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人类早期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认识其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分析亚非古代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不同之处,理解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结合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古代文明呈现多元发展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背景: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靠采集和渔猎为主,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
(2)表现
农业出现 ①西亚地区: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②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畜牧业出现 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结果: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影响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一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②早期城市的出现: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拓展】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制造水平的提高;
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自然地理因素:多分布于大河流域,适合人类生存;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
早期文明的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城市的兴起 )
阶级的产生
①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有了剩余产品,部分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占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
②阶级分化: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贫富分化,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国家的形成
①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
②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成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奴隶社会: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文字的出现: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概况
(1)五大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2)古代文明的总体特征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
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古代文明
(1)古代西亚文明(古代两河流域)
地理环境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发展阶段 BC3500年左右最初的文明
约BC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约BC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成就 政治 君主专制制度 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治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数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文化 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2)古代埃及
地理环境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发展阶段 BC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BC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成就 政治 ①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后,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②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③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文化 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发明了象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法老的之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地理环境 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发展阶段 BC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到BC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成就 政治 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
文化 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自然科学 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造就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古代印度文明
(4)古代希腊文明
地理环境 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发展阶段 文明诞生:BC2千纪,诞生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城邦出现:BC8世纪-BC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
成就 政治 城邦 数量众多,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斯巴达 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
雅典 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握的民主政权的典型,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里,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文化 神话、悲剧、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宝库,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 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拓展】全面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进步性
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公职选举和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民主氛围创造的环境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比较健全的民主制度。
局限性
民主性质的原始性: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民族范围的局限性: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拓展】全面认识印度种姓制度
背景 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目的 维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特点 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内容 婆罗门 主要由僧侣、贵族,掌管宗教祭祀;垄断文化教育,拥有宗教解散权。
刹帝利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征收各种赋税,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政治上没有特权,供养前两个等级,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
首陀罗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人数最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
发展 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影响 这种发端于古代的制度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护统治;但种姓制度制造的种姓隔离,激化了社会矛盾,延续了印度社会发展的进程。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2.《5000年文明启示录》中指出,一些人高高在上,使唤农民耕种收获、上缴余粮,供给士兵、祭司、工匠、船员、驼队、矿工、伐木工,及其他从事专业技艺的人员。随着这些人数量渐增,技艺日精,一个我们称之为“文明”的社会由此形成。材料表明( )
A.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联系 B.社会分工推动了文明起源
C.武力扩张促进文明的发展 D.帝国统治扩大文明的范围
3.“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材料的作者意在强调( )
A.农业的出现使人口的增长成为可能
B.文字是人们出于生产生活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C.农业的发展对于文明的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D.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4.表为古代世界不同地区文明的重要成果。这反映出古代文明( )
地区 成果
两河流域 君主专制制度、楔形文字、法典、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制
尼罗河流域 较完善的官僚系统、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神话故事
印度河、恒河流域 种姓制度、佛教、史诗、数字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城邦、民主政治、寡头政治、希腊神话、哲学、神庙
A.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 B.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兼具多样性与统一性 D.局部交流且相互影响
5.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神话中有几乎毁灭所有人类的大洪水传说,埃及神话中有“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洪水之神,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环境对早期文明的影响 B.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C.区域间的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D.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扩大
6.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步典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中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该条文旨在( )
A.巩固婆罗门教地位 B.革新教育体制
C.打破种姓制度隔阂 D.宣扬法律权威
7.约公元前 450 至前 445 年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阿科斯提案:胜利女神雅典娜的女祭司……应从所有雅典妇女中(任命)……女祭司的薪资应为(每年)50 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 50 德拉克玛。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
A.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 B.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
C.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 D.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基础知识梳理
课堂同步检测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