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山川与明月 最抚文人心
——《短文二篇》
部编版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
月淡,风凄,一曲恒古的琵琶,飘酸了今生的眷恋
1.借助朗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色,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将《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合为一课,细心的小豫发现了:
《答谢中书书》是一封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______,它们风格迥异,小豫想弄明白编者把它们放在一起的原因,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帮帮他。
游记
答复友人的书信
任务一 读文本之美
齐读《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要求读准字音。重点关注这些字词的读音:
颓tuí 与yù 遂suì 荇xìng
再读:读出节奏美,感受语言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韵律和谐,间用散句,参差错落。用字颇多斟酌。
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散淡自然。
分层理解:读出结构美,理解内容美
答谢中书书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总起美、展开美、赞叹美
议论
描写
抒情、议论
描写
叙述
议论、抒情
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从胸中自然流出。
完成了第一个任务,我们可以告诉小豫,通过反复诵读这两篇短文,我们可以:
领略不同的审美风格。
了解作者综合使用不同表达方式的写作技巧,积累内化,供写作时借鉴。
任务二 品景色之美
绘景:借助联想和想象,任选一篇美文进行绘画。
比画:从内容、色彩、冷暖三个方面来对比两幅画,把握景物的特征。
美读:读两篇短文的写景句,说一说两篇短文分别用了什么写景技巧。
听觉
视觉
仰视、俯看
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静景
动景
动静相
衬之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动静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答谢中书书》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多角度描写,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记承天寺夜游》选取庭中月下特有之景,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完成了第二个任务,我们可以告诉小豫,通过对比鉴赏这两篇短文,我们还可以:
学习不同景物的描写技巧。
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
任务三 悟情感之美
一字立骨探情感:请你在两篇短文中分别选取一个最能概括整篇文章的字,并说明理由。
“美”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闲”既是漫步月下的悠闲,又是赏月的欣喜与内心的闲适。
下面,让我们看几则材料,深入体会并进行小组交流。
记录讨论结果:两位先贤分别经历了什么?他们是如何面对的?给你了什么启示?
知人论世品情感: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混乱、大杀戮时期,中国人与中国人相杀,中国人与胡人相杀,胡人与胡人相杀。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陶弘景出生到辞官之前的30多年时间,就换了三个朝代,有11帝先后登场,其中仅有4帝得以善终,余者皆死于非命。
知人论世品情感: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知人论世品情感: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他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这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此时张怀民被贬黄州。
知人论世品情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所谓美景,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结合。
魏晋名士做了中国精神史上最具魅力的一次远行:向内,他们发现了心性自由之美;向外,他们发现了山川自然之美。他们孤独的站在历史的云端,前无古人,后乏来者。
——魏风华《魏晋风华》
苏轼的长处,在于总能发现并创造那些小幸福。无论在哪一种生活困顿中,他都能察觉到一些不被人察觉的美的事物。
——央视纪录片《定风波》
“美”中有“闲”:在深渊中仰望星空
“闲”中有“美”:于逆境中寻得解脱
“闲笔”不闲解情感:两篇短文各有一处“闲笔”,请大家找到它们,说一说你有怎样的理解。
“闲笔”又称“闲篇”,是看似与正事无关的话,作为一种审美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被广泛运用。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既有对前贤谢灵运的钦敬与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
完成了第三个任务,我们可以告诉小豫,通过感悟品味这两篇短文,我们还可以:
体会两位作者寄寓的情。
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明白对“美”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
见山川 赏明月 寻自我
拓展任务 情境写作
今晚月色真美:写一段怀民与苏轼夜游的对话。
云中谁寄锦书来:谢中书的来信写了什么?
共看美景皆如此:学完这两篇文章,你想对这两位先贤说些什么?
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成也罢,败也罢,只是心灵的那泓清泉不能没有月辉。
——贾平凹
品美景 识先贤 悟真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