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习目标】
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含义: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①根本原因: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②制度差异: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
③具体原因: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与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相冲突。
3.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4.开始: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5.表现: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经济 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地理 1949年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1949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概念阐释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其带有政治目的。美国之所以对西欧实施援助,是为了复兴西欧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进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以及控制西欧的目的。
6.特征:
①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②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两大阵营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斗争方式:总体冷战,局部热战,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④体现矛盾:体现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⑤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有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⑥保持克制:在进行激烈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通过政治谈判解决危机,避免升级为战争。
⑦不对称性: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⑧不完全性: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为之后两极格局的瓦解奠定基础。(不结盟运动)
知识点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2)特点: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3)典型事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表现: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苏;中苏关系的破裂。
(3)中国崛起:
①标志事件:“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4)第三世界的兴起:
1955年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二)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概念阐释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崛起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以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已宣告独立,但仍然受到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和军事威胁,面临着彻底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严峻任务。
思维点拨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世界舞台,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2)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通常是相辅相成的。
(3)有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知识点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进程
时期 特征 表现
美苏关系紧张 (20世纪70年代) 日趋紧张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美苏关系缓和 (1985年以后) 走向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和1991年,美苏两国签署多项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④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苏联解体 (1991年) 两级瓦解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2.影响: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知识点四:冷战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③冷战的发展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在冷战过程中,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欧、日本、中国等地区和国家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
(2)消极影响:
①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霸权主义盛行。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思维点拨 国际格局的演变
①1648年后的世界格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1815年打败拿破仑后的世界格局:维也纳体系(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特征)
③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
④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格局)
⑤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⑥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目前:一超多强;长远: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多极格局尚未形成,现在是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课堂练习
1.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2.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 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3.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B.“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
C.欧元的启用加剧了欧美间的贸易战 D.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
4.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5.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想让国家安全委员会重视(  )
A.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B.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
C.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D.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
6.20世纪60 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
A.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7.下图中的两幅漫画体现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这主要是由于(  )
A.价值观念不同 B.时代背景不同 C.研究视角不同 D.政治立场不同
8.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动荡的国际局面要求建立一个“单极世界” 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1948年4月实施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第一个大型的官方对外援助计划,也是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核心内容。1950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5%,工业生产上升35%,农业生产提高10%。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对外援助法案,受援区已经从西欧发达国家向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转移,援助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美国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等。许多人说“它将再现马歇尔计划的辉煌,不出十年,拉丁美洲就会朝着不可阻挡的繁荣和民主迈进”,事实上这一局面根本就没有出现。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美国对外援助总是附带很多条件,例如,民主、人权、自由以及进行必要体制改革等政治条件;不是根据贫困程度进行分配,而是根据该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进行分配。美国以经济援助作为争取盟友和对抗的手段,把地区冲突发展成为东西方斗争的局面。
——摘编自吕英杰《浅析冷战期间美国对外经济援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实质和影响。(8分)
[答案解析]
1.C 史实不符。1971年,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解体,故排除A项;时间不符。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胀”危机,故排除B项;主题不符。1970年美苏争霸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采取战略收缩,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正确理解材料的内涵。材料中尼克松总统是在讲欧洲的崛起和美欧关系的变化,美国意在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故C项正确。
2.C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未来有所担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发展模式,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强调学者对欧洲的认识,没有涉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威胁,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60至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美国受到日本和西欧的冲击,这意味着日本与西欧的崛起挑战美国的经济霸权,A项正确;上述矛盾产生的根源是日本和西欧自身经济发展引发的,而非“赤字”问题,排除B项;1999年欧元诞生,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对比数据,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4.B根据材料丘吉尔用鹰形容美国,苏联外交官每天用镰刀去戳鹰,“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可知二战后美苏关系紧张,B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形成,排除A项;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排除C项;材料与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
5.B由材料可知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的书中,叙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因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世界性的战争,警示提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的能力,故选B项;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丧失核垄断地位,排除A项;《8月的枪声》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且材料并未提及对待苏联的态度,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美国扩大海外军事力量,排除D项。
6.C 材料信息是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态度,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肯定和拥护到80年代越来越多人的否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随着日本经济崛起急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反映,故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修改宪法,故A错误;材料没有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故D错误。
7.D 根据材料可知,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由于各自政治立场的不同,其所表达的含义也不一样,故选D项;价值观念的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立场的不同,排除A项;两幅漫画所创作的时间都是1947年,说明其时代背景是相同的,排除B项;两幅漫画所体现的主题是相同的,涉及的都是美国与欧洲的关系,说明二者的研究视角是相同的,排除C项。
8.D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两极格局之下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纠纷纷纷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在增加;世界正处于向多极化的发展之中,但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因此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故D正确。
9.答案 
(1)变化:从援助西欧发达国家转向援助发展中国家;从军事援助为主转向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通过立法手段推进对外援助。原因:美国进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并成为重要国际力量;美国抢占国外市场、资源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2)实质: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实现美国国家战略和寻求本国利益的手段。影响:对受援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便于美国进行冷战、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美国赢得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造成地区矛盾斗争升级,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