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 历史 05讲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 历史 05讲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教材单元概览
时序坐标
单元导读结构化
教材知识夯基础
知识点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唐朝建立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元盛世”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
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七下P2~4
隋朝的 统一 概况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初 统治 政策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 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隋朝的 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2. 唐朝建立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武则天
唐朝建立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西安)
唐太宗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贞观 之治” 出现 原因 (1)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 (2)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表现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施政 措施 (1)用人及纳谏: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民本思想”的表现) (4)民族关系上: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2023印次表述);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 (5)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名词解释】 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既有分工又彼此制约,共同掌管国家大政。
3. 唐玄宗 “开元盛世”七下P9~10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出现了“开元盛世”局面。但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
“开元 盛世” 表现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施政 措施 (1)用人上:重用贤能(如姚崇和宋璟) (2)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课标内容要求补充]◎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隋朝速亡 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不安定因素(各种割据势力),统治基础很不稳固 (2)直接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表现:徭役、兵役繁重,如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屡次发动战争等)
唐朝兴盛 的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局势稳定;建立在前朝发展的基础上;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都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了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整顿吏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重用贤能等
史学思想方法
年号纪年法[新课标·教学提示:学会计算历史年代,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
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纪年,于公元前140年定年号为“建元”,这一年是“建元元年”。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结束西行回到长安;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知识点2 大运河 科举取士制度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022年版课标: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 大运河
时间 605年起陆续开凿(隋炀帝统治时期)
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 (1)路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2)构成: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3)连接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
地位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影响 (1)积极: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2)消极:大运河的开凿,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
2. 科举取士制度
创建 (1)初步建立: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正式确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特点 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通过考试,择优录取
影响 (1)对政治: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对教育文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3)对后世: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维持了约1 300年
3.
经济的 繁荣 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等生产工具;重视兴修水利
经济的 繁荣 手工业 (1)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冠于全国 (2)陶瓷业: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闻名中外 (3)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商业 (1)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繁华的大都市 (2)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商业繁荣,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和国际性的大都会
民族 交往 与交融 政策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与 吐蕃 文成公 主入藏 概况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641年(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影响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金城公 主入藏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唐蕃会 盟碑 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唐与其 他少数 民族的 交往 方式 (1)册封: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回鹘)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2)设置机构: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3)通婚: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 (4)担任官职:朝廷中的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5)战争: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的 分布图(669年)(2023印次表述) 唐朝前期的民族形势:唐朝前期,边疆地区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少数民族政权
开放 的社 会风气 积极 开放 (1)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弈棋等活动
兼容 并包 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多彩的 文学艺术 唐诗 概况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名家辈出
多彩的 文学艺术 唐诗 代表 人物 李白 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诗风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杜甫 被誉为“诗圣”,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了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 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书法 颜真卿(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欧阳询(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和柳公权等
绘画 (1)特点: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 (2)代表人物: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步辇图》);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音乐、 舞蹈 吸收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石窟 代表: 敦煌莫 高窟 塑造了大量佛像,绘制了壁画,保存了大量佛经、文书。从各个方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商贸往来、民族交往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 敦煌莫高窟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我国的三大石窟,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
