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初三年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河南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距今约8000年)
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距今约9000-7500年)
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破土器、石镰、石铲
(距今约5300-4300年)
A. 农耕文明,历史悠久 B. 中原地区,农业起源
C. 作物种植,品种单一 D. 农业工具,类型多样
【答案】A
【解析】
【详解】观察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可知,图中遗址出土的文物都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且都与农业有关,所以三幅图片能够共同反映出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A项正确;浙江处于长江流域,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B项;只有炭化稻粒体现了作物种植,排除C项;炭化稻粒不是农业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2. 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可知”尧舜禹“虽然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所代表的这个时代在考古学上已经证明是肯定存在的,由此说明历史学说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项正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甲骨文开始,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项;题干并不是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是说明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排除B项;夏朝建立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时间轴上与①时期对应的历史史实是( )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国人暴动的发生
C.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D. 司母戊鼎的铸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起兵攻夏,汤战胜桀,夏朝灭,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故图中①对应朝代是商朝。商朝时期铸造了“司母戊鼎”。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D项正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发生在夏朝,排除A项;国人暴动的发生在西周,排除B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 宜侯夨(Cè)簋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如图),铭文大意为周康王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g)酒(一种香酒)、铜器以及奴隶等,宜侯夨簋内的铭文( )
A. 证明周王室地位逐渐衰落 B. 一般刻写在龟甲等兽骨上
C. 是研究西周分封制的一手史料 D. 因有处模糊而不具有史料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宜侯夨(Cè)簋器(西周时期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如图),铭文大意为周康王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g)酒(一种香酒)、铜器以及奴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出与分封制密切相关,所以它是研究西周分封制的一手史料,C项正确;宜侯夨簋内的铭文没有涉及周王室地位逐渐衰落的信息,排除A项;宜侯夨簋的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排除B项;“因有处模糊而不具有史料价值”说法错误,模糊也具有史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C项。
5.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孔子的这种做法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知新 D. 顺应自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了孔子的三个弟子问孔子什么是仁,而孔子根据弟子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解答,由此可见这种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A项正确;“有教无类”强调的是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体现教育公平,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温故知新”强调的是复习旧的知识,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不符合孔子儒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6. 如表中(见表)的名人名言可以反映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共同的核心主张是( )
“原子是万物的本源。”“人要认识你自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 主张以人为本 B. 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C. 崇尚自然科学 D. 强调统治者用仁政治理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原子是万物的本源。”体现的是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人也是有原子组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人要顺应自然;因此老子的思想和德谟克利特的思想有相似之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苏格拉底则是强调人要认识自己,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因此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们都看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注重以人为本不是题干所要体现的主旨,题干所想体现的内容是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的侧重点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人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要求统治者以“仁”治理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7. 考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从如图所示两枚钱币的考证中我们能够获取正确的信息是( )
秦惠王开始铸造,秦始皇全国推广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开始铸造并推广
A. 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 B. 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C. 秦汉时期商业快速发展 D. 统治者加强经济上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图片并结合所学辨识可知,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为了稳定经济发展,铸造货币“秦半两”并在全国推行,稳固了经济发展,西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私人铸币的问题,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遂铸造“五铢钱”并推广,二者均在经济层面使得统治者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铜钱属于金属货币,除了铜钱外,秦汉时期还有黄金等贵金属也可充当货币,排除A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秦汉时期并非鼎盛时期,排除B项;题干意在强调秦汉时期货币的发展状况,并未体现出商业发展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8. 李华同学在复习汉朝的相关知识时,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你认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 休养生息 B. 尊崇儒术 C. 重文轻武 D. 闭关锁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材料中的轻徭薄赋等就是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尊崇儒术是在武帝时期在思想上的措施,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宋代的政策,排除C项;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9. 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 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放 B. 密切了仅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C. 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D. 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和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C项正确;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往来,材料体现不出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材料没有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B.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佛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C. 张仲景是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D. 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佛教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而不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排除A项;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不是早期佛教,排除B项;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的政权是
