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中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中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试形式为闭卷。
3.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4.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2分,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图片中最能反映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文明的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为祭祀用品,②符合题意;利簋为西周早期青铜器,③符合题意,②③正确,C项正确;河姆渡遗址出土猪纹陶钵,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耧车为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故选C项。
2.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七雄戈戟”目的是为了在兼并中获胜,实现统一
B “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 “扫六合”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
C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诗句描绘汉高祖开创“文景之治”
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中曹操“壮心”的是指打败袁绍…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描述的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为了在兼并中获胜,实现统一,A项正确;“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描述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排除B项;“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描述的是汉高祖建立汉朝,排除C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描述的是曹操希望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排除D项。故选A项。
3. 唐朝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包的精神风貌,下列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社会充满活力。唐朝与边疆各民族及世界上很多国家交往频繁,相互影响,唐朝的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骆驼乐舞俑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A项正确;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排除B项;契丹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排除C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风俗画,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列示意图展示了近代以来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C.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两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的分布特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这表明外国侵略势力随之深入到中国腹地,B项正确;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5. 甲午中日战争后,孙中山等人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其中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活动是( )
A. 广州起义 B. 创建同盟会 C. 辛亥革命 D. 二次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C项正确;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10月,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被香港当局驱逐出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创建时,并没有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排除B项;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图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生产队的新拖拉机》,图中文字是“城里人正努力,为咱农民造机器”等文字。该作品反映出( )
A. 农村开始走上生产合作化道路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农业生产中,由人力到拖拉机,这样就向机械化迈进,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C项正确;农村开始走上生产合作化道路和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1953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与机械化无关,排除AD项;20世纪50年代农业机械化才出现,并未在农村普及,排除B项。故选C项。
7. 下列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是(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中国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
③周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②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①②属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A项正确;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④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③④不符合时间,排除BCD项。故选A项。
8. 1859年,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书中写道: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以上内容体现的观点是( )
A. 万有引力定律 B. 地圆学说 C. 自由平等 D. 进化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论述的进化论的观点,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项正确;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内容,排除A项;地圆学说属于地理学知识,排除B项;自由平等是启蒙运动思想家观点,排除C项。故选D项。
9. 王老师在讲单元复习课的时候提到了“亚历山大二世”、“《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藩置县”等关键词。据此可知,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D.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亚历山大二世”反映的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饿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反映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废藩置县”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故题干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B项正确;17、18世纪的英法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发生在20世纪前期,而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19世纪中期,排除C项;题干史实没有涉及“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工人死亡率上升,A项正确。化学工业发展迅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18世纪不符,排除B项;人口膨胀食物短缺与工业革命提高劳动生产力不符,排除C项;医疗技术水平下降与科技革命带来技术进步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45年1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须的设备,其余一律拆除。但到了1951年,美国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背景是( )
A. 杜鲁门主义出台导致同盟关系破裂
B. 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需要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45年1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需的设备,其余一律拆除。但到了 1951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可知,美国对日本的态度的转变,由抑制日本变为扶植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是战败国,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压制日本的发展。美苏冷战开始后,美苏形成对峙局面。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B项正确;杜鲁门主义出台导致美苏同盟关系破裂,标志着冷战开始,排除A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后,排除C项;材料中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是出于美国战略需要,与“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下列关于联合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主要责任
②安理会成员国拥有否决权
③根据安理会的决议,北约可以派出维和部队
④世贸组织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世贸组织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美、中、俄、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根据安理会的决议,联合国可以派出维和部队,而不是北约可以排除维和部队,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②安理会成员国拥有否决权 ③根据安理会的决议,北约可以派出维和部队为错误项,排除C项。故选D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计36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图A中①______为都城。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______。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定都于图B中的②______处;与元朝同时期,西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崛起。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______帝国最终灭亡。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并说明秦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 ①. 洛阳 ②. 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 大都 ④. 拜占庭
