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人教版初三化学一轮复习:17、物质的溶解度(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人教版初三化学一轮复习:17、物质的溶解度(含答案)

资源简介

16. 物质的溶解度
————————————————————————————————————————————————
目录
【课堂笔记1】固体溶解度……………………………………………………………………………………………01
【课堂笔记2】气体溶解度……………………………………………………………………………………………07
【课堂笔记3】物质的结晶……………………………………………………………………………………………09
————————————————————————————————————————————————
【课堂笔记1】固体溶解度
1. 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指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符号为S,单位是g/100g水。
【特别提醒】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重点解析】
①条件:一定温度。因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②标准:100 g溶剂。物质的溶解量与溶剂量成正比,为了便于比较,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 g,非溶液的质量。
③状态:饱和状态。只有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才是一个定值,且是最多溶解的质量。
④单位:g/100g水。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因此溶解度的单位为g/100g水。
2. 溶解度的意义
例如,20℃时,SNaCl = 36 g / 100g水
(1)表示20℃时,氯化钠在100g水中达到饱时能溶解36g。
(2)表示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
3. 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20℃时,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可将物质溶解性分为:
溶解度 (g/100g水) S < 0.01 0.01 ≤ S < 1 1 ≤ S < 10 10 ≤ S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容
4.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表格法
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 /100g水)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2
KNO3 13.3 31.6 63.9 110.0 169.0 246.0
(2)曲线法
①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g/100g水),横坐标表示温度(℃),在坐标系上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的溶解度且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的不饱和溶液;
④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例题分析】某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M点的含义: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为50g /100g水。
②在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S(甲)> S(乙)> S(丙)。
③b点为t3℃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a点为t3℃时甲、乙两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则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影响较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
(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6.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
(1)一般规律: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
(2)特殊规律: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熟石灰)
【对点分析1】
1. 某同学在探究物质溶解的热现象及温度对物质溶解度影响时,设计了如下实验,现象如图一所示,溶解度曲线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的溶解度曲线为a曲线
B.升温可以使N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C.M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液浓度变大
D.如果t2℃时,M、N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M>N
2.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点对应的a、c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t2℃时,将30g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75g溶液
D.将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饱和溶液分别降至t1℃,析出a最多
3.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工业技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纯碱制备过 程中的某一步是向 NH4HCO3溶液中加入 NaCl 可以得到 NH4Cl 和 NaHCO3。反应过程中涉及到的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四种物质中 NH4HC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B.在 20℃时将 25g NH4Cl 加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 NH4Cl 的饱和溶液
C.将 60℃时四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1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NH4HCO3
D.在 0~60℃之间,NH4Cl 的溶解度大于 NaHCO3
4.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物质都适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B.6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能得到90g饱和溶液
C.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分别将甲、乙物质饱和溶液从60℃降至20℃,甲析出晶体较多
5. 下表是KC1、NH4Cl、KNO3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C1 27.6 34.0 40.0 45.5 51.1 56.7
NH4C1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推知(  )
A.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KCl
B.40℃时,100g 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63.9g KNO3
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KNO3
D.在0℃﹣100℃以内的相同温度下,KCl和NH4Cl的溶解度可能相等
6.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
(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与_______(填“甲”、“乙”或“丙”)相似
(3)t3℃时,将40g甲物质加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g。
(4)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
到t1℃,对所得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溶解度:乙>甲>丙
B、溶剂质量:丙>乙>甲
C、溶液质量:乙>甲>丙
D、溶液的浓度:乙>甲>丙
7. 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下图,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见下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g/100g水 甲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乙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判断物质乙是指________(填写化学式)。
