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14.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案
【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因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提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课标分析:要求从国际秩序变动的角度来认识两次世界大战
【重点难点】
1.(教师教学)重点:了解一战焊发的原因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2.(学生学习)难点:如何认识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同盟国、协约国、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
【新课导入】:20世纪的历史,一提到20世纪我就想到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主角的名字叫1900,20世纪的最开头,并且他一生都没有下船,不想下船的意思是不想步入20世纪,不堪回首的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几乎将世界上所有国家卷入,下半叶是持续时间很长的冷战。
帝国争霸·秩序失衡: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时代背景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设问: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为什么资本主义会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特征
1.生产与资本集中发展,出现在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中小企业难以生存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成为金融资本,在此基础上出现金融寡头
3.资本输出占据重要地位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形成
5.资本主义大国已经将世界各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本质:以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谋求最大利润
讲述:殖民地对于金融资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经济上,它能够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规模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销售市场,更是金融资本最为有利的资本输出场所;在政治上,殖民地可以帮助解决国内人口过剩的危机,用以缓和国内矛盾,是维持其统治的重要条件:在军事上,殖民地还可以作为侵略别国的跳板,扩军训练的基地。列宁认为,正是因为殖民地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重新分割就具备了可能性,而帝国主义之间发展绝对不平衡的规律就导致他们必然诉诸武力,重新瓜分世界。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不断,矛盾重重。
讲述:什么叫平衡?绝对平均或一枝独秀,1840年前后曾经实现过这种平衡。英国一枝独秀,建立起真正的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实力上升,尤其是工业生产,这就有一个问题,工业发展很快就意味着需要更加广阔的投资市场、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但此时却发现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
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不满足现有的世界市场和势力范围,他们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领土,要以实力占领原料市场和殖民地,这就不得不从老牌帝国主义手中争夺。然而,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都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势力范围,尤其在触及到了他们利益的时候。所以,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则必须采取手段来维护和巩固自身已有的经济政治利益。
3.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形成
讲述:德国实力不断提升,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德英,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新兴的大国与传统世界大国之间的矛盾),英国一直推行大陆均势政策;法德,积怨已久;德俄,俄国比较落后,出口农业品,德国觉得俄国在倾销,德国出口工业品,俄国害怕威胁到本国工业,于是两国经常发生贸易摩擦;奥匈帝国和俄国,争夺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桶:(1)地理位置,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处(2)民族宗教复杂(3)权力真空地带,此前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随着奥斯曼的衰落,无力彻底控制巴尔干半岛,俄国与奥匈帝国相邻,又有利益冲突、民族矛盾互相交织。
19世纪是欧洲列强在全世界瓜分殖民地的高潮时期。与欧洲隔海相望的北非成为了列强们激烈争夺的地盘。这时候的突尼斯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已经完全独立了。由于战略位置重要,意大利和法国在争夺突尼斯问题上打得你死我活。
讲述: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两大军事军团,互相作为假想敌,因此矛盾愈演愈烈。军事集团:防御性的
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民族主义:以自我民族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活动。(或以维护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为出发点的思想与行为)
极端民族主义:不惜牺牲其他民族利益,包括对其他民族的剥削、压榨、侵略来满足本民族利益。
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
小冲突到世界大战:地区性战争——欧洲战争——世界大战(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讲述:德国“施里芬计划”,目标:6周内击败法国。随后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
进程
三条战线:
西线:英法VS德(决定性战场)
东线:俄VS德奥
南线:俄&塞VS奥
三个阶段(1914.8-1918.11)
(1)1914年7月28日 一战爆发
西线:1914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1914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915“二十一条”
讲述:法德交界处阿尔萨斯-洛林是工业区,多山地,不适合大兵团作战。法国在马恩河筑起坚强的战线,表现出抗战的决心。
(2)第二阶段1915-1916
东线、南线:1915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西线:1916凡尔登战役(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英国首现坦克,英军一天死亡6万)、英德日德兰海战(一战规模最大的海战)
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索姆河战役:一战中规模最大和最惨烈的战役。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
第三阶段1917-1918
1917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
1918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
1918.11.11同盟国投降
讲述:美国前期孤立政策,大发战争财。后期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凡是对英国运送物资或开往英国的船只德国都要炸毁)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结果:美国的参战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改善了协约国集团的经济实力,胜利的天平倒向了协约国一方;在美国影响下,中国、巴西等对德宣战,协约国阵营进一步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俄国前期参与战争,但是越打实力越弱,并且国内人们反战,并爆发了起义,于是退出一战。
【过渡】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双重性,即牵动全球的世界性和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大战爆发之初,各国文官政府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以避免削弱自己,壮大对手;军方则仍然停留在 19 世纪的战争思维上,以为靠一两次毕其功于一役的战役便高下立见,就像当年的拿破仑战争或普法战争那样。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与各国决策者的主观意愿背道而驰:长期阵地战的僵局摧毁了他们速战速决的侥幸心理,长期消耗的总体战又将各国的全部国力及其殖民帝国也卷人其中,使整个社会基础受到了空前重创。
