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鸿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鸿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鸿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构建平等社会
B. 强化中央集权
C. 规范社会秩序
D 缓和诸侯纷争
2. 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珍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 南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 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C 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D. 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3.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弄伤了贵族的眼睛,那么贵族可以依法弄伤这个人的眼睛,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上述规定反映了该法典的( )
A. 同态复仇原则 B. 人人平等原则
C. 抑强扶弱原则 D. 保护私有财产原则
4. 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提到人类触犯了天神,天神决定要降灾于人。由于吉尤苏得拉敬奉天神十分虔诚,天神把消息告诉了他,并教他修造方舟,躲避灾难。当洪水降临之时,唯有吉尤苏得拉和他的船只幸存。这一传说( )
A. 证明了古代世界洪灾频发 B. 体现苏美尔人生死无常的生命观
C. 影响了古代欧洲文化发展 D. 推动古巴比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5. 13世纪以来,神迹剧开始在欧洲部分地区上演,剧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经》故事,而《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它们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神迹剧这一类戏剧( )
A.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B. 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维护了基督教会的封建统治 D. 彰显了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6. 希罗多德认为古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肯定哪一因素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
A. 迷信思想 B. 宗教信仰 C. 工程建筑 D. 地理环境
7. 有学者认为:“秦以后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 注重考查诗赋 B. 打破门第限制 C. 采用八股取士 D. 自由发挥见解
8. 有学者认为,在距今4000年前,地球经历过一场大降温的过程,结束了早前人类的“黄金时代”,使两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衰亡,沉重打击了古埃及文明,更使得印欧人不得不向四周迁徙,冲击着欧亚各临近文明。这( )
A. 说明了农耕与游牧文明冲突的根源 B. 解释了气候变化对文明的重要影响
C. 分析了地理位置与文明兴衰的关系 D. 证明了不同文明发展趋势的一致性
9.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伴随着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英国在当地发展起采矿业。这表明英国( )
A. 移植本国生产方式 B. 国内犯罪的减少
C. 帮助发展当地经济 D. 国家实力的下降
10. 新移民能够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他们在其工作、交往、生活的很多方面是非常“美国化”的,也能够在社会网络和生活社区中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据此材料,可知“新移民”给美国社会带来了( )
A.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多元文化认同
C. 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差距拉大 D. 经济文化扩张
11. “飞天”是印度佛教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 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 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 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12. 中亚帖木儿帝国时期(1370~1507年)出现了一种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波斯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1571~1629年)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在波斯制造出半陶半瓷的器物。材料反映了( )
A. 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 B. 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C. 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D.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
13. 汉代海昏侯墓出土于江西南昌,考古学者整理海昏侯随葬品时发现:约240件玉器中,约70%为新疆和田玉;漆木盒中的虫草的外形与今青藏地区冬虫夏草一致;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都是骆驼造型。这反映了( )
A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B. 中央已直接管理西域地区
C. 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D. 内陆与边疆地区已有交流
14. 清末使用的新教科书里有“社会”一词。小学生知道有“人”、有“家”、有“国”,却不能理解“非国非家”的“社会”一词,老师以过去演戏、救火一类的“会”和“社”来解释,反复讲了一礼拜还是没讲通。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
A. 思想解放历程的艰难 B.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 教育近代化尚未开启 D. 废除科举势在必行
15. 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 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 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D. 契约华工形成苦力贸易
16. 柏拉图说:“人们崇拜荷马,因为他教育了希腊人。”《荷马史诗》成为古典希腊时代希腊人的主要“教科书”,一代又一代的希腊人都是在背诵《荷马史诗》中成长起来。据此可知,《荷马史诗》( )
A. 促进了希腊民族性格的塑造 B. 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C. 属于官方主导编撰的教科书 D. 代表着希腊戏剧的最高成就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兴盛,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史料二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青年时期,他曾寄希望于和平改良,失败后转向暴力革命,认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主编《湘江评论》时,(毛泽东)强调“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他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座右铭,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吴伟锋《毛泽东与中华传统文化》【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18.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西欧的学校教育最初笼罩在神学迷雾之中。教会在教堂和修道院里大多附设有教会学校,主要培养神职人员,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宗教神学的“婢女”。11世纪时,城市里出现了私立的行会学校、市民学校等,主要培养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这类学校注重商业、法律和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计算的训练,有的还用本地民族语言讲授,很受人们的欢迎。与此相应,一个新的职业塾师阶层形成,他们以教育为职业,其中不少人既精通神学,也熟谙法学、古典哲学乃至自然科学。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第2版)
