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化学中考模拟卷 (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化学中考模拟卷 (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九年级化学模拟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Na-23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10题每小题1分,11~20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南京工业大学刘晓勤、孙林兵教授课题组研发出一种智能吸附剂,实现了CO2的可控性捕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路线。以下措施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A. 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B. 大力开采化石燃料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C. 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大气环境污染 D. 通过生物降解技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2. 无锡留青竹刻是无锡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下列制作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采伐竹材 B. 旺火煮青 C. 晾晒阴干 D. 留青雕刻
3. 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 铁 B. 硫酸铜 C. 金刚石 D. 蒸馏水
4. 他揭开了索维尔制碱法的秘密,他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这位化学家是
A. 屠呦呦 B. 张青莲 C. 侯德榜 D. 拉瓦锡
5. 化学使世界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为人类认识原子结构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 拉瓦锡 B. 张青莲 C. 侯德榜 D. 卢瑟福
6. 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石墨能导电,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B.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可做气体干燥剂
C.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 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可用作补钙剂
7.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 氯元素Al B. 两个氢氧根离子2OH
C. 氖气Ne D. 2个氮原子N2
8. 下列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 蒸馏 B. 消毒 C. 吸附 D. 沉淀
9. 我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二氧化钒的“冷热双吸”材料,有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钒为非金属元素 B. 二氧化钒的化学式为VO2
C. 钒原子中子数为23 D. 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10. 石油古称“水”,《汉书》中“高奴县洧水可燃”、《梦溪笔谈》中“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下列关于“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具有可燃性 B. 是一种黏稠状液体
C. 是可再生能源 D. “其烟”的主要成分为炭黑
11. 下列选项中物质的俗名、化学式和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
A. 生石灰 CaO 作干燥剂 B. 烧碱 NaOH 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C. 食盐 NaCl 当调味品 D. 纯碱 Na2CO3 制玻璃
12.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A B
探究NaOH溶液是否变质 检验面粉在一定条件下能爆炸
C D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 A B. B C. C D. D
13. 经典永流传。中国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对下列诗词划线部分的化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花气袭人知骤暖,喜鹊穿树喜新晴﹣﹣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
B.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
C.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
D.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变成钢
14.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
C. D.
15. X、Y、Z、W四种元素的质子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与Y属于同一周期 B. X、Z均能与Y形成两种化合物
C. X、Y、W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碱 D. W元素在自然界中常以Na+存在
16.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先挤压右侧滴管,使液体A与固体D接触,产生大量气泡,同时微热燃烧管,观察到纸屑先于木屑燃烧,然后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也产生气泡,同时纸屑和木屑均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可证明木屑的着火点高于纸屑
B. 该装置的优点有:操作简单、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C.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CO,可以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反应
D. 液体B和固体C可以是稀盐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
17. 我国科学家利用CO2合成葡萄糖,该方案先用碳电还原法将CO2转化为醋酸,再利用微生物发酵获得葡萄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装置1中的反应方程式为: CO2CO+O2
B. 整个流程中的含碳物质都属于有机物
C 装置2中理论上若有28gCO参与反应,能生成32g氧气