A. ①吴 ②东汉 B. ①商 ②南宋 C. ①吴 ②东晋 D. ①东魏 ②东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朝代更替示意图”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魏建立,221年,蜀汉建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所以图中序号代表的政权是①吴 ②东晋,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2. 北魏“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也大大淡化。材料描述了孝文帝改革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过程 D. 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也大大淡化”可知表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缓和民族矛盾,属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D项正确;背景、内容、过程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3. 《晋书·食货志》记载了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据此可知,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 君主励精图治 B. 社会环境安定
C. 生产工具先进 D. 自然条件优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社会环境安定,B项正确;君主励精图治、生产工具先进和自然条件优越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没有涉及,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 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以阴柔为基调,柔中带刚;鲜卑族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北魏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这表明书法艺术( )
A. 体现经济发展程度 B. 融入崇文尚德内涵
C. 凝练民族地域特性 D. 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以阴柔为基调,柔中带刚;鲜卑族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北魏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可知,材料描述了不同民族、地域的人的书法特点,表明书法艺术凝练民族地域特性,C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书法艺术体现经济发展程度,排除A项;题干不能表明书法艺术融入崇文尚德内涵,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不是书法强劲发展态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5. 《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 )
A. 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 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C.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D. 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古代中国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使中华大地重新统一于中央政权之下,这是隋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因此,隋文帝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完成国家统一,B项正确;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排除A项;秦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排除C项;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
A. 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表明古代人民的智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秩序、南北联系以及经济繁荣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 马球,又称“击鞠”“击球”,起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
A. 社会氛围开放兼容并包 B. 妇女喜欢体育运动
C. 男女具有同等社会地位 D. 重视体育事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材料,源于波斯的马球在唐朝时期广泛流行,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都是该项运动的参与者。说明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开放的、兼容并包,A项正确;妇女喜欢体育运动,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男女是否平等,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一直低于男性,唐朝只是相对而言程度较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马球的传入体现的社会风气,不能说明唐朝重视体育事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如图反映的是唐代宰相中进士出身者的比例信息。这一变化( )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B. 扩大了儒家思想对皇室的影响力
C. 反映了文官政治走向成熟 D. 促进唐代文化平民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再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图表反映的唐代进士出身的比例来看,是呈上升趋势的,说明科举制度影响逐渐扩大,而这种以才学为标准的选拔制度,有利于刺激民众以学习文化参加科举晋升统治阶层的欲望,从而促进了唐代文化平民化趋势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宰相出身的统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排除B项;材料不能以宰相的出身说明文官政治走向成熟,是以偏概全,排除C项。 故选D项。
19.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设置是为了( )
A.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 加强对地方控制
C. 废除宰相制度 D. 封建皇权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有关地方事务的裁决,地方长官要与通判共同签署同意,由此可知通判的设置是限制和分散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注重发展文教事业,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明朝时期,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项;清朝时期,封建皇权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可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反映了辽的历史,忽必烈建立元朝,题干中四幅图片反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1. 北宋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面节选于该画的两幅场景反映出北宋( )
A. 打破了经商时空限制 B. 都市商业贸易繁荣
C. 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D. 市民娱乐场所增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榷货务(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解库(官方钱币汇兑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的两个机构与部门,都与商业贸易有关,体现出宋代大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图片中的两个机构与商业贸易有关,仅从图片信息看不出时间、空间的变化,排除A项;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题干图片中的机构与商业贸易有关,不是“瓦子”等娱乐场所,排除D项。故选B项。
22. 据统计,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政治中心的南迁
