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学案含答案)--2024年初中中考历史复习(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学案含答案)--2024年初中中考历史复习(统编版)

资源简介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
目 录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网络构建
时空线索
梳理预测
考点一 封建时代的欧洲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1 基督教的兴起
知识点 1.2 法兰克王国
知识点 1.3 封君封臣制
知识点 2 西欧庄园
知识点 3.1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知识点 3.2 欧洲早期的大学
知识点 4.1 拜占庭帝国
知识点 4.2 《罗马民法大全》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基督教(命题角度:宗教)
考向 02 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命题角度:
制度)
考向 03 西欧庄园(命题角度:西欧经济)
考向 04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命题角度:西欧经
济)
考向 05 欧洲早期的大学(命题角度:文明建设) 考向 06 拜占庭帝国 、《罗马民法大全》(命题
角度:文明交流/法制建设)
考点二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1 古代日本社会 日本大化改新
知识点 1.2 幕府统治
知识点 2.1 伊斯兰教的创立
知识点 2.2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大化改新、日本古代社会(命题角度:
改革/制度)
考向 02 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命题角度:宗
教)
考向 03 阿拉伯文化(命题角度:文化/文明交流)
链接中考
按住 Ctrl 键同时点击目录文字即可跳转到对应页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封建时代的 欧洲 通过封君封臣制、 庄园生活、基督教 的传播,以及欧洲 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了解中世纪西欧封 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知道《查士丁尼法 典》 ; 初步了解拜占庭帝 国的历史地位。 考点一,封建时代的欧洲,命题角度——西欧经济/文化建设/制 度/文明交流等,其中封君封臣制、西欧庄园、《罗马民法大全》是 本专题的重要考向。考查的命题点:基督教的创立,主要考查其教义 与影响,常与佛教、伊斯兰教结合;封君封臣制,考查七内容、特点 与影响,常与西周的分封制相联系;西欧庄园的考查, 一般都是从庄 园居民、土地、法庭及庄园的特点等方面组织材料, 是本考点重要考 向;西欧中世纪城市,主要考查产生背景、斗争方式、居民组成、影 响。欧洲早期的大学,考查其背景与自治权利、课程设置情况等; 《罗马民法大全》考查其编纂者、组成、目的与影响。常与古代社会 的法律结合起来考查,是本考点重要考向,应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考点二,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命题角度:制度改革/文化/文明 交流,其中阿拉伯文化是本专题的重要考向。考查的命题点有:大化 改新, 考查其内容、性质与影响, 常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结合起来, 属 于本考点的重要考向, 应重点复习;伊斯兰教的创立, 考查其创立者、 传播、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关系;阿拉伯文化是本专题重要 考向,主要考查文化贡献以及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扮演 的角色。
封建时代的 亚洲国家 通过伊斯兰教的创 立、阿拉伯帝国的 崛起、日本大化改 新,及其社会发展 概况,初步了解中 古世界历史发展的 多样性。
公元 7 世纪, 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一系列改革, 使社会政治经济获得发展。7 世纪初, 穆罕默德 创立了伊斯兰教, 在传教和征战过程中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8 世纪发展为地跨欧、 亚、非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在保存、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
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治方面 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形成封君与封臣的封建等级制度, 推动了西欧 封建制进一步发展。西欧新兴城市在斗争中发展壮大, 用赎买等方式争取城市自治。日本 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经济方面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 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西欧许多新兴城市成为工商业中 心。
思想文 化方面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7 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 伊斯兰教。 12 世纪,大学兴起。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专题 19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
【历史解释】
中世纪:指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衰落后,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从公元 5 世纪持续到公元 15 世纪,在这一
时期自给自足庄园经济盛行一时,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西欧中世纪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代。
考点一 封建时代的欧洲
【2022 版课标】: 通过封君封臣制、基督教的传播,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知识点 1.1:基督教的兴起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基 督 教 的 兴 起 背景 1 世纪时,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 苦难,渴望“救世主” 的到来 在西欧封建社会, 罗马教廷有至高无 上的权力,是西欧 最大的土地所有 者。因此西欧最大 的封建主是教皇和 教会,而不是国王。
产生 1 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
基本 教义 耶稣就是“救世主” ;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发展 4 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知识拓展】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基督教信仰的融合力是中世纪早期社会发展三大力量之一。基督教充当了罗马传统与日耳曼传统的媒介和 纽带,使罗马的传统与日耳曼传统能够融合,正因为如此, 日耳曼人(其中的一支法兰克人)入侵罗马建
立的法兰克王国才能不断巩固统治,并逐步强大到建立查理曼帝国。
知识点 1.2:法兰克王国
法 兰 克 王 国 建立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 被称为“蛮族王 国” ,其中最为强大的是 481 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
建立者 克洛维
统治 措施 (1)宗教措施: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皈依基督 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影响:在 他的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2)土地政策: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 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 下。(影响: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 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为王国的巩固与扩张奠定 了基础,推动了西欧的封建化) (3)对外扩张: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
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查理 曼帝 国 查理 (1)继位: 8 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 (2) 扩张:继位后,查理四处征伐。 800 年前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 王国 (3)政策: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 的 1/10 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
查理 曼帝 国 (1)建立:800 年的圣诞节, 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 了加冕礼,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 查理 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 查理曼帝 国” (2)分裂: 843 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 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知识点 1.3:封君封臣制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封君 与封 臣制 (1)形成:8 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 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 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2)发展:11 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 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3)双方的权利义务: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 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 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 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 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每个封建主只能 管辖自己的附庸。(现象: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 庸) (4)影响:促使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在中世纪 的西欧形成,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封 建主仰仗经济和武装力量,割据一方,封建主之间的争 夺和冲突加剧,导致混战割据局面的出现 西欧等级制度示意图 西欧的封 君封臣制 以土地的 封赐为纽 带;西周 的分封制 以血缘关 系的远近 为纽带。
【知识拓展】
1.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
(1)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统一状态, 分裂是暂时的;
(2)在西欧封建社会, 神权大于王权,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皇权大于一切;
(3)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晚约 1000 年。
2.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封君封臣制
知识点 2:西欧庄园
【2022 版课标】: 通过西欧庄园,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西 欧 庄 园 形成与 发展 从 9 世纪开始, 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 这就 是庄园。 大约到 11 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1.庄园法庭并非真正意 义上的“ 法庭” ,而是领 主为维护公共秩序和利 益而设置的临时审判机 构。庄园法庭处理的核 心事务均与领主有关, 并且大部分是领主获 胜。但庄园法庭和村民 会议以及习惯法为农奴 自身权利提供了一道保
特征 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性质)
庄园 居民 庄园的居民主要是领主和佃户 (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领主与佃户之间关 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 劳动, 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 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 约关系。)
庄园 土地 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 领主自己保留, 直接经营, 称为“ 自 营地” ,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 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 生活来源。 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 被称为“公用地”,按照规定共同使 用;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 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 有份地保有权, 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护的屏障,使农奴在封 建统治下也能保持一些 个人的基本权利,并且 可以有效地抵制领主任 意和过度的侵夺。 2.庄园里自由的农民与 缺少自由的农奴的主要 区别是: 自由的农民有 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 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其土地的权利受到法庭 的保护。 3.庄园里的佃户取得“份 地” 的条件是义务耕种 领主的“ 直领地” ,这属 于劳役地租,是封建地 租的形式之一。中国古 代农民主要以实物地租 的形式向地主交租。
庄 园 法 庭 概况 庄园还具有司法权, 设有庄园法庭, 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 家。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 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 有时在领主宅 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处罚 处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罚金全部归领主 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无故缺席的佃户也会被罚款
依据 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习惯法或村法
作用 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 庭维护自己的利益。法庭既维护了领主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也限 制了领主的特权
西欧庄园地位: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 础
西欧庄园作用:①庄园具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和司法权力,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②伴随着封建庄园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为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难点突破】
1.庄园里的农奴和城市市民的生活有哪些不同?
