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教案(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教案(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学习内容】
教材:《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2.欣赏诗歌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3.体会通篇客观叙述与先叙述后议论、抒情的不同表达效果。
4.了解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感受诗人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
5.通过细节描写分析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 1课时(建议)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反映唐代“安史之乱”这段历史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是谁?对,他就是杜甫。我们已经学过杜甫的格律诗《春望》,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两首古体诗。
二、感诗之韵
1.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朗读《石壕吏》,另外一组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可以编排朗诵,必要时也可以配合现场表演,练习之后,两组同学进行PK展示。
2.教师带领学生再次朗读两首诗歌,出示以前学过的杜甫的《春望》,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把握古体诗的诗歌形式特点,举例说明。
古体诗与格律诗相比,句数没有限制,可长可短;各个句子的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押韵较为随意,可以中途换韵;不讲求平仄和对仗。
三、明诗之意
(一)《石壕吏》
1.学生再读诗歌《石壕吏》,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在组内讲述这首诗所叙事件(明确六要素)。
时间:安史之乱时期的某个夜晚。
地点:石壕村。
人物:吏、老妇、老翁、诗人。
起因:支援战争前线,官吏半夜捉人。
经过:老翁逃跑,老妇痛陈家庭悲剧。
结果:老妇随军赴前线,老翁送别诗人。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叙事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全诗描绘了老妇的痛苦申诉,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学生再次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以第一人称讲述整个故事。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我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有一天,狂风暴雨骤至,茅屋难以抵挡狂风暴雨的袭击,屋顶的茅草被风吹走。南村一群顽皮的孩童看到我的茅草被风吹走,不但没有帮我捡回,反而欺负我年老体弱,公然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雨急屋漏,湿寒透骨,一家人难以安睡;可我心里想的不是我自己,却是天下苍生。什么时候有千万间宽阔的屋舍容纳天下的寒士,那么我即使受冻而死也能含笑九泉了。
3.学生接力为诗歌的四节诗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四个字,拟题后说说每一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疾风吹茅——痛惜;
顽童抱茅——愤怒;
秋雨漏屋——自怜;
寄望广厦——无私。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文深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饱尝人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博大宽广的胸襟。
四、赏诗之精
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两首诗歌中精彩的细节描写,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石壕吏》中诗人用“怒”和“苦”两个神态描写就将这首诗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一个是飞扬跋扈、凶神恶煞般的官吏,一个是饱受摧残、内心痛苦的妇人,强烈的对比显示出人物地位的不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环境描写较为突出,比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是拟人手法,写出风声势之盛,威力之大,具有动态美,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烘托出诗人遭受风雨的痛惜。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石壕吏》是“客观”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流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情感,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石壕吏》: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呈现老妇的言行。在诗人冷静的观照下,老妇的诉说,表面上是说给差役听的,实际也是说给诗人听的,更是说给广大的读者听的。诗人采用这种“让事实说话”的形式,既使诗歌语言朴实简练,又在客观记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倾向,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自己的经历,因此必然有诗人自身强烈的情感色彩。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并未停留于对自身不幸遭遇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联想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因此只有将自己的感情用议论和抒情表达出来,才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怀,而议论和抒情的使用也起到很好的升华作用,直抒胸臆,画龙点睛。
(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再次朗诵诗歌。
五、布置作业
熟背并默写《石壕吏》。
【板书设计】
诗之韵 形式之美 句式韵律的自由
杜诗 诗之意 情感之美 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之精 笔法之美 逼真生动的描写
卖炭翁(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为新乐府运动提出的一句口号。在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感受到诗人心忧苍生的情怀。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
二、读《卖炭翁》,细读探究
(一)读诗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卖炭翁》。
(二)说故事
学生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
