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有解析)

资源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学年第二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1. 下列过程或反应,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淀粉水解转变成葡萄糖 B. 成熟B淋巴细胞的致敏
C. 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D. 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
A、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成熟B淋巴细胞的致敏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
C、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关于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入和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
B. 肾上腺既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也接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
C. 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支气管收缩,加速胃蠕动和胃液分泌
D. 交感神经促进胰岛素分泌,副交感神经抑制胰岛素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的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细胞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映,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A、控制内脏、血管、腺体的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A错误;
B、肾上腺只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B错误;
C、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支气管收缩,胃蠕动和胃液分泌加强,C正确;
D、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错误
故选C。
3. 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TH属于多肽类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示过程能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
B. TRH与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内
C. 如果切除垂体,则a含量会增加,b和c含量均减少
D. 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口服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甲状腺激素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
A、图示过程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分级调节机制,能够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A正确;
B、TRH化学本质为大分子,特异性受体位于垂体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甲状腺激素是小分子可以进入细胞内,细胞内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B错误;
C、如果切除垂体,无法分泌b(TSH),进而导致c(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减少,由于反馈调节机制的存在,又会导致a(TRH)分泌量增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为氨基酸小分子,小分子在消化道内不会被分解直接在小肠内吸收,D正确。
故选B。
4. 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有助于实现机体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脊髓和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是生产免疫细胞的场所
B. 血浆中的溶菌酶发挥作用,是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C. 过敏反应属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D. 注射青霉素和血清抗体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都属于被动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用广泛复杂,且随剂量不同而变化。生理状态下机体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物质代谢,缺乏时可引起代谢失调乃至死亡;应激状态时,糖皮质激素大虽分泌,使机体能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强烈刺激。药理剂量超生理剂量时,糖皮质激素除影响物质代谢外,尚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休克等药理作用。
A、人体的骨髓和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是生产免疫细胞的场所,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错误;
B、血浆中的溶菌酶发挥作用,血浆属于体液,是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以治疗过敏,C正确;
D、注射青霉素不属于免疫,D错误。
故选C。
5.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色氨酸可经过脱水缩合转变成生长素
B. 植物释放的乙烯利可以促进果实成熟
C. 蔬菜和水果的保鲜,可以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D. 光信号可以通过植物的光敏色素调控植物的开花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环境中的红光、蓝光对于植物的生长感受不同波长的光的分子不同,其中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2、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
3、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A、生长素可由色氨酸转化形成,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不需要脱水缩合反应,A错误;
B、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只能释放乙烯,不能释放乙烯利,B错误;
C、蔬菜和水果的保鲜,可以利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可延长农产品的储存保鲜时间,C错误;
D、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光信号可以通过植物的光敏色素调控植物的开花,D正确。
故选D。
6.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B. 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
C. 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做种群。种群研究的问题: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
A、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做种群,A正确;
B、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的,B错误;
C、种群具有单独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比如种群密度、出生率等,C正确;
D、种群密度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与空间范围的大小之比。它反映了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和数量规模,是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基础参数之一,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正确。
故选B。
7. 如图为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品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条件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有关。
AB、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AB正确;
C、玉米是一个种群,植株有高有矮,不是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C错误;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种植品种,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
故选C。
