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增强自己的华夏认同观念
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各国变法的必然性,多角度对商鞅变法作出历史解释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通过史料实证比较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①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②概况: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③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2.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与中原各国相邻的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农业 ①农业技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工商业 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 ③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2.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3)影响: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代表:商鞅变法。
时间 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 政 治 ①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②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经 济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军 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评价 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成就
核心观念 “仁”,意为关爱他人
政治方面 ①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恢复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方面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典籍整理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于《论语》中
2.老子
(1)地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
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辩证法 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观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
(2)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
(3)社会风气: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内容
派别 代表 主张或特点
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意义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习题巩固
1.韩非子指出:“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礼崩乐坏和思想自由 B.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
C.王权衰微和诸侯争霸 D.百家争鸣和趋向统一
2.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黄帝之孙)。”这一变化说明先秦时期( )
A.中央集权形成 B.华夏认同加强 C.楚国疆域扩大 D.夷夏差异消失
3.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可见,墨子的这一主张( )
A.体现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 B.否定了宗法制下的用人原则
C.反映了尚义成为时代潮流 D.融合了儒家理论的思想精髓
4.《左传》记载,郑襄公三十年(前543年),子产为政,有事(需)伯石(帮忙),因而赂之以邑,子大叔质疑子产(的行为),子产答之曰:“……《郑书》有之曰:‘安定国家,必大(大族、贵族)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归。”这可以用来说明,子产为政( )
A.受到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 B.具有维护贵族利益的保守性
C.符合战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D.旨在维护周朝的统治秩序
5.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铁器分布图。由此可知,当时( )
A.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B.南方冶铁规模不及北方
C.中原地区经济水平较高
D.战争推动铁器交流使用
6.“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其中认为职掌教导诸侯、卿、大夫、士之子的官员,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参与者。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难,“诸子”逐渐成为他们的代称。“诸子”内涵的变化( )
A.体现了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 B.说明传统政治秩序逐步瓦解
C.奠定了华夷关系的基本框架 D.反映了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
7.“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这一观点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