C. 外来文化的传入 D. 科举制度的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再到“元明清三代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数据对比可知,状元人数南方从唐宋时期占比较低到元明清时期占大部分,其体现了经济中心南移,为南方提供了经济基础,更加注重文教事业发展,文教昌盛,A项正确;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政治中心主要还在北方,并没有南迁,与题意不符合,排除B项;状元数量增加与外来文化的传入关系不大,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科举制的变革会对状元情况产生影响,但是是全国普遍新行的影响,而不是形成南北差异,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3. 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拉人同汉、蒙、畏元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到元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中华民族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B. 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C. 元朝时期民族之间十分平等 D. 元朝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王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拉人同汉、蒙、畏元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到元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民族交融,未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特点,排除A项;元朝时期,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元朝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王朝说法正确,但是与题干涉及的民族交融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4. 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
A. 目是接送外国使臣 B. 到达了西欧的国家
C. 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D. 密切了与海外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可知,郑和下西洋时期,多国贡使与明朝来往,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海外各国的联系,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海和非洲东海岸,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郑和远航到达了西欧的国家,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郑和下西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25.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平定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 B. 康熙、雍正和乾隆大兴文字狱
C. 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D. 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观点指的是对一件事的看法、评价。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是对军机处的评价,属于观点,D项正确;平定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 康熙、雍正和乾隆大兴文字狱、 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都属于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26. 图表分析是研究历史主要方法之一。分析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的“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人口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代 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 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 清康熙39年(公元1700年) 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 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1.5亿 3.3亿 4.3亿
A. 明朝到清朝中期中国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B. 明朝人口增长速度比清朝人口增长速度快
C. 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
D. 179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据“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人口统计表”可知,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C符合题意;据“清康熙39年(公元1700年 )”的人口可知,选项A表述错误;选项B对图表表述错误;选项D在图表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择C。
27. 下图所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种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 )
A. 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 B. 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 D. 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和元大都、明北京的图示可以看出,更为突出的是皇城和宫城位于城市规划中轴线上,本质上体现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的理念,C项正确;题干和图示体现不出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的信息,排除AB项;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但题干和图示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C项。
28. 明朝中后期开始广泛流行的小说中,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西方民主国家的渗透 B. 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C. 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 八股取士的直接后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朝小说的内容大都与工商业发展有关,体现了明朝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推动了小说的流行,C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小说的内容与专制皇权无关,排除B项;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材料“歌颂商人追求金钱”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期,秦虽称霸西戎,但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直到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立,决心彻底改革,下令招贤。商鞅就于此时进入秦国,并在公元前356年开始进行变法,前后历时二十年。变法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而深刻,使秦国政权更加稳固、日益强大,并最终统一全国。
——摘编自张传玺《春秋战国史话》
(1)根据材料,简述支持商鞅变法的统治者。
(2)小历认为,秦统一全国是商鞅变法的结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统治者:秦孝公
(2)【示例一】判断:同意。理由:商鞅变法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政权更加巩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理由:秦统一全国,除了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外,还与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过上安定生活有关。
【示例三】判断:不同意。理由: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此外,战国时期连年战争,各诸侯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秦王嬴政即位后,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可见,秦统一全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析】
【小问1详解】
统治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小问2详解】
观点判断及理由: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针对“秦统一全国是商鞅变法的结果”这一观点,先亮明自己观点,接着,结合所学知识,同意的话,从商鞅变法的影响进行分析;不同意的话,从人民渴望统一、秦统一全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等角度进行分析,简要说明理。可参考以下示例:
【示例一】判断:同意;理由:商鞅变法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政权更加巩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理由:秦统一全国,除了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外,还与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过上安定生活有关。
【示例三】判断:不同意;理由: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此外,战国时期连年战争,各诸侯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秦王嬴政即位后,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可见,秦统一全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中国发明的火药已被伊斯兰教转变为战争武器,至此才第一次为西方所知。培根认为,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西方掌握后,欧洲的文化和社会随之改变了。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 《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四大发明向西传播的终点,并概括其向外传播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的主要传播者。以指南针为例,说明它是如何引起欧洲社会变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这两部科技著作的共同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