不同: ①从政治角度上说,庄园里的农奴生活在乡村,缺乏人身自由,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与庄园主人有依
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②从经济角度上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商业发达、繁荣,十分开放。
2.西欧庄园经济与中国小农经济的比较
项目 西欧庄园经济 中国小农经济
不同点 主要阶级 领主与佃户 地主与农民
生产方式 农牧结合的粗放式经营 精耕细作
特点 集体的庄园经营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相同点 都是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占 据统治地位。
【2022 版课标】: 通过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知识点 3.1: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城 市 兴 起 原因 从 10 世纪起,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农业技术 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根本原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1.欧洲的自治城 市和自由城市是 有区别的,自治 城市是在自由城 市的基础上建立 的,与自由城市 相比,拥有选举 权、 自治权和独 立的司法权等。 2.中世纪欧洲取 得自治的城市仅 仅是相对的自 治,取得自治权 后仍然受到国王 和领主的控制。 3.城市的兴起对 瓦解西欧封建制 度和孕育近现代 西方文明起着重 要作用。
表现 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快速发展(发展特点) 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 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交通便 利
特点 规模较小,人口较少;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取得自由和自治权
城 市 争 取 自 由 和 自 治 原因 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 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 甚 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
斗争方 式 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等常用手段, 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典型 法兰西的琅城取得自治的斗争
城市类 型 ①自由城市: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 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②自治城市: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 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城市 居民 构成 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 来的
身份获 得途径 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 无权强迫其重新变成农奴
分化 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 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 级
意义 (1)政治上: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封建大贵 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市民阶层,并出现了早期的资产
阶级 (2)经济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庄园的瓦解,为资本主义兴起创造了条件 (3)思想文化上:世俗文学等城市文化的兴起和发展,逐渐打破了宗教文化的垄断,城市成为世俗 文化的摇篮为日后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知识拓展】
1.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1)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从萧条中兴起的,多属于新建。(2)中世纪西欧城市主要是商业中
心和文化中心,商业在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作用很大。(3)中世纪西欧城市通过斗争获得
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自治城市享有财政、军事、行政等大权。
2.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的原因。
中世纪西欧城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通过城市居民的斗争取得自治权, 成为拥有一定特权的地区。
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
农奴。而且, 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3.古代东西方城市的比较
知识点 3.2:欧洲的早期大学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背景 (1)10 世纪起, 西欧城市兴起,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要 (2)11 世纪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文化的古典著作在西欧传 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中世纪西欧城市和 大学兴起的意义。 (1)经济上: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
兴起 12 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
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封建制度起到瓦解 作用。 (2)政治上:市民 阶层不断发展壮 大,出现了早期的 资产阶级,为资本 主义的兴起准备了 条件。 (3)思想上:为文 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运动奠定了基础。
发展 (1)12 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2)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 管理学校 (3)13 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代表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
自治 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课程 设置 (1)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 天文和音乐。学完之后学习专业课程,包括 法学、医学和神学。 (2)课程设置特点: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用 (1)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为欧洲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传播知识的基地,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 欧洲新文化的产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近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2022 版课标】: 知道《查士丁尼法典》, 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 4.1:拜占庭帝国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帝国 建立 395 年,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旧名为拜占庭, 故又称“拜占庭帝国” 1.西罗马帝国(公 元前 27—476 年) 灭亡后,标志着西 欧结束奴隶社会, 逐 渐 进 入 封 建 社 会,欧洲人称之为 “ 中世纪”;东罗马 帝 国(395—1453 年)的灭亡标志着 欧 洲 中 世 纪 的 结 束。 2.拜占廷帝国对世 界文明贡献:对其 他文化兼收并蓄创 造出独具特色的拜
帝国 版图 囊括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 进入了“黄金时代”
强盛 原因 (1)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界处, 有农业发达的埃及、叙利亚, 有许多大都 市和国际贸易港口;(2)对外来文明兼收并蓄(3)法律完善,国内政治 相对稳定。因此东罗马帝国经济活跃,社会稳定,进入“黄金时代”
外来 侵略 7 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9 世纪以后,面临多个外部军事 势力的进攻;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拜占庭
抗击 侵略 把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帝国 灭亡 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灭亡原因:①外族的入侵,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十字军的侵扰,使帝国 的大片领土被蚕食,财源不足,国势日衰。②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 竭, 民穷财尽, 内部矛盾激化 ③封闭保守、故步自封, 陶醉已有辉煌成就,
故步自封,缺乏创新,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 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终因奥斯曼人的进攻而灭亡。 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一个国家或民族要 想立于不败之地,要树立开放的心态,理解、尊重、包容、吸收其他民族 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你认为一种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何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与 时俱进等 占庭文化,在世界 上产生过重大影 响;保存了大量的 希腊、罗马古籍, 为后来西欧的文艺 复兴提供了丰富的 精神营养。
帝国 影响 (1)对西欧: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等国军 事势力的斗争,为西欧的相对稳定和发展创造 了条件, 对西欧起到了保护作用;它保存了大 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 文艺复兴 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2)对文化交流: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 三洲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架起 了桥梁 (3)对文化传承: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 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知识拓展】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拜占庭帝国是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其高度发达的典章制度、军事制 度、经济组织和文化艺术对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俄罗斯等斯拉夫国家 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东方基督教(东正教)为基调的文明区域,而且
在整个中古时期,拜占庭始终是东方与西方、欧洲与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核心素养】
知识点 4.2:《罗马民法大全》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查 士 丁 尼 及 其 法 典 527 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背景:国力强大,编纂法典成为可能;疆域扩大,编纂法典成为必要 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组成: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 《新法典》,以上这 4 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评价:局限性: 《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 ;积极影响: 《罗马民法大全》 是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还 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对当 时西欧和后世的立法都有深远影响 查士丁尼法典的 实质:查士丁尼 试图通过法律规 范的系统化达到 巩 固 皇 权 的 目 的,并运用龙个 法典来为其挽救 奴隶制的统治服 务。
古代世界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知识拓展】
《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与《罗马民法大全》的比较
【核心素养】
1.纵横比较:西欧封建社会和中国封建社会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城市
西欧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 ( 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以庄园 为单位。 10 世纪时城市兴起, 经济比较繁荣 经济职能为主;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少; 市民有一定自治权;中古西欧城市孕育 了近代西方文明。
中国封建社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 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政治职能为主,规模大人口众多专制统 治,没有自治权;
相同点 都位于交通要道上或人口聚集的地方;商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都反映了封建社会城市发 展的风貌
认识: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政治体制成熟、经济结构稳定、思想文化繁荣的特点。这 些特点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绵延数千年的主要原因,也是禁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枷锁。正是由于西欧封
建社会的黑暗,才刺激人们寻求近代社会的曙光,促进其发展。
2. 线索整理: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影响罗马法发展变化的因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点:一脉相承,继承发展。
发展趋势: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由零散到系统;从阶段性到延续性再到趋向统一。
3. 知识整合: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代
政治改革 8 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确立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在封建贵族内部 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宗教传播 1 世纪在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诞生, 4 世纪末被确定为罗马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后 来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经济发展 大约到 11 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西欧中世纪 社会的基础,促进了西欧中世纪经济的发展
城市发展 从 10 世纪起西欧城市兴起,城市商品经济对封建经济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市民阶层形成、分 化,早期资产阶级产生,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文化教育 发展 12 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 最美好的花朵”;拜占庭文化为后来西欧的 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4.观点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从古代各国的改革发展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得到的启示,提炼一个观点,
加以论述。
观点:开放进取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论述: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 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在1453年拜占庭帝 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拜占庭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反观日 本的大化改新,当社会制度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其统治者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使日本社
会从奴隶制走向了封建制。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要有所发展应该包容并蓄, 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弥补自身的不
足。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推动国运昌盛、文明繁荣,而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则导致国家灭亡、文明衰落。
考向 01基督教(命题角度:宗教)
【例 1】(2023·湖南衡阳 · 统考中考真题)十字架本是残酷的刑具,但现在十字架已成为救赎、爱、宽恕的
象征,如红十字会,医院的红十字架。这种变化与哪种宗教有关( )
A .佛教 B .印度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变式 1-1】“ 中世纪的欧洲,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的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
与材料中这种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佛教 B .伊斯兰教 C .儒家 D .基督教
【变式 1-2】把握关键词来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用引擎搜索某一关键词,得到“1 世
纪”“ 巴勒斯坦”“救世主”等信息,这一关键词是( )
A .通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考向 02 法兰克王国 封君封臣制(命题角度:制度)
【例 2】(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 · 统考中考真题)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 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
了( )
A .基督教的兴起 B .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 C . 自由城市出现 D .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
【变式 2-1】公元 9 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是: “我…… 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 履契约, 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 赐我应得, 则我的言行、举动, 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 绝无违背。 ” 由
此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 )
A .森严的等级界限 B .强烈的契约 C .绝对的隶属关系 D .以土地为双方纽带
【变式 2-2】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 服军役的费用。这种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被称为“采邑” 。下列与材料中的制度描述相一致的是
( )
A .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B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 .“神人同形同性”
考向 03 西欧庄园(命题角度:西欧经济)
【例 3】(2023·贵州铜仁 · 统考中考真题)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 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这
说明欧洲庄园( )
A .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 B .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形成
C .体现了王权专制的色彩 D .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变式 3-1】“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
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材料反映出西欧庄园的主要特征是:( )
A . 自给自足 B .以农业为主 C .具有司法权 D .维护领主利益
【变式 3-2】13 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 被罚款 6 便士; 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 6 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
者罚款 20 先令。据此判断西欧庄园( )
A .土地都是领主的自营地 B .具有司法权并设有庄园法庭
C .生产产品大多用于出售 D .采用了雇佣劳动的剥削方式
考向 04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命题角度:西欧经济)
【例 4】(2023·广东广州 · 统考中考真题)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司法权是不完整的,受到封建教会严密控
制,有时还被看成是充当封臣的一个集体,要为封君服军役并履行封臣的其他义务。这表明,自治城市
( )
A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B .出现了教育学术新气象
C .获得免除赋税特权 D .未完全摆脱封建主控制
【变式 4-1】从 9 世纪开始,西欧的经济、人口与过去相比都有了很大增长。自从西方人重新夺回对地中海 的控制权后,东方贸易的繁荣为西欧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长途贸易的兴起造就了一批商业中心城市。由
此可知,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
A .推动了西欧人口的快速增长 B .是由于商业贸易的繁荣
