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六下3《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第3课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描写了唐代寒食节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中秋月夜图景,展现了“中秋节”的习俗,中秋的习俗有祭月、赏月、赏桂花、饮桂花酒。含蓄委婉的表达了诗人情思。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在唐代吟中秋的诗歌中,是较为著名的一篇。本诗抓住“明月”“寒鸦”“冷露”“桂花”等意象进行写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寂寥、清冷、沉静的中秋月夜图。尤其是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将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蕴藉。全诗词句清丽,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情韵含蓄,值得反复吟哦。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到六年级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七到九年级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六年级的诗词教学要为初中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积累,学生掌握了一些诗词学习的方法,比如“解诗题,明诗意”“知作者,晓背景”“想象画面,朗读悟情”......
在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学生能轻易说出“月亮”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月亮代表思乡怀人。学生也了解古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五年级上学期在教学《枫桥夜泊》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描写,体会诗人情感。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不难理解。这首诗教什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哪些新的方法。一方面,要通过这首诗引出一组诗,打通课内外教学渠道,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月亮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走进文本,走进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从理解到运用,敲开鉴赏和创造之门。
教学目标
1.通过吟诵音频,了解古人“读”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创设情境、资料补充、想象画面、创意表达等方法,读懂诗歌,体会作者借助多种意象表达忧思的情感。
3.拓展关于“月”的诗词,探寻借月表达情感的文学表达规律,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创设情境、资料补充、想象画面、创意表达等方法,读懂诗歌,体会作者借助多种意象表达忧思的情感。
教学难点
拓展关于“月”的诗词,探寻借月表达情感的文学表达规律,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一、“飞花令”引入,诵“月”之诗歌
首先我们来玩一个“飞花令”的游戏,“飞花”就是“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飞花”二字。
1.教师出示主题词:学生围绕主题词背诗。
2.你从哪里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中秋夜?
【设计意图:以“飞花令”的游戏引入,既承接了《寒食》中的诗句,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开始新的学习。】
二、初识吟诵,读出诗歌韵律美
1.指名读诗:课前布置了预习,大家能把诗读准确吗?每人读一句。
2.齐读诗歌。
3.讲解“秋思”中“思”的读音及意思。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读 sì。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留思”,“情思”,“愁思”等等。做动词基本都读 sī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4.老师介绍吟诵,学生听《十五夜望月》的吟诵音频。
5.教师介绍古诗文中的平仄。
在古声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在普通话中,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朗读规律:平声读长仄声短,声调准确音饱满。入声急促急收藏,韵字拖音音绵长 。
6.指名读诗歌,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了解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想象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中庭地白树栖鸦
引导学生读出清幽、寂寥的意境。
冷露无声湿桂花
文字也是有温度的。在24节气中,中秋处于秋分时节,正是桂花开放的时候,正所谓“白露挂枝头,花湿好个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的美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色落谁家。
着重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月上树梢,诗人在望;冷露凝结,诗人在望;夜深人静,诗人在望。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月”“寒鸦”“桂花”等意象,借助已有知识积累,进行联想,想象诗歌的画面,体会诗歌感情。】
四、结合资料,理解“人尽望”
1.思考: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你积累的古诗词中,还有谁以明月寄相思呢?
2.比较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都是写望月怀人,望月思乡,他们有什么不同?
3.明明是诗人自己思乡怀人,为什么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人尽望”还有谁在望?(相隔千里的友人,征战在外的战士,思念丈夫的妻子,漂泊他乡的游子...)
4.介绍诗题及诗歌背景:这首诗在《全唐诗》中的题目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
教师小结:面对一轮明月,怀念的不仅是友人,是亲人,天下人怀念的是不再有战争,是妻离子散的人早日团聚,是举家团圆,家国安定。
五、创意表达,解读诗歌
我们在欣赏诗歌时,我们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无尽的韵味,看到未尽之景,体会未尽之情。现代作家曾东在唐诗素描中用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重新描绘了这首诗。
1.欣赏名家赏析。
呈现作家曾东《唐诗素描.十五夜望月》,老师配乐读文。
思考:这篇文章时对诗歌的翻译吗?
