变了大洋洲的人口结构 D. 缓和了大洋洲的地区冲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可知,英国在大洋洲开展殖民活动,造成澳大利亚原住民人口锐减,说明英国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大洋洲的人口构成,C项正确;大洋洲土著民族遭到驱赶和屠杀但并非灭绝,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给大洋洲带来的灾难,没有涉及对大洋洲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排除B项;英国殖民活动会加剧大洋洲的矛盾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这客观上( )
A. 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B. 解决了明清的人地矛盾
C. 为中国带来巨额收益 D. 促进中国江南地区开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可知,“下南洋”客观上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A项正确;“解决了明清的人地矛盾”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下南洋”的华人华侨对东南亚地区产生的影响,不会为中国带来巨额收益,也与中国江南地区开发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6. 二战期间,大批欧洲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下图是2007年建成的上海犹太纪念馆,它铭刻了二战期间避难上海的犹太人与中国人民友爱互助、共同抵御法西斯残害故事的历史记忆。这段历史上海犹太纪念馆( )
A. 有效遏制了难民数量的增长 B. 推动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C. 树立了中国兼收并蓄的形象 D. 体现出上海的国际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铭刻了二战期间避难上海的犹太人与中国人民友爱互助、共同抵御法西斯残害故事的历史记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时期,大批犹太难民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在上海这座城市得到帮助,这是古老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的相逢相依,体现了上海的国际主义精神,D项正确;这段历史不能有效遏制难民数量增长,排除A项;近代上海救助犹太难民与全球劳动力市场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国吸收了犹太人的文化,没有“兼收并蓄”形象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一般认为,西方史学家中最早试图写一部贯穿古今‘通史’著作的是李维,李维在他的《罗马史》中说得很明白:‘我是要写一部罗马人的全史,始自罗马城的建立,直至我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而另一位历史学家塔西佗则执意要揭露罗马帝国早期统治者的真相,他的历史著作集中于描写宫延内部的种种劣行。与塔西佗同时,一位出身于希腊中部的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写作了一本传之久远的传记史学著作《希腊罗马名人合传》,这是一部文辞优美、描写动人的著名传记作品。书中人物不但有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有立法者、演说家和学问家。”
——摘编自王晴佳《西方历史的观念从古希腊到现在》
材料二 司马迁幼时聪慧,10岁开始诵习古文,20岁时,周游了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了解了各地的一些风尚习俗和民间传说。《史记》全书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以人物传记为主,体例严谨,内容丰富。司马迁作为一位史官,对西汉统治者极为不满,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除此之外,还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又对天文、历法、礼乐、水利、经济、少数民族,以专章论述,比较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民族国家的面貌。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历史学家与司马迁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罗马史学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1)共同之处:都有史学家的使命感;都重视通史的写作;都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都重视揭露统治阶层的残暴腐朽;都重视对各行业人群的描写。
(2)古罗马史学:罗马帝国的统一;奴隶制经济的繁荣;罗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答对其中2个,共4分)《史记》:西汉王朝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司马迁个人的才华;中华文化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儒家思想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罗马)。共同之处:据材料“我是要写一部罗马人的全史”“司马迁作为一位史官,对西汉统治者极为不满,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可知,都有史学家的使命感;据材料“始自罗马城的建立,直至我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上起黄帝,下迄‘当代’”可知,都重视通史的写作;据材料“这是一部文辞优美、描写动人的著名传记作品”“还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可知,都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据材料“执意要揭露罗马帝国早期统治者的真相”“对西汉统治者极为不满,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可知,都重视揭露统治阶层的残暴腐朽;据材料“书中人物不但有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有立法者、演说家和学问家”“还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可知,都重视对各行业人群的描写。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罗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和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影响力罗马史学和《史记》的产生,在回答两者的历史背景时,主要从这几个角度进行说明。古罗马史学:在政治上,罗马帝国的统一;在经济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在思想文化上,罗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史记》:在政治上,西汉王朝的统一;在经济上,封建经济的繁荣;在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儒家思想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受到司马迁个人的才华的影响。
18. 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中,日耳曼民族居住在帝国北疆,莱茵河以东地区,在历史上与罗马帝国互动频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2世纪罗马人与日耳受人冲突(浮雕)
材料二 “他们中间没有私有的、划开的土地……他们不大吃粮食,生活大部分都依靠乳类和家畜,特别着重打猎。”“日耳曼人是令人生畏的战士,他们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小事由首帅们商议;大事则由全部落议决,如果人民不满意他的意见,就报之以喷喷的叹息声……他们天性纯朴,没有感染奸巧机诈,善待他人。”
——滴编自(古罗马)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
(1)指出两则材料在史料类型上的差异。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耳曼民族特点。
