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8课辛亥革命
整体设计思路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采用图片,时间轴,提问,思考题情境带入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希沃白板,投影仪等多种教学设备,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学生知识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并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18课,主要内容是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历史意义和局限性,这些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单元包括两课,本课与下一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按照时间线索展开,构成了紧密的逻辑联系。本课主要有三目这三个子目是层层递进逻辑关系。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它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对于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以及狭义上的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有了一定了解,并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同时,高中时期的学生认知水平较初中而言有了显著提升,理性思维能力较初中更强,因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到广义上的辛亥革命爆发多种因素、意义和局限性,并运用材料,对历史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分析学习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兴中会、同盟会、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能够从文字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条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民国的建立、清帝逊位、约法颁布,理解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文字史料,分析《清帝逊位诏书》的价值,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重要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史料的分析,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5.认识辛亥革命开始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感悟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的探索和献身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
2017年版历史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为: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故而分析本课的重难点分别为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难点: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通过介绍本课前言部分的《革命军》一书,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要革命?革命成功了吗?革命使中国走向了何方?三个问题,并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勾起,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第一幕:晚清中国(清末新政) 1.展示庚子事变后中国时局图及庚子事变相关材料,并展示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侵略与救国图强运动的结果时间轴向学生讲解清末新政的背景。并向学生提出疑问:欲救中国,去向何方? 2.用表格展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师:法国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这样讲到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那么对于清政府来说是否也是如此呢? 展示文字及图表材料,向学生讲授清末新政举措的影响。让学生明白清末新政并不能挽救清政府 .第一幕:晚清中国(预备立宪) 结合史料和图片简要解释预备立宪的背景与主要过程 展示《钦定宪法大纲》等图片材料请同学们思考结合图文材料思考:立宪的结果如何?为什么?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许多立宪派转向革命,没有延续清朝的寿命, 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实质是维护皇权的“立宪骗局” .第二幕:革命之路(孙中山与兴中会) 展示两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孙中山思想的变化,教师讲授孙中山的思想变化。 展示图文材料,讲述兴中会的成立于主要活动 第二幕:革命之路(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展示图文材料讲授同盟会的成立与纲领及机关报 结合具体材料分析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向学生解释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和地位。 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并向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具体分析和讲述 4.展示起义数据图和表格材料讲授史实 学生听讲并阅读图文材料,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学生听从讲授,进行思考,尝试回答提问 学生听讲 学生听讲,进行思考,记笔记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实践,图文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了解基本史实 使学生了解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理解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培养论从史出的素养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第三幕:武昌首义 1.展示图片材料简要讲述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2.展示图文史料向学生讲授武昌起义的过程与起义得到广泛响应的史实 3.展示材料请学生进行四分钟小组讨论探讨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并完成材料填空 (四).第四幕:创建共和 1.展示五色旗,大总统誓词等材料讲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史实 2.展示图文材料:讲授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意义目的与历史地位 3.提出思考题:辛亥革命的果实为什么会落入袁世凯手中?展示材料讲授辛亥革命时革命理论的构成,探究革命党内部的分化:旧官僚、立宪派具有一定的投机性,革命阵营内部暗含危机。 4.结合刚刚的分析引导同学以历史小组为单位探究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果实会被袁世凯窃取 5.讲授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史实 学生听讲进行小组讨论尝试完成表格 学生听讲 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小组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启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第五幕(辛亥百年) 1.展示与辛亥革命后有关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的图片材料,与同学们共同探究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展示有关辛亥革命局限性的三则材料,给与学生五分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教师总结: 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学生解读图片尝试分析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分析 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素养 启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板书设计
课业 布置 开放式思考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启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
课堂 反思 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注重重点难点的解决,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本节课未经实践,尚不清楚是否能达到教学预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衔接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