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小专题通关训练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宗教改革 小专题通关训练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小专题通关训练------宗教改革
一、单选题
1.自1529到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连续召开7次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法令,规定主教等高级教士就任新职时不得将圣俸收入交给罗马教皇,而应将第一年的全部收入,及其后每年收入的1/10上缴英国国王。这一规定( )
A.破坏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C.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D.加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2.16世纪,纺织工人要求“不仅要从精神上而且要从实际行动上”掌握福音的真义,坚称“我们应当以爱和真正的信仰来照看我们的兄弟”,应当将装饰教堂的资金转而用在“冬天缺少柴火、蜡烛和其他生活必备品的穷人身上”。这一现象( )
A.体现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 B.将民众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C.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3.1535年,亨利八世任命克伦威尔担任皇家委员会主席,其主要任务是检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事务,要求这两所大学不得帮助那些支持教皇的人。1553年英国王室又规定,所有大学学位的申请者都必须赞成英国国教的教规。材料说明英国( )
A.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B.国王成为教会最高首脑
C.王室助推宗教改革进程 D.封建王权统治日益稳固
4.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信仰统一法案》,对主教的职能进行了重新界定,要求主教们“在宗教审判和教会运行中推行此项法令,并且有权在自己的教省和教区内监督并改正违背这些政策的宗教行为。”该法令( )
A.体现了因信称义理念 B.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C.剥夺了教会的审判权 D.推动了世俗王权的加强
5.1520年,路德撰写了《致德意志贵族书》,痛斥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分裂,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现金超过30万古尔登,而得到的只有侮辱和轻视。德意志人为什么要容忍罗马教皇的掠夺和榨取呢?法兰西王国已防止了这等事,为什么德意志民族还要继续忍受呢?路德旨在( )
A.反对教皇推销的赎罪券 B.捍卫德意志民族利益
C.鼓动贵族反对教皇统治 D.宣扬因信称义获救赎
6.加尔文原是路德派信徒,后来提出“先定论”,认为上帝所创的万民中有“选民”与“弃民”之分。若万事如意,生财有道,必为“选民”,注定可升天堂;若百无一通,破产倒运,必为“弃民”,应该忍受压迫和剥削。“先定论”( )
A.推动新教伦理的兴起与广泛认同 B.表明欧洲社会流行理性主义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 D.导致新教各派之间矛盾尖锐
7.马丁·路德在把《圣经》翻译成德语时说:“要弄清楚怎么讲德语,就去问家中的母亲、街头的孩子及街市之平民百姓,观察他们怎么说话,然后照此翻译。”路德甚至还会使用图画来展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这些做法( )
A.促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B.描绘了未来社会的蓝图
C.推动宗教仪式的简化 D.扩大了新教的群众基础
8.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在欧洲毕业于专门提供技术学习教育和从事工商业教育的院校或者提供中产阶级实业生活教育的院校的学生中,新教徒所占百分比远远超过天主教徒。相反,天主教徒更乐于接受人文学科教育。这表明宗教改革( )
A.重经济发展而轻理性思维 B.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C.使神圣的宗教走向世俗化 D.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9.16世纪,马丁·路德提出每个市镇都应设立本国语初等学校,开设阅读、书写、体格训练及宗教等科目,重视劳动与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家的女子”。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主张( )
A.否定教廷对圣经的垄断 B.体现了国家观念的上升
C.反映了自由平等的理念 D.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0.欧洲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等人以《圣经》为依据,提出“在极端的情形下面,世俗统治者执意不听从教会的道德指导,有良知的基督徒甚至得放弃对国家的忠诚,负起建立新政治秩序的革命责任。”该思想有利于(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B.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 D.彻底摆脱了宗教信仰
11.16世纪,德国南方着重推行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建筑艺术,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豪华的装饰来为信徒营造“新天堂”。相反,在北方、教堂建筑都倾向更为简洁的风格,他们认为教堂仅仅是一种信徒的集会场所,无需过多的装饰。这主要缘于德国南北方( )
A.文艺复兴运动开展程度不同 B.对待启蒙运动的政治态度迥异
C.宗教改革运动影响存在差异 D.接纳科学革命的程度差距较大
12.有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对民族自由含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该观点意在说明,路德教( )
A.使基督徒获得信仰自由 B.为绝对君主制奠定理论基础
C.助推反宗教局面的形成 D.导致罗马教廷势力迅速衰落
13.路德指出:神父、主教或教皇,和其他的基督徒并没有差别,也并不更优越,他们不过受了委托,以传道并举行圣礼为业;俗世掌权者也一样,他们不过受了委托,拿着刀和杖来惩罚恶人,保护善人。据此可推知,宗教改革( )