D. 醋酸与葡萄糖中碳、氢、氧的元素质量比相同
18. 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利用数据传感技术测定溶液电导率可辅助探究复分解反应。对如图所示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A. P点时溶液中的阳离子有Na+、H+
B. M到N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溶液呈碱性
C. P到M电导率减小是因为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少
D. 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
19.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31.6g的高锰酸钾(相对分子质量为158),记录固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t4时制得氧气质量是3.2g B. t3时,试管内固体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C. 高锰酸钾分解只生成一种氧化物 D. 该反应前后锰元素的化合价有三种
20. 已知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的体积和分子数成正比,在1体积空气混入1体积二氧化碳,在高温下与足量的焦炭反应,假设氧气与二氧化碳都转化为一氧化碳,则反应后气体中一氧化碳的体积百分含量约为
A. 33.3% B. 50% C. 67% D. 75%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 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空气资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1)从变化角度: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从环保角度:下表为某监测点当天的空气质量数据,由此可知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________。
污染项目 CO
污染指数 69 95 9 0.8 42
(3)从应用的角度: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医疗急救 b.食品防腐
c.航天火箭 d.霓虹灯
22. 水资源
(1)如图是用100mL量筒等仪器组装成的电解水简易装置。a连接的是电源________(选填“正极”或“负极”);通电一段时间后,甲量筒收集的气体为16mL,则乙量筒收集的气体约为________mL。
(2)水是生命的源泉。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过滤可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b.自然界的水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c.用活性炭净化水时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d.硬水中加入肥皂水并振荡后,会出现大量浮渣
23. 矿产资源。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中颜料都来自天然矿石,其中4种矿石及其主要成分如下:
(1)绿松石的主要成分中含有________种元素。
(2)朱砂中含有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3)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4)上述各矿石所含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4. 已知CaCl2的水溶液呈中性。用图1装置制取并探究CO2的性质。实验开始时,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用两个pH传感器测G和I中溶液的pH变化,数据显示如图2所示。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_;装置G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t1时锥形瓶中石灰石有剩余,无气泡产生,结合图2判断t2时锥形瓶中______(“有”或“无”)盐酸剩余。
(3)结合图2中显示器B曲线的变化情况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t1之前pH减小的原因是盐酸溶液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
B. t1之前pH减小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 t1之后曲线几乎无变化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达到饱和
(4)现需100g5%的稀盐酸用于实验,需用量筒量取______mL 20%的浓盐酸(20%的盐酸密度为1.1g/cm3)。
25. 蛇纹石矿可以看做由MgO、Fe2O3、Al2O3、SiO2组成。由蛇纹石制取碱式碳酸镁的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A.几种物质沉淀和溶解时的pH如坐标图像所示;
B.难溶性碱加热会生成两种氧化物,各元素化合价都不变。
(1)蛇纹石加酸溶解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只写一个反应即可)。
(2)进行环节Ⅰ时,需控制溶液pH=6~7(有关沉淀与溶液pH的关系见如图),此时没有产生沉淀的离子是______(写离子符号)。Ca(OH)2不能过量,若Ca(OH)2过量,可能导致______、______。
(3)从沉淀混合物A中经过一些操作可提取红色氧化物作颜料,具体操作是:先向沉淀物A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13,然后过滤、洗涤、______(填写实验操作名称),得到的红色氧化物是Fe2O3。
(4)物质循环使用,能节约资源。上述实验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
26.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例如,可以利用太阳能将水转化为H2,某种光分解水的过程如图一所示,产生的H2在一定条件下与CO2反应合成液态燃料CH3OH(甲醇)。也可以在太阳光照下,通过光催化将H2O、CO2直接转化为CH3OH、H2、CO、CH4等太阳能燃料(图二)。另外,还可以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热发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电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图三)。可以看出,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某种光分解水的过程如图一所示,该反应最终的生成物是______,请写出其中反应II化学方程式______。
(2)图二通过光催化可将H2O、CO2转化为CH3OH、H2、CO、CH4等太阳能燃料,该过程是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B. 生活中废热无法利用
C. 图一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Fe3O4和FeO
(4)
H2在一定条件下可与CO2反应合成液态燃料CH3OH,化学方程式为,现有4吨氢气可以得到多少吨甲醇?
