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秦腔》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秦腔》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秦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秦川、秦人与秦腔的关系。(重点)
2.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重点)
3.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深刻的理解。(难点)
文本解读
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欣赏时要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知识链接:
1.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废都》;2005年出版出版长篇小说《秦腔》,并凭借这一小说获得2007年度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与他的小说同名的一篇散文《秦腔》,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特点。
2.了解秦腔
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是:中国的戏曲、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
中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实际上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广东粤剧,四川川剧,陕西秦腔,上海沪剧,山西晋剧。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因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又因早期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秦腔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秦腔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它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贾平凹:“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秦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片段赏析:《黑虎坐台》。秦腔视频《忠保国》
3.题目解说
“秦腔”,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本文虽以“秦腔”为题,但意在写秦川人,意在通过对秦川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写出其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4.背景
贾平凹难以掩饰对变革中的故乡之传统生存方式正走向消亡的痛苦。因为“故乡将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我就是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村说出真正想说出的话”。《秦腔》中的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有人称这是种“还原式写作”。山川风貌+人民生活/性格/精神+文化意蕴
5.正音
泾阳(jīnɡ) 田埂(ɡěnɡ) 冗长(rǒnɡ) 煨熟(wēi)
偌大(ruò) 麦秸(jiē) 嘁嘁喳喳(qī chā)
导入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俗话说,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西。提起陕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羊肉泡馍。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
(先播放一段秦腔唱段,让学生概括秦腔唱腔的特点。)
同学们,陕西有句老话言:“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在作者贾平凹笔下,“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秦腔慷慨激昂,苍劲雄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秦腔、秦人、秦地存在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秦腔》。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文章,勾画关键语句,梳理行文思路。
第一段:秦川孕育了秦腔。
第二段:秦人对秦腔的感情。
第三段:我对秦腔的感受。
第四段:戏班排演的场面。
第五段:演出前的环境气氛。
第六段:角色出场,正式开演。
第七段:观众看戏情景。
第八段:秦腔演出的同时,上演着秦人生活的悲喜剧。
第九段:秦腔在亲人生活中的地位。
第十段:强调秦腔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2.梳理结构:秦地、秦人、秦腔
第一部分(1-3):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4-9):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文章先交代秦腔生成的土壤,即广阔的秦川和具有粗犷性格的秦人;然后写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最后,写了秦腔的神圣地位。
3.本文的线索是“秦腔”,全文都是以此来组织材料、展开文章的,请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秦腔”作为本文的行文线索,在组织材料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首先介绍了秦腔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因为秦地以外的读者并不十分熟悉秦腔,所以作者在开篇首先介绍了秦腔的形成地域、唱腔特点和形成原因,使得读者对秦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接着,详细地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通过描绘秦腔戏班的排演、演出过程中的种种场面和细节,充分表现了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之后,作者又将笔触向秦腔演出后延伸,饶有兴味地介绍了秦腔所引发的生活中的悲喜剧,揭示了秦腔与秦川人民喜怒哀乐的关系。
结尾部分,作者总结“三秦”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秦腔的感悟和思考,说明了秦腔在秦川人生活中的神圣、崇高的地位,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拓展了文章的内涵。
二、问题探究
1. 从文中来看,秦地、秦人、秦腔的特点各是什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 (高亢响亮、震撼人心)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辽阔、厚重、生机勃勃)
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辽阔厚重,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人,给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一方水土一方人形成一种文化。秦地的辽阔厚重,与秦人的直率豪放、秦腔的激越奔放形成一种高度的内在统一。这样的秦地,这样的秦人,才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者的特点格调一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了一种文化。秦地的辽阔造就了秦人的粗犷,粗犷的秦人钟爱用一种无拘无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秦腔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秦腔对于秦人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娱乐,它是秦人情感的寄托,它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
在文章第四段,作者用一句话明确表达了秦腔与秦川人的这种关系: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2.速读1、2段,尝试用文中的话解释为什么秦人如此痴迷秦腔?(文中5句)
总结:承载了喜怒哀乐,满足了精神需求,成为了生命必需。
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层次: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 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