C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 .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
【变式 4-2】它是“ 中世纪封建社会汪洋大海中一座非封建的岛屿,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造成了新的力
量、新的观念、新的需求、新的语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交往方式。 ”它指的是( )
A .西欧中世纪的庄园 B .西欧中世纪的大学
C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D .租地农场
考向 05 欧洲早期的大学(命题角度:文明建设)
【例 5】(2023·山东东营 · 统考中考真题)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的是( )
A .城市的自治 B .大学的兴起 C .物理学的出现 D .生物学的革命
【变式 5-1】中世纪的欧洲除了贵族世袭,各行业也基本上子承父业,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大学改变了这
一状况,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
A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B .促进了社会一定程度的公平
C .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发展 D .消除了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
【变式 5-2】对于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圈来说,大量新知识和已经失传的旧知识经由商业交流渠道传回欧洲, 给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研究素材。学者们聚集在一起, 当然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导向, 而研究这些新学问,
就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现实需求。这说明中世纪的大学( )
A .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C .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D .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考向 06 拜占庭帝国 《罗马民法大全》(命题角度:文明交流/法制建设)
【例 6】(2023·山东青岛 · 统考中考真题) 6 世纪前期,为了实现重建昔日罗马大帝国的理想,他制定了全 面的改革方案和对外征服战争的计划。他在位时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他的改革和整顿工作提供了统
一的尺度,为理顺社会各种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是( )
A .亚历山大 B .屋大维 C .克洛维 D .查士丁尼
【变式 6-1】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
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这说明查士丁尼制定法典的目的在于( )
A .宣扬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 .强调法律在和平时期的作用
C .消除战争带来的社会隐患 D .利用法律维护统治
【变式 6-2】“帝国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
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 ”材料评价的“帝国”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考点二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历史解释】武士集团: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
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2022 版课标】: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知识点 1.1:古代日本社会 日本大化改新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6 世纪 前的 日本 (1)兴起: 1—2 世纪,日本有 100 多个小国。 (2)统一:5 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3)大和国的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 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 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 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1 .大化改 新的改革 内容是仿 效唐朝的 典章制度 进行的改 革 , 而不 是全盘照 抄。 2 .大化改 新是 日 本 从奴隶社 会向封建 社会过渡 的标志。
大 化 改 新 背 景 (1)国内:六七世纪时大和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大奴隶主贵族 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日本出现了统治危机 (2)国际:隋唐先进文化的影响: 6—9 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 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3)根本原因: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4)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概 况 646 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内 容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 央派官治理 (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意 义 (1)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从落后的奴隶社会步 入封建社会,迈进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 (2)大化改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为日本确 立了一套在当时十分先进的管理体制, 促进了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其以 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积极性,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启 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当的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适时进行改革,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2)要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纳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和 长处,以促进自身发展
日本民族优点:善于学习、长于模仿、勇于创新
【知识拓展】
1.为什么说“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打破了 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经济上,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并将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提高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因此,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
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2.世界古代改革的对比
【核心素养】
知识点 1.2:幕府统治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武士 和武 士集 团 (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 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 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 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 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 社会 局势动荡 (2)武士集团职能: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 号召去征战 (3)幕府统治建立:12 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 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 事权力。 (镰仓幕府建立影响:日本由此进入近 700 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4)幕府政治特点: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 命, 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 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 权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以“征夷大将军”为首的幕府则是真正的 中央权力机关 (5)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 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的最高 首领是将 军,而不是 天皇。
【知识拓展】日本大化改新和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
①政治上:隋唐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加强中央集权; 日本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
制国家, 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隋唐在经济上实行租庸调制; 日本大化改新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为国有,国家定期把土
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2022 版课标】: 通过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知识点 2.1:伊斯兰教的创立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穆 罕 默 德 创 立 伊 斯 兰 教 背景 (1) 6 世纪末 7 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 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 纷争不断,相互仇杀 (2)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 灵(3)六、七世纪之交的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局势动荡, 各种矛盾 相互交织,整个社会限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人们渴望和平、稳定, 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伊斯兰教的兴 起传播与阿拉 伯国家的建立 扩张相辅相成。 伊斯兰教的传 播加速 了 阿拉 伯半岛的统一 和阿拉伯帝国 的振兴。而阿拉 伯半岛的统一 和帝国的扩张 促进 了伊斯兰 教的进一步传 播。
创立 穆罕默德阐述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 7 世纪初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建立 政权 传播: 最初在麦加城传教, 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622 年, 穆罕默德迁 居麦地那, 建立穆斯林公社。 意义: 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 此诞生;
作用 伊斯兰教的传播, 成为团结阿拉伯人的一面旗帜, 对维系阿拉伯民族 团结、促进阿拉伯半岛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结果 630 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 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传播 伴随着帝国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知识拓展】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关系。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播而逐步实现的。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四 分五裂,各部落都有自己所信仰的神,部落之间相互仇杀。伊斯兰教宣扬独尊安拉,这有利于打破狭隘的 部落界限, 形成统一的信仰和观念, 促进阿拉伯的统一。622 年, 穆斯林公社建立, 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 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阿拉伯国家的雏形诞生,随后阿拉伯半岛
逐步走向统一。
【核心素养】
知识点 2.2: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阿 拉 伯 帝 国 扩张 及结 果 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 至 8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 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 最大的帝国 1.从 0 到 9 的计算 法是由印度人发 明的, 阿拉伯人改 进后传播到欧洲 被称为“ 阿拉伯数 字”; 2.地跨欧、亚、非 三洲的古代国家 有波斯帝国、亚历 山大帝国、罗马帝
阿 拉 伯 文 化 哈里 发重 视知 识 (1)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2)措施: 830 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 ,集科学院、图书馆、 翻译馆于一体。智慧馆还奖励学者著书立说,对其成果酬以重金。 (3)结果: 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外 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辉煌 灿烂 原因 (1)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2)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延揽翻译人才, 善于学习, 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3)地理位置优越, 地跨欧亚非三洲, 阿拉伯人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 的地理优势,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创造了 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国 、拜 占庭 帝 国 (东罗马帝国)、 阿拉伯帝国和奥 斯曼帝国。 3.阿拉伯人的对外 扩 张促进 了伊斯 兰教的传播, 在扩
阿拉 (1)数学: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
伯人 的文 化贡 献 (成 就) 了古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 阿拉伯数字” ,并 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2)医学:《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3)文学: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 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4)译著: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译为阿拉伯文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 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 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张过程中, 阿拉伯 人不断吸收其他 先进文明的优秀 文化成果, 对东西 方文化的交流产 生了重要影响。
影响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 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由 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启 示 开放宽容使得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一个国家或民族需充分学习和 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根据自身特点加以改造和创新,推动文化不断 发展
【知识拓展】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⑤兼收并蓄, 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核心素养】
1. 项目学习:中国隋唐时期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政治方面:中国在隋唐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日本派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他们回
国后,参照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迅速过渡到封建社会。
(2)经济方面:当时中日两国贸易非常频繁。在日本出土的唐朝货币“开元通宝”和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日本
货币“和同开珎”都证明了这一点。
(3)文化方面: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唐朝的建筑、文学、文字,甚至饮食和生活习俗等,都对日本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对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筑布局产生了深远,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 筑布局,几同唐都长安城一样; 日本学会了唐朝的制茶方法,后来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同时,佛教也从中
国传到了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历史论证
观点:阿拉伯人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述:阿拉伯人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译为阿拉伯文,把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在吸收消化东 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东西融合、兼收并蓄;阿拉伯人往来于三大 洲之间,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到了欧洲,促进了这些地区 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 阿拉伯数字” ,并 传到欧洲和世界;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及医学、天文学等知识。综上所述,阿拉 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人是“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
使者” ,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读图学史
综合所学知识,从下图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观点: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或阿拉伯人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
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论述: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给中国带来 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人改造并向世界传播了“ 阿拉伯数字” ,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阿拉伯人翻 译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典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医学著作《医学集成》和《医
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传遍全世界等。
考向 01大化改新 日本古代社会(命题角度:改革/制度)
【例 1】(2023·辽宁阜新 · 统考中考真题) “部民”变“公民” ,“大和”变“ 日本” ,“奴隶制”变“封建制” ,这些变
化源于( )
A .大化改新 B .彼得一世改革 C .明治维新 D .1861 年农奴制改革
【变式 1-1】大和的世袭贵族占有大量的土地,奴隶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他们之间不断争战,使矛盾日 益尖锐,而部民也不断反抗。此时中国唐朝的统治兴盛极大刺激了大和统治者,于是天皇决心改革。材料
反映了( )
A .大化改新的背景 B .大化改新的内容 C .大化改新的性质 D .大化改新的影响
【变式 1-2】日本大化改新时,将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引入日本,与日本文化融合并改造,变成了日 本本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由于与日本社会不契合,所以日本未移植引入。这主要说
明了日本民族( )
A .具有盲目的媚外性 B .立足本民族有选择地汲取
C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D .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
考向 02 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命题角度:宗教)
【例 2】(2023·重庆 · 统考中考真题)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 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
阿拉伯帝国( )
A .疆域辽阔 B .贸易发达 C .人口密集 D .港口众多
【变式 2-1】一本书中写到: “至 8 世纪中期,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
的帝国。 ”文中的“帝国”是指( )