27. 化学兴趣小组对硫酸铜展开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小超将打磨后的铝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铝片表面出现红色固体且产生气泡,最终溶液呈无色。
(1)小组成员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硫酸铜溶液的pH______7(填“>”、“<”或“=”)。
(2)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探究二:兴趣小组的同学不小心把硫酸铜溶液滴加到盛有30%H2O2的溶液中,发现立即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于是设计了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室温为20℃,氧气浓度传感器初始读数为A,水浴时间均为5分钟)。
实验编号 具支试管内的试剂 水浴温度 试管内现象 传感器读数
I 10mL蒸馏水 1mL2%H2SO4溶液 20℃ 无气泡 A
40℃ 极少量气泡 B
II 10mL30%H2O2溶液 1mL2%H2SO4溶液 20℃ 无气泡 A
40℃ 少量气泡 C
III 10mL30%H2O2溶液 1mL2%CuSO4溶液 20℃ 少量气泡 C
40℃ 大量气泡 D
(3)实验I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说明气体的溶解性受________影响。
(4)实验中氧气浓度传感器读数大小为:A分析对比实验I、实验Ⅱ,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H2SO4能加快H2O2溶液的分解速率的结论。
(5)分析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快;②______。
探究三:兴趣小组的同学将16.0gCuSO4置于坩埚中加热,固体质量与成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6)1000℃时,CuO开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u2O和O2。计算图中m的值。(请写出计算过程)
28. 氢气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它的开发,储存与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I.制氢
(1)工业上以CH4为原料生产H2,制取原理如图15所示:
已知变换塔中发生的反应是:
①“转化炉”中有H2产生,参加反应的CH4与H2O的质量比是_______。
②“洗涤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气体从塔底通入,NaOH溶液从塔顶喷淋。这样操作优点是_______。
Ⅱ.储氢
(2)Mg2Cu是一种性价比高、绿色环保的贮氢合金,其贮氢与释氢过程如图16。
①贮氢反应需要在高温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隔绝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
②释氢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释氢开始时反应速率较快,然后反应速率迅速减小,最终停止,导致较多量的MgH2剩余。反应速率迅速减小并最终停止的原因是_______。
Ⅲ.用氢
(3)①北京冬奥会使用的氢能客车搭载“氢腾”燃料电池系统,“氢腾”燃料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化形式为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②“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甲醇(CH4O) B.甲酸(CH2O2) C.乙醇(C2H6O) D.乙酸(C2H4O2)2024年九年级化学模拟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Na-23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10题每小题1分,11~20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南京工业大学刘晓勤、孙林兵教授课题组研发出一种智能吸附剂,实现了CO2的可控性捕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路线。以下措施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A. 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B. 大力开采化石燃料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C. 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大气环境污染 D. 通过生物降解技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A、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不符合题意;
B、大力开采化石燃料,燃料燃烧可污染空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符合题意;
C、大量植树造林,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不符合题意;
D、生物降解技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不仅保护环境,还能减少因焚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能实现“碳中和”,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无锡留青竹刻是无锡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下列制作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采伐竹材 B. 旺火煮青 C. 晾晒阴干 D. 留青雕刻
【答案】B
【解析】
【详解】A. 采伐竹材改变形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
B. 旺火煮青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 晾晒阴干只是水分蒸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
D. 留青雕刻只是改变形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
故选:B。
3. 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 铁 B. 硫酸铜 C. 金刚石 D. 蒸馏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A选项错误;
B.硫酸铜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故B选项错误;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C选项错误;
D.蒸馏水是由非金属原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4. 他揭开了索维尔制碱法的秘密,他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这位化学家是
A. 屠呦呦 B. 张青莲 C. 侯德榜 D. 拉瓦锡
【答案】C
【解析】
【详解】A、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不符合题意;
B、张青莲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符合题意;
C、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符合题意;
D、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了空气的成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化学使世界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为人类认识原子结构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 拉瓦锡 B. 张青莲 C. 侯德榜 D. 卢瑟福
【答案】D
【解析】
