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南宁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南宁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南宁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离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广西顶螺山贝丘遗址,以各种水生动物遗骸为主要堆积物并包含大量的陆生动物骨骸;有相同类型的器物组合,还有磨制石器、蚌器、骨器等,蚌器有蚌刀、蚌铲等。这反映出当时顶螺山地区( )
A. 盛行渔猎生产模式 B. 民众社会生活丰富
C. 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D. 部族同的冲突不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广西)。据材料可知,顶螺山贝丘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遗骸,出现了很多渔猎工具,表明当时的顶螺山地区盛行渔猎生产模式,A项正确;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民众社会生活并不丰富,排除B项;铁犁牛耕推广后小农经济才出现,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顶螺山地区出现的生产工具,未涉及部落冲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 董仲舒不认同孟子、荀子等人的性善论或性恶论,他将人性比作是董政师,曾比作是丝戏缝。如同蔗和卵需要加工、孵化才能成为丝和懷一样,人性只有经过改造,才能臻于曾。这表明童仲舒( )
A. 为封建等级秩序进行辩护 B. 背离了先秦儒学核心思想
C. 发扬了孔子的人性主张 D. 重视对民众的外在教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只有经过改造才能走向善的一面,说明董仲舒重视对民众的外在教化,D项正确;董仲舒的确维护等级秩序,但材料中强调的是对民众的改造和教化,排除A项;董仲舒没有背离儒家仁的核心思想,排除B项;孔子主张性相近,材料中没有体现董仲舒发扬了该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3. 如表所示是唐朝中期科举考试的有关史实。由此可见,当时的科举( )
时期 史实
玄宗时期 要求考生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并知其短长
肃宗时期 允许考生将《五经》、历代史书等等入考场开检
A. 不看重应试者家世 B. 主要考查诗赋文章
C. 考试形式较为灵活 D. 考试程序成熟严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中期科举允许考生将自己平日所作诗赋交给主考官,且允许考生将《五经》和历史书带入考场寻检,这表明唐代科举考试形式较为灵活,C项正确;材料信息未体现应试者的家世信息,故得不出唐代科举“不看重应试者家世”的结论,排除A项;学生将平时所作诗赋交给主考官,无法说明当时科举主要考查诗赋文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考试内容,不能说明当时科举考试程序成熟严谨,排除D项。故选C项。
4. 苏轼所作《秧马歇》中记载,武昌“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活,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赢其首以缚秧”,秧马的使用反映了( )
A. 农民对传统农具的依赖 B. 劳动人民的智慧
C. 文人对农业劳动的体验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活,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赢其首以缚秧”可知,材料描述了农民使用秧马进行插秧的情景,秧马可以节省体力,提高插秧的效率,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秧马的使用,并不能说明依赖传统农具,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苏轼看到农夫用秧马劳作从而作诗,并未体现文人亲自体验劳动,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变化,无法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5. 明代中后期,河南通许县县民“工十之二、商十之三、医、卜、僧、道、阴阳、卜筮十分之一”。陕西地区许多县域中务农者也少,三原县“其俗十七服贾”,泾阳县“民逐末于外者,十八九”。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雇佣关系普遍化 B. 朝廷放松了社会控制
C. 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D. 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陕西地区许多县域中务农者也少,三原县“其俗十七服贾”、“民逐末于外者,十八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从事工商业,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事商业人数增加,与雇佣关系无关,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明朝政府没有放松对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土地兼并会使得农民破产,但这些农民仍可租佃土地从事农业活动,与材料现象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6. 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邀请梁启超到湖南指导变法。湖南地方上叶德辉对康梁“新学”进行了激烈批评,但他强调通晓四学乃士大夫处于列强环伺时代的题中应有之义。据此可知,当时( )
A. 维新阵营内部缺乏共识 B. 制度变革获得普遍支持
C. 学习西方成为时代潮流 D. 救亡运动激化国内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邀请维新派指导变法,一些地方人士虽然对变法激烈批评,但是强调依然要通晓西学,可知学习西方成为时代潮流,C项正确;陈宝箴不是维新派,排除A项;B项错在“普遍”,排除B项;材料没强调国内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7. 如表所示为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知识分子的体育主张。这些主张旨在( )
恽代英
儿不明生思学而体操者,尽不易停正当健全之成这
毛泽东 欧洲华育之有位,自动具主观,仅共对于体育之自究不可
蔡元培 运动会的本身实有许多长处……第二、养成公德;团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
A. 培养现代社会福富的储全人格 B. 促进中国体育教育近代化
C. 推动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 向民众宣传休闲娱乐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毛泽东等人认为要积极推动民众的体育自觉观念,培养民众的社会公德,这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亟需的健全人格,A项正确;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观念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但在这些体育主张中并不是重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娱乐观念,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42年,宿迁抗日民主政权“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制,积极筹备召开参议会,改选县政府”。1943年,该县根据“三三制”原则,普遍实行民选。这些举措( )