——第三层次: 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 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精读4-9段:赏读痴迷场景
3.文章是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与热爱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点面结合;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场面一:排演热情
①“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动作描写,写出秦腔表演动作灵活多变、场面热闹。
②“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语言描写表现秦川人的真性情。
③“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月儿偏西,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之深。
场面二:演出前奏
①秦腔戏上演频率高,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铺排下来,巧用繁笔,有力烘托秦川人“板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
②细致描摹开演前人们的活动: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内外相互拥挤,喊声、骂声、哭声一片。细致描摹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征,也有力的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惟妙惟肖的统一。
③点的描绘:“二杆子”因为维持秩序而彻夜不能看戏,但他们因为自己的工作能使观众得到看戏的满足而感到满足,从侧面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对戏剧内容的喜爱,而且也有对秦腔本身的喜爱。
场面三:演出精彩
①正面描写:女的角色,步伐如同水上漂,腰身肩头一身戏;男的角色,摇帽翎单双结合动静结合,技艺精妙;亮相高叫,声如炸雷,摄人魂魄。
②侧面描写:观众叫好声不绝,观众体验到震颤、舒爽的感觉,观众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
场面四:观众痴迷
重点描写两类观众来进行侧面烘托。
第一类观众:“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因不能承受拥挤,便“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 听戏,从秦腔中获得难以言出的艺术享受。
第二类观众:“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他们在观看秦腔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
选择这两类观众来写,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场面五:演出悲喜
点的描绘,通过以秦腔演出现场相亲、爷爷带孙子看秦腔的喜中之悲、老汉在演出场地捡拾钱物、嘴馋孩子趁演出各家锁门之际偷摘瓜果等事例,表现秦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紧紧扭结在一起。
场面六:秦腔地位
侧面描写:秦腔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不容许客人对秦腔不敬,秦腔演员与国家领导人一样被人崇敬,名角的父母也会得到人们的礼让和尊重,侮辱秦腔会招来麻烦或被教训,“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这些足以说明秦腔在秦川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总结: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
(研读第4~8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秦人喜爱秦腔
①点面结合: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第6段演员出场部分,描写演员运用了正面描写,写观众运用了侧面描写。 
③视觉和听觉的描写: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
④细节描写: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的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 
⑤白描: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⑥环境描写: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
三、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1.形成秦腔厚重的文化意蕴的要素
①秦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②秦人独有的声韵发展;
③秦腔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的广泛普及性;
④秦地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
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2.主题
《秦腔》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给我们介绍一个地方剧种?还有没有其它的思想内涵?
《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3.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秦腔,年青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显得式微;传统工艺刺绣,如今为找不到“接班人”而面临失传……不少凝结先人智慧才智的手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这十分可惜。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观点一: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方能显活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应该千百年来从内容到形式一成不变,因为再有耐心的观众,也不愿意一辈子只看一部与时代脱节的旧戏。因此,传统文化艺术只有“活”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吸收时代与生活的“源头活水”,创新形式,善用最新的手段,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真正的“火”起来。这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观点二:传统艺术要在形式多元和传播活跃度方面进行突破。
传统艺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例如京剧,可以借助现代舞台光影技术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在传播方式上,有部分传统艺人选择了网络直播,这正是时下流行的宣传方式。从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长直播,内容无不经过精心设计,尤其是直播内容,突破了以往宣传视频的套路,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内容。恰如麦克卢汉那句名言“媒介即讯息”,内容必修符合传播工具的特征,才能发挥出优势效应。
观点三:青年要担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
青年一代要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让传统文化之火生生不息。不只是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中,不只是浸染在棋琴书画的儒雅里,不只是沐浴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书香里,也不只是委身于汉服唐装的余韵里……传统文化和艺术是财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是万众瞩目的民俗,是地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奇葩。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层面。要去学习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想方设法去传播,让它们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熠熠生辉!
4.《秦腔》是一首挽歌,是在写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农村生活方式要成为绝唱。的确,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来村村都有的戏台逐渐变少了,秦腔的传承也面临着危机,同学们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来传承秦腔,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