【详解】A、拉瓦锡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故A错误;
B、张青莲测定了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B错误;
C、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故C错误;
D、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为人类认识原子结构作出巨大贡献,故D正确。
故选D。
6. 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石墨能导电,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B.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可做气体干燥剂
C.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 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可用作补钙剂
【答案】D
【解析】
【详解】A、石墨可制作铅笔芯,是因为石墨质软,而不是因为其具有导电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可做气体干燥剂,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氢氧化钙能与酸反应,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胃酸的主要成分为盐酸,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钙离子,则能被人体吸收,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 氯元素Al B. 两个氢氧根离子2OH
C. 氖气Ne D. 2个氮原子N2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氯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l,故选项A错误;
B、离子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离子符号前加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两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2OH-,故选项B错误;
C、氖气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氖气表示为Ne,故选项C正确;
D、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氮原子表示为:2N,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8. 下列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 蒸馏 B. 消毒 C. 吸附 D. 沉淀
【答案】A
【解析】
【详解】蒸馏能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消毒能杀死细菌病毒,吸附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沉淀能使难溶于水的固体沉淀,则净化程度最高的为蒸馏,故选A。
9. 我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二氧化钒的“冷热双吸”材料,有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钒为非金属元素 B. 二氧化钒的化学式为VO2
C. 钒原子中子数为23 D. 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钒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说法错误;
B、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故二氧化钒的化学式为VO2,故B说法正确;
C、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23,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在原子中,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50.94-23≈28,故C说法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10. 石油古称“水”,《汉书》中“高奴县洧水可燃”、《梦溪笔谈》中“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下列关于“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具有可燃性 B. 是一种黏稠状液体
C. 是可再生能源 D. “其烟”的主要成分为炭黑
【答案】C
【解析】
【详解】A、石油能燃烧,具有可燃性,不符合题意;
B、石油是一种黏稠的液体,不符合题意;
C、石油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符合题意;
D、“烟”是石油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 下列选项中物质的俗名、化学式和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
A. 生石灰 CaO 作干燥剂 B. 烧碱 NaOH 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C 食盐 NaCl 当调味品 D. 纯碱 Na2CO3 制玻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生石灰 CaO 易与水反应,可以做作干燥剂,故A选项正确;
B烧碱 NaOH 具有强烈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故B选项错误;
C食盐 NaCl 具有咸味,可当调味品,故C选项正确;
D纯碱不是碱,是显碱性的盐,化学式为Na2CO3 可用于制玻璃,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B。
12.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A B
探究NaOH溶液是否变质 检验面粉在一定条件下能爆炸
C D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探究NaOH溶液是否变质,实际上是检验溶液中有没有碳酸钠,但碳酸钠的溶液也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该选项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实验过程中,鼓空气使面粉变成粉尘,与空气接触面积变大,遇到明火发生爆炸,塑料片弹起,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过量红磷充分燃烧后,等温度冷却到室温,打开夹子,烧杯内水被吸到瓶内,体积大约是瓶内体积的五分之一,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3. 经典永流传。中国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对下列诗词划线部分的化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花气袭人知骤暖,喜鹊穿树喜新晴﹣﹣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
B.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
C.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
D.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变成钢
【答案】B
【解析】
【详解】A、花气袭人知骤暖,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正确;B、烈火焚烧若等闲,含义是石灰石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C、尽是沙中浪底来,说明金的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正确;D、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生铁是含碳量为2% 4.3%的铁合金,钢是含碳量为0.03% 2%的铁合金,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正确。故选B。