(2)措施:在地方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意义: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因素: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制度的创新;适时进行改革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从14世纪初开始,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所以,①洛阳;②江南地区的开发;③大都;④拜占庭。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二“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所以,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为在地方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民族交融、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秦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所以,秦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意义为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小问3详解】
因素: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可以从西晋的建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元朝的建立、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等角度进行分析即。所以,推动国家发展的因素有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制度的创新;适时进行改革等。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所述航行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该事件是如何“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的?并分析这一事件与图A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从1813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英国的棉纱、棉布等大量机器工业品涌入印度,沉重打击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在孟加拉,号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达卡城人口曾经达到过15万人,到1840年前后,只剩下3万至4万人了。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继发生。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20世纪的历史是“主义”相互对立的历史。雅尔塔冷战格局把这一对立引上了极端,至少在二战后初期的一段时间里,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成了划分敌友的唯一分界线,而国家的安全利益、重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也莫不取决于此,最终世界格局呈现美苏两极化。由于两国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战争爆发,而通过“冷”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因此双方的关系呈现“相互遏制,不动武力”的特点。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图B英国人口比例出现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方式,并分析这一行为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②图C会议的召开与哪次战争有关?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冷战的原因,并分析美苏冷战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呈现怎样的政治格局?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的认识。
【答案】(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如何: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实力不断增强。
关系:新航路开辟促使欧洲国家开始展开殖民掠夺,逐渐形成了以贩卖黑奴为核心的三角贸易。
(2)①事件:第一次工业革命。
方式:以商品输出的方式进行殖民。
影响:打破了印度传统经济结构,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印度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给印度人民带来了灾难。
②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冷战的基本框架;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需要;法西斯被消灭使得美苏合作的政治基础消失;美苏势均力敌,双方避免爆发直接武力冲突。
影响: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格局: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逐渐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认识: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和平与平等的基础上;殖民侵略不利于国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促使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本原因:根据材料“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可知,发现美洲的是哥伦布,属于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如何:根据材料“东印度和中国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可知,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实力不断增强。从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进行了殖民掠夺,因此新航路开辟促使欧洲国家开始展开殖民掠夺,逐渐形成了以贩卖黑奴为核心的三角贸易。
【小问2详解】
①事件:根据材料二中图B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在不断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进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方式:根据材料“从1813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英国的棉纱、棉布等大量机器工业品涌入印度,沉重打击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可知,英国对印度的掠夺以商品输出的方式进行殖民。
影响:根据材料“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可知,英国的殖民掠夺打破了印度传统经济结构,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印度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给印度人民带来了灾难。
②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即雅尔塔会议,此次会议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根据材料“雅尔塔冷战格局把这一对立引上了极端,至少在二战后初期的一段时间里,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成了划分敌友的唯一分界线,而国家的安全利益、重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也莫不取决于此,最终世界格局呈现美苏两极化。”,结合所学这可知,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有:雅尔塔体系奠定了冷战的基本框架;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需要;法西斯被消灭使得美苏合作的政治基础消失;美苏势均力敌,双方避免爆发直接武力冲突。
影响:根据材料“通过“冷”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因此双方的关系呈现“相互遏制,不动武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小问3详解】
格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前的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逐渐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认识:根据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我们要珍爱和平,避免战争。针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需要构建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和平与平等的基础上;殖民侵略不利于国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促使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等。
15. 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奋斗”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救亡图存新主张】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
斗争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中,中国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首先开展了哪一政治活动?依据材料,归纳五四运动的特点。
【民族危难新出路】
材料二 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周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图A所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请你说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要意义,展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分析材料二中“红军、游击队和成长于四周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创造出了怎样的革命局面?
【谱写时代新篇章】
材料三 这是镌刻在40年奋斗征程上的一个个“改革印记”——小岗“包干到户”、深圳“先行探路”、海南“最大特区”、浦东“开发开放”、雄安“未来之城”……这些地标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坚实足印,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南方日报《从改革地标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3)图B中的文件名称是什么?它的实行标志着新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三中深圳“先行探路”、海南“最大特区”、浦东“开发开放”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什么特点?