8. 科学家在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型蠕虫,它的附肢可伸入到鲸的骨髓里获取营养。而存在于海洋中的海洋牛筋菌通常寄生在鱼类的肠道中,可利用鱼类排泄物作为营养来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太平洋底部因无光照,不存在生产者
B. 海洋牛筋菌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 通过测量海洋生物的干重可调查其生物量
D. 鲸骨架和蠕虫通过捕食关系建立单向营养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通常是指绿色植物,能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制造有机物;消费者是指各种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分解者是指生物圈中靠分解动植物的尸体或是粪便为食的细菌和真菌。
A、太平洋底部虽然无光照,但存在一些生产者,如硝化细菌,A错误;
B、海洋牛筋菌可利用鱼类排泄物作为营养来源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错误;
C、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的有机体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一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含有的能量,通过测量海洋生物的干重可调查其生物量,C正确;
D、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鲸骨架不是生物,D错误。
故选C。
9. 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为了消灭环境中残留的病毒,大量使用了消毒剂,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减少
B.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氟利昂、哈龙等气体是引起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
C.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 荒漠化是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A、在使用消毒剂消灭环境中残留的病毒时部分消毒剂会渗入土壤中,杀灭或抑制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所以大量使用消毒剂确实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减少,A正确;
B、氟利昂和哈龙的大量使用和排放,会造成臭氧层空洞干扰和破坏大气平流层臭氧的自然平衡,B正确;
C、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C错误;
D、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D正确;
故选C。
10. 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初代培养物培养至一定时间可进行继代培养
B. 从植物生长点取外植体进行组培可获得脱毒植株
C. 生产人工种子的体细胞胚一定是由愈伤组织分化而来
D. 对人参皂苷干粉工厂化生产用到了植物细胞培养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原理,使植物组织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快速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的高新技术手段。
A、试管苗在初代培养一段时间后营养物质消耗殆尽,代谢废物积累,因而需要继代培养,A正确;
B、植物生长点不易感染病毒,从植物生长点取外植体进行组培可获得脱毒植株,B正确;
C、生产人工种子的体细胞胚不一定都是由愈伤组织分化而来,如外植体上直接分化出胚状体,C错误;
D、可以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用于人参皂苷干粉的生产,D正确。
故选C。
11. 研究人员将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导入草莓细胞原生质体,培育出了荧光草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草莓组织经悬浮培养可以获得游离的原生质体
B. 较高渗透压的甘露醇溶液有利于草莓细胞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
C. 草莓愈伤组织在含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配比较高的培养基上易形成芽
D. 原生质体虽无细胞壁但仍保持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其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成为植株。
A、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可通过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此后放在较高渗条件下制备出草莓细胞的原生质体,A错误;
B、较高渗透压的甘露醇溶液不利于草莓细胞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这是因为甘露醇溶液浓度过高会使原生质体过度失水,从而活性降低,B错误;
C、植物组织培养中关键性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愈伤组织在含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配比较高的培养基上形成芽,C错误;
D、原生质体无细胞壁,但有发育为完整植株全套的遗传信息,仍保持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现象不能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是()
A. 巨噬细胞吞噬细菌 B. 人鼠细胞融合
C. 突触后膜小电位的形成 D. 植物体细胞杂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中,膜的流动性建立在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和绝大部分蛋白质的运动上。
A、巨噬细胞吞噬细菌为胞吞,体现膜的流动性,A正确;
B、人鼠细胞融合过程,两细胞融合成了一个细胞,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突触后膜电位的形成涉及离子的跨膜运输,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C错误;
D、植物体细胞杂交涉及细胞融合,利用了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啤酒是一种含多种氨基酸、低分子糖等物质的低酒精浓度饮料。啤酒花是桑科葎草属植物,其雌花序和果穗可用于啤酒酿造,赋予啤酒独特的香味和苦味等。将适量啤酒花加入过滤后的麦芽汁中,煮沸1小时,目的不仅是使啤酒花中的物质溶出,且能够杀死杂菌,啤酒花还具有抑菌性作用。绍兴是黄酒之乡,“麦曲酶长,酵米复芳;白梅酒酿,伴淋寒香;压滤琼浆,煎煮陈藏”是对绍兴黄酒精致复杂酿造工艺的描述。在黄酒的主发酵过程中,“开耙”(搅拌)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13.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为研究啤酒花的抑菌作用,在LB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啤酒花提取液,经灭菌后制成平板,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大肠杆菌后置于CO2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并比较菌落数量及生长情况
B. 啤酒酿造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该微生物与乳酸菌在结构上存在明显区别
C. 从物理特征看,工业酿酒的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
D. 发酵过程中发酵罐内的泡沫先逐渐增多后减少,泡沫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减少
14.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接种麦曲有利于淀粉的糖化,有利于“酒酿”菌种发酵
B. 煎煮的目的是除去发酵产品中的杂菌,利于酵母菌繁殖
C. 陈藏有利于黄酒中醇与酸发生酯化反应,使酒更加芳香
D. “开耙”(搅拌)是送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增加酵母菌的数量,使其成为优势菌种
【答案】13. A14. B
【解析】
【分析】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1)菌种的选育:性状优良的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2)扩大培养:在发酵之前还需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3)培养基的配制:在菌种确定之后,要选择原料制备培养基。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基的配方要经过反复试验才能确定。(4)灭菌: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5)接种:将菌种接种到发酵罐培养液中。(6)发酵:这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①在发酵过程中,要随时检测培养波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②要及时添加必需的营养组分,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7)产品的分离、提纯:①如果发酵产品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在发酵结束之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即得到产品。②如果产品是代谢物,可根据产物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措施来获得产品。