——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中国社会科学》2015(07)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破坏强、高新科技广泛应用。
(1)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与各国决策者的主观意愿背道而驰
表现:速战速决取得胜利——扩日持久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中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病死者大约10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摘编自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
讲述:飞机(1903)、坦克、重型火炮、堑壕战、毒气,
表现: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自身走向没落和毁灭
德、俄、英、法
为利分赃·秩序重构: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
法国:复仇,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美国:插手欧洲,夺取世界霸权
英国:保持英国的优势,削弱德国,反对肢解德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讲述:“十四点和平原则”实质是改变美国过去的中立政策,实质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建立美国世界霸权的纲领。威尔逊曾经讲过“战争一结束,我们就能迫使他们(指英法)附和我们的意见,因为到那时它们在财务上将为我们所控制”。“十四点原则”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巴黎和会的召开,对美国是一个有利时机。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在西半球继续巩固和发展在战争中取得的对拉美国家的控制;在西欧竭力扶植德国对抗英法;在东南欧要建立由它支配的巴尔干联盟;在东半球,美国则要利用门户开放政策,争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通过这次会议,美国想争得在西欧的领导权,进而称霸世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①概况:巴黎和会
②内容:三大问题:如何处理德国、中国山东问题、建立国际联盟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责任,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讲述:赔款支付主要通过外贸盈余支付,如果以每年战败国的外贸盈余支付适度赔款,则会强化协约国贸易地位,阻止德国提高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果索要赔偿总数过大,必将导致德国出口贸易的极大扩张,那就必然干扰其他国家的出口贸易。因此,索赔如果完全超出战败国的赔偿能力,那就连部分赔偿都得不到,最终还将导致德国的崩溃。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移交日本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重新裁定德国疆界)
建立国际联盟
讲述:“凡尔赛体系”以维护战胜者和平为目标的体系,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讲述:欧洲的几个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士耳其帝国全部崩溃了,在旧帝国的肌体上形成了若干新的国家;除了疆域的变迁,还有政体的改变,帝国变成了共和国;疆域和政体变迁的全都是战败国,俄国实际上类似于战败国;1918年以的的战败国,国内革命运动和反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不仅带来政体的变迁,更造成社会秩序的涅乱和紧张。而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压梓和掠夺,更激化了战败国的社会矛盾。
华盛顿体系
①概况:华盛顿会议
目的: 解决《凡尔赛合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以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②内容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控制中国的共同原则。(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讲述:美国不愿看到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华盛顿会议废除英日同盟,签署“四国条约”,英日两国之间的相似性结成同盟,美法强行加入,从而瓦解英日同盟。《五国条约》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英日法意各国海军发展保持5:5:3:1.75:1.75的比例,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的海军实力,英国海上霸权被终结,限制日本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祸根。
实质:确立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国际联盟
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1)“全体一致”原则:众口难调,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先进性:适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联合国改为“大国一致原则”)
(2)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实质: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评价:
进步性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
促使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不稳定性
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和约对战败国德国苛刻的宰割掠夺(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复仇主义)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英法、英日(分赃不均引发各国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的矛盾:为人通知实质是维持殖民统治(民族运动高涨)
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矛盾(以国家利益为根源的意识形态对立)
讲述: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上,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隐藏着许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该体系必将走向瓦解。
具有鲜明的帝国主义特征,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一战的影响
政治:
建立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
讲述:美日崛起,世界出口总额减少,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日本也是趁火打劫,成为工业国和债权国。
3.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土耳其凯末儿改革)
经济: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害
科技:影响人类的生活,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
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小结:一战的进程并不按照主要领导人的设想那般速战速决,持续四年的战争带来的损失极为严重,长期僵持的巨大消耗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社会基础造成空前打击。
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结束,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通过签订一系列条约,构筑了与战后国际格局相适应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这一体系内部矛盾重重,战胜国内部的霸权争夺、战败国面临压榨的复仇心理、对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长期敌视、强权政治下小国利益的牺牲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觉醒,都决定了这一体系无法长久维持和平。此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度改变了国际秩序,“从战争走向战争”的怪圈体现出的是帝国主义阶段的战争必然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