A.推动了欧洲社会的世俗化 B.扩大了世俗王权的影响力
C.便利了人文主义思想复苏 D.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14.1533年,亨利八世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案》,完全断绝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1534年,《至尊法案》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1536年,国会通过《小修道院解散法》,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英国的这些措施( )
A.导致社会等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旨在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C.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D.调和了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
15.“天职”一词的现代意义源于路德对《圣经》的重新翻译。他采用了“神的呼召”与“劳动”的融合,认为施加在每个基督徒身份上的义务,是上帝给每个基督徒的命令。他还认为人的天职属于尘世,是一种属灵生活的操练,是一种尘世中的修道。由此可见,路德的“天职”说( )
A.赋予世俗职业以道德意义 B.肯定世俗生活,支持灵魂自救
C.强化了基督教的教化作用 D.号召宗教改革,追求现世幸福
16.马克思说:“宗教改革给诸侯带来很大的好处,每个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取得主教的权利。德国的梦想破灭了,‘德意志民族’和‘德意志国家’成为两回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德国的统一道路障碍重重 B.宗教自由是国家统一的前提
C.现实国情决定了宗教形态 D.德国宗教改革背离世界潮流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路德开始是一个改革家,但最终却成为了一个革命家,被迫用他的基本信念的道理反对和抵抗罗马教会的基本理论。”让路德从改革家转变成革命家的诱发因素是( )
A.路德学识渊博 B.教会的腐败 C.教皇兜售赎罪券 D.德意志诸侯的支持
18.1523年马丁·路德发文《论世俗政权:对世俗政权服从的限度》,指出上帝设立了“上帝之国”和“世界之国”,两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教会负责灵魂、精神和信仰;世俗政府管辖金钱、生命、财产。这一言论( )
A.揭露了罗马教廷的黑暗腐朽 B.反映德意志统一的要求
C.有助于世俗国家王权的兴起 D.阐述了因信称义的理论
19.约翰尼斯~埃克哈特(约1260年一1327年)是德意志神秘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交往和个人内在精神生活的价值,摒弃外功与繁文缛节,人通过沉思达到人与上帝的合一。据此可知,他的思想( )
A.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 B.启迪了德意志宗教改革
C.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D.摆脱了基督教教义束缚
20.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群体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这一变化( )
A.巩固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C.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D.催生了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宗教改革时代最伟大的代表,时至今日,路德派仍然是新教中的主流。路德作品中不乏关于政治问题的思考,而且这些内容连同他们各自信徒的努力深刻塑造了早期现代欧洲的政治思想与实践。但路德始终自视为神学家,而非政治思想家。他坚持认为自己在政治问题上的看法是神学思考的直接后果,其权威奠基于对《圣经》中上帝之道的正确理解。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从根本上颠覆了教会精神权力的神学理论基础,解放了个体基督徒的精神自由。在信徒与上帝的关系层面,这种自由排除了教会的中介性地位,使人直面上帝。在教会内部制度的层面,从这种自由所引申出来的“平信徒皆为祭司”的原则,彻底瓦解了教会内部的教阶等级体制。思想史专家菲吉斯曾言,“倘若当初没有路德,就永远不可能有路易十四。路德和路易十四之间是不是有联系,学术界内部或许有不同看法。但是,在近代欧洲早期,路德的政治学说对绝对君主制的兴起有着重要影响,这恐怕是不可否认的。
——摘编自梁涛等《中西政治哲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影响。
2.图文互证是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关于推动新教发展的动力问题,有学者这样认为:“若说经济动力在新教崛起的初期阶段就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似乎并非如此。新教不仅在苏格兰、波兰和匈牙利等农业国同样赢得了信徒,在经济停滞的北德意志也要比在经济繁荣的南德意志发展得更为顺利。而在法国,当许多封建领主和农民皈依新教时,巴黎和许多其他城镇仍坚定地信仰天主教。”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
(1)指出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理由。
(2)引用图中的两个信息印证材料二的论述。并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历史地图。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初期,许多意大利贵族就时兴搜集古典时期希腊和罗马的各种希腊文、拉丁文抄本和各种艺术品的残片,有的贵族还用从希腊和罗马的建筑废墟中捡到的雕塑物碎片来装饰自己的花园,更有一些有势力和财力的贵族办起这类收藏品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意大利的文学、雕塑、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历时400年左右的复兴中,不是以革命的、摧枯拉朽式的疾风暴雨来荡涤中世纪高度宗教化的一神观念,而是以一种温和温情的方式将人性元素渗入人的纯神性统治的精神世界中,并占据一定的位置,形成西方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云德《温柔的背叛-意大利文艺复兴再认识》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西欧基督教社会出现了基督教的崇高理想与罗马教会的卑污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至第十五世纪而两者悬殊之甚,已非任何巧妙的解释所能掩饰。