(2)6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KNO3和KCl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至t ℃,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KNO3_____ KCl(填写“>”“=”或“<”)。
(3)如图所示,20℃时,将一定质量的KNO3固体放入盛水的试管中,发现有少量固体未溶解,向烧杯的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内固体能完全溶解。则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填写字母标号)。
①冰块 ②生石灰固体 ③硝酸铵固体 ④干冰 ⑤浓硫酸 ⑥氢氧化钠固体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4)60 ℃时,将45g KCl固体溶解于100 g水中,降温至20 ℃,析出晶体的质量是______。
8. t℃时,将一定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蒸发溶剂的质量与析出晶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蒸发溶剂前,____________(填“甲”或“乙”)是饱和溶液;
(2)b点对应的乙溶液是__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3)t℃时,____________(填“甲”或“乙”)的溶解度更大;
【对点训练1】
1. 在一定温度下,将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加水稀释成不饱和溶液,保持不变的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2. 下列措施中肯定不能使KNO3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是( )
A.升温并蒸发溶剂 B.升温并加水 C.冷却并蒸发溶剂 D.冷却并加水
3. 能将不饱和NaCl溶液变为饱和NaCl溶液的方法是(  )
A.加水 B.升高温度 C.加入NaCl D.倒出部分溶液
4. 40 ℃时,向下列 4 只盛有 100 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甲、乙固体,充分溶解。依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上述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5. t℃时,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图中的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
B.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只有z是饱和溶液
C.点z向点w移动的一种方法是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
D.将m点表示的溶液中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再加入20g溶质
6. 氯化铵、硫酸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4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
(2)要使50℃时的硫酸钠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蒸发溶剂 B、增加溶剂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3)如图二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氯化铵饱和溶液的烧杯中(无剩余晶体),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硫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反应中试管外壁会发烫,这时烧杯中的氯化铵溶液中一定不变的量是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溶液温度 ②溶质质量 ③溶剂质量 ④溶解度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一所示:
(1)t1 ℃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    (填“>”“<”或“=”)乙。
(2)t2 ℃时,配制180 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需称量甲的质量    g。
(3)由图二推测硝酸钾是图一中的    物质。
(4)图二“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一中表示为    (填序号)。
A、b点→a点 B、c点→a点 C、b点→c点 D、c点→d点
8.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相关问题:
(1)t3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_ 。
(2)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用“甲”“乙”
“丙”及“>”“<”或“=”表示)。
(3)将t3 ℃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大是 (填“甲”“乙”或“丙”)。
【课堂笔记2】气体溶解度
1. 定义: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某气体在1体积溶剂中(通常指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
2. 影响因素
(1)内因:气体和水本身的性质。
(2)外因
①温度: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图a所示。
②压强: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如图b所示。
3. 室温、标准大气压下,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极易溶 易溶 可溶或能溶 微溶 难溶或不易溶
NH3 HCl、SO2 CO2、H2S、Cl2 C2H2 O2(不易溶)、H2、CO、NO、CH4、
1:700 1:500、1:40 1:1、1:2.6、1:2 \ \
【温馨提示】比较气体溶解度大小时,一定要注意控制相同变量条件下再进行比较!例如:相同温度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4. 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的比较
固体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
条件 一定温度下 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
标准 100 g溶剂 1体积水
状态 饱和 饱和
单位 g/100g水 比值单位为1
外界影响因素 温度 温度和压强
变化规律 固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熟石灰等除外)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对点分析2】
1. 雪碧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瓶盖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关于上述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
B. 溶液变为二氧化碳的不饱和溶液
C. 溶液中二氧化碳溶质减少
D. 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
2. 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30℃,则t2对应的温度( )
A.大于30℃ B.小于30℃
C.等于30℃ D.无法确定
3. 能使气体物质溶解度增大的操作是(  )
A.增加溶剂 B.振荡溶液
C.增大压强 D.升高温度
4. 啤酒是生活中常见的饮料,其中含有二氧化碳、水等物质。
(1)观察一瓶啤酒,未见气泡,打开啤酒瓶瓶盖,会冒出大量气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溶解度减小,CO2逸出。
(2)要使啤酒冒出更多的气泡,除可以采用振荡或搅拌的方法外,其他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
(3)在深海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比通常状况下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________度(填“大”或“小”)。
5. 如图中a、b代表不同压强下气体的溶解度曲线。
(1)自来水加热时,在水沸腾前可观察到有气泡。由此可见,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   (填“增大”或“减小”)。
(2)图中曲线a对应的气压为2个大气压,则曲线b对应的气压   2个大气压(填字母编号)。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对点训练2】
1. 下列不会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
A.溶质质量 B.温度 C.气压 D.溶剂的性质
2. 知名品牌健力宝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盖时,你会发现饮料会自动喷出。喝了饮料后又常常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 度有关。下列关于气体的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不变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3. 水中的溶氧量大小对水生生物至关重要.