科技 (1)医学:政府开办医科学校,编写《唐本草》,“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 (2)发明火药并应用于战争
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与 日本 遣唐使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将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 东渡 概况 754 年(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影响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与 印度 玄奘 西行 概况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取经,他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贡献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与 新罗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唐与 大食 大食(阿拉伯帝国)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大食的商人到中国经商,不少大食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人还在朝廷中任职
[课标内容要求补充]◎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家国情怀)
(1)制度:隋唐时期的制度推动了周边国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制度建设(大化改新、西方文官制度) (2)经济:社会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国际性大都会——长安;和同开珎) (3)文学艺术:隋唐时期的诗歌、建筑、绘画等呈现出辉煌局面,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如唐招提寺) (4)民族交往:隋唐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睦,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5)中外文化交流: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往来(如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知识点3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七下P23~26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安史之乱 概况 (1)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2)在唐朝军队与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联合镇压下,763年,叛乱被平定
影响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灭亡 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 (2)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概况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概况 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特点 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纵横联系克重点
五育
◆体育——古今中外的体育运动
【问题助教学】 问题1 分别列举中外历史上的体育运动,并比较中外体育运动的异同。 问题2 结合示意图中反映体育运动的图片,说明其史料价值。
◆美育——书法艺术之美
【问题助教学】 问题1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有着怎样的特点? 问题2 不同的书法作品分别反映出怎样的艺术之美?请列举一例书法作品并加以说明。
观点论述 设问:从书法艺术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自定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选取两个史实加以论述。
观点:书法艺术见证时代风貌。
论述: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飘逸洒脱的精神风貌;唐朝时期,书法家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展现了唐朝开放大气的时代风貌。综上所述,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书法艺术是时代风貌的集中体现。
基础练习
命题点1 政治统治
1. 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这说明当时(  )
A. 分封制度盛行 B. 全国户口众多 C. 土地兼并严重 D.郡县数量过多
命题点2 社会现象
2. 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 商业贸易繁荣 B. 城市布局对称
C. 市民文化兴盛 D. 政治制度完备
3. 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  )
A. 贵族等第观念犹存 B. 君主权威面临挑战
C.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D. 科举制度初见成效
4. 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下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  )
A. 农业发展的水平
B. 疆域范围的辽阔
C. 对外开放的气象
D. 社会矛盾的尖锐
5. 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 皇帝安于享乐 B. 奢靡之风盛行
C. 文化兼容并包 D. 尚武风气流行
命题点3 优秀传统文化
6.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
A. 骆宾王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白
命题点4 史料实证
7. 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是对历史现象的文字记录,包含史书、历史档案、文学作品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历史文献数量繁多,其中《史记》与《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时段长,内容丰富,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两部史书大致情况如下:
序号 史书 记载时段 作者
A 《史记》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 司马迁
B 《资治通鉴》 从战国到五代 司马光
材料二
类型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诗歌
内容 登观音台望城 白居易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注释: ①菜畦:菜田中划分的方形小块。 ②一条星宿:百官早朝时所执灯火,宛如天空一道星宿。
备注 学者复原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登观音台望城》被诸多学者用以研究唐朝长安城
(1)如果你要查找关于唐朝长安城的史料,请从材料一中选择一部史书(只需写出英文字母序号),并说明选择这部史书的理由。(4分)
(2)观察材料二中的长安城平面图,概括《登观音台望城》所反映的唐朝长安城的特点。(4分)
(3)除查阅文献外,请你列举其他可以获得关于唐朝长安城知识的方法。(4分)
命题点5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8.剧作家田汉曾写过一部剧本,里面讲述了一位美丽端庄、智慧勇敢的唐朝女子,带着其父“利乐吐蕃人民”的宏愿,把文化作为嫁妆,克服了思亲念家之情,踏过迢迢万里险途,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故事。剧中女子人物形象的原型为(  )
A. 王昭君 B. 文成公主 C. 武则天 D. 金城公主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唐代胡人俑
(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分)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 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 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3分)
强化练习
1. 下图是唐宋进士出身对比图(%),这反映出科举制(  )
A. 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发展
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蕴含了崇文抑武的思想
D. 杜绝了徇私舞弊的现象
2. 李华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这一内容时,绘制了下面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你认为①处可填写(  )
A. 北击匈奴 B. 文成公主入藏
C. 澶渊之盟 D. 设置驻藏大臣
3. 以下诗句分别出自杜甫诗《忆昔》和《无家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两诗描绘的景象显著不同,主要由于(  )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黄巢起义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汉谟拉比法典碑,上部是以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权标为主题的浮雕。浮雕下面镌刻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雅典卫城西北的公共活动空间有雅典广场,那里设有公民陪审法庭及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等重要权力机构。
材料二 中国的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是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线性文化遗产因其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的特性而备受瞩目。
三大线性文化遗产历史叙述
文化遗产 长城 丝绸之路 大运河
历史 现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出击匈奴。北魏孝文帝把北方各族迁到中原,推行汉化措施。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等货物经西域转运到欧洲;西域的物产及乐器、歌舞传入中原。 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
历史 结论 长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碰撞交融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并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隋朝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处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古代文明,并概括两种文明的不同特征。(4分)