(1)据材料,概括11世纪后西欧学校教育出现的新趋势。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趋势产生原因和影响。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鸿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构建平等社会
B. 强化中央集权
C. 规范社会秩序
D. 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点睛】“先秦儒家”是解题的关键。
2. 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珍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 南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 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C. 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D. 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珍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可以看出南越南越地区与中原、江南楚地、西南巴蜀等地的交流融合,体现其文化具有包容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南越文化的包容性,无法得出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越文化的包容性,不是多样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南越地区与中原、江南楚地、西南巴蜀等地的交流融合,体现其文化的包容性,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3.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弄伤了贵族的眼睛,那么贵族可以依法弄伤这个人的眼睛,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上述规定反映了该法典的( )
A. 同态复仇原则 B. 人人平等原则
C. 抑强扶弱原则 D. 保护私有财产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由材料“如果一个人弄伤了贵族的眼睛,那么贵族可以依法弄伤这个人的眼睛”可知,这体现了同态复仇的原则,A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的利益,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排除B项;材料强调同态复仇法,未体现抑强扶弱原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保护私有财产,排除D项。故选A项。
4. 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提到人类触犯了天神,天神决定要降灾于人。由于吉尤苏得拉敬奉天神十分虔诚,天神把消息告诉了他,并教他修造方舟,躲避灾难。当洪水降临之时,唯有吉尤苏得拉和他的船只幸存。这一传说( )
A. 证明了古代世界洪灾频发 B. 体现苏美尔人生死无常的生命观
C. 影响了古代欧洲文化发展 D. 推动古巴比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可知,史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最古老的史诗,其内容探讨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古代欧洲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天神决定要降灾于人,而非古代世界洪灾频发,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探讨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非生死无常的生命观,排除B项;史诗《吉尔伽美什》描述的信息,是通过修造方舟躲避水灾,不是兴修水利工程,排除D项。故选C项。
5. 13世纪以来,神迹剧开始在欧洲部分地区上演,剧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经》故事,而《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它们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神迹剧这一类戏剧( )
A.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B. 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维护了基督教会的封建统治 D. 彰显了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3世纪以来的欧洲。根据材料“《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它们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及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是商业与手工业的中心,市民多为商人及手工业者。 欧洲中世纪中期最富特征性的现象是行会组织,它是由同一手工业或商业的从业人员组成的。以由此可见,神迹剧的演出内容符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B项正确;此时欧洲的资产阶级并未产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神迹剧与维护基督教会封建统治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 希罗多德认为古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肯定哪一因素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
A. 迷信思想 B. 宗教信仰 C. 工程建筑 D. 地理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显然是地理环境对于文明产生的影响,D项正确;古代及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深受尼罗河的影响,这不属于迷信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宗教信仰,排除B项;尼罗河不属于工程建筑,排除C项。故选D项。
7. 有学者认为:“秦以后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 注重考查诗赋 B. 打破门第限制 C. 采用八股取士 D. 自由发挥见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八股取士是明清的选官制度,八股文格式严格、内容空虚,考生不能自由发挥见解,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故排除D,C符合题意;唐代科举制注重考查诗赋,打破门第限制,故AB不符合题意。故选C。
8. 有学者认为,在距今4000年前,地球经历过一场大降温的过程,结束了早前人类的“黄金时代”,使两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衰亡,沉重打击了古埃及文明,更使得印欧人不得不向四周迁徙,冲击着欧亚各临近文明。这( )
A. 说明了农耕与游牧文明冲突的根源 B. 解释了气候变化对文明的重要影响
C. 分析了地理位置与文明兴衰的关系 D. 证明了不同文明发展趋势的一致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000年前(世界)。材料中的信息是大降温使哈拉巴文明衰亡,沉重打击了古埃及文明,故材料解释了气候变化对文明的重要影响,气候与上古时期世界文明变迁的关系,B项正确;农耕与游牧文明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利益,气候变化是外在推动因素,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气候问题。与“地理位置与文明兴衰的关系”的角度不符,排除C项;“证明了不同文明发展趋势的一致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9.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伴随着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英国在当地发展起采矿业。这表明英国( )