理想仍属基督教的,仍属一种统一、和平与安分的理想;而现实则为地方战争、为对于财富与地位的巧取豪夺、为权力的分裂。”为了克服这种尴尬状况,中世纪末期的西欧社会可能采取的变革方案只有两种:一种是顺应罗马教会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撕破虚幻的神性面纱,理直气壮地为人性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另一种则是以虔诚的信仰来对抗堕落的教会,以圣洁的神性来驾驭败坏的人欲,重振早期基督徒的纯真信仰和淳朴道德。这两条方向相反但是目的相同的变革之路,分别表现为15-16世纪风靡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1520年,路德在与罗马教廷公开决裂之后,发表了《告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等“宗教改革三大论著”。在这些文章中,他把矛头对准了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的教皇专制制度,号召德意志贵族们支持宗教改革,建立国家教会。
——摘编自赵林《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动因,并简析这两条“变革之路”的文化意义。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丁·路德认为,属灵的宗教与属世的生存两者之间并不能混淆。例如:做好事和行善都是属世的事情,与属灵的救赎应当没有关系。此外,对人的救赎是上帝的事情,人并没有能力进行自救。还认为,基督教的崇拜对象是上帝而不是教皇、主教和僧侣,后者不具有神性,更不具有凭着自我神化来为世人赎罪的权力。对人类进行救赎的不是教皇和教会,而只能是耶稣基督,从而把教会和宗教的事务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避免了教会通过教权干涉政治的弊病。
——摘编自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二路德说,要相信上帝的恩典是白白地赐予信徒的,因为“圣灵是借上帝慈爱的一瞥,在人心中所燃烧起来的热情”。并提出,“我们不要做这些教皇党徒的弟子,而要做他们的教师和审判者”,“教会最初的意义乃是在世上一切基督徒的集会,其本质并不是有形的”,因为它的首脑是基督耶稣;只有国家才是唯一被承认的社会机构。
——摘编自雷雨田、刘兴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5.从13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两百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向现代过渡的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人性”战胜了“神性”,“人权”战胜了“神权”,为西欧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莎士比亚可以说是这场运动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了30余部戏剧作品,文学艺术加上戏剧形式的表现使他的思想影响更加广泛。
——刘建玮《一读就懂的世界史欧洲》
材料二 一五一七年十月间……始售“赎罪券”。▲闻之,以为其言实与基督教之精义不合。彼乃从当时之习惯著赎罪券《论文》九十五条,榜诸礼拜堂门外。……彼以为罪过之被赦,在于笃信上帝,不在于获得赎罪券。凡基督教徒果能真心悔过,定能免其罪过与刑罚。
——何炳松《欧洲大历史》
材料三 当时,欧洲前往东方的通路为控制整个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势力所封锁,对欧洲人来说,地中海是一所牢狱,而不是一条通途。因此,除了作为中间人牟利的威尼斯人外,欧洲人渴望找到一条“通往香料产地东印度群岛”的新路。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在欧洲的航海事业中遥遥领先,获得了巨大财富。在结束第一次航行回来后,哥伦布急切地想说服人们,他已经发现了宝贵的土地,他准备掠夺这些土地上的财富,并将这里“诚实”而又热情的人们变成奴隶。美洲的发现,确实带来了一场最实质性的变化。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运动”的精神内核,并概括说明“莎士比亚可以说是这场运动的集大成者”的理由。
(2)请写出材料二中“▲”处的人物名字,根据材料二,概括该人物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简述其主张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欧洲人渴望找到“新路”的原因,并指出支持哥伦布远航的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结合所学,就材料三中加横线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阐述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一、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题意可知,英王亨利八世要求收缴教会的部分收入,这反映了王权的加强和教权的衰落,王权的加强有助于推动英国近代国家的建构,B项正确;亨利八世要求收缴教会的部分收入是王权加强的表现,但不能据此说明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被破坏,排除A项;理性王国的蓝图出现于启蒙运动中,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项;这一规定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不仅要从精神上而且要从实际行动上”“我们应当以爱和真正的信仰来照看我们的兄弟”“应当将装饰都堂的资金转而用在‘冬天缺少柴火、蜡烛和其他生活必备品的穷人身上’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517,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这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材料中的现象就是宗教改革成果的表现,A项正确;B项是文艺复兴的作用,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会的腐朽统治,并不是反对上帝,排除C项;材料现象体现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材料主旨与民族意识觉醒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535至1553年的英国。