14.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选项正确;
B、氢氧化镁是沉淀,不能与氯化铜反应,选项错误;
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不需要二氧化锰,选项错误;
D、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不是硫酸亚铁,选项错误。
故选C。
15. X、Y、Z、W四种元素的质子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与Y属于同一周期 B. X、Z均能与Y形成两种化合物
C. X、Y、W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碱 D. W元素在自然界中常以Na+存在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图示可知,X的质子数为1,X为氢元素,Y的质子数为8,Y为氧元素,Z的质子数为6,Z为碳元素,W的质子数为11,W为钠元素。
【详解】A、X为氢元素,原子的核外有一个电子层,位于第一周期,Y的质子数为8,原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故选项说法错误;
B、X为氢元素,Y为氧元素,Z为碳元素,X与Y可以形成H2O、H2O2,Z与Y可以形成CO、CO2,故选项说法正确;
C、X、Y、W三种原子的质子数分别为1、8、11,三种元素分别是氢元素、氧元素、钠元素,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氢氧化钠,属于碱,故选项说法正确;
D、W原子的质子数为11,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层上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所以在自然界中常以Na+存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6.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先挤压右侧滴管,使液体A与固体D接触,产生大量气泡,同时微热燃烧管,观察到纸屑先于木屑燃烧,然后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也产生气泡,同时纸屑和木屑均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可证明木屑的着火点高于纸屑
B. 该装置的优点有:操作简单、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C.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CO,可以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反应
D. 液体B和固体C可以是稀盐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先挤压右侧滴管,使液体A与固体D接触,产生大量气泡,同时微热燃烧管,观察到纸屑先于木屑燃烧,可证明木屑的着火点高于纸屑,不符合题意;
B、该装置的优点有:操作简单、节约药品、现象明显,不符合题意;
C、产生的CO,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反应,不可取,符合题意;
D、液体B和固体C可以是稀盐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 我国科学家利用CO2合成葡萄糖,该方案先用碳电还原法将CO2转化为醋酸,再利用微生物发酵获得葡萄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装置1中的反应方程式为: CO2CO+O2
B. 整个流程中的含碳物质都属于有机物
C. 装置2中理论上若有28gCO参与反应,能生成32g氧气
D. 醋酸与葡萄糖中碳、氢、氧的元素质量比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装置1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氧气,故方程式为::2CO22CO+O2,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以及碳酸盐外,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故流程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是有机物,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装置2可知: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水生成醋酸和氧气,
故设:装置2中理论上若有28gCO参与反应,能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x=16g
故装置2中理论上若有28gCO参与反应,能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6g,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根据醋酸的化学式可知:醋酸中碳、氢、氧的元素质量比为(12×2):(1×4):(16×2)=6:1:8;根据葡萄糖的化学式可知:葡萄糖中碳、氢、氧的元素质量比为(12×6):(1×12):(16×6)=6:1:8,故醋酸与葡萄糖中碳、氢、氧的元素质量比相同,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8. 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利用数据传感技术测定溶液电导率可辅助探究复分解反应。对如图所示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A. P点时溶液中的阳离子有Na+、H+
B. M到N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溶液呈碱性
C. P到M电导率减小是因为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少
D. 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A、M点电导率最小,则说明此时恰好反应,则P点时表示加入的氢氧化钠还未将盐酸完全反应,则P点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溶液中的阳离子为钠离子和氢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M点时溶液的电导率最小,即溶液中离子浓度最小,即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M到N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溶液呈碱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P到M,离子数目没有减少,只是溶液体积增大,离子浓度减小,因此电导率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N点时溶液的电导率与P点时相同,但是N点时溶液的体积大于P点时溶液的体积,说明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9.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31.6g的高锰酸钾(相对分子质量为158),记录固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t4时制得氧气质量3.2g B. t3时,试管内固体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C. 高锰酸钾分解只生成一种氧化物 D. 该反应前后锰元素的化合价有三种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产生 氧气的质量,31.6g-28.4g=3.2g,不符合题意;