A. 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B.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 废除了农村封建制度 D. 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194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宿迁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改组,建立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制,根据“三三制”原则,普遍实行民选。这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地方基层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排除B项;这些举措没有废除农村封建制度,排除C项;这些举措为抗战胜利奠定群众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9. 如图所示为钱大昕1955年所创作的宣传画《努力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们幸福生活打下基础》。该画( )
A.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B. 体现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C.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 反映了工业实力的全面提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根据材料提供时间信息1955年,宣传画《努力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们幸福生活打下基础》可知,当时正值一五计划期间,宣传画主要号召倡导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A项正确;艰苦奋斗在绘画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B项;“双百”方针1956年提出,时间不符,排除C项;工业实力全面提升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71年,周恩来指示外交部,搞外交不是坐“冷板凳”,而是“热板凳”,要积极、主动地与外界接触,自己给自己创造条件,开展外交工作。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与亚非拉、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体现中国( )
A. 积极履行大国责任 B. 注重膝邻友好关系
C. 外交方针与时俱进 D. 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1年(中国)。材料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主动与各国接触、改善外交关系,并取得显著成效,从而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外交的积极主动性,并未直接体现中国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排除A项;材料提到中国与亚非拉、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不仅仅是“注重睦邻友好关系”,排除B项;新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用木板做成的实心轮,从而推动车辆运输的出现,随后,分别来自伊朗高原边缘和安纳托利亚的加喜特人与赫梯人又将实心轮改为轻便的轮辐,使其在战场上发挥极大效能。这反映出( )
A. 两河流域文明发展领先世界 B. 区域间的交流推动文明进步
C. 战争推动了早期文明的交流 D.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200年(两河流域)。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早发明了车轮,之后,来自伊朗高原边缘和安纳托利亚的加喜特人与赫梯人又对这一发明进行了改进,表明区域间的交流推动文明进步,B项正确;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早发明了车轮,随后来自伊朗高原边缘和安纳托利亚的加喜特人与赫梯人又对这一发明进行了改进,只能说明两河流域在此领域得到了发展,并不能说明两河流域文明发展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车轮在战场上作用增强,未涉及战争对早期文明的影响,排除C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不是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7世纪初,英国反对荷兰在亚洲地区香料贸易上的垄断行为,质疑荷兰与当地人签订的垄断性条约的合法性。1619年,荷兰与英国签订协议,协调了双方就胡椒总额和香料贸易份额的配比,并且开始在海上军事领域进行合作。这反映出( )
A. 荷兰商业帝国地位开始下降 B. 英国获得世界霸主地位
C. 工业革命导致国家竞争加剧 D. 殖民贸易的矛盾与妥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世界)。据材料可知,17世纪,荷兰对亚洲地区的香料贸易垄断被英国所打破,两国之间达成协议,反映了西方殖民贸易的矛盾与妥协,D项正确;荷兰在17世纪末期的逐渐衰落,荷兰商业帝国地位开始下降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英国获得世界霸主地位发生在18世纪,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这一时期尚未展开,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十月革命前,俄国住宅公用设施的发展极为落后。全俄城市中有电力照明的房屋仅为5%;1929年,苏联工人家庭的住宅中,使用电力照明的家庭达到71.9%。这一变化表明,苏联( )
A. 实现了工业化 B.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 贫富差距缩小 D. 工人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苏联公共设施发展较快,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B项正确;1929年苏联尚未实现工业化,排除A项;电力照明在家庭的普及率说明生活质量提高,无法体现出贫富差距缩小,排除C项;工人的社会地位是否提高还需要政治权利、经济收入、社会角色等相关材料佐证,从材料中无法推出工人社会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世纪初期,赫尔曼、威廉·冯·洪堡、雅恩等德意志学者纷纷表达出对民族统一的强烈渴望,他们提出,虽然国土被占领,人民受到压迫,但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德意志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的统一就必须坚信德意志是唯一的祖国,这些主张( )
A. 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必然结果 B. 表达了制度变革的强烈愿望
C. 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D. 缘于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期(德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初,拿破仑征服欧洲,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统一意识的觉醒,因此当时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渴望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C项正确;16世纪路德宗教,与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初期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族统一,制度变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世纪初德意志还处于未建立统一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二战后,一些战败国的殖民地往往由联合国托管,最终实现独立。如意属索马里,战后曾被英国占领,但194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它交给意大利托管。1960年7月1日,意属索马里取得独立,并与独立后的英属索马里合并为索马里,这表明二战后的国际托管制度( )