【答案】(1)终点:造纸术:7世纪初传到朝鲜、日本,后来传到阿拉伯地区,最后传到欧洲;指南针: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火药: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方式: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向外传播。
(2)传播者:阿拉伯人;
说明: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3)共同点:都记载了农业生产技术;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著作;都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其他符合题意也可)
(4) 认识: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终点:根据材料一“四大发明外传路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7世纪初传到朝鲜、日本,后来传到阿拉伯地区,最后传到欧洲;指南针: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火药: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方式:又材料一可知,四大发明向往传播的方式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向外传播。
【小问2详解】
传播者: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四大发明主要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方;
说明: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小问3详解】
共同点:根据材料中的“《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可知其共同点为都记载了农业生产技术;都总结了前人的成果;根据材料中的“《天工开物》一书……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可知其共同点为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著作。
【小问4详解】
认识:本题可以从古代科技的影响等角度去谈认识,如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嘉庆年间,修成《理藩院则例》,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例如《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等多部法规。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图中所示朝代为了加强对A、B两地的管理分别设置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A地机构设置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内在联系。
【答案】(1)机构:A地设置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帅府);B地设置澎湖巡检司;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措施:设立管理机构理藩院;推行民族立法工作;颁布区域性立法。
(3)原则:因地制宜;措施:实行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立驻藏大臣;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等。
(4)联系: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机构:根据地图可知材料一为元朝地图,A处于西藏地区,元朝为管理西藏地区设立了宣政院,故A是宣政院;B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元朝为管理东南沿海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故B是澎湖巡检司;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的设置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可知,设立管理机构理藩院;推行民族立法工作;据材料“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可得出颁布区域性立法。
【小问3详解】
原则:由题干材料“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可知,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的措施有实行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立驻藏大臣;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等。
【小问4详解】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内在联系是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对外国人来说,除蒙古人的元朝这段短暂的时期外,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闭关锁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清朝统治者隔绝中外民众的往来,加强对东南沿海的清剿,断绝了东南沿海人民的活路,造成了嘉庆年间(1796-1820)东南沿海商民的反抗;妨碍了中国人民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从而造成中国的落后。
——摘编自徐明德《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盛世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名称:开元盛世
(2)观点: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
论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唐朝时期,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结论:由此可知,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解析】
【小问1详解】
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由材料一可知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由材料二可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的落后,由此可以提炼观点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论述:结合唐朝开放对外政策的典型事例,例如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再结合材料内容展开论述,侧重论述产生的影响。再结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展开论述,最后得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的结论。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具体论述如下:
观点: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
论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唐朝时期,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结论:由此可知,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初三年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河南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距今约8000年)
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距今约9000-7500年)
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破土器、石镰、石铲
(距今约5300-4300年)
A. 农耕文明,历史悠久 B. 中原地区,农业起源
C. 作物种植,品种单一 D. 农业工具,类型多样
2. 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时间轴上与①时期对应的历史史实是( )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国人暴动的发生
C.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D. 司母戊鼎的铸造
4. 宜侯夨(Cè)簋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如图),铭文大意为周康王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g)酒(一种香酒)、铜器以及奴隶等,宜侯夨簋内的铭文( )
A. 证明周王室地位逐渐衰落 B. 一般刻写在龟甲等兽骨上
C. 是研究西周分封制的一手史料 D. 因有处模糊而不具有史料价值
5.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孔子的这种做法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知新 D. 顺应自然
6. 如表中(见表)的名人名言可以反映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共同的核心主张是( )
“原子是万物的本源。”“人要认识你自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 主张以人为本 B. 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C. 崇尚自然科学 D. 强调统治者用仁政治理国家
7. 考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从如图所示两枚钱币的考证中我们能够获取正确的信息是( )
秦惠王开始铸造,秦始皇全国推广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开始铸造并推广
A. 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 B. 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C. 秦汉时期商业快速发展 D. 统治者加强经济上控制
8. 李华同学在复习汉朝的相关知识时,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你认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 休养生息 B. 尊崇儒术 C. 重文轻武 D. 闭关锁国