【13题】
A、大肠杆菌是兼性厌氧菌,不需要在CO2培养箱中培养,A错误;
B、酵母菌是真核细胞生物,乳酸菌是原核细胞生物,所以在结构上存在明显区别,B正确;
C、从物理特征看,工业酿酒的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因为液体培养基能让菌种与培养液充分接触获得更多的营养,从而获得高品质的发酵产品,C正确;
D、在发酵初期,酵母菌活性增强,产生大量的CO2,这导致泡沫逐渐增多。然而,随着发酵的进行,多种因素可能导致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减少,从而导致泡沫减少,D正确。
故选A。
【14题】
A、淀粉属于生物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小分子糖有利于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对糖类的利用,A正确;
B、煎煮是进行消毒,煎煮是进行消毒,除去发酵产品中的酵母菌等微生物,利于储藏,B错误;
C、陈储是将榨出的酒放入罐内存放,有利于黄酒中醇与酸发生酯化反应,使酒更加芳香,C正确;
D、发酵过程中“开耙”是为了增加O2含量,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增加酵母菌的数量,有利于活化酵母,使其成为优势菌种,D正确。
故选B。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3月17日,宁海举行首届马拉松比赛,来自世界各地13个国家,全国32个地区万名选手报名参赛。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机体往往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大量出汗,口渴等生理反应。马拉松长跑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15. 关于人体内的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沿反射弧传导(传递)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都是单向的
B. 突触前膜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
D.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并通过树突传到其他细胞
16.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长跑过程中,运动员感到口渴的原因是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B. 听到发令枪声运动员立刻起跑,这一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 运动员感到口渴时,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D. 从维持机体血浆渗透压稳定的角度,建议运动员运动后饮用淡盐水
【答案】15. A16. B
【解析】
【分析】当兴奋传导到一个神经元的末端时,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处,有许多突触小泡。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15题】
A、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都是单向的,A正确;
B、突触前膜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B错误;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作用于神经细胞还能作用于其它细胞,如肌肉细胞,C错误;
D、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并通过轴突传到其他细胞,D错误。
故选A。
【16题】
A、长跑过程中,运动员感到口渴的原因是渗透压增大,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正确;
B、听到发令枪声运动员立刻起跑,是后天训练所获得的,这一过程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运动员感到口渴时,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有利于水分的重吸收,C正确;
D、从维持机体血浆渗透压稳定的角度,建议运动员运动后饮用淡盐水,D正确。
故选B。
17. 大豆是我国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野生大豆产量低但却具有喜光耐湿、耐盐碱、耐阴,抗旱、抗病、耐瘠薄等优良性状,因此可将耐旱强的野大豆与高产栽培大豆进行体细胞杂交培育高产耐旱大豆新品种,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过程①不能用盐酸解离细胞壁
B. 过程②完成的标志是两细胞核成功融合,体现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原理
C. 过程③体现了细胞具有全能性,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参与而实现
D. 过程④在干旱环境中种植杂种植株,选择耐旱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过程①表示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细胞原生质体的过程,过程②表示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过程③表示脱分化、再分化过程,④表示筛选。
A、过程①若用盐酸会破坏细胞结构,应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后得到原生质体,A正确;
B、过程②是原生质体融合,体现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原理,杂种细胞形成的标志是再生形成细胞壁,B错误;
C、过程③代表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杂种植株,体现细胞全能性,脱分化和再分化使用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浓度、比例不同,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将影响愈伤组织分化的方向,C正确;
D、本技术目的是培育高产耐旱大豆新品种,过程④表示筛选,即在干旱环境中种植杂种植株,选择高产且耐旱的植株,即为所需的新品种,D正确。
故选B。
18. 下列关于培养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培养基中含量最高的是碳源
B. 用以筛选固氮微生物的培养基,必须具备的特征是以尿素为唯一氮源
C. 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水即可制成液体培养基
D.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培养基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培养基按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培养基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
2、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菌落。
A、培养基中含量最高的应该是水,A错误;
B、固氮微生物是一类能够还原分子态氮为氨态氮的微生物,用以筛选固氮微生物的培养基应不含氮源,B错误;
C、固体培养基中含有凝固剂,即使加入少量水也无法制成液体培养基,C错误;
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可鉴定、筛选不同微生物,D正确。
故选D。
19. 实验室常规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是()
A. 135~140℃,5-15s B. 100℃,15s C. 121℃,15-20min D. 100℃,5h
【答案】C
【解析】
【分析】灭菌是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使用对象主要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和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合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与包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使用对象主要有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高压蒸汽灭菌使用的仪器为高压蒸汽灭菌锅,以水蒸气为介质,灭菌条件为压力200kPa、温度121℃、时间15-30min,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 下列关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五点取样”事先确定了计数的区域,不符合随机取样的要求
B.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的酵母菌数量少于实际活菌数
C.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属于显微镜计数法
D. 压在边缘线上的酵母菌只计上下线
【答案】C
【解析】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目的是了解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找出酵母菌细胞数量变化与其浑浊度之间的关系。实验设置了两个样品的重复,每个样品设置了试管A实验组和试管B对照组,使用了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和比浊计测定培养液的浑浊度。
A、“五点取样”事先确定了计数的区域,符合随机取样的要求,A错误;
B、如果操作不当,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的酵母菌数量少于实际活菌数,B错误;
