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作业涉及教科书版本:部编版 年级及册次:高一年级下册作业涉及单元、章节(或主题、任务):必修三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课后作业作业设计团队教师姓名(不超过5个):本框包括“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依法治国的原则”两目内容,通过作业设计,引导认同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使用时段 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 使用者 预计时长 预估难度系数课前 基础性作业 1.课前观看视频《法治中国》,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总目标及原因。 2.课前观看视频《民法典姓“民”》,概括我国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坚持了什么原则? 认同我国法治发展的目标及原则 全体学生 6分钟 易发展性作业 思考:我国民法典姓“民”的积极意义? 理解法律的本质 全体学生 4分钟 中课中 基础性作业 1.国旗鲜艳,国徽高悬,国歌高唱。2023年3月10日上午,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副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在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监督下,举行庄重的宪法宣誓仪式。进行宪法宣誓体现了( ) ①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②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是所有法律之和 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 ④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答案】D 【详解】③④:本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进行宪法宣誓体现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要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③④正确。 ①: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且材料没有体现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①不选。 ②: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而不是其他法律之和,②错误。 故本题选D。 法治体系核心是宪法。树立宪法至上意识。 全体学生 1分钟 中发展性作业 2. 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1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反食品浪费法。这表明( ) ①法律对道德建设有促进作用 ②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③道德对法治建设有支撑作用 ④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 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1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反食品浪费法。这表明( ) ①法律对道德建设有促进作用 ②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③道德对法治建设有支撑作用 ④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答案】B 【详解】①④: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反食品浪费法来弘扬传统美德说明法律对道德建设有促进作用,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①④正确。 ②: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可见,材料没体现,②排除。 ③: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对道德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认同中国特色法治重要特征之一,是“德治与法治”结合 全体学生 1分钟 中课后 基础性作业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2年4月22日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其中讲到,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021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98.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表明( ) ①我国近年来法治建设成效显著 ②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 ③人民安全是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④人民在法治进步中收获安全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答案】B 【解析】B。材料反映2021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98.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表明我国近年来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人民在法治进步中收获安全感,故①④入选。材料体现的是法治建设的成就,没有涉及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②不选。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不选。故本题选B。 4.近年来,犯罪趋于低龄化。为此,最新修改刑法修正案将最低刑责年龄由十四周岁下调至十二周岁,旨在预防和治理近年来时常发生的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现象,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科学立法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最高立法权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样的犯罪都要受到同样的制裁 ④与时俱进立良法保善治、促发展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答案】B 【解析】B。为了预防和治理近年来时常发生的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现象,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及时修订相关法律规定,说明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科学立法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立良法、保善治促发展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①④正确。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其部分职权,可以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但不享有最高立法权,②错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但并不意味着同样的犯罪都要受到同样的制裁,③错误。故本题选B。 5.近年来,税务部门坚持对各类税收违法行为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多位知名网络主播因涉嫌偷逃税款被行政处罚。其中快手主播“驴嫂平某”被查出偷逃税,追缴并罚款6200.3万元。新业态新经济不是“法外之地”,从业人员在享受新经济红利的同时,更要提高依法纳税的意识。这意味着( ) ①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法律都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④以法治精神滋养道德,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答案】A 【解析】A.新业态新经济不是“法外之地”,从业人员在享受新经济红利的同时,更要提高依法纳税的意识,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①③符合题意。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②错误。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④错误。故本题选A。 考查法治精神、法治意识 全体学生 3分钟 中发展性作业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次为家庭教育专门立法。 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家庭教育领域的专门立法。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制度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家庭教育由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向以法治为引领和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模式迭代升级,将家庭教育由旧时期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 2023年5月30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全国妇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促进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1)有人认为,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充分说明要用法治代替德治。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0分 (2)居委会准备在居民小区举办主题“送法进万家 家教伴成长”的普法宣传。请你向家长们写一份学法倡议书。10分。(字数不超过150) 6.【答案】(1)①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②道德具有教化作用,通过弘扬家庭美德教育孩子,可以引导父母正确的开展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的改进和提升。 ③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将法治融入家庭教育有利干规范父母家庭教育的行为;有利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④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从而把家庭经营成温馨有爱的地方,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2)示范: 倡议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生效施行,这意味着“带娃”从传统“家事”上升为 “国事”。在此,我们真诚地向小区家长朋友发出以下倡议: 一、主动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做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践行者,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朋友要以促进下一代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切实承担起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二、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合格的父母不是天生的,请家长朋友们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多渠道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用对生活的饱满热情去影响孩子,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去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小立志成才、立德成人。 三、减轻孩子课业负担。请家长与学校合力推动“双减”落地。教育引导孩子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避免加重学习负担,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进,以科学家教助力下一代全面健康成长,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厚植“家”力量! 学生:小 张 2023年6月 治国理政既要法治,又要德治。 全体学生 5分钟 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