A .罗马帝国 B .阿拉伯帝国 C .亚历山大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变式 2-2】“这一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整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 使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古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法、西方世界的哲学都
由该宗教的教徒所传播,并进行完善归纳和总结。 ”“这一宗教”是指( )
A .佛教 B .伊斯兰教 C .道教 D .基督教
考向 03 阿拉伯文化(命题角度:文化/文明交流)
【例 3】(2023·海南 · 统考中考真题)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
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 )
A .排斥外来文化 B .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C .传播东方文化 D .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
【变式 3-1】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它构思奇妙,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阿拉伯人
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还有( )
①创立了“儒略历”
②改造了 0—9 的计数法,形成了“ 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③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④编订了《十二铜表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变式 3-2】在穆斯林统治的几个世纪里,各大城市经常就学院和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展开竞争,后伍麦叶 的统治者经常派人去亚历山大、开罗、巴格达等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据说一次购书不下 40 万册。这
一现象说明阿拉伯帝国( )
A .全面继承欧洲文化 B .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
C .积极吸收域外文明 D .加紧了对外扩张步伐
——链接中考——
一、选择题
1 .(2023·海南 · 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摘编自一部历史著作的目录,其中?处标题应为( )
A .君主制度的创立 B .罗马共和国建立 C .查理曼帝国建立 D .君主立宪制创立
2 .(2023·湖南邵阳 · 统考中考真题) 2023 年 1 月 7 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天使报喜大教堂(图
所示)参加了东正教礼拜活动。在礼拜场所举行的仪式上,普京在自己身上划了十字。据此判断,普京信
奉(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 .犹太教
3 .(2023·湖南株洲 · 统考中考真题) 某中学正在举行历史知识抢答赛,有道题的提示信息为: “ 中世纪西欧
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 、“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此题的答案是( )
A .基督教会 B .西欧庄园 C . 自治城市 D .欧洲大学
4 .(2023·江苏常州 · 统考中考真题)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下列与西欧中
世纪大学产生有关的是( )
A .维护奴隶主的特权 B .选拔有才能的官吏
C .教皇与国王的支持 D .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5 .(2023·湖北宜昌 · 统考中考真题)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相比,欧洲中世纪城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
A .封闭和狭隘 B . 自由和自治 C .衰败和落后 D .割据和独立
6 .(2023·青海西宁 · 统考中考真题)法治建设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献是
( )
A . 《汉谟拉比法典》 B . 《十二铜表法》C . 《罗马民法大全》 D . 《人权宣言》
7 .(2023·四川内江 · 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的帝国形势图。这一帝国是( )
A .西罗马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8 .(2023·湖北 · 统考中考真题)从 7 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
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和统一 B .大化改新 C .幕府统治 D .明治维新
9 .(2023·江苏镇江 · 统考中考真题)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学用品名称,如酒精、苏打等都源自于一个独
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古代( )
A .埃及人 B .印度人 C .阿拉伯人 D . 日耳曼人
10 .(2023·青海西宁 · 统考中考真题) 阿拉伯帝国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印度、希 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材料说明阿拉伯文化
繁荣的原因是( )
A .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B .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
C .统治者轻视人才教育 D .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
二、综合题
11 .(2023·云南 · 统考中考真题)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汉之际,开始用麻等植物纤维造纸。东汉时期
进一步改进造纸术,人们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之类的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价格便宜且宜于书写。
自此纸的使用逐渐推广。到东晋末,纸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发
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 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
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期为“ 改进造纸术”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说说纸的发明
和推广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12 .(2020·安徽 · 统考中考真题)读下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如图中 A 、B 两国分别是。公元 7 世纪, A 国为应对外族入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B 国受先进文化影
响所进行的改革是什么?
(2)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指出唐都长安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并分析唐朝对外政策给唐文化发展带来的
积极影响。
(3)综合以上探究,你认为一种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何在?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
目 录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网络构建
时空线索
梳理预测
考点一 封建时代的欧洲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1 基督教的兴起
知识点 1.2 法兰克王国
知识点 1.3 封君封臣制
知识点 2 西欧庄园
知识点 3.1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知识点 3.2 欧洲早期的大学
知识点 4.1 拜占庭帝国
知识点 4.2 《罗马民法大全》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基督教(命题角度:宗教)
考向 02 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命题角度:
制度)
考向 03 西欧庄园(命题角度:西欧经济)
考向 04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命题角度:西欧经
济)
考向 05 欧洲早期的大学(命题角度:文明建设) 考向 06 拜占庭帝国 、《罗马民法大全》(命题
角度:文明交流/法制建设)
考点二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1 古代日本社会 日本大化改新
知识点 1.2 幕府统治
知识点 2.1 伊斯兰教的创立
知识点 2.2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大化改新、日本古代社会(命题角度:
改革/制度)
考向 02 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命题角度:宗
教)
考向 03 阿拉伯文化(命题角度:文化/文明交流)
链接中考
按住 Ctrl 键同时点击目录文字即可跳转到对应页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封建时代的 欧洲 通过封君封臣制、 庄园生活、基督教 的传播,以及欧洲 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了解中世纪西欧封 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知道《查士丁尼法 典》 ; 初步了解拜占庭帝 国的历史地位。 考点一,封建时代的欧洲,命题角度——西欧经济/文化建设/制 度/文明交流等,其中封君封臣制、西欧庄园、《罗马民法大全》是 本专题的重要考向。考查的命题点:基督教的创立,主要考查其教义 与影响,常与佛教、伊斯兰教结合;封君封臣制,考查七内容、特点 与影响,常与西周的分封制相联系;西欧庄园的考查, 一般都是从庄 园居民、土地、法庭及庄园的特点等方面组织材料, 是本考点重要考 向;西欧中世纪城市,主要考查产生背景、斗争方式、居民组成、影 响。欧洲早期的大学,考查其背景与自治权利、课程设置情况等; 《罗马民法大全》考查其编纂者、组成、目的与影响。常与古代社会 的法律结合起来考查,是本考点重要考向,应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考点二,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命题角度:制度改革/文化/文明 交流,其中阿拉伯文化是本专题的重要考向。考查的命题点有:大化 改新, 考查其内容、性质与影响, 常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结合起来, 属 于本考点的重要考向, 应重点复习;伊斯兰教的创立, 考查其创立者、 传播、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关系;阿拉伯文化是本专题重要 考向,主要考查文化贡献以及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扮演 的角色。
封建时代的 亚洲国家 通过伊斯兰教的创 立、阿拉伯帝国的 崛起、日本大化改 新,及其社会发展 概况,初步了解中 古世界历史发展的 多样性。
公元 7 世纪, 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一系列改革, 使社会政治经济获得发展。7 世纪初, 穆罕默德 创立了伊斯兰教, 在传教和征战过程中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8 世纪发展为地跨欧、 亚、非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在保存、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
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治方面 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形成封君与封臣的封建等级制度, 推动了西欧 封建制进一步发展。西欧新兴城市在斗争中发展壮大, 用赎买等方式争取城市自治。日本 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经济方面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 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西欧许多新兴城市成为工商业中 心。
思想文 化方面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7 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 伊斯兰教。 12 世纪,大学兴起。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专题 19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
【历史解释】
中世纪:指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衰落后,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从公元 5 世纪持续到公元 15 世纪,在这一
时期自给自足庄园经济盛行一时,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西欧中世纪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代。
考点一 封建时代的欧洲
【2022 版课标】: 通过封君封臣制、基督教的传播,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知识点 1.1:基督教的兴起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基 督 教 的 兴 起 背景 1 世纪时,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 苦难,渴望“救世主” 的到来 在西欧封建社会, 罗马教廷有至高无 上的权力,是西欧 最大的土地所有 者。因此西欧最大 的封建主是教皇和 教会,而不是国王。
产生 1 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
基本 教义 耶稣就是“救世主” ;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发展 4 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知识拓展】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基督教信仰的融合力是中世纪早期社会发展三大力量之一。基督教充当了罗马传统与日耳曼传统的媒介和 纽带,使罗马的传统与日耳曼传统能够融合,正因为如此, 日耳曼人(其中的一支法兰克人)入侵罗马建
立的法兰克王国才能不断巩固统治,并逐步强大到建立查理曼帝国。
知识点 1.2:法兰克王国
法 兰 克 王 国 建立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 被称为“蛮族王 国” ,其中最为强大的是 481 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
建立者 克洛维
统治 措施 (1)宗教措施: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皈依基督 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影响:在 他的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2)土地政策: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 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 下。(影响: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 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为王国的巩固与扩张奠定 了基础,推动了西欧的封建化) (3)对外扩张: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
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查理 曼帝 国 查理 (1)继位: 8 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 (2) 扩张:继位后,查理四处征伐。 800 年前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 王国 (3)政策: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 的 1/10 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
查理 曼帝 国 (1)建立:800 年的圣诞节, 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 了加冕礼,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 查理 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 查理曼帝 国” (2)分裂: 843 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 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知识点 1.3:封君封臣制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封君 与封 臣制 (1)形成:8 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 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 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2)发展:11 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 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3)双方的权利义务: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 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 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 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 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每个封建主只能 管辖自己的附庸。(现象: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 庸) (4)影响:促使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在中世纪 的西欧形成,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封 建主仰仗经济和武装力量,割据一方,封建主之间的争 夺和冲突加剧,导致混战割据局面的出现 西欧等级制度示意图 西欧的封 君封臣制 以土地的 封赐为纽 带;西周 的分封制 以血缘关 系的远近 为纽带。
【知识拓展】
1.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
(1)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统一状态, 分裂是暂时的;
(2)在西欧封建社会, 神权大于王权,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皇权大于一切;
(3)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晚约 1000 年。
2.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封君封臣制
知识点 2:西欧庄园
【2022 版课标】: 通过西欧庄园,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西 欧 庄 园 形成与 发展 从 9 世纪开始, 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 这就 是庄园。 大约到 11 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1.庄园法庭并非真正意 义上的“ 法庭” ,而是领 主为维护公共秩序和利 益而设置的临时审判机 构。庄园法庭处理的核 心事务均与领主有关, 并且大部分是领主获 胜。但庄园法庭和村民 会议以及习惯法为农奴 自身权利提供了一道保
特征 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性质)
庄园 居民 庄园的居民主要是领主和佃户 (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领主与佃户之间关 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 劳动, 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 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 约关系。)
庄园 土地 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 领主自己保留, 直接经营, 称为“ 自 营地” ,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 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 生活来源。 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 被称为“公用地”,按照规定共同使 用;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 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 有份地保有权, 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护的屏障,使农奴在封 建统治下也能保持一些 个人的基本权利,并且 可以有效地抵制领主任 意和过度的侵夺。 2.庄园里自由的农民与 缺少自由的农奴的主要 区别是: 自由的农民有 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 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其土地的权利受到法庭 的保护。 3.庄园里的佃户取得“份 地” 的条件是义务耕种 领主的“ 直领地” ,这属 于劳役地租,是封建地 租的形式之一。中国古 代农民主要以实物地租 的形式向地主交租。
庄 园 法 庭 概况 庄园还具有司法权, 设有庄园法庭, 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 家。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 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 有时在领主宅 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处罚 处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罚金全部归领主 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无故缺席的佃户也会被罚款
依据 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习惯法或村法
作用 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 庭维护自己的利益。法庭既维护了领主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也限 制了领主的特权
西欧庄园地位: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 础
西欧庄园作用:①庄园具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和司法权力,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②伴随着封建庄园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为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难点突破】
1.庄园里的农奴和城市市民的生活有哪些不同?