我是一个卖炭的老翁,终日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为的只是能够吃饱穿暖。虽然此时是寒冬,我只穿着单薄的衣服,但我却希望天气再冷一点儿,这样我的炭就能卖个好价钱了。昨晚下了一夜大雪,清晨,我一大早赶到集市南门外卖炭,期望换个温饱。这时,宫里的太监骑马而来,得意扬扬地拿着诏书,说是皇帝的命令,把我的一车炭,一千多斤的一车炭啊,全都拉走了。我苦啊,却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这些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买炭的钱,拍拍手就走了,只留下心里淌血的我。
(三)析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歌揭露了当时社会宦官借“宫市”之名巧取豪夺、压榨百姓的黑暗社会现实。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是怎样通过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诗人对卖炭翁是同情的,对使者则充满愤恨,表达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
诗人对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的劳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写,尤其写了卖炭翁辛勤劳作的过程和矛盾反常的心理,体现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使夺炭场景的记叙,突出了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这样就表达了对宫使掠夺行径的揭露和控诉,使得情感爱憎分明。
(四)品语言
仿照示例,选择诗歌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特写镜头并加以赏析。
诗歌 特写 用意
《卖炭翁》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年纪苍老,鬓发斑白,依然勤苦劳作,粗糙的双手有烧伤的痕迹,而十指的指缝全都沾满黑炭。白与黑两种颜色对照鲜明 这个镜头突出了卖炭翁劳作的艰辛,为下文辛勤劳作却遭掠夺蓄势,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诗歌 特写 用意
《卖炭翁》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特写卖炭翁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飘动,瑟瑟发抖,同时展示他看到下雪眼神流露出喜悦和渴望 以此表现卖炭翁矛盾的内心世界,“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百姓的无奈和痛苦,读来让人心酸,表达了诗人对劳苦百姓的同情
三、读《观刈麦》,学以致用
1.学生朗读诗歌,借助注释、赏析理解诗意。
2.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观刈麦》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写出农民即使勤劳干活,依然要将大量劳动成果作为税收上交。此诗反映了百姓深受苛捐杂税压迫的社会现实,写出农民付出艰辛却不得温饱的情况。
3.选取《观刈麦》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特写镜头,并说说设计这个镜头的用意。
特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两句,一方面通过农夫流汗皱眉表现他们忍受不了烈日炎炎的摧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画外音表达人物心理独白——夏天再长一点吧,以便多干点农活。
用意:生动刻画了丁壮劳作的矛盾心理,这种为衣食所迫的无奈和矛盾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布置作业
阅读丛书“学写故事”单元的文章。(共34张PPT)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读引领课
卖炭翁
【学习内容】
教材:《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感受诗歌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欣赏诗歌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3.体会通篇“客观”叙述与先叙述后议论抒情的不同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1.分组朗读:一组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另一组朗读《石壕吏》,可以编排朗诵,必要时也可以配合现场表演。然后举行小组展示PK。
一、感诗之韵
2.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相对近体诗而言的,本单元选入的都是古体诗歌。
请比较阅读《春望》《钱塘湖春行》《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诗的句式、用韵等特点探究古体诗歌的特点。
感诗之韵
春望 钱塘湖春行
杜甫 白居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古体诗 特点 示例 与近体诗比较
形式
用韵
感诗之韵
参考示例
古体诗 特点 示例 与近体诗比较
形式
用韵
句式比较自由,每句字数不统一不要求对仗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每句字数有三字,有七字,句式自由。
近体诗格式比较整齐,每句句式一致,字数一致,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不要求押韵、不讲究平仄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几句没有押韵,也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
近体诗音律整齐,要求平仄和谐,一韵到底。
1.再读诗歌《石壕吏》,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组内讲述这首诗所叙事件(明确六要素)。
二、明诗之意——《石壕吏》
参考示例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安史之乱期间某个夜晚。
石壕村。
官吏、妇人、老翁、诗人。
前线告急须增援,官吏半夜捉人。
老翁无奈逃跑,老妇痛陈悲情。
妇人随军赴前线,老翁送别诗人。
2.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诗之意——《石壕吏》
全诗描绘了老妇的痛苦申诉,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一方面,作者深切同情战乱中的劳动人民,批判粗暴的石壕吏;一方面,作者对时局十分忧虑,希望尽快平定叛乱,然而平定叛乱就需要兵力。所以,作者的沉默背后就是这复杂矛盾情感的体现,也是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
参考示例
3.再次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以第一人称讲述整个故事。
明诗之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我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有一天,狂风暴雨骤至,茅屋难以抵挡狂风暴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南村一群顽皮的孩童看到我的茅草被风吹走,不但没有帮我捡回,反而欺负我年老体弱,公然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雨急屋漏,湿寒透骨,一家人难以安睡;可我心里想的不是我自己,却是天下苍生。什么时候有千万间宽阔的屋舍容纳天下的寒士,那么我即使受冻而死也能含笑九泉了。