B、t3时,试管内固体除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外,还有少部分高锰酸钾,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分解只生成一种氧化物(二氧化锰),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7,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6,二氧化锰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4,该反应前后锰元素的化合价有三种,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 已知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的体积和分子数成正比,在1体积空气混入1体积二氧化碳,在高温下与足量的焦炭反应,假设氧气与二氧化碳都转化为一氧化碳,则反应后气体中一氧化碳的体积百分含量约为
A. 33.3% B. 50% C. 67% D. 75%
【答案】D
【解析】
【详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和足量的碳反应可以得到2体积的一氧化碳();因为原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仅占0.03%.所以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的一氧化碳忽略不计;原空气中一共有0.2体积的氧气,所以氧气和碳反应后()得到0.4体积的一氧化碳;所以反应后气体的总体积为1(空气)-0.2(反应掉的氧气)+0.4(氧气生成的一氧化碳)+2(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3.2体积;一氧化碳的体积为0.4+2=2.4体积,
所以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故选:D。
【点睛】本题有一定难度,故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认真分析潜在的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 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空气资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1)从变化角度: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从环保角度:下表为某监测点当天的空气质量数据,由此可知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________。
污染项目 CO
污染指数 69 95 9 0.8 42
(3)从应用的角度: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医疗急救 b.食品防腐
c.航天火箭 d.霓虹灯
【答案】(1)物理 (2)PM10
(3)ac##ca
【解析】
【小问1详解】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是利用氮气、氧气的沸点不同制取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小问2详解】
污染指数越大,污染越严重,根据监测点当天的空气质量数据,可知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PM10;
【小问3详解】
a、氧气可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
b、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会加速食品氧化变质,不能用于防腐;
c、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航天火箭;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可用于制造霓虹灯,氧气不能作为霓虹灯的填充气体;
答案:ac。
22. 水资源
(1)如图是用100mL量筒等仪器组装成的电解水简易装置。a连接的是电源________(选填“正极”或“负极”);通电一段时间后,甲量筒收集的气体为16mL,则乙量筒收集的气体约为________mL。
(2)水是生命的源泉。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过滤可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b.自然界的水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c.用活性炭净化水时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d.硬水中加入肥皂水并振荡后,会出现大量浮渣
【答案】(1) ①. 负极 ②. 8 (2)b
【解析】
【小问1详解】
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a端连接的甲量筒内气体的体积较大,是氢气,则a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乙量筒内的气体体积较小,是氧气,则b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
根据电解水时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通电一段时间后,甲量筒收集的气体为16mL,则乙量筒收集的气体约为8mL;
【小问2详解】
a、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微生物等,说法错误;
b、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地球上的总储水量很大,但淡水很少,并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说法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用活性炭净化水时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说法正确;
d、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加入肥皂水并振荡后,会出现大量浮渣,说法正确;
故选b。
23. 矿产资源。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中的颜料都来自天然矿石,其中4种矿石及其主要成分如下:
(1)绿松石的主要成分中含有________种元素。
(2)朱砂中含有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3)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4)上述各矿石所含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5##五
(2) (3)+2
(4)Fe2O3
【解析】
【小问1详解】
绿松石主要成分:,是由铜、铝、磷、氧和氢五种元素组成;
【小问2详解】
朱砂主要生成是硫化汞,汞属于金属元素,硫属于非金属元素,硫原子质子数为16,核外电子数为16,硫原子结构示意图: ;
【小问3详解】
设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氢氧根化合价为-1价,碳酸根化合价为-2价,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小问4详解】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上述各矿石所含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Fe2O3。
24. 已知CaCl2的水溶液呈中性。用图1装置制取并探究CO2的性质。实验开始时,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用两个pH传感器测G和I中溶液的pH变化,数据显示如图2所示。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_;装置G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t1时锥形瓶中石灰石有剩余,无气泡产生,结合图2判断t2时锥形瓶中______(“有”或“无”)盐酸剩余。
(3)结合图2中显示器B曲线的变化情况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t1之前pH减小的原因是盐酸溶液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
B. t1之前pH减小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 t1之后曲线几乎无变化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达到饱和
(4)现需100g5%的稀盐酸用于实验,需用量筒量取______mL 20%的浓盐酸(20%的盐酸密度为1.1g/cm3)。
【答案】(1) ①. 烧杯 ②.