不同: ①从政治角度上说,庄园里的农奴生活在乡村,缺乏人身自由,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与庄园主人有依
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②从经济角度上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商业发达、繁荣,十分开放。
2.西欧庄园经济与中国小农经济的比较
项目 西欧庄园经济 中国小农经济
不同点 主要阶级 领主与佃户 地主与农民
生产方式 农牧结合的粗放式经营 精耕细作
特点 集体的庄园经营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相同点 都是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占 据统治地位。
【2022 版课标】: 通过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知识点 3.1: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城 市 兴 起 原因 从 10 世纪起,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农业技术 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根本原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1.欧洲的自治城 市和自由城市是 有区别的,自治 城市是在自由城 市的基础上建立 的,与自由城市 相比,拥有选举 权、 自治权和独 立的司法权等。 2.中世纪欧洲取 得自治的城市仅 仅是相对的自 治,取得自治权 后仍然受到国王 和领主的控制。 3.城市的兴起对 瓦解西欧封建制 度和孕育近现代 西方文明起着重 要作用。
表现 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快速发展(发展特点) 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 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交通便 利
特点 规模较小,人口较少;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取得自由和自治权
城 市 争 取 自 由 和 自 治 原因 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 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 甚 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
斗争方 式 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等常用手段, 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典型 法兰西的琅城取得自治的斗争
城市类 型 ①自由城市: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 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②自治城市: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 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城市 居民 构成 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 来的
身份获 得途径 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 无权强迫其重新变成农奴
分化 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 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 级
意义 (1)政治上: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封建大贵 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市民阶层,并出现了早期的资产
阶级 (2)经济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庄园的瓦解,为资本主义兴起创造了条件 (3)思想文化上:世俗文学等城市文化的兴起和发展,逐渐打破了宗教文化的垄断,城市成为世俗 文化的摇篮为日后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知识拓展】
1.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1)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从萧条中兴起的,多属于新建。(2)中世纪西欧城市主要是商业中
心和文化中心,商业在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作用很大。(3)中世纪西欧城市通过斗争获得
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自治城市享有财政、军事、行政等大权。
2.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的原因。
中世纪西欧城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通过城市居民的斗争取得自治权, 成为拥有一定特权的地区。
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
农奴。而且, 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3.古代东西方城市的比较
知识点 3.2:欧洲的早期大学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背景 (1)10 世纪起, 西欧城市兴起,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要 (2)11 世纪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文化的古典著作在西欧传 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中世纪西欧城市和 大学兴起的意义。 (1)经济上: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
兴起 12 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
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封建制度起到瓦解 作用。 (2)政治上:市民 阶层不断发展壮 大,出现了早期的 资产阶级,为资本 主义的兴起准备了 条件。 (3)思想上:为文 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运动奠定了基础。
发展 (1)12 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2)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 管理学校 (3)13 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代表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
自治 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课程 设置 (1)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 天文和音乐。学完之后学习专业课程,包括 法学、医学和神学。 (2)课程设置特点: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用 (1)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为欧洲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传播知识的基地,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 欧洲新文化的产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近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2022 版课标】: 知道《查士丁尼法典》, 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 4.1:拜占庭帝国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帝国 建立 395 年,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旧名为拜占庭, 故又称“拜占庭帝国” 1.西罗马帝国(公 元前 27—476 年) 灭亡后,标志着西 欧结束奴隶社会, 逐 渐 进 入 封 建 社 会,欧洲人称之为 “ 中世纪”;东罗马 帝 国(395—1453 年)的灭亡标志着 欧 洲 中 世 纪 的 结 束。 2.拜占廷帝国对世 界文明贡献:对其 他文化兼收并蓄创 造出独具特色的拜
帝国 版图 囊括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 进入了“黄金时代”
强盛 原因 (1)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界处, 有农业发达的埃及、叙利亚, 有许多大都 市和国际贸易港口;(2)对外来文明兼收并蓄(3)法律完善,国内政治 相对稳定。因此东罗马帝国经济活跃,社会稳定,进入“黄金时代”
外来 侵略 7 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9 世纪以后,面临多个外部军事 势力的进攻;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拜占庭
抗击 侵略 把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帝国 灭亡 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灭亡原因:①外族的入侵,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十字军的侵扰,使帝国 的大片领土被蚕食,财源不足,国势日衰。②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 竭, 民穷财尽, 内部矛盾激化 ③封闭保守、故步自封, 陶醉已有辉煌成就,
故步自封,缺乏创新,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 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终因奥斯曼人的进攻而灭亡。 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一个国家或民族要 想立于不败之地,要树立开放的心态,理解、尊重、包容、吸收其他民族 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你认为一种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何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与 时俱进等 占庭文化,在世界 上产生过重大影 响;保存了大量的 希腊、罗马古籍, 为后来西欧的文艺 复兴提供了丰富的 精神营养。
帝国 影响 (1)对西欧: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等国军 事势力的斗争,为西欧的相对稳定和发展创造 了条件, 对西欧起到了保护作用;它保存了大 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 文艺复兴 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2)对文化交流: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 三洲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架起 了桥梁 (3)对文化传承: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 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知识拓展】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拜占庭帝国是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其高度发达的典章制度、军事制 度、经济组织和文化艺术对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俄罗斯等斯拉夫国家 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东方基督教(东正教)为基调的文明区域,而且
在整个中古时期,拜占庭始终是东方与西方、欧洲与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核心素养】
知识点 4.2:《罗马民法大全》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查 士 丁 尼 及 其 法 典 527 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背景:国力强大,编纂法典成为可能;疆域扩大,编纂法典成为必要 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组成: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 《新法典》,以上这 4 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评价:局限性: 《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 ;积极影响: 《罗马民法大全》 是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还 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对当 时西欧和后世的立法都有深远影响 查士丁尼法典的 实质:查士丁尼 试图通过法律规 范的系统化达到 巩 固 皇 权 的 目 的,并运用龙个 法典来为其挽救 奴隶制的统治服 务。
古代世界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知识拓展】
《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与《罗马民法大全》的比较
【核心素养】
1.纵横比较:西欧封建社会和中国封建社会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城市
西欧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 ( 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以庄园 为单位。 10 世纪时城市兴起, 经济比较繁荣 经济职能为主;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少; 市民有一定自治权;中古西欧城市孕育 了近代西方文明。
中国封建社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 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政治职能为主,规模大人口众多专制统 治,没有自治权;
相同点 都位于交通要道上或人口聚集的地方;商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都反映了封建社会城市发 展的风貌
认识: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政治体制成熟、经济结构稳定、思想文化繁荣的特点。这 些特点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绵延数千年的主要原因,也是禁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枷锁。正是由于西欧封
建社会的黑暗,才刺激人们寻求近代社会的曙光,促进其发展。
2. 线索整理: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影响罗马法发展变化的因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点:一脉相承,继承发展。
发展趋势: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由零散到系统;从阶段性到延续性再到趋向统一。
3. 知识整合: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代
政治改革 8 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确立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在封建贵族内部 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宗教传播 1 世纪在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诞生, 4 世纪末被确定为罗马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后 来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经济发展 大约到 11 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西欧中世纪 社会的基础,促进了西欧中世纪经济的发展
城市发展 从 10 世纪起西欧城市兴起,城市商品经济对封建经济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市民阶层形成、分 化,早期资产阶级产生,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文化教育 发展 12 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 最美好的花朵”;拜占庭文化为后来西欧的 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4.观点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从古代各国的改革发展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得到的启示,提炼一个观点,
加以论述。
观点:开放进取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论述: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 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在1453年拜占庭帝 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拜占庭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反观日 本的大化改新,当社会制度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其统治者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使日本社
会从奴隶制走向了封建制。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要有所发展应该包容并蓄, 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弥补自身的不
足。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推动国运昌盛、文明繁荣,而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则导致国家灭亡、文明衰落。
考向 01基督教(命题角度:宗教)
【例 1】(2023·湖南衡阳 · 统考中考真题)十字架本是残酷的刑具,但现在十字架已成为救赎、爱、宽恕的
象征,如红十字会,医院的红十字架。这种变化与哪种宗教有关( )
A .佛教 B .印度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字架原是一种处死犯人的残酷刑具,流行于古罗马、波斯帝国等地,通常用 来处死叛逆者和奴隶等。后演变为基督教信仰的标记, 象征着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受难死亡, 救赎罪人, 代表着爱与救赎, D 项正确;佛教印度教的标记是“卍” ,不是十字架,排除 AB 项;伊斯兰教的标记是星星
和新月,不是十字架,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 1-1】“ 中世纪的欧洲,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的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
与材料中这种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佛教 B .伊斯兰教 C .儒家 D .基督教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占统治地位,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 育的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D 项正确;佛教在亚洲影响巨大,排除 A 项; 伊斯兰教在中东影响巨大,
排除 B 项; 儒家在中国影响巨大,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 1-2】把握关键词来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用引擎搜索某一关键词,得到“1 世
纪”“ 巴勒斯坦”“救世主”等信息,这一关键词是( )
A .通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 世纪”“ 巴勒斯坦”“救世主”可知,与基督教有关。结合所学可知,公元 1 世纪,在
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遭受过外族多次蹂躏。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他们
灾难更加深重,多次反抗都被残酷镇压。他们渴望“救世主”前来拯救。 1 世纪时,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 世主” ,这使绝望中的人们有了精神依托,这种宗教被称为基督教, C 项正确;通教是天台四教之一,不符
合题意,排除 A 项;佛教诞生于古印度,排除 B 项;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考向 02 法兰克王国 封君封臣制(命题角度:制度)
【例 2】(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 · 统考中考真题)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 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
了( )
A .基督教的兴起 B .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 C . 自由城市出现 D .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的“ 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 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封君封臣的 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 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 B 项正确;基督教的兴起 在题干信息中未涉及,排除 A 项;自由城市出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C 项;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与题干
