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永春一中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科试卷(2024.4)
(考试范围:七年级、九年级;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第I卷(单选题56分)本卷共28小题,每题2分,共56分
1.学者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强调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以考证古代历史。以下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
A.远古时代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 B.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C.电视剧《封神榜》与利簋及铭文 D.《史记·殷本纪》与殷墟甲骨文卜辞
2.研究发现,商代甲骨文卜辞中大量出现商王“受禾”“求雨”“省黍”等字样。这反映了商代( )
A.王权至高无上 B.占卜主题多样 C.农业的重要性 D.事事依赖占卜
3.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整理下图,该论点是( )
A.诸侯割据 B.朝代更替 C.民族交融 D.社会变革
4.《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司马迁说《韩非》“归本于黄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的思想( )
A.相互排斥 B.相互交融 C.同根同源 D.独立发展
5.用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能正确表达秦完成统一时间的是( )
A.公元前2世纪20年代 B.公元前2世纪30年代 C.公元前3世纪20年代 D.公元前3世纪30年代
6.下列关于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 C.士兵还乡务农 D.惩治贪官污吏
7.《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学了儒学就可以做官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8.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朝代 内容
秦朝 修筑五尺道; 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汉朝 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形成多条海上航线,向东通往朝鲜、日本,向南通往印度洋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古代水陆交通的发展 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 D.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
9.“佛教传入中土以来,逐渐和儒家、道家的思想结合起来,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 )
A.受到社会下层民众信奉 B.融入中国本土宗教之中
C.丰富和影响了中国文化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展
1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人民大力拥护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11.目击唐朝建立的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述李渊“勇敢、刚烈和足智多谋”,在后世的新、旧《唐书》中,李渊却是碌碌无能、暮气沉沉且胸无大志之辈。这说明( )
A.历史人物复杂多变 B.历史目击者的记录更可信
C.历史真相无从考证 D.历史认识受时代变迁影响
12.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下面是通过时间轴建构的中国古代史的时空定位图,其中③的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3.2022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舞蹈诗剧带领大家“窥”视了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故事,令观众震撼不已。有人说“北宋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南宋的只有“残山剩水”。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主观意识 B.阿骨打起兵抗辽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宋偏安一隅
14.结合所学知识,对图所示内容进行解读,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整体变化不大 B.自然条件催生人口迁移
C.北方经济重心地位稳固 D.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
15.某同学认为,元朝的行省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体制,但行省将路府州县各项权利削夺,降低了其处理政务的能力。这体现了该同学探究历史的方法是
A.史料实证法 B.经验总结法 C.唯物辩证法 D.比较研究法
16.中国唐诗为代表的古典文学,逐渐向受众广泛的通俗文学演变,出现了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盛世的出现 B.上层统治者的重视喜爱
C.广大农民审美水平的下降 D.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17.《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则材料反映了
A.元朝的海上贸易超过了陆地贸易 B.元朝的海上交通十分发达
C.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D.元朝时有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
18.清前期,江南许多农民将原种粮食的耕地,改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优质产品投放于市场。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B.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19.小说《红楼梦》被认为借家事影射国事而受到清政府的封禁。这反映了清朝( )
A.民众追求婚姻自由 B.讽刺文学十分流行
C.文化专制政策严酷 D.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20.79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写信给教皇利奥三世:“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你的职责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这反映了当时( )
A.教会权力高居王权之上 B.基督教会内部发生了分裂
C.封君要为封臣提供保护 D.王权和教权互相扶持利用
21.达 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 芬奇
A.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B.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C.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D.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22.“由于新航路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它)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B.使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国
C.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D.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
23.有学者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既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说明光荣革命( )
A.是一场保守的宫廷政变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使权力重心向议会转移 D.使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24.美国从独立到今天2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崛起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法律承载了不同的任务,《独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承载的最主要的任务是( )
A.独立与民主 B.独立与统一 C.自由与平等 D.人权与统一
25.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
A.手工工场、工厂制度 B.工厂制度、垄断组织
C.垄断组织、跨国公司 D.工厂制度、跨国公司
26.如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两国政治人物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可以用来( )
人物 言论
