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资源简介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石头与泥土
1.石头
2.玩泥巴
3.沙子与黏土
第二单元 水
4.水是什么样的
5.玩转小水轮
6.盐和糖哪儿去了
第三单元 空气
7.找空气
8.这里面有空气吗
9.空气是什么样的
第四单元 动物与植物
10.形形色色的动物
11.多姿多彩的植物
12动物·人
第一单元 石头与泥土
1.石头
1、小组合作任务明确具体。以小组为单位一起玩石头跳房子的游戏。使学生认识到石头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同一块石头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组长提问组员轮流回答。提醒学生从多个特征上面来描述自己的石头的特征,比较自己的石头和他人的不同。在合作中乐于分享交流,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表达和建议。小组合作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气泡图孩子第一次接触,通过师生合作完成气泡图,学生参与气泡图的绘制过程,会降低学生完成气泡图的难度。
3、学生到黑板上通过小故事总计本节课的内容。把本课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小故事表达出来,灵活的巩固了本节课知识点。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应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养成教育。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够专注,需要老师不断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本节课中活动较多,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够专注。
2、科学观察习惯和方法应加强指导和训练。在教学中虽然告诉了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顺序,但是学生再观察石头的时候容易忽视,仍然按照原来的习惯观察,还应该加强训练和指导。
3、对学生的表达和问题的答案应该做出正确及时的评价。
4、可以深入挖掘学生带到学校的石头材料,加深对石头的观察和描述。比如李曼彤采集的是火山岩,可以放在课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火山岩的形成过程。刘子赫带来的是好看的玛瑙石,可以跟普通石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石头还具有透明度的特征。
2.玩泥巴
本周一年级的课程内容为玩泥巴,教学内容主要凸显一个“玩”,带着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课程从取材-选材-制作-再加工几个方面展开。教学目标第一让学生能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物质;第二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泥土中混杂着各种物体,泥土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第三通过做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
从课程本身出发,玩泥巴是特别好玩,学生兴趣浓厚的一节课。从几个班的情况看来,学生积极性很高,自己准备了实验材料,兴致盎然。但在上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1、多数学生注意力完全被自己带的土迷住了,所以注意力不集中。2、实验环节小朋友过于兴奋,不会认真的听清楚注意事项盲目开始。3、课堂常规在兴趣面前完全打折。4、课后的卫生清理工作加大,一年级很多同学不会清理桌面,有时候会影响下节课的课程展开。
40分钟内容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第一课堂常规管理要到位,自己平时上课不够严厉,给学生留下“松”老师的印象。之前认为科学课是一个放松大脑的时间,过分注重调动大家兴趣忽略了常规强调,后来再抓困难重重。第二实验环节考虑不够细致,导致很多学生桌面搞的一团糟。第三时间把控要再精准。
3.沙子与黏土
观察沙子与黏土,首先要教会学生识别这两种物质,这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相比沙子而言,黏土并不常见,因此本活动通过信息技术介绍了一种通过“筛”来获得黏土的简易方法,让学生知道黏土是极细的泥土颗粒。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看看学生对沙子与黏土的先前认知,再通过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等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并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沙子和黏土的特征。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用软件呈现倒数计时,让学生有紧迫感,不拖拉;运用贴贴纸的方式来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填写,既简单又有趣,激发了学生科学实验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有效性,并教导学实验过程中要与人合作,互相配合,不争抢,做个文明,友善的好学生。通过这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两种物质的渗水现象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并不需要上升到对两种物质渗水性、保水性等性质的认识,而是基于此前对沙子和黏土外部特征的认识,描述现并猜想为什么会这样。利用信息技术直播操作规范的小组,让学生观看学习模仿,实验结果要实事求是,诚信不撤谎,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单元 水
4.水是什么样的
本节课我遵循了科学课要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研讨方法)——观察比较——整理归纳——拓展应用的探究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进行猜测,研讨方法;观察比较,发现特征;对比探究,拓展延伸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一定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没有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观察方法;没有尽可能地让学生把物体地特征表述出来;教师的提问和解答不够准确;对课堂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对生成的问题处理还欠妥当。
5.玩转小水轮
根据思维可视化理论,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运用图示、动手操作、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直观、深入浅出地将思维的过程表现出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满针对性的课堂教学,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想学"、"会学",进而"学会",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小水轮对于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股吸引力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课堂中来。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小水轮时,他们会迫不及待想了解它。根据他们此时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6.盐和糖哪儿去了