【答案】(1)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
(2)日耳曼民族在政治上崇尚原始部落民主形式;经济上还未产生私有制,农牧业共存;崇尚武力,英勇善战;天性淳朴,善待他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材料一属于考古发现的实物,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二属于文献记载,属于文献史料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大事则由全部落议决”可知,日耳曼民族在政治上崇尚原始部落民主形式;据材料“他们中间没有私有的、划开的土地”可知,经济上还未产生私有制,农牧业共存;据材料“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可知,崇尚武力,英勇善战;据材料“他们天性纯朴,没有感染奸巧机诈,善待他人”可知,天性淳朴,善待他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化自起源之初便呈现多样性。各文化之间通过人口迁徙、商业贸易、战争等途径实现了接触、交流、碰撞,在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中形成了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
——商编自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人口迁徙推动世界文化交流。阐述: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文化发展。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创立了迈锡尼文明和古典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非洲人和欧洲人来到美洲,他们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生活过程中发展了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美洲文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在不同的文化交汇、借鉴中,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综上所述,人口迁徙促进了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近现代(世界)。设问要求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论述。据材料“各文化之间通过人口迁徙、商业贸易、战争等途径实现了接触、交流、碰撞,在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中形成了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及所学知识可知,人口的迁徙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可以以此为论题,结合古代、近代、现代人口迁徙如何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角度进行说明,如印欧人的迁徙、新航路开辟后的人类迁徙、现代的人类迁徙等。可进行论述如下: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文化发展。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创立了迈锡尼文明和古典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非洲人和欧洲人来到美洲,他们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生活过程中发展了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美洲文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在不同的文化交汇、借鉴中,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综上所述,人口迁徙促进了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民本思想,是出于对民的同情,带有浓厚阶级感彩;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本思想,则有着鲜明的政治意义:晚年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他一生中在政治
上的伟大转变,完成了对民认识上的思想飞跃。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暑和实际工作之中。
——摘编自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完成“飞跃”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成文)
【答案】(1)历史条件:中国社会半殖半封的性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传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孙中山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反思;孙中山对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俄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民主革命的发展,争取工农对革命支持的需要;孙中山的革命经历和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
(2)示例:说明: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让广大农民翻身做主;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改善了国民生活水平;十八大以来,组织脱贫攻坚战役,让全国人民脱贫实现小康,让中华民族千年梦想一朝梦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来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历史条件: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思想渊源、现实需要、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具体而言: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包括中国和西方、正面和反面的参考借鉴。比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传入;西方工业化和科技发展推动生活水平提高,西方国家完善社会救济制度,提供现实参照;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运动的影响。现实需要上,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本思想,则有着鲜明的政治意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得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争取工农群众对革命支持的需要。个人因素方面,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可得出孙中山的革命经历和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设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论述时,主要结合中国共产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表现进行说明,如可以分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等时期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史实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让广大农民翻身做主;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改善了国民生活水平;十八大以来,组织脱贫攻坚战役,让全国人民脱贫实现小康,让中华民族千年梦想一朝梦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来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