一位德国大臣 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
一位英国外交大 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
A.分析一战的非正义性质 B.呈现一战的严重后果
C.介绍一战东线战场战况 D.说明一战的深远影响
27.有学者指出,一战后,各个阶层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崩溃”来描述战争惨状,但一种全新的历史正在徐徐展开,中东欧国家相继独立,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福利国家逐渐出现,该学者意在说明,一战( )
A.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B.奠定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
C.拓展了文明发展的道路 D.强化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28.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消息,《英欧贸易与合作协议》于当地时间2020年12月31日晚11时正式生效。这意味着英国脱欧过渡期结束,英国正式离开欧盟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彻底脱欧。英国由最初“入欧”到现在“脱欧”的历程说明(  )
A.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变化的基本出发点 D.英国摆脱了欧洲大陆的控制
第II卷(非选择题44分)
本卷共4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1785年,技师詹姆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开始推广应用于多个生产部门。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简述到19世纪初人类生产生活中动力使用的变化。(2分)
(2)你是否同意作者关于“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是以蒸汽机为基础”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认识到,依靠武力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难以维持长久和有效的统治,于是他们改变策略。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在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五谷之类"及骆驼、马等牲畜,并教会当地妇女用织机织布,也教会当地百姓制作酥油、干酪、麦酒及陶器等。公元650年,吐蕃派遣使者朝贡,向唐政府请求蚕种、造酒、纸张、墨等工匠,唐政府也给予了肯定答复。
——摘编自邓舒《唐朝民族管理的思想理念透视》等
材料二 清朝时期对新疆、西藏地区的治理措施
新疆地区 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西藏地区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颁布《饮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改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并分析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治理边疆地区的措施。(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策略和清朝治理边疆措施的共同影响。(4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使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4分)
材料一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思想文化的一统”“政治的一统”分别采取的措施。归纳汉
帝采取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别写出上面两位帝王的姓名(2分)你认为这两位帝王有哪些治国智慧值得我们学习?(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大事记(部分)
历史事件
秦国商鞅变法
西汉引进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朝创建科举制
宋朝推广占城稻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从材料中选取两个历史事件,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选历史事件和所学世界史另一个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永春一中九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强调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以考证古代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 殷本纪》是文献记载,殷墟甲骨文卜辞是考古发现,最符合“二重证据法”,D项正确;远古时代炎黄传说不属于史料,排除A项;二里头宫殿复原图不是文献史料,排除B项;电视剧《封神榜》不是文献记载,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依据材料“受禾”“求雨”“省黍”可知,这些字样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商代的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内容,说明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反映了商代农业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代王权至高无上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的字样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无法看出主题多样,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商代事事依赖占卜,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夏商西周时期都是奴隶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竞相实行变法改革,使新的生产关系逐渐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为新社会的建立著书立说,因此,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说明题干图片重点反映了社会的大变革,D项正确;诸侯割据和朝代更替只是论据中的部分内容,不能体现整体,比较片面,排除AB项;题干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
据题干“《荀子》……师法仲尼(孔子)……它也主张法治;司马迁说《韩非》‘归本于黄老’”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融合,取长补短,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相互融合,不能反映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互相排斥、同根同源,排除AC项;独立发展与“司马迁说《韩非》‘归本于黄老’。”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每一个世纪为100年,每一个世纪分为几个年代,每一个年代为10年,例如把20—29年称为20年代,30—39年称为30年代。所以,公元前221年可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20年代,C项正确;其余选项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对汉朝时期的政策的掌握和理解,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的治世。他们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光武中兴指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他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见,他们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ACD是光武中兴的内容,不是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共同点。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两汉经济的发展。
【结束】
7.D