信息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2-1】公元 9 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是: “我…… 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
履契约, 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 赐我应得, 则我的言行、举动, 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 绝无违背。 ” 由
此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 )
A .森严的等级界限 B .强烈的契约 C .绝对的隶属关系 D .以土地为双方纽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 ,“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绝无违背”可知,封君与封臣 之间一旦签订契约, 就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 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义务, 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强烈的契约关系,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森严的等级界限,而是封臣要效忠封君,排 除 A 项;封君封臣之间没有绝对的隶属关系, 封君只能管辖自己的封臣, 无权管辖自己封臣的封臣, 排除 C
项;封君封臣关系的形成是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题干没有涉及这一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2-2】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 服军役的费用。这种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被称为“采邑” 。下列与材料中的制度描述相一致的是
( )
A .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B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 .“神人同形同性”
【答案】C
【解析】8 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 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 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 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封君封臣制, C 项正确;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反映的是西欧大学的兴起,排除 A 项;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反映
的是城市的兴起,排除 B 项; “神人同形同性” ,反映的是希腊神话,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考向 03 西欧庄园(命题角度:西欧经济)
【例 3】(2023·贵州铜仁 · 统考中考真题)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 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这
说明欧洲庄园( )
A .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 B .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形成
C .体现了王权专制的色彩 D .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据题干“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 具, 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 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 ”可知,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生产和生活设施齐全,生产和生活所需物品自给自足,基本不需要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体现了中世纪西 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特点,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 A 项正确;城市自治是在新兴城市出现之后,与 欧洲庄园不符, 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上的特点, 不能体现王权专制的色彩, 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庄园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而不是商品经济,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 3-1】“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
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材料反映出西欧庄园的主要特征是:( )
A . 自给自足 B .以农业为主 C .具有司法权 D .维护领主利益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 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可知,自己用的自己生产,这体现的是自给自足, A 项正确;手工作坊、 磨坊和烤面包坊等,这是手工业,不是农业,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权、领主利益,排除 CD 项。
故选 A 项。
【变式 3-2】13 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 被罚款 6 便士; 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 6 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
者罚款 20 先令。据此判断西欧庄园( )
A .土地都是领主的自营地 B .具有司法权并设有庄园法庭
C .生产产品大多用于出售 D .采用了雇佣劳动的剥削方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 6 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
款 6 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 20 先令。 ”结合所学可知,
西欧庄园具有司法权,并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 B 项正确; “土地都是领主的自营 地”“生产产品大多用于出售”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 AC 项; “采用了雇佣劳动的剥削方式”与题干内容无
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向 04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命题角度:西欧经济)
【例 4】(2023·广东广州 · 统考中考真题)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司法权是不完整的,受到封建教会严密控
制,有时还被看成是充当封臣的一个集体,要为封君服军役并履行封臣的其他义务。这表明,自治城市
( )
A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B .出现了教育学术新气象
C .获得免除赋税特权 D .未完全摆脱封建主控制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 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司法权是不完整的,受到封建教会严密控制,有时还被看成是充 当封臣的一个集体, 要为封君服军役并履行封臣的其他义务” ,可知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虽然取得一定的自 治权,但仍然受到封建教会的严密控制,也没有摆脱封君的控制,由此可得出未完全摆脱封建主控制, D 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权,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与 题干不符,排除 A 项;当时教育学术新气象的表现是大学的出现,排除 B 项;题干没有反映自治城市获得
免除赋税的特权,而是反映自治城市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主控制,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 4-1】从 9 世纪开始,西欧的经济、人口与过去相比都有了很大增长。自从西方人重新夺回对地中海 的控制权后,东方贸易的繁荣为西欧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长途贸易的兴起造就了一批商业中心城市。由
此可知,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
A .推动了西欧人口的快速增长 B .是由于商业贸易的繁荣
C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 .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长途贸易的兴起造就了一批商业中心城市。 ”可得出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商业贸 易发展, B 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说明贸易发展促进城市繁荣,与人口无关,排除 A 项;促进了东西方经
济文化交流从材料中看不出,排除 C 项;材料中贸易不仅仅局限于地中海沿岸,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4-2】它是“ 中世纪封建社会汪洋大海中一座非封建的岛屿,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造成了新的力
量、新的观念、新的需求、新的语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交往方式。 ”它指的是( )
A .西欧中世纪的庄园 B .西欧中世纪的大学
C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D .租地农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 中世纪封建社会汪洋大海中一座非封建的岛屿,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造成了新的力 量、新的观念、新的需求、新的语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交往方式。 ”结合所学可知, 西方资产阶级自由 派学者一般都把中世纪的西欧城市看成是“封建的汪洋大海中非封建的岛屿” ,或者认为“城市是封建社会的 外部实体” ,C 项正确;自 9 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 一般而 言,封建庄园的剥削方式都以劳役地租为主,庄园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庄园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
地两大部分,与材料中“非封建的岛屿”不符,排除 A 项; 中世纪的大学被称为“最美好的花朵” ,排除 B
项; :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在农村出现了租地农场,在租地农场里,租地农场主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
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考向 05 欧洲早期的大学(命题角度:文明建设)
【例 5】(2023·山东东营 · 统考中考真题)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的是( )
A .城市的自治 B .大学的兴起 C .物理学的出现 D .生物学的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据“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和所学知识可知,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 大学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近代大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 验。西欧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B 项正确;城市的自治与“ 欧洲中世纪教育”
不符,排除 A 项;物理学的出现、生物学的革命都与“最美好的花朵”称号不符,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5-1】中世纪的欧洲除了贵族世袭,各行业也基本上子承父业,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大学改变了这
一状况,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
A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B .促进了社会一定程度的公平
C .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发展 D .消除了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贵族世袭,各行各业也基本上都是子承父业。但是大学的诞生改变了这一
状况,学位使得任何阶层的人都有了社会晋升的希望,这表明中世纪大学创办以来,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
会公平, B 项正确;中世纪大学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并不能说明各阶层之间流动障碍的消除,排除 A 项; 中世纪大学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发展,但不能说明各阶层之间流动障碍的消除,排除 C 项; D 项叙述太过绝
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5-2】对于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圈来说,大量新知识和已经失传的旧知识经由商业交流渠道传回欧洲, 给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研究素材。学者们聚集在一起, 当然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导向, 而研究这些新学问,
就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现实需求。这说明中世纪的大学( )
A .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C .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D .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答案】A
【解析】根据“对于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圈来说, 大量新知识和已经失传的旧知识经由商业交流渠道传回欧洲, 给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研究素材。 ……”可得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顺应了城市的兴起与城市商业发展的需 求, A 项正确;市民阶层早已经出现,排除 B 项;封建领主并没有大力支持,排除 C 项;从材料中看不出
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考向 06 拜占庭帝国 《罗马民法大全》(命题角度:文明交流/法制建设)
【例 6】(2023·山东青岛 · 统考中考真题) 6 世纪前期,为了实现重建昔日罗马大帝国的理想,他制定了全 面的改革方案和对外征服战争的计划。他在位时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他的改革和整顿工作提供了统
一的尺度,为理顺社会各种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是( )
A .亚历山大 B .屋大维 C .克洛维 D .查士丁尼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他在位时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 ”,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完成于 查士丁尼在位时期, D 项正确;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创者,克洛
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
【变式 6-1】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
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这说明查士丁尼制定法典的目的在于( )
A .宣扬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 .强调法律在和平时期的作用
C .消除战争带来的社会隐患 D .利用法律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武器, 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可知, 查士丁尼制定法典的目的 是利用法律维护统治,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D 项正确;材料体现查士丁尼制定法典的目的是利用法律维 护统治,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而不是宣扬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排除 A 项; “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 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强调的是法律对于维护统治的重要作用, 而不是法律在和平时期的作用或者法
律可以消除战争带来的社会隐患,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
【变式 6-2】“帝国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
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 ”材料评价的“帝国”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帝国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的思想基础”和结合所学可知, 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古籍, 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 的精神营养; D 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是从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发展起来的,排除 A 项;罗马帝国在 4 世纪末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B 项;阿拉伯帝国翻译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等
国的典籍,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点二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历史解释】武士集团: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
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2022 版课标】: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知识点 1.1:古代日本社会 日本大化改新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6 世纪 前的 日本 (1)兴起: 1—2 世纪,日本有 100 多个小国。 (2)统一:5 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3)大和国的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 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 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 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1 .大化改 新的改革 内容是仿 效唐朝的 典章制度 进行的改 革 , 而不 是全盘照 抄。 2 .大化改 新是 日 本 从奴隶社 会向封建 社会过渡 的标志。