C、血细胞计数板需要使用在高倍镜进行镜检计数,所以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属于显微镜计数法,C正确;
D、压在边缘线上的酵母菌不能只计上下线,技术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D错误。
故选C。
非选择题部分
21. 我国农民发明了许多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自明清时代起宁波地区就普遍存在“虫草稻一鸡鸭一鱼塘”农业生态模式,其模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人工输入的能量和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鱼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动态,可以用___________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密度。
(3)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在“杂草一昆虫一鸭”这条食物链中,鸭属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
(4)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图中鸡鸭粪便中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填序号)所同化的能量。
(5)“塘泥肥田,秋谷满仓”体现的生态系统___________的功能。
【答案】(1) ①. 生产者 ②.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标记重捕法(3) ①. 群落 ②. 三
(4)①④(5)物质循环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该生态系统中①杂草、水稻属于生产者;②鸡、鸭、昆虫、鱼属于消费者,塘泥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该生态农业,一方面可使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实现物质循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小问1】
图中①包括杂草和水稻,可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由于该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故流经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人工输入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两部分。
【小问2】
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密度。
【小问3】
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故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在“杂草一昆虫一鸭”这条食物链中,鸡属于第三个营养级。
【小问4】
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鸡鸭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即①④所同化的能量。
【小问5】
塘泥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下转变为水稻需要的无机物,因此有“塘泥肥用,秋谷满仓”的说法,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22. 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下图甲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图乙为人体内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效应器是由________________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刺激b处,在图中_________(填字母)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2)图乙中突触小泡与[ ]________________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________________对神经递质的识别起重要作用。神经递质为小分子的化合物,但仍以胞吐方式释放,这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___特点。
(3)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医学研究表明,该病与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结合图乙分析,MAOID改善抑郁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传出神经末梢 ②. c、d
(2) ①. ①突触前膜 ②. 蛋白M ③. 流动性
(3)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使其含量增多,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小问1】
由题图可知,效应器是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末梢或者及其支配的肌肉;由题图可知,题图中兴奋传递是a→b→肌肉或者a→c→d,d兴奋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因此刺激b处,兴奋可以传至c、d,所以在c、d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小问2】
图乙中①表示轴突末端的突触前膜,②表示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蛋白M表示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膜融合,释放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也就是蛋白M对神经递质的识别起重要作用,神经递质是小分子化合物,以胞吐形式释放,这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特点。
【小问3】
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使其含量增多,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23. 流感(流行性感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以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为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等。无并发症者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要较长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由于流感病毒的侵袭,人体的呼吸道上皮出现破损,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此时损伤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发___________使人产生痛觉,痛觉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__。同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___________,蛋白质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肿胀。
(2)少部分病毒进入人体内环境后,由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_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此时该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⑤结合,这是激活细胞⑤的第二个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⑩被抗原激活后,在增殖分化为细胞⑧和⑨的过程中需要细胞因子的参与加速该过程。图中物质②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病毒入侵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干扰素,同时吞噬细胞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吞噬流感病毒。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都具有抗原识别作用,区别是___________。
(4)流感病毒侵入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后,___________可与该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实现___________(体液/细胞)免疫。
(5)患者痊愈后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但再次感染后病症会比第一次感染轻,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神经冲动 ②. 大脑皮层 ③. 升高(增大)
(2) ①. 辅助性T细胞 ②.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3)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
(4) ①. 细胞毒性T细胞 ②. 细胞
