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D(“梯田开垦裸露土地,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峻”错误。材料二原文是“这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
水里泡着…即使到了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系统,恰能最大限度地
避免水土流失”。)
2.B(“充分肯定了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体现出古人的劳动智慧”错误。材料二原文是“从生命共同体的角
度来看,在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草各种要素一个都不缺,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
教科书”,可见作者肯定的是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体现出“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价值。)
3.A(体现的是重农思想和政策。)
4.C(“南方水田农业已支撑起人口增长重任”错误。该图表是“哈尼梯田四素同构图”,根据原文可知①处为森
林,②处为村寨,③处为梯田,④处为河流水系。材料二提到“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可知
③处初始阶段为隋唐时代;材料一原文是“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前期…到了隋唐时期,经济中
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
A根据材料二原文“以往对红河哈尼梯田的解读主要是‘森林一村寨一梯田一水系’四素同构,但我们认为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能够揭示哈尼梯田的生态文明价值”等可推断两种观点并不完全相同,图示应
该不完全相同。B.根据材料二原文“从小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下面的红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高温促使
河水大量蒸发,但是这些水蒸气在高山峡谷中不会很快消散,而是跟随热气团、顺者山坡上升,在哀牢山高海
拔地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可推断。D.根据材料二原文“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
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可推断④处应该更
为干热;“从大地理尺度来说…在迎风坡的高海拔地带形成降雨。从小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下面的红
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等可推断高海拔地区
降水应更多,④处海拔低,较为干热,降水应该更少。)
5.①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彰显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厚的文
化意义。②哈尼梯田系统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启示意义。
③哈尼梯田立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对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哈尼
梯田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耕方式,自身具有优势,对满足人们生存需要、调和人地矛盾、探索农业发展等有现实
意义。(每点2分,任答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D(A.“看重了可以通过韩五的琴行卖琴”错误,理解有误。原文中胡三,韩五是知音关系,寻求合作主要是因
为志趣相投。B.“可见天赋决定人生成败”错误。原文是“胡三木匠出身,十六岁学徒,三十岁上练成了一等
的高手。四十九岁那年…”,可见胡三制琴成功,并非完全依靠天赋异禀,十几年苦练匠艺更为其提供了
坚实基础。C“胡三的疑问表明不理解韩五祖父的行为,这成为两人间的隔阂”错误。原文是“胡三发誓一定
要修好这把琴。前前后后修了一年,果然,重生后的琴音绮丽饱满,也沧桑沉郁。韩五感激胡三,胡三倒不好
意思起来”,可见胡三的疑问只是出自本能的震惊,他能理解认同韩五祖父恪守诺言的可贵品质,没有“隔阂”
之说。)
7.C(“运用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有序向前发展”错误。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并未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8.那一身本领,是“十年磨一剑”的努力坚特:那日日夜夜的雕琢,是专注品质、精益求精的匠心:那种挑剔与矫
情,是对理想的热爱与坚守,是对抗物欲世俗的初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
象的理解分析,注意跨文体“信”的表达方式,以及情境中“更是当下,很多人都需要的立世良方”的限制特征
故要求:表达符合小满感激、称颂的口吻,自然流畅富有感彩:人物形象分析要立足时代的价值意义。)
9.①从故事内容上:小说以“琴”这一传统意象为线索贯穿全文,其中对琴、制琴、琴声等的描述洋溢着浓郁的古
典文化气质。②从人物形象上:胡三、韩五对制琴精益求精的匠心,诚挚帮助小满的善心,甘愿摒弃名利,一
心为热爱和理想偃仰啸歌的价值追求,极具古典精神风范。③从语言风格上:行文多用四字短语,文白间杂,
语言凝练典雅,呈现出浓厚的古典笔致韵味。(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如
“从主旨意趣上”“从氛围营构上”。)
10.A C F
11.A(意思不同。“函谷举”的“举”意思是“被攻占”。)
12.B(“避免与敌人发生任何对抗”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必于死地与敌相遇,远我旌旗,疏我行陈,必奔其前,与
敌相当…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可知要与敌人相遇对抗,达到诱敌深人的目的。)
13.(1)我要使敌军队列不能稳固,后队士兵想逃跑,我军擂鼓呐喊,乘势进攻敌人,(迫使)敌人溃败逃走,这该
怎么办?(行陈:行军队列:乘:乘势追逐;为之奈何:这该怎么办。以上各1分,大意1分。)
(2)袁尚、袁熙兵败逃往上谷郡,引领乌桓兵多次进入边塞作乱。(奔:逃亡:引:引领:数:屡次、多次。以上
各1分,大意1分。)
【“皖八”高三三联·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HD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8.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黄土作为决定农耕文化的关键要素,其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虽然它
是一种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新成土,但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原因是它的“自我加肥”的作
用。黄土地的深度特征较强,且土质均匀。由于土层是经过无数年代的累积而成,腐烂的植物
残体变成肥料,雨后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不断把土壤层中的各种矿物质吸到地面。在北方辽阔
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
的人口往往继续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p
事物时常存在两面性。黄土的质地疏松,即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大陆型气候特点下
的东亚季风气候,下雨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其不均匀,经过开垦的土壤很容易被雨水冲刷,
造成生态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才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担忧,促成了和谐共生理念的
产生,特别是当人口快速增长之后。
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前期,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量的人口
开始向江南转移,为南方带来了人口、财力与技术,将南方过往的沮洳之地开发为富足之区。到
了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
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

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
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
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
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游海
流动的小溪。“森林一村寨一梯田一水系”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
态空间。

(摘编自徐旺生等《中华和谐农耕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表征演进》)
材料二:
哈尼梯田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系分界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一红河区域,那里山高谷深,
地势险峻。当地哈尼族、彝族等山地民族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建立了独特的自然一社会一
经济一文化复合稻作系统。据推断,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湖到隋唐时代,至今已有约
1400年。
【“皖八”高三三联·语文第1页(共8页)】
H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