A. 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 化解了资本主义大国间矛盾
C. 削弱了西欧国家的综合实力 D. 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一部分殖民地通过联合国的托管制度纷纷脱离了原来的殖民母国,实现了民族独立,这表明国际托管制度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独立运动,D项正确;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排除A项;材料强调二战后殖民地的独立,未涉及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国际托管制度削弱了殖民势力,并未削弱西欧国家的综合实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如图所示为2011-2017年全球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可用来说明( )
A. 地区间贸易不平衡现象日趋严重 B. 国际分工突破了传统经济格局
C. 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型速度加快 D. 西方国家丧失经济发展的优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1-2017年(世界)。据材料可知,2011-2017年,全球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比例不断提高,表明世界范围内工业结构转型速度加快,C项正确;材料强调全球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比例变化,从材料中不能看出地区之间的贸易发展情况,排除A项;全球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比例不断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在高科技领域西方国家依然具有发展优势,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论检奸。(郡太守)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岁尽遣吏上计,并举孝亲,郡口二十万举一人。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监察御史)奉制巡按,持有制命、掌分察巡按郡县。
——摘编自《旧唐书》
(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其吏在官公廉正已清直守节者,必察之;兵贪秽谄谀求名徇私者,亦谨而察之。
——摘编自《唐六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对地方监察管理的相同点。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宋至清前中期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
【答案】(1)相同点:监察内容比较广泛;注重监察官员清廉行为;涉及对地方的教化;担负着维护农业生产的职责。
(2)示例 发展趋势: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阐述:宋朝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明朝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都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明清的这些措施继续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唐时期(中国)。相同点:根据材料“(郡太守)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岁尽遣吏上计,并举孝亲,郡口二十万举一人。”可知监察内容比较广泛;根据材料“其吏在官公廉正已清直守节者,必察之;兵贪秽谄谀求名徇私者,亦谨而察之。”可知注重监察官员清廉行为;根据材料“(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可知涉及对地方的教化;根据材料“(郡太守)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可知担负着维护农业生产的职责。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唐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发展趋势: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阐述可举例历朝历代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如宋朝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明朝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都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明清的这些措施继续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最后总结,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越来越强化,中央集权加强。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实行的是一套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税费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维持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运行。这种制度安排所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农村日益衰败和被“边缘化”。1991年,按照国家的规定,农村税费由农业税收和农民承担的费用、劳务组成,农业税收,一般包括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等。
——摘编自吴双财等(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基层财政治理机制及其改革)
材料二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取消乡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现行农业税政策和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现行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杨端自唐蒙《论农业税的演变历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材料三 200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5年国务院承诺次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7月1日,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叶青、袁昭强《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与启示》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税改革的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税改革的影响。