通过讲《盐和糖哪儿去了》我对科学教学流程有了更深刻的结识。盐和糖溶解到水中了是常识。通过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揭示概念——溶解现象。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从导课到实验环环相扣,直奔重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都不也许做到完美无缺。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较多,每个环节的时间很紧。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体现与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不是很充足,显得有些“以点带面”、“急于求成”。同步,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单向交流较多(一问一答),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忽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她人意见的习惯。
本节课,找到自己需要刻苦锤炼的教学技能:一、课件的纯熟应用。我把握不够精确。二、教学语言需要锤炼。三、学生的爱好点和掌握学情。这些,仅凭个人平常教学经验远远不够。需要自己做个有新人。虚心学习,请教人们。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诸多,但愿我能在集体协助下成为一种布满智慧的教师。我在科学的课堂上,将努力朝着目的迈进。
第三单元 空气
7.找空气
本课的探究主题是“空气”,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学生每时每刻生活在空气的包裹之中,而不自知。一年级学生虽然朦胧的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是一种物质,尤其是空气的基本特征,还缺少明确的认识。
本课的设计从水与空气在气球里进行展示,揭示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特点导入课堂,接着从简单易行又生动,有趣的“找空气”出发,通过三个活动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1.装空气(学生用塑料袋体验装空气)2.感受空气(借助感官、工具,观察现象。)3.憋气活动。在初步认识空气的特征,体会空气的重要性,初步建立起空气是一种物质的概念。
听课后,大家进行了交流反馈,研讨教学方法,指出了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导入上可以使用猜一猜引入所学的课题——“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闻起来没味道,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多好的猜谜啊!在学生猜出是空气的时候,接着问我们呼吸的是什么 学生肯定回答是空气,接着问空气有什么性质啊 让学生根据活动单开展具身定性观察,感知空气的性质——用眼睛看有无颜色,是否透明 用鼻子闻有无气味 用舌头尝有无味道 ……,让学生表达出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初步感知,活动单很重要),课堂环节设置可以更合理,课堂小组合作应该加强,问题指向性应该更明确等。
作为新教师的我一定要钻研教材,虚心求教。
8.这里面有空气吗
在新课导入部分,通过出示两个空瓶子:一个有盖,一个无盖儿。让学生分别猜测这两个空瓶中有没有空气?学生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何验证你的想法在对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提出共同提出正确的验证方法,最后,老师视频展示,展示验证的方法。
在新知讲解部分,第一部分:猜测和验证粉笔、砖块、海绵、弹珠几种物质中是否有空气,学生先进行猜测,然后通过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第二部分:用放大镜对各物品的孔隙大小进行观察;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思考如何验证空桶中有没有空气。
本节课的优点:1.课堂导入具有趣味性,通过直观物体呈现和问题想结合的方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当中,并积极进行思考;2.在新知讲解部分,同样按照先猜测后验证的思路,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和自己的猜想不一样?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3.拓展活动部分,抛出更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进一步将本单元所学知识形成体系。
本节课的不足:1.在新知讲解部分,虽然强调学生仔细观察,可是,很多学生可能看到实验材料过于兴奋,没能认真听讲,实验效果不是很好;2.成果分享部分,学生一味认为自己的观察就是正确的,会发生争执,没有好的思考和倾听习惯;3.由于一年级学生还是以具象思维为主,缺乏实物,不能够很好的思考。
改进之处:1.在实验部分,在下发实验材料之前,先演示,以便学生很好的掌握实验方法;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分析出现不一样观察结果的原因在哪里;3.带来空桶,让学生面对实物进行思考。
9.空气是什么样的
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研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同学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协助同学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同学都表示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同学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
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同学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同学通过自身亲手实验来验证。
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慢慢引导下完成的,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同学的原有思维动身,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同学的思维,最终使同学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老师的职责和使命是做一个摆渡者,使同学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