(2)有 (3)BC
(4)18.2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①的名称:烧杯;装置G中发生反应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小问2详解】
t1时锥形瓶中石灰石有剩余,无气泡产生,结合图2判断t2时锥形瓶中有盐酸剩余,因为图2显示器B测定烧杯内液体pH小于7,溶液显酸性;
【小问3详解】
A、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装置H的作用是除去氯化氢气体,t1之前pH减小的原因是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pH值减小,说法错误;
B、由A可知:t1之前pH减小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说法正确;
C、t1之后曲线几乎无变化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达到饱和,说法正确;
答案:BC;
【小问4详解】
解:设需用量筒量取20%的浓盐酸(20%的盐酸密度为1.1g/cm3)质量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量取液体的体积=。
25. 蛇纹石矿可以看做由MgO、Fe2O3、Al2O3、SiO2组成。由蛇纹石制取碱式碳酸镁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A.几种物质沉淀和溶解时的pH如坐标图像所示;
B.难溶性碱加热会生成两种氧化物,各元素化合价都不变。
(1)蛇纹石加酸溶解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只写一个反应即可)。
(2)进行环节Ⅰ时,需控制溶液pH=6~7(有关沉淀与溶液pH的关系见如图),此时没有产生沉淀的离子是______(写离子符号)。Ca(OH)2不能过量,若Ca(OH)2过量,可能导致______、______。
(3)从沉淀混合物A中经过一些操作可提取红色氧化物作颜料,具体操作是:先向沉淀物A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13,然后过滤、洗涤、______(填写实验操作名称),得到的红色氧化物是Fe2O3。
(4)物质循环使用,能节约资源。上述实验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
【答案】(1)
(2) ①. Mg2+ ②. Al(OH)3沉淀溶解 ③. 镁离子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Mg(OH)2沉淀
(3)灼烧 (4)二氧化碳##CO2
【解析】
【小问1详解】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进行环节Ⅰ时,需控制溶液pH=6~7(有关沉淀与溶液pH的关系见如图),此时铁离子、铝离子均产生沉淀,而镁离子在pH>8开始沉淀,所以没有产生沉淀的离子是Mg2+;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钙溶液,所以Ca(OH)2不能过量,若Ca(OH)2过量,可能导致Al(OH)3沉淀溶解,镁离子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Mg(OH)2沉淀;
【小问3详解】
沉淀混合物A中经过一些操作可提取红色氧化物作颜料,具体操作是:先向沉淀物A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13,然后过滤、洗涤、灼烧,氢氧化铁受热分解得到氧化铁;
【小问4详解】
根据流程可知,步骤Ⅱ中通入二氧化碳,碳酸氢镁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O2。
26.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例如,可以利用太阳能将水转化为H2,某种光分解水的过程如图一所示,产生的H2在一定条件下与CO2反应合成液态燃料CH3OH(甲醇)。也可以在太阳光照下,通过光催化将H2O、CO2直接转化为CH3OH、H2、CO、CH4等太阳能燃料(图二)。另外,还可以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热发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电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图三)。可以看出,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某种光分解水的过程如图一所示,该反应最终的生成物是______,请写出其中反应II化学方程式______。
(2)图二通过光催化可将H2O、CO2转化为CH3OH、H2、CO、CH4等太阳能燃料,该过程是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B. 生活中废热无法利用
C. 图一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Fe3O4和FeO
(4)
H2在一定条件下可与CO2反应合成液态燃料CH3OH,化学方程式为,现有4吨氢气可以得到多少吨甲醇?
【答案】(1) ①. 氢气、氧气 ②.
(2)化学 (3)AC
(4)解:设现有4吨氢气可以得到甲醇的质量为
答:现有4吨氢气可以得到21.3t甲醇。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图一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Fe3O4和FeO,其中FeO作为反应催化剂,Fe3O4是FeO参与反应的中间体,所以该反应是水在氧化亚铁做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图二通过光催化可将H2O、CO2转化为CH3OH、H2、CO、CH4等太阳能燃料,有新物质生成,该过程是化学变化;
【小问3详解】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保护环境,说法正确;
B、可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热来发电,故生活中的废热可以利用,说法错误;
C、从图一可以看出,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Fe3O4和FeO,说法正确;
答案:AC;
【小问4详解】
解析见答案。
27. 化学兴趣小组对硫酸铜展开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小超将打磨后的铝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铝片表面出现红色固体且产生气泡,最终溶液呈无色。
(1)小组成员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硫酸铜溶液的pH______7(填“>”、“<”或“=”)。
(2)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探究二:兴趣小组的同学不小心把硫酸铜溶液滴加到盛有30%H2O2的溶液中,发现立即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于是设计了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室温为20℃,氧气浓度传感器初始读数为A,水浴时间均为5分钟)。