【详解】题干的“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意思是:公孙弘竟以精通《春秋》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学子莫不心驰神往,潜心钻研儒学了。题干材料主要表明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显著提高,D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表明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排除A项;平民将相大量涌现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学了儒学就可以做官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所示秦朝“修筑五尺道; 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汉朝“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形成多条海上航线,向东通往朝鲜、日本,向南通往印度洋”可知,介绍了秦朝和汉朝水路交通的发展情况,因此研究主题为古代水路交通的发展,B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秦朝没与开通丝绸之路,排除C项;题干所示除了灵渠这一水利工程之外,还有路上交通和水上交通,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据材料“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表述了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和影响了中国文化,C项正确;题中未涉及佛教受到社会下层民众信奉,排除A项;题中“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宗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由佛教融入中国文化推导出佛教融入中国宗教之中,排除B项;题中表述的是佛教的积极影响,未涉及佛教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二者相辅相成,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取得了成功,根本原因都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故B符合题意;A项人民大力拥护、C项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项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虽然也是成功的因素,但不是“最根本的”,排除。故答案为B。
11.D
【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代的作者对李渊的描述均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时代背景、立场不同导致的,D项正确;由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代的作者对李渊的描述不同,因此,材料不能说明历史人物的复杂多变,排除A项;历史目击者的记录并不一定更可信,排除B项;历史的真相可以通过考古发掘加以考证,因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题干年代尺结合所学可知,581-907年间的朝代的是隋朝和唐朝。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对外交往频繁,文教昌盛,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艺术是现实的体现,南宋时期,山河破碎,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占据,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山水画中的“残山剩水”既是这一现实的写照,D项正确;作者的主观意识不是导致南宋山水画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南宋建立者,辽已经被金所灭,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风水画发展,与南宋时的山水画只有“残山剩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由“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变化”可知,从西汉至南宋期间,北方户数有所下降,南方户数大量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D项正确;图表中南方人口大量增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自然条件催生人口迁移,且人口迁移因素是多种的,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概括材料内容可知,该同学采用了两分法来分析元朝行省制,既看到了行省制的优点,也分析出了行省制的不足。因此采用了唯物辩证法来探究历史。C项正确;史料实证法是指引用史料等进行分析,与题不符。排除A项;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与题不符。排除B项;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研究,题干只分析了行省制。与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本题考查中国文学的通俗化转变,唐诗就是封建盛世的产物,宋朝之后,民间商贾经济实力提升,市民阶层参与创作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属,接地气的文学作品得到欢迎,D正确;向通俗文学转变不能说明是封建盛世的出现,排除A项;上层统治者对许多文学作品都保持喜爱、支持的态度,故唐诗、宋词都是他们喜欢的,不存在统治者刻意去推动通俗化的说法,排除B项;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是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而上升的而不是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这是说,广泛设立驿站,元朝的交通四通八达,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驿站,不是说贸易,排除A项;驿站是陆地交通设施,不是海上交通,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驿站,不是说中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由材料“改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优质产品投放于市场”,说明清朝前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基本经济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清代人地矛盾尖锐,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据题干“小说《红楼梦》被认为借家事影射国事而受到清政府的封禁”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清朝文化专制政策严酷,清朝时期实行严酷的文化政策,推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C项正确;民众追求婚姻自由没有反映“借家事影射国事而受到清政府的封禁”,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朝时期讽刺文学十分流行,排除B项;清朝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但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该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你的职责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王权和教权互相扶持利用,D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教会与王权地位的高低,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基督教会内部发生了分裂,排除B项;国王和教皇之间不是封君和封臣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此时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说明达·芬奇绘画的理性精神,用理性方法认识人体,因此B项正确;刻意表现奔放情感、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都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根据“由于新航路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A项正确;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国,排除B项;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只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促进历史发展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根据题干“而是议会与国王权 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所以“转折点”指的是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项正确;宫廷政变无法体现题干“决定性转折点”,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B项;英国不能代表整个西方,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成为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故《独立宣言》承载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避免了南北分裂,维护了国家统一,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在战争期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一系列文献,这些文献的颁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综合以上的分析,A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25.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 :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企业兴起,垄断组织产生。根据题意,B项正确;工业革命使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垄断组织,根据题意,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开始出现少数跨国公司,根据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