(1)夏季为鱼池水补养,常用水泵将池水喷到空气中落下,其原理是   .(填序号)
A. 增大氧气溶解度 B. 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升高水温
(2)下列大致图象中,不能反映氧气在水中溶解度规律的是   .(填序号)
4. 以下是有关CO2气体溶解度的几组数据: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单位:mL)
压强/大气压 温度/℃
0 25 50 75 100
1 1.79 0.752 0.423 0.307 0.231
10 15.92 7.14 4.095 2.99 2.28
25 29.30 16.20 9.71 6.82 5.73
请根据数据分析:
(1)根据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表,叙述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气体溶解度的?
、 ;
(2)打开可乐瓶有气体溢出,说明原瓶中的压强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瓶外大气压强。
【课堂笔记3】物质的结晶
1. 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2.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晶体。
(1)不含结晶水的晶体:一些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时,晶体中不含有水分子,KNO3、NaCl。
(2)含结晶水的晶体:一些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时,晶体中常含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这种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做结晶水合物。常见的结晶水合物如下:
CuSO4·5H2O 五水合硫酸铜,俗称胆矾或蓝矾
Na2CO3·10H2O 十水合碳酸钠,俗称石碱
FeSO4·7H2O 七水合硫酸亚铁,俗称绿矾
KAl(SO4)2·12H2O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俗称明矾
【温馨提示】结晶水合物中的水分子属于结晶水合物化学固定组成的一部分,因此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
3. 结晶法的应用
(1)两种方法:降温结晶法和蒸发结晶
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如KNO3,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晶体。
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的物质,如NaCl,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晶体。
(2)四种情况与两种方法的关系
①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例如,将KNO3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重点解析】降温结晶在工业上的应用:冬天捞碱(碳酸钠 Na2CO3)。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水溶液中来获得碳酸钠晶体。
②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溶质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例如,将NaCl从其水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重点解析】蒸发结晶在工业上的应用:夏天晒盐(氯化钠 NaCl)。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以将海水经风吹日晒蒸发结晶的方法来获得氯化钠。
③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的固体。如KNO3固体中混有少量的NaCl固体,得到KNO3固体,一般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重点解析】过滤后,滤液一定是KNO3的饱和溶液,可能是NaCl饱和溶液;洗涤时,用KNO3的饱和溶液洗涤KNO3晶体。
④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固体。如NaCl固体中混有少量的KNO3 固体,得到NaCl固体,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重点解析】过滤后,滤液一定是NaCl的热饱和溶液,可能是KNO3饱和溶液;洗涤时,用NaCl的饱和溶液洗涤NaCl晶体。
【对点分析3】
1.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和结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稀盐酸在敞口容器中加热蒸干水分可得HCl晶体
B.将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可得硝酸钾晶体
C.NaCl的近饱和溶液可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得到饱和溶液
D.通过将CaO加入水中的方法可以得到CaO的饱和溶液
2. 往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下列物质,立即出现浑浊的是( )
A.食盐 B.硝酸铵固体 C.冰 D.氢氧化钠固体
3. 10℃时,将3g甲、乙两种可溶性固体分别放入盛有10mL水的试管中。两种物质的溶解情况(见图I),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见图Ⅱ)。下面对甲、乙两物质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1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温度升高至25℃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C.甲物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为a
D.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4. 经过多步操作后可获得纯净的白糖,其中的操作依次为:蒸发浓缩、 、 、洗涤、烘干。
5. 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10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100g水) 硝酸钾 20.9 31.6 45.8 64 110 169 246
氯化钠 35.8 36.0 36.3 36.4 37 38.4 39.8
(1)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_____(填“>”、“<”或“=”)氯化钠的溶解度。
(2)20℃时,20克氯化钠固体放入50克水中,所得溶液________(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克。
(3)现有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146g,为了提纯其中的硝酸钾。设计如下实验:
I、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II、原混合物中硝酸钾的纯度(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列式即可)。
III、若降温到10℃,能否得到纯净的硝酸钾?请结合相关数据分析说明。
【对点训练3】
1.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 20g 丙加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得到 70g 溶液
C.甲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乙,可通过降温结晶获得较纯净的甲
D.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甲和丙的浓度相同
2. 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宜采取的方法是(  )
A.蒸发溶剂的方法 B.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升高温度的方法
3. 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钾,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硝酸钾(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2)t2℃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降至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硝酸钾 氯化钾(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t2℃,分别将100g和50g两份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恢复到t2℃,析出晶体的质量,前者 后者(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4. 下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析出,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时,将mg硝酸钾和mg氯化钠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所示,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乙中的上层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 甲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 甲、乙中的溶质分别是硝酸钾和氯化钠
D.若t为50℃,m的值可能为85.5
5. 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60 80 100
溶解度 (g/100g水) NaCl 35.8 36.0 36.3 37.3 38.4 39.8
KNO3 20.9 31.6 45.8 110 169 246
(1)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填“KNO3”或“NaCl”)。
(2)60℃时,将60g硝酸钾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
(3)现有含122g KNO3与17.9g NaCl的固体混合物,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提纯混合物中KNO3的实验。
某同学认为降温至最适合的温度为10℃,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1.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B.t1℃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C.t3℃时,各取15g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能得到饱和溶液的是c
D.t2℃和t3℃时的两份b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可能相等
2. 如图是KNO3、NaC1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定质量的KNO3饱和溶液由t2℃降到t1℃时,溶液的质量不变
B.P点表示t2℃时,KNO3溶液为不饱和溶液,NaCl溶液为饱和溶液
C.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NaCl的大
D.t1℃时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3. 有关如图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S甲>S乙>S丙
B.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最大
C.27℃时,往26g丙里加100g水,形成不饱和溶液
D.33℃时,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40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100g水
B. 4℃时,N的饱和溶液120g中含N 20g,所以4℃时,溶质N的溶解度为20g/100g水
C. 一定温度下,物质M的饱和溶液100g中含物质M 30g,则物质M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为30g/100g水
D. 20℃时,50g水中溶有溶质P 20g,则物质p在20℃时的溶解度为40g/100g水
5. 下列不能使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是( )
A. 加硝酸钾 B. 恒温蒸发水分 C. 降低温度 D. 充分搅拌
6. 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来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剂的质量不变 B. 溶质的质量增加
C. 溶质的质量不变 D. 溶解度不变
7. 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100g水”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
B. 20℃时,100g溶液中含有31.6g硝酸钾
C. 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 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8. 20℃时,下列4种物质分别溶解在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其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A. 1克A物质溶解在10克水中
B. 150克B物质溶解在1000水中
C. 24克C物质溶解在300克水中
D. 0.3克d物质溶解在1.5克水中
9. 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时,10克水中最多溶解1.5克的X物质;相同温度下,将23克Y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干,得3克Y物质。则在20℃时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式是( )