(5)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解析】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2、免疫系统功能:免 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3、题图分析:据图可知,图中①是抗原呈递细胞暴露出的抗原决定簇,②是抗体,③是辅助性T细胞上的受体,④是辅助性T细胞,⑤是B细胞,⑥是浆细胞,⑦是记忆B细胞,⑧⑩是细胞毒性T细胞,⑨是记忆T细胞。
【小问1】
人体的呼吸道上皮出现破损,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此时损伤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发神经冲动,产生痛觉。痛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因此痛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同时,在组织胺等物质作用下,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蛋白质和液体逸出,引起组织增多,形成局部肿胀。
【小问2】
进入内环境的抗原要经抗原呈递细胞把抗原信息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激活辅助性T细胞,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并把抗原信息传递给B细胞。据图可知,细胞④接受抗原呈递细胞的信息,并分泌物质作用于细胞⑤,因此少部分病毒进入人体内环境后,由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④辅助性T细胞。据图可知,物质②为抗体,其作用是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3】
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区别在于吞噬细胞识别许多病原体表面共同存在的组分,淋巴细胞识别不同病原体表面的特异部分,即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
【小问4】
流感病毒侵入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该过程中产生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与被流感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进而暴露出抗原。
【小问5】
再次感染相同病原体时,机体会启动二次免疫来起作用。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发挥免疫效应,快速消灭病原体,因此机体的症状相对第一次感染较轻。
2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抗癌药物紫杉醇是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出来的生物活性物质,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由于红豆杉生长缓慢,资源短缺,使紫杉醇的提取受到了极大限制,科研人员正试图通过多种方法提高紫杉醇的产量。
(1)紫杉醇是红豆杉体内的一种___________(填“初生或次生”)代谢物,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进行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植物细胞全能性,理由是___________。
(2)过程①中需将植物组织经___________后接种于MS培养基上诱导___________过程,产生愈伤组织。过程②中将愈伤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悬浮振荡培养。振荡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尝试运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将红豆杉(2n=24)与柴胡(2n=12)进行了融合,培育能产生紫杉醇的柴胡,则“红豆杉一柴胡”体细胞含___________条染色体,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中,在脱分化和再分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
(4)与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取紫杉醇相比,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得紫杉醇的优点是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二、益生菌是一类能改变宿主某一部位菌群组成且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常见的益生菌有酵母菌、乳酸菌等。
(5)对氧气的需求方面,与醋酸菌相比,乳酸菌的特点是___________;乳酸菌和酵母菌在细胞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
(6)乳酸菌常用于泡菜制作,制作过程中会用清水和食盐配制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盐水,并将盐水煮沸,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
(7)培养乳酸菌时,对泡菜汁进行系列梯度稀释的目的是___________。培养乳酸菌时,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并非全是乳酸菌菌落,为初步判断菌种类型,还需要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___________等特征。配制好的培养基通常可以使用___________法灭菌。
(8)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测定泡菜水中的乳酸菌含量,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结果往往偏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9)进行销售的泡菜食品还需要进行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进行培养和计数,该过程中所用到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次生 ②. 不能 ③. 植物细胞培养得到的是细胞群,不是完整的植株
(2) ①. 消毒 ②. 脱分化 ③. 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使细胞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3) ①. 36 ②.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4)培养速度快;不占用耕地;几乎不受季节、天气等的限制等(写出其它合理答案即给分)
(5) ①. 不需要氧气 ②. 乳酸菌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6)杀灭杂菌,同时可去除部分溶解氧
(7) ①. 保证每个菌落都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来(答出为了获得单菌落即可) ②. 形状、大小、颜色 ③. 高压蒸汽灭菌
(8)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时,往往将活菌和死菌一起统计,导致统计值往往偏大。
(9)稀释涂布平板法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得紫杉醇的途径,其中①表示脱分化过程,②表示将愈伤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③表示细胞增殖过程
【小问1】
紫杉醇不是红豆杉体内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基本代谢物,不是初生代谢产物,是次生代谢产物。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在离体条件下对单个植物细胞或细胞团进行培养使其增殖,不能使已分化的细胞发育成完整的植株或各种细胞,因此不能体现植物细胞全能性。
【小问2】
①表示脱分化过程,植物组织经消毒后接种于MS培养基上诱导脱分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已经分化的红豆杉细胞将失去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转变成未分化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后,在液体培养基中悬浮振荡培养。振荡的目的是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使细胞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小问3】
研究人员尝试运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将红豆杉(2n=24)与柴胡(2n=12)进行了融合,“红豆杉一柴胡”体细胞含24+12=36条染色体。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中,在脱分化和再分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激素是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小问4】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得紫杉醇的优点是不占用耕地;几乎不受季节、天气等的限制;有利于保护濒危植物红豆杉。
【小问5】
醋酸菌为好氧菌,乳酸菌为厌氧菌,在对氧气的需求方面,与醋酸菌相比,乳酸菌的特点是不需要氧气;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两者在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乳酸菌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小问6】
泡菜制作过程中,将盐水煮沸的目的是杀灭杂菌,同时可去除部分溶解氧。
【小问7】