A. 移植本国生产方式 B. 国内犯罪的减少
C. 帮助发展当地经济 D. 国家实力的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后期至1851年英国、澳大利亚。据所学可知,英国很早就有畜牧业,采矿业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部门之一,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牧场、发展采矿业显然是将本国的生产方式移植到澳大利亚,A项正确;材料涉及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据此无法得出英国国内犯罪的减少,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史实,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对澳大利亚的殖民掠夺,材料不能表明英国帮助澳大利亚发展经济,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史实,材料涉及时期英国国力处在上升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新移民能够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他们在其工作、交往、生活的很多方面是非常“美国化”的,也能够在社会网络和生活社区中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据此材料,可知“新移民”给美国社会带来了( )
A.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多元文化认同
C. 其他国家与美国差距拉大 D. 经济文化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可知,“新移民”在认同美国文化的同时,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这体现了新移民为美国带来了多元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其他国家,并未说明移民原因,且该说法以偏概全,并非所有国家都与美国差距拉大,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外来文化传入美国,并非美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张”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1. “飞天”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 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 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 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印度“飞天”传入中国后,逐渐迎合了中国社会的审美,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A项正确;佛教是外来文化,飞天形象的本土化并不能体现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排除B项;外来文化对飞天风格变化有一定影响,但“决定”一说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未涉及儒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中亚帖木儿帝国时期(1370~1507年)出现了一种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波斯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1571~1629年)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在波斯制造出半陶半瓷的器物。材料反映了( )
A. 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 B. 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C. 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D.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题干中“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和“半陶半瓷的器物”在中亚和西亚出现,说明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陶瓷技术传播到了中亚和西亚,因而可以反映出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题干中的中亚帖木儿帝国的人和波斯人都不是阿拉伯人,所以就没法凭借题干信息得出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的结论,排除A项;中亚和西亚人自己制造出来的是陶器或是半陶半瓷的器物,而没法据此得出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的是中亚和西亚人自己模仿中国陶瓷制作出的器物,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汉代海昏侯墓出土于江西南昌,考古学者整理海昏侯随葬品时发现:约240件玉器中,约70%为新疆和田玉;漆木盒中的虫草的外形与今青藏地区冬虫夏草一致;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都是骆驼造型。这反映了( )
A.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B. 中央已直接管理西域地区
C. 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D. 内陆与边疆地区已有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和田玉……虫草……与今青藏地区冬虫夏草一致……鎏金青铜钩都是骆驼造型”可知,新疆的和田玉、青藏地区的虫草均出现在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中,这说明此时内陆与新疆、西藏有往来,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开发,故A项“发展较快”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和田玉有可能通过商贸往来传入内地,故内地在汉代有和田玉并不能说明中央直接管辖西域地区,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地区为新疆和西藏地区,不能体现“中西”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清末使用的新教科书里有“社会”一词。小学生知道有“人”、有“家”、有“国”,却不能理解“非国非家”的“社会”一词,老师以过去演戏、救火一类的“会”和“社”来解释,反复讲了一礼拜还是没讲通。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
A. 思想解放历程的艰难 B.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 教育近代化尚未开启 D. 废除科举势在必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清朝末期(中国)。清末使用的新教科书里有“社会”一词,老师以各种形式讲解,但是学生只知道传统的家国概念,仍旧无法理解“社会”一词,说明学生深受传统思想束缚,无法理解近代的西方政治概念,思想解放历程很艰难,A项正确;材料中陈述学生无法理解近代的西方政治概念,B选项“普遍觉醒”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时开启教育近代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科举制,和科举制的存废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 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 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D. 契约华工形成苦力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主要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有关,即通过对外输出劳动力对殖民地进行开发建设,C项正确;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列强的侵略扩张,而非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而且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虽然逐渐解体,但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列强殖民扩张的影响,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B项;契约华工形成苦力贸易也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柏拉图说:“人们崇拜荷马,因为他教育了希腊人。”《荷马史诗》成为古典希腊时代希腊人的主要“教科书”,一代又一代的希腊人都是在背诵《荷马史诗》中成长起来。据此可知,《荷马史诗》( )
