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素材+课件 (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素材+课件 (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积累生字、生词和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格物致知”的含义;
3.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文题既是标题,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有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丁肇 中 测 量 彷 徨 关 键
不知所措 儒 家致 知 袖 手旁观
修 身 诚 意 华裔 怡 情
凳 子 栽 种 学术权 威 一帆 风顺
zhào

páng
huáng
jiàn
cuò

zhì
xiù
xiū
chéng


dèng
zāi
quán
fān
liào wàng登高远望。
2.给下列字词注音再解释。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
tàn tǎo探究讨论。
jiǎn tǎo一般指对自己的过错作出反省或者自我批评,也指查看或搜检。
páng huáng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miǎn huái指远怀;追念;怀念。
tàn chá探听查看。
2.给下列字词注音再解释。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jī biàn急剧变化。
gé wù zhì zhī探察事物,获得知识。
xiù shǒu páng guān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bù zhī suǒ 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措:安置,处理。




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
2.“格物” 和“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3.本文所指出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
【1】 “格物” 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
【2】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
本文的标题就是论点。
2.“格物” 和“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本文所指出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4.“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6.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2)这样做的依据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2.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3.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3.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5.作者说“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请从科学史上选举事例来进行说明。
物理学史上,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为了驳倒亚里斯多德的物体下滑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在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铁球做实验,证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的结论。
6.具体说来,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7.写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何用意?
指出高分低能现象的根源,从反面论证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高瞻远瞩的眼光,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




本文由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依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




1、思路清晰,说理缜密;
2、风格朴实,说理方法灵活。
【1】引经据典;
【2】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
【3】运用对比。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2---12)
(13)
提出论题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1)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观点
【1】王阳明的事例;
【2】种竹子的实验;
【3】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2.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1】科学发展的历史;
【2】实验的过程;
【3】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3.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1】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2】属于举例论证。
4.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符合实际。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要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我们要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6.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不是。【1】贺知章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
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2】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 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成的诗歌。
【3】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的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知。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内容
2.预习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