【答案】(1)措施:规范农业税费的征收;缩减农业征税项目;统筹城乡管理。
(2)影响: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中国。措施:根据材料“1991年,按照国家的规定,农村税费由农业税收和农民承担的费用、劳务组成,农业税收,一般包括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等”可知规范农业税费的征收;根据材料“取消乡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可知缩减农业征税项目;根据材料“200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5年国务院承诺次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7月1日,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可知统筹城乡管理。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取消乡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可知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根据材料“200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5年国务院承诺次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7月1日,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可知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社会和谐;结合农业税收改革对农业、农村经济和城乡关系的影响可知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交通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闻人与人的交流联系越来越简便,不同文化交汇的频率和深度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程度。但有趣的是文化当中地域因素及其历史维度成为文化发展中最坚硬的两个基础:由此在人类社会中形成了多样的文化形态在中国,中国文化就是在东方这片热土上形成的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样式。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国文化历史积淀的最准确的概念表达。
——黄编自杨洲等《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答案】论题: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阐述: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形成近代优秀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等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试图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来维护封建制度和儒学,掀起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宣传变法,推动了“百日维新”;《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先进知识分子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加之对一战的反思,中国思想界开始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许多被忽略的传统文化优秀成分得以重见天日。
总之,中国近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西兼济,内容不断丰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为古代、近代(中国)。根据题目要求,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随着交通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间人与人的交流联系越来越简便,不同文化交汇的频率和深度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程度”可以拟定论题: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然后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如睁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化运动等加以阐述: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形成近代优秀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等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试图用西方先进的科技来维护封建制度和儒学,掀起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宣传变法,推动了“百日维新”;《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先进知识分子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加之对一战的反思,中国思想界开始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许多被忽略的传统文化优秀成分得以重见天日。最后得出结论:总之,中国近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西兼济,内容不断丰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荷兰地区的风俗画形成于15、16世纪之交,受到人们的喜爱。康坦·马西斯为风俗画的创始人之一,他开创了尼德兰风景画家与人物画穿联合创作的先例。昆丁·马西斯本来也是一位宗教画家,后来才慢慢转向风俗画,而这幅《银钱兑换商夫妇》则被美术史家称誉为 “开辟了近代美术猫绘日常生活的先河”。《银钱兑换商夫妇》描绘的是安特卫普出现的金融 业务的最早商业形式——钱铺,它是银行的雏形。画中这一对夫妇,男的是钱铺掌柜,他正在用戥子称金银,女人悠闲地翻着画册,眼睛却注意着丈夫的活动,这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生活的一个侧面。在桌面上有一面凸镜,镜内照出这个房间长方形的窗子,透过窗户还可以看见街上的房子与树林。
该图有多个版本,最早的版本(左图)是尼德兰杰出的画家马西斯创作于1514年的作品,题为《银线兑换商夫妇》,而另一幅(右图)只是该图的变体画而已,其作者估计是另一位尼德兰画家马林努斯·凡·罗棉斯瓦莱,所谓变体画,是指画家对同一画题,用不同的构图、表现方式加以处理的作品,除最先或最主要的一幅外,具余的都可称作变体画、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时代,变体画的大量涌现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摘编自伊丽达等编著《图说西方绘画艺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德兰风俗画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解读《银钱兑换商夫妇》。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运用图像史料进行史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白银大量流入西欧,引发了价格革命;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群体的壮大;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尼德兰地区近代金融业的发展。