在培养乳酸菌时,为了保证每个菌落都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来,获得单菌落,需对泡菜汁进行系列梯度稀释。菌落形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边缘、光泽、质地、颜色和透明程度等,为初步判断菌种类型,还需要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配制好的培养基通常可以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小问8】
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乳酸菌,往往将活菌和死菌一起统计,导致统计值往往偏大。
【小问9】
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进行培养和计数,该过程中所用到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25. 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都会进行相应调节。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可造成机体发热到38.5℃以上,这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受影响有关,下图表示机体在发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1)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体温上升,到38.5℃时稳定,此时机体产热量___________散热量,此时散热最有效的方式是___________,机体散热量___________正常时机体散热量。
(2)下丘脑能将___________信号转变为激素信号,激素a为___________,通过调节腺垂体,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c,实现激素的___________调节。
(3)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_调节,从甲细胞和乙细胞如何发生响应的角度说出判断理由___________
(4)若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不能维持体温稳定。己知药物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可维持体温稳定,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普通发热家兔模型和下丘脑被损毁的家兔模型进行实验,实验分成甲、乙、丙、丁4组。
①请设计分组表格并将预期结果填入表格中___________。
②根据___________(填处理方式:模型+溶液),可得出M具有与A相似的效果”的结论。
③根据___________(填处理方式:模型+溶液),可得出M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的结论。
【答案】(1) ①. 等于 ②. 汗液蒸发/出汗 ③. 大于
(2) ①. 电 ②.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③. 分级
(3) ①. 神经-体液 ②. 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甲细胞,使甲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这是神经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乙细胞,促进乙细胞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这是体液调节
(4) ①.
组别 处理方式 预期结果
甲 普通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普通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解热
丙 普通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解热
丁 下丘脑被损毁的家兔模型+M溶液 发热
探究M是否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分组表 ②. “普通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普通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普通发热家免模型+M溶液” ③. “普通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下丘脑被损毁的家兔模型+M溶液”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都存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小问1】
体温稳定,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当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此时散热最有效的方式是汗液蒸发,此时散热量大于正常时机体散热量。
【小问2】
下丘脑既是神经中枢,又是内分泌枢纽,能将电信号转变为激素信号,由图可知,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调节腺垂体,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c,实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小问3】
体温上升期,既有神经参与,也有激素参与,故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由图分析可知,体温上升期,甲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释放肾上腺素,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此外,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即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至乙细胞处,促进乙细胞代谢,增加产热,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所以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4】
已知药物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可维持体温稳定。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普通发热家兔模型和下丘脑被损毁的家兔模型进行实验,实验分成甲、乙、丙、丁4组。设计记录表格如下:
组别 处理方式 预期结果
甲 普通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普通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解热
丙 普通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解热
丁 下丘脑被损毁的家兔模型+M溶液 发热
分析甲、乙、丙(即“普通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普通发热家免模型+A溶液”、“普通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组实验结果,比较甲、乙组说明药物A具有解热作用,再结合乙、丙两组,二者均有解热作用,说明M有解热作用,即可得出“M也具有解热作用”的结论。分析丙、丁(即“普通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下丘脑被损毁的家兔模型+M溶液”)两组实验结果,“普通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组具有解热作用,而丁组下丘脑被损毁会出现发热,说明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即可得出“M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的结论。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学年第二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1. 下列过程或反应,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是()
A. 淀粉水解转变成葡萄糖 B. 成熟B淋巴细胞的致敏
C. 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D. 蛋白质的合成
2. 下列关于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入和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
B. 肾上腺既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也接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
C. 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支气管收缩,加速胃蠕动和胃液分泌
D. 交感神经促进胰岛素分泌,副交感神经抑制胰岛素分泌
3. 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TH属于多肽类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示过程能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
B. TRH与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内
C. 如果切除垂体,则a含量会增加,b和c含量均减少
D. 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口服起作用
4. 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有助于实现机体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脊髓和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是生产免疫细胞的场所