大 化 改 新 背 景 (1)国内:六七世纪时大和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大奴隶主贵族 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日本出现了统治危机 (2)国际:隋唐先进文化的影响: 6—9 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 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3)根本原因: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4)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概 况 646 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内 容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 央派官治理 (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意 义 (1)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从落后的奴隶社会步 入封建社会,迈进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 (2)大化改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为日本确 立了一套在当时十分先进的管理体制, 促进了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其以 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积极性,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启 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当的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适时进行改革,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2)要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纳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和 长处,以促进自身发展
日本民族优点:善于学习、长于模仿、勇于创新
【知识拓展】
1.为什么说“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打破了 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经济上,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并将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提高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因此,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
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2.世界古代改革的对比
【核心素养】
知识点 1.2:幕府统治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武士 和武 士集 团 (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 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 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 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 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 社会 局势动荡 (2)武士集团职能: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 号召去征战 (3)幕府统治建立:12 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 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 事权力。 (镰仓幕府建立影响:日本由此进入近 700 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4)幕府政治特点: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 命, 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 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 权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以“征夷大将军”为首的幕府则是真正的 中央权力机关 (5)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 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的最高 首领是将 军,而不是 天皇。
【知识拓展】日本大化改新和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
①政治上:隋唐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加强中央集权; 日本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
制国家, 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隋唐在经济上实行租庸调制; 日本大化改新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为国有,国家定期把土
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2022 版课标】: 通过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知识点 2.1:伊斯兰教的创立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穆 罕 默 德 创 立 伊 斯 兰 教 背景 (1) 6 世纪末 7 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 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 纷争不断,相互仇杀 (2)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 灵(3)六、七世纪之交的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局势动荡, 各种矛盾 相互交织,整个社会限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人们渴望和平、稳定, 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伊斯兰教的兴 起传播与阿拉 伯国家的建立 扩张相辅相成。 伊斯兰教的传 播加速 了 阿拉 伯半岛的统一 和阿拉伯帝国 的振兴。而阿拉 伯半岛的统一 和帝国的扩张 促进 了伊斯兰 教的进一步传 播。
创立 穆罕默德阐述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 7 世纪初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建立 政权 传播: 最初在麦加城传教, 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622 年, 穆罕默德迁 居麦地那, 建立穆斯林公社。 意义: 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 此诞生;
作用 伊斯兰教的传播, 成为团结阿拉伯人的一面旗帜, 对维系阿拉伯民族 团结、促进阿拉伯半岛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结果 630 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 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传播 伴随着帝国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知识拓展】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关系。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播而逐步实现的。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四 分五裂,各部落都有自己所信仰的神,部落之间相互仇杀。伊斯兰教宣扬独尊安拉,这有利于打破狭隘的 部落界限, 形成统一的信仰和观念, 促进阿拉伯的统一。622 年, 穆斯林公社建立, 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 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阿拉伯国家的雏形诞生,随后阿拉伯半岛
逐步走向统一。
【核心素养】
知识点 2.2: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
主要内容 易混易错
阿 拉 伯 帝 国 扩张 及结 果 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 至 8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 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 最大的帝国 1.从 0 到 9 的计算 法是由印度人发 明的, 阿拉伯人改 进后传播到欧洲 被称为“ 阿拉伯数 字”; 2.地跨欧、亚、非 三洲的古代国家 有波斯帝国、亚历 山大帝国、罗马帝
阿 拉 伯 文 化 哈里 发重 视知 识 (1)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2)措施: 830 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 ,集科学院、图书馆、 翻译馆于一体。智慧馆还奖励学者著书立说,对其成果酬以重金。 (3)结果: 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外 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辉煌 灿烂 原因 (1)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2)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延揽翻译人才, 善于学习, 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3)地理位置优越, 地跨欧亚非三洲, 阿拉伯人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 的地理优势,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创造了 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国 、拜 占庭 帝 国 (东罗马帝国)、 阿拉伯帝国和奥 斯曼帝国。 3.阿拉伯人的对外 扩 张促进 了伊斯 兰教的传播, 在扩
阿拉 (1)数学: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
伯人 的文 化贡 献 (成 就) 了古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 阿拉伯数字” ,并 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2)医学:《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3)文学: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 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4)译著: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译为阿拉伯文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 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 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张过程中, 阿拉伯 人不断吸收其他 先进文明的优秀 文化成果, 对东西 方文化的交流产 生了重要影响。
影响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 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由 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启 示 开放宽容使得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一个国家或民族需充分学习和 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根据自身特点加以改造和创新,推动文化不断 发展
【知识拓展】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⑤兼收并蓄, 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核心素养】
1. 项目学习:中国隋唐时期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政治方面:中国在隋唐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日本派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他们回
国后,参照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迅速过渡到封建社会。
(2)经济方面:当时中日两国贸易非常频繁。在日本出土的唐朝货币“开元通宝”和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日本
货币“和同开珎”都证明了这一点。
(3)文化方面: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唐朝的建筑、文学、文字,甚至饮食和生活习俗等,都对日本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对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筑布局产生了深远,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 筑布局,几同唐都长安城一样; 日本学会了唐朝的制茶方法,后来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同时,佛教也从中
国传到了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历史论证
观点:阿拉伯人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述:阿拉伯人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译为阿拉伯文,把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在吸收消化东 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东西融合、兼收并蓄;阿拉伯人往来于三大 洲之间,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到了欧洲,促进了这些地区 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 阿拉伯数字” ,并 传到欧洲和世界;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及医学、天文学等知识。综上所述,阿拉 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人是“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
使者” ,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读图学史
综合所学知识,从下图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观点: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或阿拉伯人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
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论述: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给中国带来 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人改造并向世界传播了“ 阿拉伯数字” ,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阿拉伯人翻 译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典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医学著作《医学集成》和《医
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传遍全世界等。
考向 01大化改新 日本古代社会(命题角度:改革/制度)
【例 1】(2023·辽宁阜新 · 统考中考真题) “部民”变“公民” ,“大和”变“ 日本” ,“奴隶制”变“封建制” ,这些变
化源于( )
A .大化改新 B .彼得一世改革 C .明治维新 D .1861 年农奴制改革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646 年, 日本仿照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 A 项 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揭开了俄国近代化的序幕,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61 年农奴制改革使
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变式 1-1】大和的世袭贵族占有大量的土地,奴隶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他们之间不断争战,使矛盾日 益尖锐,而部民也不断反抗。此时中国唐朝的统治兴盛极大刺激了大和统治者,于是天皇决心改革。材料
反映了( )
A .大化改新的背景 B .大化改新的内容 C .大化改新的性质 D .大化改新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大和的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他们之间不断争战使矛 盾日益尖锐, 而部民也不断反抗。此时中国唐朝的统治兴盛极大刺激了大和统治者, 于是天皇决心改革。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日本大化改新前国内情况和中国唐朝的情况,是大化改新的背景, A
项正确;题干材料未对大化改新的内容、性质、影响进行描述,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变式 1-2】日本大化改新时,将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引入日本,与日本文化融合并改造,变成了日 本本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由于与日本社会不契合,所以日本未移植引入。这主要说
明了日本民族( )
A .具有盲目的媚外性 B .立足本民族有选择地汲取
C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D .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将中国的佛教、儒学…… 与日本文化融合、改造”“ 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未移植 引入”信息可知,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中国文化时根据本民族特点进行了取舍,取长补短,有选择地汲取, B 项正确;从日本未引入与日本社会不契合的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可知,当时的日本学习外国文化时并不是 全盘吸收,没有盲目的媚外性,排除 A 项;从日本引进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与日本文化融合、改造 可知,当时的日本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排除 C 项;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这
一特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向 02 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命题角度:宗教)
【例 2】(2023·重庆 · 统考中考真题)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 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
阿拉伯帝国( )
A .疆域辽阔 B .贸易发达 C .人口密集 D .港口众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市场上拥有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非洲各地的商品,说明阿 拉伯帝国与海外市场联系加强,贸易发达,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的疆域信息,得不出疆域辽 阔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人口分布情况,得不出人口密集的结论,排除 C 项;港口
众多在材料没有体现,只是强调贸易发达,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2-1】一本书中写到: “至 8 世纪中期,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
的帝国。 ”文中的“帝国”是指( )
A .罗马帝国 B .阿拉伯帝国 C .亚历山大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至 8 世纪中期, 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 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和所 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国唐朝边境;控 制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攻克埃及,横扫北非;西南占领西班牙,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 所阻挡。至 8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广为传 播, B 项正确;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排除 A 项;公元前 334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 大军东征,经过 10 年征战,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但帝国存在时间极短,排除 C 项;奥斯
曼帝国存在时间为 1299 年—1923 年,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2-2】“这一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整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 使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古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法、西方世界的哲学都
由该宗教的教徒所传播,并进行完善归纳和总结。 ”“这一宗教”是指( )