参考示例
4.为四节诗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四个字,拟题后说说每一节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诗之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疾风吹茅——痛惜
顽童偷茅——愤怒
秋雨漏屋——自怜
寄望广厦——无私
参考示例
作者饱尝人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诗作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博大宽广的胸襟。
1.类比阅读这两首诗歌,圈画诗歌中精彩的细节描写,赏析体会细节的妙处。
三、赏诗之精
《石壕吏》诗人用“怒”和“苦”两个神态描写就将这首诗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一个是飞扬跋扈、凶神恶煞般的官吏,一个是饱受摧残、内心痛苦的妇人,强烈的对比显示出人物地位的不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环境描写较为突出,比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是拟人手法,写出狂风声势之盛,威力之大,具有动感,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烘托作者遭受风雨的痛惜(无助之悲)。
参考示例
2.《石壕吏》是“客观”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流露;
《茅屋为秋风所破格》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赏诗之精
《石壕吏》: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呈现老妇的言行,在诗人冷静的观照下,老妇的诉说,表面上是说给差役听的,实际也是说给作者听的,更是说给广大的读者听的,诗人采用这种“让事实说话”的形式,既使诗歌语言朴实简练,又在客观记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倾向,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极具艺术感染力。
参考示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自己的经历,必然有诗人自身强烈的情感色彩,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并未停留于对自身遭遇不幸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联想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因此只有将自己的感情用议论和抒情表达出来,才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怀,结尾处议论和抒情的使用起到很好的升华思想感情的作用,直抒胸臆,画龙点睛。
参考示例
卖炭翁
1.了解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感受诗人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
2.通过细节描写分析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一)读诗韵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卖炭翁》。
(二)说故事
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
一、读《卖炭翁》,细读探究
我是一个卖炭的老翁,终日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为的只是能够吃饱穿暖,虽然此时是寒冬,我只穿着单薄的衣服,但我却希望天气再冷一点,这样我的炭就能卖个好价钱了。昨夜下了一夜大雪,清晨,我一大早赶到集市南门外卖炭,期望换个温饱。这时,宫里的太监骑马而来,得意洋洋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把我的一车炭,一千多斤的一车炭啊,全都拉走了,我苦啊,却一点也没有办法。只见这些宫里的使者们用半匹纱和一丈绫换我满满一车炭,他们把纱绫随意朝牛头上一挂就走了,泥地里只留下了心里淌血的我。
参考示例
(三)析内容
结合注释,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歌揭露了当时社会宦官借“宫市”之名巧取豪夺,压榨百姓的黑暗社会现实。
(三)析内容
细读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态度?这情感态度是如何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诗人对老翁是同情的,对使者则充满愤恨。表达了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
诗人对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的劳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写,尤其写了卖炭翁辛勤劳作的过程和矛盾反常的心理,体现了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使”夺炭场景的记叙,突出了“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表达了对宫使的揭露和控诉,爱憎情感分明。
参考示例
(四)品语言
阅读单元学习任务三,仿照示例,选择诗歌中印象深刻的特写镜头并加以赏析。
诗歌 特写 用意
《卖炭翁》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年纪苍老,鬓发斑白,然而依然勤苦劳作,粗糙的双手有烧伤的痕迹,而十指指缝全都沾满黑炭。白与黑两种颜色对照鲜明。 通过这个镜头突出卖炭翁劳作的艰辛,为下文辛勤劳作却遭掠夺蓄势,表达作者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参考示例
特写: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特写卖炭翁单薄的衣着在寒风飘动,瑟瑟发抖,同时展示他看到下雪眼神流露出喜悦和渴望。
用意:
以此表现了卖炭翁矛盾的内心世界,身上衣单与心忧炭贱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百姓的无奈和痛苦,读来让人流泪,表达作者的同情。
1.朗读诗歌,借助注释、赏析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二、读《观刈麦》,学以致用
参考示例
《观刈麦》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写出农民即使勤劳干活,依然要将大量劳动成果作为税收上交。此诗反映了百姓深受苛捐杂税压迫的社会现实,写出农民付出艰辛却不得温饱的情况。
2.选取《观刈麦》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特写镜头,并说说设计这个镜头的用意。
特写: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两句特写,一方面通过农夫流汗皱眉表现他们忍受不了烈日炎炎的摧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画外音表达人物心理独白:夏天再长一点吧,以便多干点农活。
用意:
两句生动刻画了丁壮劳作的矛盾心理,这种为衣食所迫的无奈和矛盾和《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示例
阅读丛书“学写故事”单元的文章。
【布置作业】
熟背默写《石壕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