B. 血浆中的溶菌酶发挥作用,是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C. 过敏反应属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D. 注射青霉素和血清抗体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都属于被动免疫
5.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色氨酸可经过脱水缩合转变成生长素
B. 植物释放的乙烯利可以促进果实成熟
C. 蔬菜和水果的保鲜,可以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D. 光信号可以通过植物的光敏色素调控植物的开花
6.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B. 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
C. 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7. 如图为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品种
8. 科学家在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型蠕虫,它的附肢可伸入到鲸的骨髓里获取营养。而存在于海洋中的海洋牛筋菌通常寄生在鱼类的肠道中,可利用鱼类排泄物作为营养来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太平洋底部因无光照,不存在生产者
B. 海洋牛筋菌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 通过测量海洋生物的干重可调查其生物量
D. 鲸骨架和蠕虫通过捕食关系建立单向营养关系
9. 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为了消灭环境中残留的病毒,大量使用了消毒剂,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减少
B.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氟利昂、哈龙等气体是引起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
C.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 荒漠化是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
10. 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初代培养物培养至一定时间可进行继代培养
B. 从植物生长点取外植体进行组培可获得脱毒植株
C. 生产人工种子的体细胞胚一定是由愈伤组织分化而来
D. 对人参皂苷干粉工厂化生产用到了植物细胞培养技术
11. 研究人员将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导入草莓细胞原生质体,培育出了荧光草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草莓组织经悬浮培养可以获得游离的原生质体
B. 较高渗透压的甘露醇溶液有利于草莓细胞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
C. 草莓愈伤组织在含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配比较高的培养基上易形成芽
D. 原生质体虽无细胞壁但仍保持细胞的全能性
12. 下列现象不能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是()
A. 巨噬细胞吞噬细菌 B. 人鼠细胞融合
C. 突触后膜小电位的形成 D. 植物体细胞杂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啤酒是一种含多种氨基酸、低分子糖等物质的低酒精浓度饮料。啤酒花是桑科葎草属植物,其雌花序和果穗可用于啤酒酿造,赋予啤酒独特的香味和苦味等。将适量啤酒花加入过滤后的麦芽汁中,煮沸1小时,目的不仅是使啤酒花中的物质溶出,且能够杀死杂菌,啤酒花还具有抑菌性作用。绍兴是黄酒之乡,“麦曲酶长,酵米复芳;白梅酒酿,伴淋寒香;压滤琼浆,煎煮陈藏”是对绍兴黄酒精致复杂酿造工艺的描述。在黄酒的主发酵过程中,“开耙”(搅拌)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13.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为研究啤酒花的抑菌作用,在LB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啤酒花提取液,经灭菌后制成平板,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大肠杆菌后置于CO2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并比较菌落数量及生长情况
B. 啤酒酿造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该微生物与乳酸菌在结构上存在明显区别
C. 从物理特征看,工业酿酒的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
D. 发酵过程中发酵罐内的泡沫先逐渐增多后减少,泡沫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减少
14.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接种麦曲有利于淀粉的糖化,有利于“酒酿”菌种发酵
B. 煎煮的目的是除去发酵产品中的杂菌,利于酵母菌繁殖
C. 陈藏有利于黄酒中醇与酸发生酯化反应,使酒更加芳香
D. “开耙”(搅拌)是送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增加酵母菌的数量,使其成为优势菌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3月17日,宁海举行首届马拉松比赛,来自世界各地13个国家,全国32个地区万名选手报名参赛。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机体往往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大量出汗,口渴等生理反应。马拉松长跑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15. 关于人体内的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沿反射弧传导(传递)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都是单向的
B. 突触前膜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
D.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并通过树突传到其他细胞
16.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长跑过程中,运动员感到口渴的原因是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B. 听到发令枪声运动员立刻起跑,这一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 运动员感到口渴时,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D. 从维持机体血浆渗透压稳定的角度,建议运动员运动后饮用淡盐水
17. 大豆是我国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野生大豆产量低但却具有喜光耐湿、耐盐碱、耐阴,抗旱、抗病、耐瘠薄等优良性状,因此可将耐旱强的野大豆与高产栽培大豆进行体细胞杂交培育高产耐旱大豆新品种,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过程①不能用盐酸解离细胞壁
B. 过程②完成的标志是两细胞核成功融合,体现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原理
C. 过程③体现了细胞具有全能性,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参与而实现
D. 过程④在干旱环境中种植杂种植株,选择耐旱的性状
18. 下列关于培养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培养基中含量最高的是碳源
B. 用以筛选固氮微生物的培养基,必须具备的特征是以尿素为唯一氮源
C. 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水即可制成液体培养基
D.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19. 实验室常规高压蒸汽灭菌条件是()
A. 135~140℃,5-15s B. 100℃,15s C. 121℃,15-20min D. 100℃,5h
20. 下列关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五点取样”事先确定了计数的区域,不符合随机取样的要求
B.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的酵母菌数量少于实际活菌数
C.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属于显微镜计数法
D. 压在边缘线上的酵母菌只计上下线
非选择题部分
21. 我国农民发明了许多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自明清时代起宁波地区就普遍存在“虫草稻一鸡鸭一鱼塘”农业生态模式,其模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人工输入的能量和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鱼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动态,可以用___________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密度。
(3)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在“杂草一昆虫一鸭”这条食物链中,鸭属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