A .佛教 B .伊斯兰教 C .道教 D .基督教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7 世纪初,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关于一神教的宣传, 打破了阿拉 伯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将松散的部落熔铸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体,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 历史使命。阿拉伯帝国通过不断征战, 加速了各个地区的文化的传播交流。因此, 这一宗教是指伊斯兰教, B 项正确;由题干材料“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古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法、西方世界的哲学都由该宗教的 教徒所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 给中国带来阿拉 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 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 并发展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信仰的是伊
斯兰教,而非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考向 03 阿拉伯文化(命题角度:文化/文明交流)
【例 3】(2023·海南 · 统考中考真题)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
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 )
A .排斥外来文化 B .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C .传播东方文化 D .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
【答案】B
【解析】据题干“ 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 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830 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 宫” ,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 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B 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传承古希腊罗马文
化,不能说明阿拉伯人排斥外来文化、传播东方文化、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排除 ACD。故选 B 项。
【变式 3-1】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它构思奇妙,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阿拉伯人
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还有( )
①创立了“儒略历”
②改造了 0—9 的计数法,形成了“ 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③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④编订了《十二铜表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的 0-9 计数法,形成了“ 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 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②③符合题意, B 项正确;“儒略历”和《十二铜表
法》是古罗马的贡献,排除含有①或④的 AC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3-2】在穆斯林统治的几个世纪里,各大城市经常就学院和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展开竞争,后伍麦叶 的统治者经常派人去亚历山大、开罗、巴格达等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据说一次购书不下 40 万册。这
一现象说明阿拉伯帝国( )
A .全面继承欧洲文化 B .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
C .积极吸收域外文明 D .加紧了对外扩张步伐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在穆斯林统治的几个世纪里,各大城市经常就学院和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展开竞争,后伍 麦叶的统治者经常派人去亚历山大、开罗、巴格达等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和所学知识可知, 阿拉伯人 积极地吸收以前亚历山大帝国以及罗马帝国的文明成果, 能够反映出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 C 项正 确;全面继承欧洲文化表述太绝对了,排除 A 项; “ 引领”从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 B 项;加紧了对外扩张
步伐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一、选择题
1 .(2023·海南 · 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摘编自一部历史著作的目录,其中?处标题应为( )
A .君主制度的创立 B .罗马共和国建立 C .查理曼帝国建立 D .君主立宪制创立
【答案】A
【解析】根据“ 阿尔弗雷德大帝和继承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阿尔弗雷德是威塞克斯王国埃塞尔沃夫国王的 第五个儿子。所以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君主制度的创立, A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英格兰,与罗马共和
国、查理曼帝国无关,排除 BC 项;君主立宪制建立是 1689 年,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2023·湖南邵阳 · 统考中考真题) 2023 年 1 月 7 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天使报喜大教堂(图
所示)参加了东正教礼拜活动。在礼拜场所举行的仪式上,普京在自己身上划了十字。据此判断,普京信
奉(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 .犹太教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 东正教礼拜活动”“划了十字” ,结合所学可知, “划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仪式, 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支, B 项正确;佛教诞生于印度,信奉者主要在东亚东南亚,伊斯兰教诞生于西亚,信 奉者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等地区,犹太教的信奉者主要是犹太人,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ACD 三项。故选
B 项。
3 .(2023·湖南株洲 · 统考中考真题) 某中学正在举行历史知识抢答赛,有道题的提示信息为: “ 中世纪西欧
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 、“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此题的答案是( )
A .基督教会 B .西欧庄园 C . 自治城市 D .欧洲大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 中世纪西欧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领主、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耕地分为 两部分: 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 自营地” ,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 1/3 到 1/2,收入全 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 ,是佃户的生活来源。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 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B 项正确;基督教会不符合材料“ 中世纪西欧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一个独立的自给 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信息,排除 A 项;自治城市不符合“ 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 ,排除 C 项;欧洲大学于
材料“ 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 .(2023·江苏常州 · 统考中考真题)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下列与西欧中
世纪大学产生有关的是( )
A .维护奴隶主的特权 B .选拔有才能的官吏
C .教皇与国王的支持 D .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3 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国 王与教皇的支持促进了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C 项正确;西欧中世纪时已经是封建社会,排除 A 项;国 王与教皇的支持促进了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无关,排除 B 项;封君封臣制是欧洲
中世纪所实行的一种分封制度,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产生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 .(2023·湖北宜昌 · 统考中考真题)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相比,欧洲中世纪城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
A .封闭和狭隘 B . 自由和自治 C .衰败和落后 D .割据和独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 13 世纪开始,许多欧洲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自治权,成为自由城市,部 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 设立城市法庭, 成为自治城市。所以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相比, 欧洲中世纪城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自由和自治, B 项正确;欧洲中世纪城市并不封闭和狭隘,排除 A 项; 欧洲中世纪城市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并不衰败和落后,排除 C 项;欧洲中世纪城市不能完全摆脱国王与领
主的控制,所以割据和独立不正确,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2023·青海西宁 · 统考中考真题)法治建设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献是
( )
A . 《汉谟拉比法典》 B . 《十二铜表法》C . 《罗马民法大全》 D . 《人权宣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奠定了欧 洲民法的基础, C 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成就,排除 A 项; 《十
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排除 B 项; 《人权宣言》颁布于 1789 年,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7 .(2023·四川内江 · 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的帝国形势图。这一帝国是( )
A .西罗马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 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通常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 国的国王, B 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知,题干是拜占庭帝国地图,而不是西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
曼帝国地图,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8 .(2023·湖北 · 统考中考真题)从 7 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
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和统一 B .大化改新 C .幕府统治 D .明治维新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从 7 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
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 ,结合所学知识, 从 646 年开始, 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进行了一
系列改革, 史称“大化改新”,可以得出, 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的主要原因是大化改新, B
项正确;大和统一是指 5 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与唐朝无关,排除 A 项;幕府
统治开始于 12 世纪晚期的日本,排除 C 项;明治维新是指 1868 年日本明治政府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
日本的改革,与唐朝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 .(2023·江苏镇江 · 统考中考真题)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学用品名称,如酒精、苏打等都源自于一个独
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古代( )
A .埃及人 B .印度人 C .阿拉伯人 D . 日耳曼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学用品名称,如酒精、苏打等都源自于一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 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阿拉伯民族。阿拉伯人足 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
珍贵的古代文化,成为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C 项正确;埃及人、印度人、日耳曼人与“它用战车把
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不符,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10 .(2023·青海西宁 · 统考中考真题) 阿拉伯帝国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印度、希 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材料说明阿拉伯文化
繁荣的原因是( )
A .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B .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
C .统治者轻视人才教育 D .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广泛吸纳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取得了辉 煌的文化成就”可知,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并加以创新和改造, B 项正确;材料
并未涉及安定的环境、人才教育与经济方面,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二、综合题
11 .(2023·云南 · 统考中考真题)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汉之际,开始用麻等植物纤维造纸。东汉时期
进一步改进造纸术,人们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之类的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价格便宜且宜于书写。
自此纸的使用逐渐推广。到东晋末,纸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发
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 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
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期为“ 改进造纸术”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说说纸的发明
和推广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答案】(1)人物:蔡伦。意义:纸张的发明和改进提供了便于书写的载体,方便书籍的复制与传播,在
传承、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贡献:融合东西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把中国和印度的科技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
文化的发展。
【解析】(1)人物: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为“ 改进造纸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意义:根据材料一中的“价格便宜且宜于书写”可知,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提供了便于书写的载体——纸张, 方便了书籍的复制与传播,在传承、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发展作出了贡
献”可知,造纸术的推广,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贡献:根据材料二中的“广泛翻译…… 融合东西方文化”“成为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可知,阿拉伯人融
合东西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从“ 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
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国和印度的科技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12 .(2020·安徽 · 统考中考真题)读下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如图中 A 、B 两国分别是。公元 7 世纪, A 国为应对外族入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B 国受先进文化影
响所进行的改革是什么?
(2)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指出唐都长安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并分析唐朝对外政策给唐文化发展带来的
积极影响。
(3)综合以上探究,你认为一种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何在?
【答案】(1)A:拜占庭帝国(答东罗马帝国或拂菻亦可) B:日本。
A 国:把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农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B 国:大化改新。(答具体措
施亦可)
(2)地位:国际性的大都会;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文化对外辐射的中心等。积极影响:有利于形成人 文荟萃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有利于激发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扩大了
唐文化的影响等。
(3)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等。
【解析】(1)根据图信息“君士坦丁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 是拜占庭帝国;根据图信息“平城京”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 B 是日本。根据所学知识,公元 7 世纪,拜占庭帝国为应对外族入侵把行省改为军区,把自 由农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公元前 7 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
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2)根据图示“ 陆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唐朝都市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 文化对外辐射的中心等。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形成人文荟萃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有利于激发昂扬
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等。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