根据材料“要求这两所大学不得帮助那些支持教皇的人”“所有大学学位的申请者都必须赞成英国国教的教规”可知,英王通过设置皇家委员会,加强对大学的干预和监督,要求学位申请者必须赞成国教教规,这有助于打击罗马教廷对英国大学的影响,体现了英国王室对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16世纪30年代,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是国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英国封建王权统治得到强化,但无法得出日益稳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材料中《信仰统一法案》主要是对主教的职能进行了重新界定,以议会法令规范主教们的行为。伊丽莎白一世的这一法令的颁布加强了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提高了世俗王权的地位,主教在宗教领域的权威不断下降,D项正确;1517年的宗教改革是基督教世界发生的一场重大的变革运动,材料未提及信仰的内容,排除A项;这一法令在推行的过程中提升了王权,削弱了教会的影响力,排除B项;该法令用法律规范主教的行为,但主教仍保留有宗教审判权,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20年(德意志)。材料一方面反对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另一方面号召学习法国奋起反抗教廷,无疑是要维护德意志民族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号召德意志贵族起来反抗教廷,并没有强调赎罪券问题,排除A项;文章名称是《致德意志贵族书》,目的在于让贵族肩负起反对教廷的责任,维护德意志民族的利益,非单纯反对教皇,排除C项;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的主张,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欧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先定论”的内容看,体现了资产阶级追逐财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C项正确;“新教”的概念过大,不等同于加尔文教,其伦理兴起早于“先定论”,且材料亦未体现“广泛认同”,排除A项;理性主义流行在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新教各派之间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用平民化的德语翻译《圣经》,甚至还会使用图画来展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有利于扩大新教的群众基础,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宗教改革,而非德意志统一,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用德语翻译《圣经》,没有体现未来社会的蓝图,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用德语翻译《圣经》,而非简化宗教仪式,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新教徒更多学习技术、工商业、实业生活,而天主教徒更多的接受人文学科教育,可知新教徒学习的内容更符合实际和社会需求,可直接转化为谋生的手段,可见宗教与世俗生活联系愈加紧密,走向了世俗化,C项正确;新教重视经济,但不能表明轻视理性思维,实业、工商业是需要理性思维的,排除A项;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叙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德意志)。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主张设立本国语初等学校,除宗教科目还开设阅读、书写、体格训练,重视劳动与职业教育,即学校教育不止为了教会,也要关注世俗事务,可知其教育主张体现了国家利益,国家观念的上升,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没有提及否定教廷对圣经的垄断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自由与平等理念,排除C项;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九十五条论纲》,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马丁·路德等人以《圣经》为依据,提出在极端情况下,有良知的基督徒可以放弃对国家的忠诚,负起建立新政治秩序的革命责任。这一思想强调了宗教与世俗权力的分离,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宗教上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旨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为这一革命提供了宗教上的合法性,有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A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与马丁·路德等人的宗教改革思想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宗教改革16世纪,德意志的统一在19世纪,两者不直接相关,排除C项;马丁·路德等人的宗教改革思想旨在改革教会,而非彻底摆脱宗教信仰,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6世纪,欧洲爆发了宗教改革,在新教地区提倡改革,对教堂和宗教仪式进行改革。所以德国南北方教堂建筑的差异主要在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存在差异,C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主要是宣扬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欲望,突破宗教对人的束缚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A项;16世纪时,启蒙运动尚未开始,排除B项;德国南北方教堂的差距主要与宗教改革有关,并不是接纳科学革命的程度差距较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欧洲)。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由各国政府来管理,这意味着他将宗教权力下放给世俗政权,强调了国家和政府的作用。