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 历史 07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 历史 07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教材单元概览
时序坐标
单元导读结构化
教材知识夯基础
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 明朝皇权的强化 李自成起义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军机处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 闭关锁国政策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1. 明朝的建立 明朝皇权的强化
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明朝 皇权的强化 政治 目的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措施 中央 (1)权分六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设立内阁:明成祖设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4)特务监察: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5)廷杖: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
地方 (1)分散行省权力: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2023印次表述),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2)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特点 地方和中央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相互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影响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文化:八股取士(2020.12) 概况 (1)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2)答题要求: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南宋儒家代表人物)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格式——八股文
特点 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影响 使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名词解释】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2. 李自成起义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七下P85~86
李自成起义 (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拥护 (2)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明朝灭亡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2023印次表述) (2)清兵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 军机处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 闭关锁国政策
军机处 设立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特点 办事效率高;有严格的保密制度
影响 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目的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维护集权统治
概况 大兴文 字狱 (1)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2)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专 制政策 (1)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收缴并销毁被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 (2)许多珍贵书籍被查禁和销毁,给传统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清代中 期以来 的腐败 现象 表现 官场贪腐;军风军纪败坏;财政危机;土地兼并
影响 (1)经济衰退,国力孱弱 (2)贫富差距拉大,民众生活困苦 (3)社会危机严重,封建统治日益没落
闭关锁 国政策 原因 (1)经济(根本原因):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稳定性,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政治:清朝统治者担心西方殖民势力扩展威胁国家领土主权,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 (3)思想: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表现 (1)海禁政策: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 (2)一口通商: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管理外国商人
影响 (1)积极: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名词解释】 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表现为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
[课标内容要求补充]
◎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唯物史观)
(1)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缺乏独立性 (2)统治者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依靠强权手段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激化了社会矛盾,为明朝灭亡和清朝在近代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1)政治:清朝中期以后,官场上普遍存在着腐败现象,贪腐成风 (2)经济:清中期以后,人口急剧增长,人地关系紧张,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3)思想文化: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对外关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知识点2 明朝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3)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2023.31(1)]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 原因 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 (1)耕地面积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2)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3)庄稼种植: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4)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手工业 (1)传统手工业: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工场手工业: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采用雇佣劳动方式,颇具规模
商业 陆路和水路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兴盛: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如吴江县盛泽镇、湖北汉口镇等;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3)形成了晋商、徽商等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人口 增长 原因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表现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影响 (1)积极: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2)消极: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开荒垦田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标内容要求补充 ◎初步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1)内因: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明朝前中期和清朝前中期的统治者创造了安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生活环境,推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在前朝经济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2)外因: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交流;新航路开辟以来高产农作物的引入,世界市场对中国农产品和精美手工制品的需求日益增大等
知识点3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022年版课标: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七下P70~72
时间 1405—1433年
条件 (1)国力强盛: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对外政策:明成祖(朱棣)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关系 (3)技术先进:造船技术提高,航海技术先进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目的 (1)政治(主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2)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用中国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概况 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点 规模大、时间长、次数多、航行范围广、到达国家和地区多
影响 (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名词解释】 西洋: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2.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七下P72~75
戚继光 抗倭 背景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沿海倭患严重
概况 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先后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性质 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意义 巩固了东南海防,保障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评价戚继光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背景 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概况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知识点4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巩固西北边疆 雅克萨之战 清朝的疆域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1.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七下P88~91
郑成功收复 台湾 概况 1661年,郑成功率军渡过台湾海峡,迫使赤崁城荷军投降;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
意义 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维护了国家统一
人物评价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措施 册封达赖和班禅 (1)1653年,顺治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 (2)1713年,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设置驻藏大臣等 (1)1727年(雍正年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2)1751年(乾隆年间),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3)1793年(乾隆年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意义 (1)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保持西藏秩序的稳定,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家国情怀·教材价值立意: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反映了少数民族领导人对中央政权的拥护和对大一统的认同,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名词解释】 金瓶掣签: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用满文、汉文和藏文书写名签,由驻藏大臣封签(用黄纸包裹),放入金瓶中。再由另一名驻藏大臣摇动金瓶,然后掣出一签,结果由驻藏大臣上奏皇帝,得到皇帝批准后才能生效。
2. 巩固西北边疆 雅克萨之战 清朝的疆域七下P91~95
巩固西北边疆 康熙时期 平定了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巩固西北边疆 乾隆时期 (1)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军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清朝疆域图(1820年)
雅克萨之战 概况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战败
结果 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课标内容要求补充 ◎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家国情怀) (1)在一定条件下准许各民族自行处理族内事务,依照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进行统治,利于保持各民族的友好交流和往来,促进民族交融,各民族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增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凝聚力 (2)打击了外来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统一、独立和尊严 (3)明清两代对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有效管辖,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基础,这也是今天解决领海争端的有力证据
教材观点整合 观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流求;元朝时,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上述史实,有力地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知识点5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明长城 北京城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1.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本草纲目》 作者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内容 书中收录众多药方,并附有多幅药物形态图;分类记载药物,详细介绍其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影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传入日本和朝鲜
《天工开物》 作者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
内容 介绍了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绘有大量插图,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
影响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评价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作者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内容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地位 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徐霞客游记》 概况 作者徐霞客,这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丹霞地貌的考察和记述,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特点 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2. 明长城 北京城七下P79~81
明长城 目的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概况 (1)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2)构成: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将驻军与屯田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特点 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影响 (1)民族交往: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其附近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2)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北京城 营建 1406—1420年,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构成 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核心是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特点 平面呈“凸”字形,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左右对称,均衡布局
认识 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艺术的结晶,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杰出的创造力
知识点6 明朝的小说和艺术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
1. 明朝的小说和艺术七下P82~83
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 俗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成书于元末明初。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篇之作,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小说 《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成书于元末明初。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运用白话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成功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西游记》 出现于明代中期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书画 艺术 出现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
戏剧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2.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七下P107~112
《红楼梦》 作者 曹雪芹(前80回)、高鹗(后40回)
内容 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地位 是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长篇小说,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影响 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形成了“红学”
昆曲 概况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明朝时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代表作 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京剧 形成 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新剧种“皮黄戏”。因带有北京地方特色,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特点 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地位 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绘画 清代代表人物郑板桥,绘画讲究诗、书、画结合,不拘成规,笔墨纵横,是“扬州八怪”之一
典籍 康熙时期编纂《康熙字典》,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
纵横联系克重点
教材主题:民族团结教育
[新课标·学业要求]能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
◆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问题助教学】 问题1 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结合中国古代的史实进行阐释。 问题2 任选中国古代的一个大一统时期,分析其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设问:简要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基因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早日实现统一大业;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等。
教材主题: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新课标·教学提示]围绕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综合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展开讨论,如“中国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问题助教学】 问题1 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政策既各有特色,又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概括我国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方式及其特点。 问题2 新疆、西藏、台湾和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说明。
设问1: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产生了哪些作用?