第二个实验要求同学自身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操作整个过程,以和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让同学慢慢脱离老师的指导,学会独立的探究和实验。使同学明白科学探究必需要注重过程,注重同学的“体验”,同学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胜利,体验失败,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干真正探究了科学,即使自身的探索失败了,对同学来说,也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他们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是漫长和艰苦的,使同学体会到“原来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都要经历很多失败,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同学考虑“压缩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局部内容有助于培养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让同学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同学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第四单元 动物与植物
10.形形色色的动物
本课教学前,尽管认真准备了教案,而且在教研组内讨论过如何上,但从今天上下來的结果來看,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与之前口己的预设有很人的不同,许多自己课前的思想没有很好的在课上表达出来,学生的很多反映没有很的总结,没试教过是一个原因,但人部分的原因还是在于白己缺少课堂调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是随着课堂经验的积累而丰富起来的,平时上的课虽然也在认真的备,但毕竟跟公开课是有很人的区别,上的好与坏也不会有人来评价你,有些话说的也比较随便,渐渐的会养成习惯,在上公开课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会冒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平时注意。不过,要做到这个是有点困难的,人都是要血子的,特别是有其它老师听课,当然是想上的尽量好了。从这节课中得到的最人的启示是要改变这种思想,每节课上给自己定一个小小的日标(可以是处理某一个好的环节,处理突发的一个小问题等等),要变得勤快一点,有些教案什么可以主动的给师傅去看一下,或考多请师傅听几节课等,现在的我是师傅叫我千什么我就干什么,一点都是不主动的。
对于这堂课,存在的缺点如下:
课件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反而成为一大缺点:
找出相似的动物中,蝗虫出现了两次,当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即使的处理,而用了没关系就对付过去了,其实改一下很容易,导致了后來有第二个同学提出同一个问题。后来还是在师傅的提醒下修改的,防止了第三个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也就说明了课前检查的不够仔细,这张幻灯片是中午的时候临时加进去的,所以也就没检杳了。
11.多姿多彩的植物
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研究“走近了解一株植物”时,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观察,进行小组合作,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特点,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提供学生有兴趣的观察对象和工具,让学生在活动中有热情。
在教学中,我交给学生真实的植物,让他们有兴趣去观察,还准备了学生比较喜欢的放大镜,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植物,让学习不再像照本宣科那样无味,而是像做游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花、叶、茎的特点。
相互合作,实现脑力资源共享。
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本节的难点。比如在设计“植物观察记录单”时,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总结归纳能力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班级内组与组之间的相互补充,很好的探究出来,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整堂课探究氛围浓郁,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增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细节之处更应关注。
设计教学环节应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感官和借用工具去观察在一年级上册就有所涉及,教师理所当然认为学生对这一认识环节并没有障碍,实际是总结植物特点时不能比较全面发现植物特点或不准确,需教师在一旁另加引导。各小组重复指导,无高效性,教师对于学生情况应事先做出了解,更合理设计教学,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案。
12动物·人
本单元以生物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动植物之间不同与相同的机会。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在发展观察技能,所以本课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以及游戏、给动物分类等活动去比较动物,用多种形式记录、表达、描述交流结果。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种多样的动物的课件,紧紧抓住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让他们尽情地去辨识,说一说它们的名字,让学生充分感知五彩缤纷的动物世界,再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动物的什么,并要说明理由,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与描述能力,又为后面的比较、讨论动物的不同和相同作了铺垫。
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科学课,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训练刚起步,就要求教师重在指导,所以在比较两种动物的异同点时我先作了集中指导:大家一起观察猫和兔子的图片,说说异同点。选这两种小动物是因为孩子们对它们比较熟悉,男女生比赛看谁找异同点的多,激发了孩子们的观察热情,我有意引导学说一说两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命共同特征、不同点是什么?结合生活中的观察,学生七嘴巴舌各述己见课堂热烈、相互补充达到高潮上,抓住时机我发给每个小组一套动物卡片,要求选出两种最喜欢或最熟悉的动物进行比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这样一来,学于记双重达标,学生乐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气氛热烈,秩序井然,你不难想象:学生勇于探索得劲头会随着兴趣伸向远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