这种观点为绝对君主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因为绝对君主制强调君主对国家的绝对统治权力,B项正确;材料中观点鼓吹俗权至上,并没有直接涉及到信仰自由的问题,排除A项;路德教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罗马教廷的统治,而不是反对所有宗教,排除C项;虽然路德教的改革对罗马教廷的势力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这并非材料观点的主要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欧洲。根据材料“神父、主教或教皇,和其他的基督徒并没有差别,也并不更优越”、“俗世掌权者也一样,他们不过受了委托,拿着刀和杖来惩罚恶人,保护善人”可知,路德认为神父、主教或教皇和俗世掌权者都是受人委托的,这有利于打破教会的神权统治,推动了欧洲社会的世俗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俗王权的影响力,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推动欧洲社会的世俗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传播,材料主要反映了宗教改革有利于打破教会的神权统治,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民族国家的相关信息,材料强调的是教会人员与世俗统治者一样受人委托,据此可推知宗教改革推动欧洲社会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亨利八世通过立法直接切断了与罗马教廷之间的联系,并没收天主教会的财产,成功将自身的王权建立在了教权之上,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国社会等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材料中英国的这些措施使得英国强化了王权,排除A项;该时期英国属于封建社会,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B项;国王与议会实现结合材料并未反映,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王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由材料可知,路德的“天职”说认为世俗生活和净化灵魂并不对立,履行世俗事务是宗教信仰准许的,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A项正确;材料实际上是对世俗活动的道德辩护,而不是支持“灵魂自救,排除B项;“强化了基督教的教化作用”的说法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C项;“号召宗教改革,追求现世幸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近代(德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四分五裂,而根据“帝国国会确定每个诸侯有权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取得主教的权利”“‘德意志民族’和‘德意志国家’成为两回事”可以看出,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使诸侯逐步摆脱了教会的束缚,有更多的自治权,这意味着德国的统一道路障碍重重,A项正确;宗教改革不等于宗教信仰自由,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教改革对于德国统一的影响,而非强调德国四分五裂的国情和宗教改革形态的关系,排除C项;德国的宗教改革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世界)。据材料可知,路德从改革家转变成革命家,指的是路德倡导了宗教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是教皇的剥削,尤其教皇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把德国当做自己的奶牛,C项正确;路德学识渊博是宗教改革的条件,不是原因,排除A项;教会的腐败是其做为改革家的原因,排除B项;德意志诸侯的支持是德国宗教改革成果的原因,不是诱发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欧洲。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的言论将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分开,分别属于教会和世俗政权管辖,是对中世纪天主教会统治的反抗,从而有助于世俗国家和王权的兴起,C项正确;材料中马丁·路德的言论有助于世俗国家王权的兴起,并没有揭露罗马教廷的黑暗腐朽,排除A项;材料既没有强调德意志分裂的弊端也没有突出经济发展对德意志统一的影响,排除B项;因信称义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解释圣经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基督教徒只需对上帝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材料不能体现因信称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14世纪(德意志)。根据材料可知,约翰尼斯的思想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交往,认为摒弃外功与繁文缛节,人要通过沉思达到人与上帝的合一。这些思想内容与宗教改革的内容不谋而合,体现了他的思想启迪了德意志宗教改革,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约翰尼斯的思想启迪了德意志宗教改革,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无关,排除A项;约翰尼斯的思想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交往,未体现他的思想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约翰尼斯的思想依然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摆脱了基督教教义束缚”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宗教改革前后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后英国教权被削弱,王权不断提高,这一变化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B项正确;宗教改革削弱了宗教的影响,排除A项;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讲的是启蒙运动,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D项错在“催生了”,宗教改革前英国国王也有世俗统治权,只不过权力较小而已,排除D项。故选B项。