A. SX>SY B. SX=SY C. SX10.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2℃时,往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甲和a g乙(两物质溶解是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甲和乙)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到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2℃时,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B. t2℃时,得到乙的不饱和溶液
C. 温度降至t1℃,得到甲、乙的不饱和溶液
D. 温度降至t1℃,甲、乙溶解度相等,得到甲乙的饱和溶液
11. 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1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②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③t2 ℃时,完全溶解a g A物质最少需要水的质量是_ _g。
④t2 ℃时,相同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A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
(2)实验室欲除去粗盐样品中含有的不溶性泥沙,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用品有: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 和滤纸。
12. 将一杯饱和的石灰水转化成不饱和的石灰水(能引入其他溶质于溶液中)的物理方法
有 、 。化学方法有 。
13. 如图所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1) P点的含义是 。
(2) 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 。
(3) t2℃时,在100克水中加入20克a物质,所得溶液不饱和。为使其饱和,可再加a物质 克或蒸发水 克或使其降温到 ℃。
14. 溶液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物质。
温度(℃)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100g水)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31.6 45.8 63.9 110 169 246
(1)为配制100g、15%的氯化钠溶液,需称取氯化钠________g。
(2)20℃时,分别配制等质量的氯化钠、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所需水量较多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3)60℃时,50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
(4)某固体混合物含244g KNO3、36.3g NaCl。为得到尽可能多且纯度较高的硝酸钾,设计如下实验:在该固体中加入100g水,加热至100℃,固体全部溶解后,再__________________。(请将操作步骤补充完整)
15. 下表是NaCl、CaCl2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 (g/100gH2O) NaCl 36.0 36.6 37.0 38.4
CaCl2 27.6 39.8 41.4 43.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C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 。
(2)使接近饱和的CaCl2溶液变为饱和,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3)经测定,35克某NaC1样品中含CaCl2 4.3克。现设计如下实验提纯NaC1:
①甲中清液是NaCl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乙中溶液的质量随蒸发水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X较合理的取值是 。
A. 100 B. 95 C. 90 D. 80
理由是 。
16. 物质的溶解度 — 参考答案
【对点分析1】
1. D 2. A 3. C 4. C 5. C
6.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丙
(3)80
(4)BD
7.
(1)KCl
(2)>
(3)B
(4) 11g (或11.0 g,漏写单位不得分)
8.
(1)甲
(2) 饱和溶液
(3)乙
【对点训练1】
1. B 2. B 3. C 4. D 5. C
6. (1)1:2 (2)A、C (3)②③⑤
7. (1)>  (2)80  (3)甲  (4)B
8. (1)20∶100∶120(或1∶5∶6);(2)甲=丙>乙 ;(3)丙;
【对点分析2】
1. B 2. A 3. C
4. (1)打开瓶盖,瓶内的压强变小 (2)升温(合理即可) (3)大
5. (1)减小 (2)C
【对点训练2】
1. A 2. C 3. (1)B; (2)B
4.
(1)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回答合理均可给分)
(2)大于
【对点分析3】
1. B 2. D 3. A
4. 降温结晶、过滤
5.
(1)<
(2)是;68
(3)I. 过滤 II. III. 不能,10℃时NaCl的溶解度为35.8g/100g水,而原混合物中含有36gNaCl,因此会有0.2gNaCl析出
【对点训练3】
1. C 2. A
3. (1)降温结晶 (2)大于;等于
4. (1)蒸发结晶 (2)KNO3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较大,而NaCl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几乎不变,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出硝酸钾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3)C
5. (1)KNO3;(2)11:10;(3)该温度能使NaCl处于饱和状态不会析出,又能使KNO3尽可能多地析出
【课后作业】
1. C 2. A 3. D 4. B 5. D 6. D 7. D 8. D 9. D 10. C
11. (1)① C B A;② C;③ 100;④小于;(2)漏斗;
12. 降温 加水 通入少量CO2再过滤
13.
(1) 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且都为20g/100g水。
(2) S(c) < S(b) < S(a)
(3) 30 60 t1
14. (1)15 (2)硝酸钾 (3)11:10 (4)降温至30℃、过滤
15.
(1)NaCl
(2)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降温
(3)①不饱和;②C,80℃时,4.3gCaCl2在约9.95g水中达到饱和,蒸发至剩余10克水时,既能使NaCl尽可能多析出又能保证CaCl2不析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