(4)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图中鸡鸭粪便中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填序号)所同化的能量。
(5)“塘泥肥田,秋谷满仓”体现生态系统___________的功能。
22. 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下图甲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图乙为人体内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效应器是由________________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刺激b处,在图中_________(填字母)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2)图乙中突触小泡与[ ]________________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________________对神经递质的识别起重要作用。神经递质为小分子的化合物,但仍以胞吐方式释放,这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___特点。
(3)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医学研究表明,该病与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结合图乙分析,MAOID改善抑郁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流感(流行性感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以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为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等。无并发症者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要较长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由于流感病毒的侵袭,人体的呼吸道上皮出现破损,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此时损伤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发___________使人产生痛觉,痛觉的产生部位是___________。同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___________,蛋白质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肿胀。
(2)少部分病毒进入人体内环境后,由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_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此时该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⑤结合,这是激活细胞⑤的第二个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⑩被抗原激活后,在增殖分化为细胞⑧和⑨的过程中需要细胞因子的参与加速该过程。图中物质②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病毒入侵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干扰素,同时吞噬细胞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吞噬流感病毒。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都具有抗原识别作用,区别是___________。
(4)流感病毒侵入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后,___________可与该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实现___________(体液/细胞)免疫。
(5)患者痊愈后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但再次感染后病症会比第一次感染轻,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
2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抗癌药物紫杉醇是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出来的生物活性物质,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由于红豆杉生长缓慢,资源短缺,使紫杉醇的提取受到了极大限制,科研人员正试图通过多种方法提高紫杉醇的产量。
(1)紫杉醇是红豆杉体内的一种___________(填“初生或次生”)代谢物,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进行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植物细胞全能性,理由是___________。
(2)过程①中需将植物组织经___________后接种于MS培养基上诱导___________过程,产生愈伤组织。过程②中将愈伤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悬浮振荡培养。振荡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尝试运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将红豆杉(2n=24)与柴胡(2n=12)进行了融合,培育能产生紫杉醇的柴胡,则“红豆杉一柴胡”体细胞含___________条染色体,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中,在脱分化和再分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
(4)与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取紫杉醇相比,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得紫杉醇的优点是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二、益生菌是一类能改变宿主某一部位菌群组成且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常见的益生菌有酵母菌、乳酸菌等。
(5)对氧气的需求方面,与醋酸菌相比,乳酸菌的特点是___________;乳酸菌和酵母菌在细胞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
(6)乳酸菌常用于泡菜制作,制作过程中会用清水和食盐配制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盐水,并将盐水煮沸,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
(7)培养乳酸菌时,对泡菜汁进行系列梯度稀释的目的是___________。培养乳酸菌时,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并非全是乳酸菌菌落,为初步判断菌种类型,还需要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___________等特征。配制好的培养基通常可以使用___________法灭菌。
(8)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测定泡菜水中的乳酸菌含量,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结果往往偏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9)进行销售的泡菜食品还需要进行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进行培养和计数,该过程中所用到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
25. 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都会进行相应调节。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可造成机体发热到38.5℃以上,这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受影响有关,下图表示机体在发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1)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体温上升,到38.5℃时稳定,此时机体产热量___________散热量,此时散热最有效的方式是___________,机体散热量___________正常时机体散热量。
(2)下丘脑能将___________信号转变为激素信号,激素a为___________,通过调节腺垂体,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c,实现激素的___________调节。
(3)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_调节,从甲细胞和乙细胞如何发生响应的角度说出判断理由___________
(4)若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不能维持体温稳定。己知药物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可维持体温稳定,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普通发热家兔模型和下丘脑被损毁的家兔模型进行实验,实验分成甲、乙、丙、丁4组。
①请设计分组表格并将预期结果填入表格中___________。
②根据___________(填处理方式:模型+溶液),可得出M具有与A相似的效果”的结论。
③根据___________(填处理方式:模型+溶液),可得出M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的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