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简介

5.3《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中第一个主题物质的下一个二级主题,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物理量,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
教学目标:
1.本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2.尝试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参与者活动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法建立概念。也为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本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层,本节可以看成是质量的深化和延续,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一种探索,同时也是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重要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
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情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我对本校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的知识技能、实验方法,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探究态度情况作出如下分析:
1、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液体、固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在学习速度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值定义法,具备了探究物质的密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以及能熟练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和能力,但科学探究能力不强,交流与合作意识还有待加强。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欠缺,为此,要本节课密度概念教学时,我将难度分解,逐层递进,分段探究,各个击破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密度概念。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在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法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展示:出示铜丝、铁丝、锡丝、水、酒精。
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锡丝,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说你是怎么分辨的?这里有水和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说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这种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程度等,就是物质的不同特性。依据这些特性,我们就能把它们分辨出来了。
2、教师再拿出两杯体积相同的水和盐水
问:这里有透明的水和盐水,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哪杯是水哪杯是盐水?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
如果颜色、气味、硬度等都不好区分物质时,我们能不能利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这节课我们通过科学探究来学习一种鉴别物质的新方法。从而引入新课。
板书: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
二、讲解新课
(一)探究物体质量与物体体积、物质的种类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以及体积不同的铁 2块利用桌上的器材感受一下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哪个质量最大?体积不同的 2个铁块哪个质量大?
猜想:根据你的体验,结合生活经验,你认为物体质量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体验进行猜想:质量可能与物体体积、物质的种类有关。
师:物体质量是否与物体体积、物质的种类有关呢?有什么样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板书:(一)探究物体质量与物体体积、物质的种类的关系)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我们先来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要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所选的几个物体应取什么相同,什么不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什么?根据桌上的器材,你该怎么选?
(2)应该测哪些物理量加以比较?需要哪些测量仪器?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总结分组讨论实验步骤。
3、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师:下面各组分别利用桌上的仪器,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填入表格中。
组别 组
物质种类 物体 质量 m/g 体积 V/cm3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分析讨论与评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师:观察自己的数据表,你认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有何关系?
(学生可能出现的结论与教师对应的引导问题:
生:质量随体积变化而变化;
师:质量随体积如何变化?
生: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师:质量与体积的变化有没有定量的关系?
生: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师:成正比?你为何认为是正比?体积增大一倍质量也增大一倍,比值是定值。)
下面大家来算一算,是正比关系吗?在表格中再加一列把结果填上。
组别 组
物质种类 物体 质量 m/g 体积 V/cm3 质量m/体积 V
师:(投影每组数据)根据计算,能不能说,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此处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有的组由于实验的误差最后算的比值可能不完全一样,学生得出比值不一定,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是正比的关系,此时教师可以投影该组数据进行引导;虽然有差别,但很小,实验中可能有误差,所以可以忽略这种差别,认为比值是一定的。)总结并板书: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师:(投影各组数据)仔细观察各组数据,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答: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是不同的。教师引导: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是恒定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是不同的,所以这个比值是物质本身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物质的一种特性。
师:课前出示的水和盐水,你现在能不能区分开哪杯是水,哪杯是盐水了吗?学生讨论回答。
师:现在大家有没有找到鉴别物质的另一种方法?
生:找到了,求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师: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这一特性。(二)密度
阅读课本 94页最后三段和 95页上面,找到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学生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画出。
师: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生:在物理学中,把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师:密度公式是什么?
生:密度=质量/体积
师:密度用字母ρ表示,ρ的写法,ρ=m/V
师:密度单位是什么?
生:千克/米3符号 kg./m3或 k g.·m-3 克/厘米3符号 g./cm3或 g.·cm-3
师:单位换算是什么样的?
生:1 g./cm3=103 kg./m3
讨论思考:
1、“铁比棉花重”这句话对吗?应当怎样说才科学?
2、某同学说,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知,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三)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3、单位及换算:kg/m3,g/cm3 1kg/m3=10-3g/cm3;1g/cm3=103kg/m3
4、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可以用它来鉴别物质。
课后反思
一、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后,本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和亮点:
1、体现了物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引入时教师展示: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铜丝、铁丝、锡丝、水、酒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辨。然后,再拿出 2杯体积相同的水和盐水,让学生进行分辨。这样引入既贴合生活实际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新课学习完成后再让学生想出辨别水和盐水的方法,前后呼应渗透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思想。
2、全面落实了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探究物体质量与物体体积、物质的种类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技能,而且学生经历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3、体现了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教师在科学探究中注重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探究气氛,注重恰如其分的引导,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科学合理地融为一体,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作为教师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规范,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过于单调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外,课堂评价方面不够及时,课堂提问应该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回答予以中肯的评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关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求欲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