实验编号 具支试管内的试剂 水浴温度 试管内现象 传感器读数
I 10mL蒸馏水 1mL2%H2SO4溶液 20℃ 无气泡 A
40℃ 极少量气泡 B
II 10mL30%H2O2溶液 1mL2%H2SO4溶液 20℃ 无气泡 A
40℃ 少量气泡 C
III 10mL30%H2O2溶液 1mL2%CuSO4溶液 20℃ 少量气泡 C
40℃ 大量气泡 D
(3)实验I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说明气体的溶解性受________影响。
(4)实验中氧气浓度传感器的读数大小为:A分析对比实验I、实验Ⅱ,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H2SO4能加快H2O2溶液的分解速率的结论。
(5)分析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快;②______。
探究三:兴趣小组的同学将16.0gCuSO4置于坩埚中加热,固体质量与成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6)1000℃时,CuO开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u2O和O2。计算图中m的值。(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 (2)
(3)温度 (4)不能
(5)硫酸铜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6)解:由图可知,1000℃时,8.0g氧化铜可生成氧化亚铜的质量为mg,则有
答:图中m的值为7.2。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于铝比铜活泼,所以铝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根据实验现象,发现铝片表面出现红色固体,由于还产生气泡,最终溶液呈无色,说明铝与酸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气体,所以可推测硫酸铜溶液的pH<7;
【小问2详解】
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该反应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实验I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20℃时,无气泡,40℃时,及少量气泡,说明气体的溶解性受温度影响;
【小问4详解】
分析对比实验I、实验Ⅱ,不能得出H2SO4能加快H2O2溶液的分解速率的结论,是因为温度也不同;
【小问5详解】
分析对比实验Ⅱ、实验Ⅲ,根据C<D,可以得出①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快;②硫酸铜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小问6详解】
见答案。
28. 氢气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它的开发,储存与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I.制氢
(1)工业上以CH4为原料生产H2,制取原理如图15所示:
已知变换塔中发生的反应是:
①“转化炉”中有H2产生,参加反应的CH4与H2O的质量比是_______。
②“洗涤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气体从塔底通入,NaOH溶液从塔顶喷淋。这样操作优点是_______。
Ⅱ.储氢
(2)Mg2Cu是一种性价比高、绿色环保的贮氢合金,其贮氢与释氢过程如图16。
①贮氢反应需要在高温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隔绝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
②释氢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释氢开始时反应速率较快,然后反应速率迅速减小,最终停止,导致较多量的MgH2剩余。反应速率迅速减小并最终停止的原因是_______。
Ⅲ.用氢
(3)①北京冬奥会使用的氢能客车搭载“氢腾”燃料电池系统,“氢腾”燃料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化形式为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②“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甲醇(CH4O) B.甲酸(CH2O2) C.乙醇(C2H6O) D.乙酸(C2H4O2)
【答案】(1) ①. 8:9 ②. ③. 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2) ①. 防止氢气爆炸或防止合金(金属)在高温下被氧化 ②. ③. 生成的氢氧化镁覆盖在氢化镁的表面,使氢化镁不能与水接触
(3) ①. 化学 ②. B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转化炉”中有H2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参加反应的CH4与H2O的质量比是16:18=8:9;
②“洗涤塔”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气体从塔底通入,NaOH溶液从塔顶喷淋,这样操作优点是: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小问2详解】
①贮氢反应需要在高温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隔绝空气是为了防止氢气爆炸或防止合金(金属)在高温下被氧化;
②释氢过程中,氢化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2H2O=Mg(OH)2↓+2H2↑;释氢开始时反应速率较快,然后反应速率迅速减小,最终停止,导致较多量的MgH2剩余,反应速率迅速减小并最终停止是因为生成的氢氧化镁覆盖在氢化镁的表面,使氢化镁不能与水接触;
【小问3详解】
①北京冬奥会使用的氢能客车搭载“氢腾”燃料电池系统,“氢腾”燃料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化形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②二氧化碳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
A、根据甲醇(CH4O)化学式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选项A错误;
B、 根据甲酸(CH2O2)化学式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选项B正确;
C、根据乙醇(C2H6O)化学式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选项C错误;
D、根据乙酸(C2H4O2)化学式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