A. 促进了希腊民族性格的塑造 B. 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C. 属于官方主导编撰的教科书 D. 代表着希腊戏剧的最高成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柏拉图认为荷马因教育了希腊人而受到崇拜;《荷马史诗》是一代又一代的希腊人成长的“教科书”。材料强调了荷马及《荷马史诗》的教化作用,体现了官方意志,进而说明《荷马史诗》属于官方主导编撰的教科书,C项正确;材料与希腊民族性格无关,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排除B项;喜剧和悲剧代表着希腊戏剧的最高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兴盛,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史料二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青年时期,他曾寄希望于和平改良,失败后转向暴力革命,认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主编《湘江评论》时,(毛泽东)强调“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他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座右铭,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吴伟锋《毛泽东与中华传统文化》【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答案】(1)特点: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2)关系: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特点:由史料一中“春秋时……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理学”及“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可知,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由“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可知,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由“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可知,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传统文化还有本土性和重伦理的特点,本土性上,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上,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近现代中国。关系:由史料二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可知,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由“(毛泽东)强调‘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可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8.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西欧的学校教育最初笼罩在神学迷雾之中。教会在教堂和修道院里大多附设有教会学校,主要培养神职人员,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宗教神学的“婢女”。11世纪时,城市里出现了私立的行会学校、市民学校等,主要培养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这类学校注重商业、法律和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计算的训练,有的还用本地民族语言讲授,很受人们的欢迎。与此相应,一个新的职业塾师阶层形成,他们以教育为职业,其中不少人既精通神学,也熟谙法学、古典哲学乃至自然科学。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第2版)
(1)据材料,概括11世纪后西欧学校教育出现的新趋势。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趋势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1)趋势:教育世俗化;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化,且注重实用性;教师专业化
(2)原因:教会对教育双重影响;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市民阶层兴起。
影响: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为大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工商业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趋势:据材料“主要培养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这类学校注重商业、法律和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计算的训练”可得出教育的世俗化;据材料“注重商业、法律和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计算的训练,有的还用本地民族语言讲授,很受人们的欢迎”可知,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化,而且注重实用性;据材料“一个新的职业塾师阶层形成,他们以教育为职业,其中不少人既精通神学,也熟谙法学、古典哲学乃至自然科学”可知,教师专业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主要培养神职人员,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宗教神学的‘婢女’” ,教会对教育的双重影响,教会的教育以神学为主,但同时也教授文学等内容;据材料“这类学校注重商业、法律和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计算的训练”可知,学校教授商业、数学、计算等适应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主要培养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可知,市民阶层兴起,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中世纪西欧的学校教育最初笼罩在神学迷雾之中……11世纪时,城市里出现了私立的行会学校、市民学校等”可知,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据材料“有的还用本地民族语言讲授,很受人们的欢迎”可知,促进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据材料“这类学校注重商业、法律和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计算的训练”可知,推动了工商业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世俗教育的发展还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为大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认识。
【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
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
(2)认识: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可得出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根据材料一“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第二小问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华工调查录》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华人移民美国增加了美国劳动力,并将中国文化带入美国,丰富了美国的文化;根据材料二“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可得出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但近代华人移民美洲多是被动的,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