【①】
材料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4)请为材料四①处拟定一个小标题。(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综合上述,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感悟。
【答案】(1)政治活动:戊戌变法
特点:范围广、规模大、群众参与度高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精神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局面: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变化:由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标题:百年奋斗新征程。
感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实现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要坚持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可以实现;改革开放是力量之源、强国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治活动:根据材料一“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所以,材料一中,中国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首先开展了戊戌变法。
特点:根据材料一“斗争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可知,归纳五四运动的特点为范围广、规模大、群众参与度高。
【小问2详解】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精神内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要意义,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局面:根据材料二“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周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制据”的局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志敏、贺龙、刘志丹、彭德怀、邓小平、徐向前等人也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所以,中国共产党创造出的革命局面为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小问3详解】
名称、变化:根据材料三“图B 广大农民热烈拥护土改”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以,图B中的文件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的实行标志着新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为由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特点:根据材料三“先行探路”、海南“最大特区”、浦东“开发开放”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小问4详解】
标题: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四“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知,材料四①处拟定一个小标题为百年奋斗新征程。
感悟: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土地改革、对外开放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感悟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实现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要坚持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可以实现;改革开放是力量之源、强国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等。(言之有理即可)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历史(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试形式为闭卷。
3.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4.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2分,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图片中最能反映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文明的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2.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七雄戈戟”目的是为了在兼并中获胜,实现统一
B “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 “扫六合”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
C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诗句描绘汉高祖开创“文景之治”
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中曹操“壮心”的是指打败袁绍…
A. A B. B C. C D. D
3. 唐朝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包的精神风貌,下列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
A. B.
C. D.
4. 下列示意图展示了近代以来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C.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 甲午中日战争后,孙中山等人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其中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活动是( )
A. 广州起义 B. 创建同盟会 C. 辛亥革命 D. 二次革命
6. 下图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生产队的新拖拉机》,图中文字是“城里人正努力,为咱农民造机器”等文字。该作品反映出( )
A. 农村开始走上生产合作化道路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7. 下列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是(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中国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
③周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8. 1859年,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书中写道: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以上内容体现的观点是( )
A. 万有引力定律 B. 地圆学说 C. 自由平等 D. 进化论
9. 王老师在讲单元复习课的时候提到了“亚历山大二世”、“《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藩置县”等关键词。据此可知,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D.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10.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11. 1945年1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须的设备,其余一律拆除。但到了1951年,美国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背景是( )
A. 杜鲁门主义出台导致同盟关系破裂
B. 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需要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下列关于联合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②安理会成员国拥有否决权
③根据安理会决议,北约可以派出维和部队
④世贸组织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计36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图A中①______为都城。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______。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定都于图B中的②______处;与元朝同时期,西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崛起。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______帝国最终灭亡。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并说明秦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所述航行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该事件是如何“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的?并分析这一事件与图A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从1813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英国的棉纱、棉布等大量机器工业品涌入印度,沉重打击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在孟加拉,号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达卡城人口曾经达到过15万人,到1840年前后,只剩下3万至4万人了。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继发生。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20世纪的历史是“主义”相互对立的历史。雅尔塔冷战格局把这一对立引上了极端,至少在二战后初期的一段时间里,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成了划分敌友的唯一分界线,而国家的安全利益、重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也莫不取决于此,最终世界格局呈现美苏两极化。由于两国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战争爆发,而通过“冷”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因此双方的关系呈现“相互遏制,不动武力”的特点。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图B英国人口比例出现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方式,并分析这一行为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②图C会议的召开与哪次战争有关?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冷战的原因,并分析美苏冷战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呈现怎样的政治格局?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的认识。
15. 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奋斗”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救亡图存新主张】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
斗争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中,中国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首先开展了哪一政治活动?依据材料,归纳五四运动的特点。
【民族危难新出路】
材料二 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周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图A所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请你说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要意义,展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分析材料二中“红军、游击队和成长于四周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创造出了怎样的革命局面?
【谱写时代新篇章】
材料三 这是镌刻在40年奋斗征程上的一个个“改革印记”——小岗“包干到户”、深圳“先行探路”、海南“最大特区”、浦东“开发开放”、雄安“未来之城”……这些地标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坚实足印,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南方日报《从改革地标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3)图B中的文件名称是什么?它的实行标志着新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三中深圳“先行探路”、海南“最大特区”、浦东“开发开放”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什么特点?
【①】
材料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4)请为材料四①处拟定一个小标题。(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综合上述,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