(2)解读:该画作属于图像史料。从画作内容看,该画可用于探究16世纪尼德兰普通市民的世俗生活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绘画题材看,该画反映了从宗教画向风俗画的转变,绘画题材的转变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从该画作大量变体画的涌现,反映出市场需求量很大,风俗画日益流行。
(3)应注意的问题:辨析图像史料的真伪;评定图像史料的含义;与其他类型史料进行多重互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5、16世纪之交(荷兰)。背景:根据材料“描绘的是安特卫普出现的金融业务的最早商业形式——钱铺,它是银行的雏形”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白银大量流人西欧,引发了价格革命;尼德兰地区近代金融业的发展;根据材料“画中这一对夫妇,男的是钱铺掌柜,他正在用戥子称金银,女人悠闲地翻着画册,眼睛却注意着丈夫的活动,这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生活的一个侧面”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群体的壮大;结合时间15、16世纪可知文文艺复兴时期,因此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5、16世纪之交(荷兰)。解读:可以从史料类型、绘画内容、形式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银钱兑换商夫妇》描绘的是安特卫普出现的金融 业务的最早商业形式——钱铺,它是银行的雏形”可知该画作属于图像史料。从画作内容看,该画可用于探究16世纪尼德兰普通市民的世俗生活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开辟了近代美术描绘日常生活的先河”可知从绘画题材看,该画反映了从宗教画向风俗画的转变,绘画题材的转变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根据材料“除最先或最主要的一幅外,具余的都可称作变体画、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时代,变体画的大量涌现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可知从该画作大量变体画的涌现,反映出市场需求量很大,风俗画日益流行。
【小问3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5、16世纪之交(荷兰)。应注意的问题:结合所学史学方法相关知识,可从史料真伪、图片史料的内容和多重史料的印证等角度分析可知辨析图像史料的真伪;评定图像史料的含义;与其他类型史料进行多重互证。南宁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离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广西顶螺山贝丘遗址,以各种水生动物遗骸为主要堆积物并包含大量的陆生动物骨骸;有相同类型的器物组合,还有磨制石器、蚌器、骨器等,蚌器有蚌刀、蚌铲等。这反映出当时顶螺山地区( )
A. 盛行渔猎生产模式 B. 民众社会生活丰富
C. 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D. 部族同冲突不断
2. 董仲舒不认同孟子、荀子等人的性善论或性恶论,他将人性比作是董政师,曾比作是丝戏缝。如同蔗和卵需要加工、孵化才能成为丝和懷一样,人性只有经过改造,才能臻于曾。这表明童仲舒( )
A. 为封建等级秩序进行辩护 B. 背离了先秦儒学核心思想
C. 发扬了孔子的人性主张 D. 重视对民众的外在教化
3. 如表所示是唐朝中期科举考试的有关史实。由此可见,当时的科举( )
时期 史实
玄宗时期 要求考生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并知其短长
肃宗时期 允许考生将《五经》、历代史书等等入考场开检
A. 不看重应试者家世 B. 主要考查诗赋文章
C. 考试形式较为灵活 D. 考试程序成熟严密
4. 苏轼所作《秧马歇》中记载,武昌“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活,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赢其首以缚秧”,秧马的使用反映了( )
A. 农民对传统农具的依赖 B. 劳动人民的智慧
C. 文人对农业劳动的体验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5. 明代中后期,河南通许县县民“工十之二、商十之三、医、卜、僧、道、阴阳、卜筮十分之一”。陕西地区许多县域中务农者也少,三原县“其俗十七服贾”,泾阳县“民逐末于外者,十八九”。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雇佣关系的普遍化 B. 朝廷放松了社会控制
C. 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D. 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6. 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邀请梁启超到湖南指导变法。湖南地方上叶德辉对康梁“新学”进行了激烈批评,但他强调通晓四学乃士大夫处于列强环伺时代的题中应有之义。据此可知,当时( )
A. 维新阵营内部缺乏共识 B. 制度变革获得普遍支持
C. 学习西方成为时代潮流 D. 救亡运动激化国内矛盾
7. 如表所示为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知识分子的体育主张。这些主张旨在( )
恽代英
儿不明生思学而体操者,尽不易停正当健全之成这
毛泽东 欧洲华育之有位,自动具主观,仅共对于体育之自究不可
蔡元培 运动会的本身实有许多长处……第二、养成公德;团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
A. 培养现代社会福富的储全人格 B. 促进中国体育教育近代化
C. 推动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 向民众宣传休闲娱乐观念
8. 1942年,宿迁抗日民主政权“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制,积极筹备召开参议会,改选县政府”。1943年,该县根据“三三制”原则,普遍实行民选。这些举措( )
A. 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B.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 废除了农村封建制度 D. 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9. 如图所示为钱大昕1955年所创作宣传画《努力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们幸福生活打下基础》。该画( )
A.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社会新风 B. 体现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C.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 反映了工业实力的全面提升
10. 1971年,周恩来指示外交部,搞外交不是坐“冷板凳”,而是“热板凳”,要积极、主动地与外界接触,自己给自己创造条件,开展外交工作。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与亚非拉、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体现中国( )
A. 积极履行大国责任 B. 注重膝邻友好关系
C. 外交方针与时俱进 D. 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11. 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用木板做成的实心轮,从而推动车辆运输的出现,随后,分别来自伊朗高原边缘和安纳托利亚的加喜特人与赫梯人又将实心轮改为轻便的轮辐,使其在战场上发挥极大效能。这反映出( )
A. 两河流域文明发展领先世界 B. 区域间的交流推动文明进步
C. 战争推动了早期文明的交流 D.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12. 17世纪初,英国反对荷兰在亚洲地区香料贸易上的垄断行为,质疑荷兰与当地人签订的垄断性条约的合法性。1619年,荷兰与英国签订协议,协调了双方就胡椒总额和香料贸易份额的配比,并且开始在海上军事领域进行合作。这反映出( )