二、
1.(1)内容: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人人可以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否定罗马教廷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2)影响: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欧洲。根据材料“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从根本上颠覆了教会精神权力的神学理论基础,解放了个体基督徒的精神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根据材料“他坚持认为自己在政治问题上的看法是神学思考的直接后果,其权威奠基于对《圣经》中上帝之道的正确理解。”与“在信徒与上帝的关系层面,这种自由排除了教会的中介性地位,使人直面上帝。在教会内部制度的层面,从这种自由所引申出来的‘平信徒皆为祭司’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人可以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根据材料“但是,在近代欧洲早期,路德的政治学说对绝对君主制的兴起有着重要影响,这恐怕是不可否认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否定罗马教廷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欧洲。根据材料“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从根本上颠覆了教会精神权力的神学理论基础,解放了个体基督徒的精神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根据“他坚持认为自己在政治问题上的看法是神学思考的直接后果,其权威奠基于对《圣经》中上帝之道的正确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根据材料“但是,在近代欧洲早期,路德的政治学说对绝对君主制的兴起有着重要影响,这恐怕是不可否认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1)现象:欧洲宗教改革后教派林立。(意思相近亦可得分)
理由:地图显示的时空是1560年的欧洲,并且有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天主教等信息,可见是宗教改革后欧洲教派林立,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任意2个信息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信息:从图2得知苏格兰地区主要分布的是加尔文教可印证材料二中“新教在苏格兰等农业国赢得信徒”;从图2得知北德意志地区主要分布的是路德教,可印证材料二中新教也在经济停滞的北德意志地区发展更为顺利”;从图2得知加尔文教在法国不占优势(法国主要分布的是罗马天主教),可印证材料二中"巴黎和许多其他城镇仍坚定地信仰天主教”。(任意2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如何使用:对历史地图的来源及其所含信息注意甄别考辨;关注历史地图中的标题、时间、地点、图示、标注等内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把历史地图定位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图文互证(以文补图),将历史地图和历史文献相互印证。(任意2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详解】(1)依据图片可知反映的是16世纪中期欧洲的国家宗教,结合所学知识,历史现象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教派林立。理由是地图显示的时空是1560年的欧洲,并且有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天主教等信息,可见反映了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教派林立的现象。
(2)第一问引用图中的两个信息认证材料二的论述如:从图得知苏格兰地区主要分布的是加尔文教,可印证材料二中“新教在苏格兰等农业国赢得信徒”;从图得知北德意志地区主要分布的是路德教,可印证材料二中“新教也在经济停滞的北德意志地区发展更为顺利”;从图得知加尔文教在法国不占优势(法国主要分布的是罗马天主教),可印证材料二中"巴黎和许多其他城镇仍坚定地信仰天主教”。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历史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但对历史地图的来源及其所含信息注意甄别考辨;关注历史地图中的标题、时间、地点、图示、标注等内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把历史地图定位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图文互证(以文补图),将历史地图和历史文献相互印证。
3.(1)特征:借助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未与宗教神学彻底决裂,以温和的方式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2)动因:克服中世纪晚期基督教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文化意义:冲击了天主教教会权威;促进了西欧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与传播;造成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为近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大变革奠定了文化根基;创造了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答出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特征:根据材料“许多意大利贵族就时兴搜集古典时期希腊和罗马的各种希腊文、拉丁文抄本和各种艺术品的残片”可知,借助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根据材料“而是以一种温和温情的方式将人性元素渗入人的纯神性统治的精神世界中”可知,未与宗教神学彻底决裂,以温和的方式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动因:根据材料“西欧基督教社会出现了基督教的崇高理想与罗马教会的卑污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这两条方向相反但是目的相同的变革之路”和所学知识可知,克服中世纪晚期基督教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化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冲击天主教教会权威、促进西欧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与传播、造成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助推社会转型及创造了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等角度进行分析。