9. 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 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放 B. 密切了仅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C. 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D. 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B.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佛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C. 张仲景是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D. 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1. 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的政权是
A. ①吴 ②东汉 B. ①商 ②南宋 C. ①吴 ②东晋 D. ①东魏 ②东晋
12. 北魏“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也大大淡化。材料描述了孝文帝改革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过程 D. 作用
13. 《晋书·食货志》记载了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据此可知,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 君主励精图治 B. 社会环境安定
C. 生产工具先进 D. 自然条件优越
14. 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以阴柔为基调,柔中带刚;鲜卑族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北魏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这表明书法艺术( )
A. 体现经济发展程度 B. 融入崇文尚德内涵
C. 凝练民族地域特性 D. 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15. 《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 )
A. 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 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C.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D. 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16. 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
A. 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17. 马球,又称“击鞠”“击球”,起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
A 社会氛围开放兼容并包 B. 妇女喜欢体育运动
C. 男女具有同等社会地位 D. 重视体育事业发展
18. 如图反映的是唐代宰相中进士出身者的比例信息。这一变化( )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B. 扩大了儒家思想对皇室的影响力
C. 反映了文官政治走向成熟 D. 促进唐代文化平民化趋势的发展
19.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设置是为了( )
A.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 加强对地方控制
C. 废除宰相制度 D. 封建皇权达到顶峰
20. 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可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1. 北宋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面节选于该画的两幅场景反映出北宋( )
A. 打破了经商时空限制 B. 都市商业贸易繁荣
C. 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D. 市民娱乐场所增多
22. 据统计,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政治中心的南迁
C. 外来文化的传入 D. 科举制度的变革
23. 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拉人同汉、蒙、畏元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到元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中华民族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B. 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C. 元朝时期民族之间十分平等 D. 元朝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王朝
24. 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
A. 目的是接送外国使臣 B. 到达了西欧的国家
C. 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D. 密切了与海外联系
25.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平定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 B. 康熙、雍正和乾隆大兴文字狱
C. 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D. 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
26. 图表分析是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分析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的“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人口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代 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 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 清康熙39年(公元1700年) 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 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1.5亿 3.3亿 4.3亿
A. 明朝到清朝中期中国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B. 明朝人口增长速度比清朝人口增长速度快
C. 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
D. 179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
27. 下图所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种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 )
A. 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 B. 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 D. 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
28. 明朝中后期开始广泛流行的小说中,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西方民主国家的渗透 B. 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C. 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 八股取士的直接后果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期,秦虽称霸西戎,但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直到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立,决心彻底改革,下令招贤。商鞅就于此时进入秦国,并在公元前356年开始进行变法,前后历时二十年。变法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而深刻,使秦国政权更加稳固、日益强大,并最终统一全国。
——摘编自张传玺《春秋战国史话》
(1)根据材料,简述支持商鞅变法的统治者。
(2)小历认为,秦统一全国是商鞅变法的结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中国发明的火药已被伊斯兰教转变为战争武器,至此才第一次为西方所知。培根认为,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西方掌握后,欧洲的文化和社会随之改变了。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 《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四大发明向西传播的终点,并概括其向外传播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的主要传播者。以指南针为例,说明它是如何引起欧洲社会变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这两部科技著作的共同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嘉庆年间,修成《理藩院则例》,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例如《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等多部法规。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图中所示朝代为了加强对A、B两地的管理分别设置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A地机构设置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内在联系。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对外国人来说,除蒙古人的元朝这段短暂的时期外,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闭关锁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清朝统治者隔绝中外民众的往来,加强对东南沿海的清剿,断绝了东南沿海人民的活路,造成了嘉庆年间(1796-1820)东南沿海商民的反抗;妨碍了中国人民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从而造成中国的落后。
——摘编自徐明德《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盛世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