A. 荷兰商业帝国地位开始下降 B. 英国获得世界霸主地位
C. 工业革命导致国家竞争加剧 D. 殖民贸易矛盾与妥协
13. 十月革命前,俄国住宅公用设施的发展极为落后。全俄城市中有电力照明的房屋仅为5%;1929年,苏联工人家庭的住宅中,使用电力照明的家庭达到71.9%。这一变化表明,苏联( )
A. 实现了工业化 B.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 贫富差距缩小 D. 工人社会地位提高
14. 19世纪初期,赫尔曼、威廉·冯·洪堡、雅恩等德意志学者纷纷表达出对民族统一的强烈渴望,他们提出,虽然国土被占领,人民受到压迫,但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德意志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的统一就必须坚信德意志是唯一的祖国,这些主张( )
A. 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必然结果 B. 表达了制度变革的强烈愿望
C. 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D. 缘于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
15. 二战后,一些战败国的殖民地往往由联合国托管,最终实现独立。如意属索马里,战后曾被英国占领,但194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它交给意大利托管。1960年7月1日,意属索马里取得独立,并与独立后的英属索马里合并为索马里,这表明二战后的国际托管制度( )
A. 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 化解了资本主义大国间的矛盾
C. 削弱了西欧国家的综合实力 D. 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发展
16. 如图所示为2011-2017年全球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可用来说明( )
A 地区间贸易不平衡现象日趋严重 B. 国际分工突破了传统经济格局
C. 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型速度加快 D. 西方国家丧失经济发展的优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论检奸。(郡太守)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岁尽遣吏上计,并举孝亲,郡口二十万举一人。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监察御史)奉制巡按,持有制命、掌分察巡按郡县。
——摘编自《旧唐书》
(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其吏在官公廉正已清直守节者,必察之;兵贪秽谄谀求名徇私者,亦谨而察之。
——摘编自《唐六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对地方监察管理的相同点。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宋至清前中期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实行的是一套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税费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维持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运行。这种制度安排所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农村日益衰败和被“边缘化”。1991年,按照国家的规定,农村税费由农业税收和农民承担的费用、劳务组成,农业税收,一般包括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等。
——摘编自吴双财等(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基层财政治理机制及其改革)
材料二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取消乡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现行农业税政策和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现行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杨端自唐蒙《论农业税的演变历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材料三 200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5年国务院承诺次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7月1日,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叶青、袁昭强《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与启示》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税改革的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税改革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交通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闻人与人的交流联系越来越简便,不同文化交汇的频率和深度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程度。但有趣的是文化当中地域因素及其历史维度成为文化发展中最坚硬的两个基础:由此在人类社会中形成了多样的文化形态在中国,中国文化就是在东方这片热土上形成的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样式。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国文化历史积淀的最准确的概念表达。
——黄编自杨洲等《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荷兰地区的风俗画形成于15、16世纪之交,受到人们的喜爱。康坦·马西斯为风俗画的创始人之一,他开创了尼德兰风景画家与人物画穿联合创作的先例。昆丁·马西斯本来也是一位宗教画家,后来才慢慢转向风俗画,而这幅《银钱兑换商夫妇》则被美术史家称誉为 “开辟了近代美术猫绘日常生活的先河”。《银钱兑换商夫妇》描绘的是安特卫普出现的金融 业务的最早商业形式——钱铺,它是银行的雏形。画中这一对夫妇,男的是钱铺掌柜,他正在用戥子称金银,女人悠闲地翻着画册,眼睛却注意着丈夫的活动,这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生活的一个侧面。在桌面上有一面凸镜,镜内照出这个房间长方形的窗子,透过窗户还可以看见街上的房子与树林。
该图有多个版本,最早的版本(左图)是尼德兰杰出的画家马西斯创作于1514年的作品,题为《银线兑换商夫妇》,而另一幅(右图)只是该图的变体画而已,其作者估计是另一位尼德兰画家马林努斯·凡·罗棉斯瓦莱,所谓变体画,是指画家对同一画题,用不同的构图、表现方式加以处理的作品,除最先或最主要的一幅外,具余的都可称作变体画、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时代,变体画的大量涌现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摘编自伊丽达等编著《图说西方绘画艺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德兰风俗画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解读《银钱兑换商夫妇》。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运用图像史料进行史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