(2)新考法 补充历史现象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三大线性文化遗产补充不少于3个相关历史现象,并根据历史结论归纳出三大线性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共同主题。(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2分)
5. 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A.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 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 《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 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6. 唐代政府的最高机构在政事堂。凡是皇帝命令,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这一规定(  )
A. 助长了宰相专权篡权 B. 说明制度较开明合理
C. 源于皇帝较软弱可欺 D. 体现中央集权制革新
7. [新课标·学业要求] 列表法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李明同学以“王朝兴衰”为主题制作了如下知识简表。据此可知,封建王朝兴盛的关键在于 (  )
封建王朝 统治表现
隋朝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唐朝 唐太宗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等,开创“贞观之治”
明朝 明末朝廷对民众百般盘剥,广大农民纷纷起义
清朝 前期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开创“康乾盛世”
A. 社会安定 B. 以民为本 C. 制度完善 D. 疆域辽阔
8. 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A. 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 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 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9. [美育] 如下图所示,它不仅有精巧的设计,并且还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它体现了(  )
唐代曲辕犁
A. 社会风气的开放 B. 手工业水平高超
C. 尚武风气的盛行 D. 劳动人民的智慧
10. 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 传承与创新 B. 交流与传播 C. 改进与推广 D. 开放与互鉴
11. [新课标·教学提示] (2023广东模拟)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  )
皇帝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 致力于民族地区经济开发 B. 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 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 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12. 唐立国290年,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达23次之多,达到中国历史上和亲的高峰。同时,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几乎达到了顶峰。由此可见(  )
A. 和亲政策有利于国家和平 B. 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繁荣
C. 唐朝延续了汉朝民族政策 D. 民族平等有利于民族交融
13. 据学者研究,我国唐代的女子不仅和男子一样进行打球、骑马、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而且还创造出一些自己的专门运动项目。这说明唐代 (  )
A. 受女皇武则天影响深远 B. 男女地位完全平等
C. 政府大力提倡体育运动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4. 唐诗作为唐朝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下图所示诗歌展现了唐朝(  )
A.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水陆交通的发达
C. 经济贸易的繁荣 D. 都城长安的繁华
15. 九年级(3)班历史小组组织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为本次活动拟定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活动主题:________ 活动一:欣赏《颜氏家庙碑》,领略唐朝书法魅力 活动二:吟诵《全唐诗》,回顾唐朝诗坛气象 活动三:赏析《步辇图》,感受唐朝绘画风格
A. 民族交流,开放包容 B. 经济繁荣,贸易昌盛
C. 多彩艺术,华彩复现 D. 世界枢纽,万国来朝
16. 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构图方式来自于中亚地区,双狐双桃是中国传统图案 鎏金双狮纹银碗,其纹饰既受到萨珊(今伊朗地区)艺术的影响,又有着本土化的狮型图案
A. 政治制度完备 B. 中外文化交流 C. 诗歌创作繁荣 D. 民族关系和睦
17. 茶叶及茶文化向域外传播自唐代始。茶叶消费品的外输,不仅是对外贸易,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传播。这些与中国相邻、位于第一圈层的国家把茶文化向更远圈层传播,使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这说明 (  )
A. 中国商品经济发达 B. 中外之间贸易频繁
C. 唐朝文化影响世界 D. 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D 【解析】题干大意为:当今郡县数量比古时成倍增多,有的地方不满百里地,却同时设置几个县;有的地方户数不到一千,却由两个郡分开管辖,体现了郡县数量过多,D 项符合题意。
2.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 “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可知,唐朝市场较多,南市行业众多,商店云集,货品丰富,琳琅满目,反映了唐朝商业贸易的繁盛,A 项符合题意。
3.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可知,贵族等第观念依旧存在,A项符合题意。《氏族志》打破了以往门第等级的传统,划分等第的标准是唐朝的官爵高下,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没落门阀士族受到进一步打击,达到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巩固统治、加强君主权威的目的,B 项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4. C 5.C 6.D
7. (1)史书:B;理由:《资治通鉴》的记载时段涵盖了唐朝,可作为研究唐朝长安城的史料。(4分)
(2)呈中轴对称;规划整齐;市坊分开。(答出两点即可,4分)
(3)考查遗址遗迹;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纪录片等。 (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分)
8.B
9. (2)唐代胡人俑的人物形象与诗句中的“紫髯(多须)”“高鼻”“深目”相互印证;胡人俑的出土地为甘肃,与“西凉”(今甘肃省武威市)相互印证。(3分)
(3)民族交融加深,隔阂与偏见减少,“胡”“汉”观念逐渐淡薄。(3分)
强化练习
1. B 2. B 3. A
4. (1)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希腊文明。(2分)不同特征: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通过法典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希腊文明,雅典城邦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2分)
(2)历史现象: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丝绸之路,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沿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3分,历史现象符合题意即可)共同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分,主题归纳与所选历史现象符合即可)
(3)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反映了各区域文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2分)
5.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旧唐书》和《新唐书》中记载了唐太宗不同的事迹,并且对唐太宗的评价有所不同,这反映出史书编撰者对唐太宗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带着不同的标准,因此后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需要多方考证史料,做到论从史出,D项符合题意。
6.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凡是皇帝命令,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的命令,经中书、门下、政事堂附议后才合法,可以避免因专制而造成的决策失误,体现了当时制度较开明合理,B项符合题意。
7. B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统治者重视民生,爱惜民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开创盛世、治世;反之,则导致农民起义,朝代衰亡,因此,封建王朝兴盛的关键在于统治者以民为本,B项符合题意。
8. D 9. D 10. A
11. 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的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设置机构和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项符合题意。
12.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亲达23次之多……和亲的高峰”“经济文化发展也几乎达到了顶峰”可知,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多次和亲,民族交往频繁,民族关系融洽,经济文化也相应繁荣,表明民族关系融洽对促进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符合题意。
13. D 14. C 15. C
16. B 【解析】根据文物信息“构图方式来自于中亚地区,双狐双桃是中国传统图案”“受到萨珊(今伊朗地区)艺术的影响,又有着本土化的狮型图案”可知,这两件唐代文物将中外元素相结合,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B项符合题意。
17.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