4.(1)背景:德意志四分五裂;受天主教会的压榨;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任答3点)
(2)影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发展了人文主义,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维护了德国国家权力,推动德国向近代主权国家迈进;为近代国家处理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提供了原则。(任答3点)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8世纪(欧洲)。
背景:根据材料“基督教的崇拜对象是上帝而不是教皇、主教和僧侣,后者不具有神性,更不具有凭着自我神化来为世人赎罪的权力。对人类进行救赎的不是教皇和教会,而只能是耶稣基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四分五裂,受天主教会的压榨;根据材料“对人的救赎是上帝的事情,人并没有能力进行自救”可知,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根据材料“做好事和行善都是属世的事情,与属灵的救赎应当没有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8世纪(欧洲)。
影响:根据材料“把教会和宗教的事务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避免了教会通过教权干涉政治的弊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发展了人文主义,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根据材料“教会最初的意义乃是在世上一切基督徒的集会,其本质并不是有形的,因为它的首脑是基督耶稣;只有国家才是唯一被承认的社会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护了德国国家权力,推动德国向近代主权国家迈进,为近代国家处理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提供了原则。
5.(1)精神内核:人文主义
理由:戏剧作品创作数量多;文学艺术加上戏剧形式的整合。
(2)名字:马丁·路德或路德
主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因信称义),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
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原因:传统商路被穆斯林势力封锁;对东方香料的渴望。国家:西班牙
理解:第一层次:从美洲角度切入。
第二层次:从美洲、欧洲两个角度切入。
第三层次:从美洲、欧洲和世界三个角度切入。
美洲角度: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印第安人被屠杀,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欧洲角度:伴随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世界角度: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
精神内核:据材料一“‘人性’战胜了‘神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
理由:据材料一“他一生创作了30余部戏剧作品,文学艺术加上戏剧形式的表现使他的思想影响更加广泛”可得出戏剧作品创作数量多以及文学艺术加上戏剧形式的整合。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
人物:据材料二“▲闻之,以为其言实与基督教之精义不合。彼乃从当时之习惯著‘赎罪券《论文》九十五条,榜诸礼拜堂门外’”可得出这个人是马丁·路德或路德。
主张:据材料二“彼以为罪过之被赦,在于笃信上帝,不在于获得赎罪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因信称义),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
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宗教改革继文艺复兴之后,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其廉俭教会等主张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成长;其建立民族教会等主张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
原因:据材料三“欧洲前往东方的通路为控制整个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势力所封锁......欧洲人渴望找到一条‘通往香料产地东印度群岛'的新路”可得出原因是传统商路被穆斯林势力封锁以及对东方香料的渴望。
国家:据材料三“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支持哥伦布远航的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是西班牙。
理解:据材料三“他准备掠夺这些土地上的财富,并将这里‘诚实’而又热情的人们变成奴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从美洲角度来说,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被屠杀,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据材料三“他准备掠夺这些土地上的财富”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欧洲角度来说,伴随这西欧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崩溃。结合所学可知,从世界角度来说,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动植物物种的交流和人口迁移,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