2.创意表达
任选一句或两句诗,像曾东一样,丰富诗歌的画面和情境,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尝试创意表达。
3.学生写话
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当我们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我们的语言融入诗歌,是美妙的创作,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对诗歌的解读。
六、拓展学习,探究“月”之意象
思考:为什么诗人不约而同地在中秋时节用“月”表达思念之情?结合“秋天”“中秋节”“月”展开讨论,小组交流。
小结: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风物,秋天的标志性风物就是月亮。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眼中月”和“心中月”建立关联。】
七、寄情古今,传中华文化
中秋节历史悠久,在汉代以祭月拜月的中秋节就普及了,到了唐代,八月十五,人们对月怀远,思念亲人就成了中秋节重要的主题。宋代之后,中秋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1.齐读诗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唐】杜甫《月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 秋歌》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阳关曲 中秋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素月分辉,明月共影,表里俱澄澈。 —【南宋】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清】袁枚《随园诗话》
不仅古人借明月寄相思,今天的人也借明月寄相思,有很多文章写月,很多歌曲唱月,月亮已成为我们独特的文化符号。呈现现代文《月迹》《月是故乡明》,播放《月光》歌曲。
2.再一次朗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月是中国诗词中典型的意象,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拓展中秋诗词,以诗词之美浸润学生心灵。】
作业设计
必做:1.按照诗歌的行款布局书写《十五夜望月》。
2.搜集查找关于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
选做:1.月亮还有哪些美丽的别称?中秋节还叫什么节?
2.中秋吃月饼有怎样的寓意?查找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教学反思
相比春节,更喜欢中秋。夜晚,总爱望月,也爱月亮诗词。在备课中,一直在思索《十五夜望月》和《枫桥夜泊》有着许多关联之处。“月明”和“月落”,“寒鸦”和“乌啼”“冷露”和“霜满天”。今天,这堂课的突破点在哪里?这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
一、吟诵
2015年初听吟诵,并不是很习惯,后来听了一些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吟诵,觉得吟诵还是很有趣的,从网上听陈琴的老师吟诵,觉得吟诵很好听。因此,决定让学生了解一下吟诵,因为对于吟诵并没有过多的研究,只是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听一段吟诵的音频,简单让学生了解在古声中的“平仄”,以此还原古人读诗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吟诵”还是很有兴趣的,他们专注地在听。下课后学生和我交流,非常喜欢听吟诵的朗读。计划在今后的古诗文教学中找一些相关资料,也尝试让学生吟诵。
二、创意表达
这首诗很简单,我并没有像平时讲授诗词那样,讲授词的意思,讲诗句意思,而是让学生以《唐诗素描 十五夜望月》中的解读为例,尝试创意表达,这是对诗歌的再创造。学生们课堂上能够走进诗歌,体会情感,难点是用诗歌的语言进行表达,这需要长期积累。
三、诗词选择
关于月亮的古诗很多,选取哪些诗歌进行拓展呢?这首诗是写中秋的,因此,我选取的唐宋清三代关于中秋的古诗词进行拓展。并回顾了现代文《月迹》《走月亮》《月是故乡明》,整合学习资源。
回顾课堂,有成功有不足。
学生表现十分优秀。整堂课,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在检查学生预习单时,看出学生完全可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们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尤其是王岳鲲同学在发言中说道:“月光是皎洁的,柔和的,不像阳光那么耀眼,灿烂。看到月亮,就想到了母亲。”听了他的发言,我真的惊叹学生的思维。
不足之处:老师过于紧张,在授课时不够从容,导致语言表达不够严谨,有些字发音不够精准。在课堂的最后还应回归整首诗的朗读。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把语文课上得有意思,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我需要不断学习的。
下课后,很多学生们孩子背诵月亮的古诗,在比赛,在交流,我想这就是这堂课发挥的最大价值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