26.A
【详解】根据题干“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可以看出,英国、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A项正确;题干言语发生在一战前,无法表现一战的严重后果,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对话,无法体现一战东线战场情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一战前的对话,排除D项。故选A项。
27.C
【详解】根据材料“有学者指出,一战后,各个阶层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福利国家逐渐出现”结合所学可知,在一战的冲击之下,中东欧出现了新兴民族国家,苏联建立了新型政治国家,英国注重福利国家的建设,这些都拓展了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但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奠定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基础,但该内容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28.C
【详解】英国从入欧到脱欧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定的,英国政府当初入欧是为了发展本国利益,不让德法两国主宰欧洲一体化进程。2020年12月31日脱欧也是为了自身利益,认为欧盟无法带给自己发展,因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变化的基本出发点,故C选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排除;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挫折,故B选项错误;英国为欧盟成员国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欧盟的控制,其脱欧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所谓的摆脱欧洲大陆的控制,故D排除。
29.(1)变化:从畜力、风力、水力到蒸汽动力。
(2)【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19世纪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解决了机器生产的动力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实现工业化,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支配。所以我同意作者的观点。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19世纪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7世纪开始,英法等国相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所以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1785年,技师磨姆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可知,19世纪初人类生产生活中动力从畜力、风力和水力发展到蒸汽动力。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自己拿手的观点,加以论述。
如果选择同意,可结合蒸汽机的作用加以论述,如:19世纪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解决了机器生产的动力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实现工业化,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支配;所以我同意作者的观点。
如果选择不同意,可结合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方面加以论述,如:19世纪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7世纪开始,英法等国相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所以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30.(1)策略:政治上和亲、经济上扶持(帮助发展经济)。
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两族密切交往的基础,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措施:设置管理机构、平定叛乱、实行册封制度、妥善安置回归部族、颁布法律文件等。(任答2点即可)
(3)共同影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
【详解】(1)“策略”,依据材料一信息“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在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五谷之类"及骆驼、马等牲畜,并教会当地妇女用织机织布,也教会当地百姓制作酥油、干酪、麦酒及陶器等”概括得出:政治上和亲、经济上扶持(帮助发展经济)。“影响”,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密切汉藏两族交往、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角度分析。
(2)“措施”,依据材料二信息“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得出:平定叛乱;依据材料信息“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得出:设置管理机构;由材料信息“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得出:妥善安置回归部族;由材料信息“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得出:实行册封制度;由材料信息“颁布《饮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得出:颁布法律文件。
(3)“共同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稳定边疆地区、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角度分析。
31.(1)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保障秦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任答三点即可)
(2)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施“推恩令”。
影响: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3)嬴政、刘彻。治国智慧:善于用人;重视纳谏;勇于改革创新等。
【详解】(1)优势:根据材料“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更好的解决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保障秦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2)政治举措:根据材料“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子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名为推恩,实则是削藩。
影响:根据材料“这一诏令实施后,“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结果“则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使得诸侯国越分越多,却越分越小,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3)治国智慧: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秦始皇时期实行郡县制认识到了分封制带来的弊端,采纳李斯建议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因而要统治者要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此外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敢于改革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
32.【示例一】史事1:玄奘西行,史事2:郑和七下西洋。观点:和平友好交往促进社会发展。
【示例二】史事1:玄奘西行,史事2:郑和七下西洋。观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示例三】史事1:创建科举制,史事2:创立行省制度。观点: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示例四】史事1:推广占城稻,史事2: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观点:对外交流促进古代农业的发展。
物种交流推动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