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边疆地区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等。
设问2:历史上的边疆管辖对维护和发展民族关系有何借鉴?
(1)要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自觉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设问3:从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1)中央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并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加强,边疆地区逐渐被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基础练习
命题点1 经济文化现象
1. 据统计,明代平民出身的进士约占总数50%,清代则减至37.2%;而父祖三代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则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62.8%。由此可见,自明至清(  )
A. 科举取士难度降低 B. 平民向上流动变难
C. 父祖身份无关紧要 D. 社会等级差别缩小
2.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
A. 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 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3. 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纂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
A. 君主专制加强 B. 科举制度完善 C. 儒家地位提升 D. 图书出版发达
命题点2 对外政策
4.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后,乾隆帝密谕沿海督抚:“该国夷人虽能谙悉海道,善于驾驭……果口岸防守严密,主客异势,亦断不能施其伎俩!”这表明,乾隆帝(  )
A. 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B. 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C. 具有一定防范意识 D. 意图建立近代海军
命题点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5. 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边远地区往往处于劣势,清代科举实行按各省分配定额录取的制度,以体现对边远地区的照顾。这一举措(  )
A. 导致了科举僵化 B. 有利于巩固统一 C. 加速了人口增长 D. 造成了冗官现象
命题点4 主题归纳
6. 有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主题学习时,选用了以下部分相关资料: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最可能是(  )
A. 民族关系的发展
B. 经济政策的变化
C. 儒家思想的演变
D. 科举制度的确立
命题点5 优秀传统文化
7. 明代一位医药学家常年在各地实地观察、采集各种药物,还收集了大量药方,最终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这位医药学家是(  )
A. 徐光启 B. 李时珍 C. 宋应星 D. 徐霞客
8. 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大量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热情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精神。这反映了(  )
A. 科学技术的进步 B. 藩镇割据的出现
C. 东南倭寇的猖獗 D. 市民文化的繁荣
9. 徐光启突破了狭隘的文化优越感,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在此基础上会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据此可知,徐光启(  )
A. 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B. 反对“以夷制夷”策略
C. 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D. 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
命题点6 小切口·货币
10.货币与贸易息息相关,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前期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统计
时间 使用的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宝钞 白银 其他 合计
洪武年间 1368—1398 7张 1张 8张
永乐年间 1403—1424 15张 1张 16张
宣德年间 1426—1435 4张 13张 17张
正统年间 1436—1449 17张 31张 48张
景泰年间 1450—1456 10张 2张 12张
成化年间 1465—1487 32张 32张
注:宝钞为明代发行的纸币
——摘编自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
材料二 洪武八年,朱元璋开始造大明宝钞,规定一贯宝钞折白银一两,不允许以金银直接交易,“违者治罪”。到了宣德末年,银一两可抵宝钞千余贯。正统元年开始,明政府把江南地区的赋税一概折银征收,规定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运往京城。景泰三年,在京文武官吏的俸禄一律按市价给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明朝晚期,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其中,西班牙找到的从墨西哥的阿尔普尔科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再到澳门的航路,被称为“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商人将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产品运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运至马尼拉。此后,美洲白银陆续流入中国。据学者保守估计,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一百年间,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武至成化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中主要通货的变化,并运用材料二加以解释。(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2分)
强化练习
1.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不能自由发挥,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都相对成文,并限字数。这(  )
A. 巩固了文学社会地位 B. 禁锢了社会创新精神
C. 破坏了考试制度公平 D. 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
2. 下图反映了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的路线,根据地图可知郑和完成这一航海壮举得益于(  )
A. 先进的造船技术 B. 亚非国家友好帮助
C. 科学的航海知识 D. 新的航海路线开辟
3. 据下表可知,明朝科技的共同特点是(  )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A. 开放性 B. 传承性 C. 封闭性 D. 互鉴性
4. 明太祖颁布《授职到任须知》,分为祀神、制书榜文、吏典、犯法民户等31项,并逐项开出地方官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该注意的事项。这说明当时朝廷(  )
A. 依赖宗教神学巩固政权 B. 利用礼治以规范秩序
C. 依靠严刑峻法加强管理 D. 强化吏治以维护统治
5. 明清时期文书避讳制度进一步加强,朱元璋特别避讳“天下有道,望拜青门”等词句,认为影射自己曾经当过和尚;康熙帝名玄烨,在文书中必须避讳,因而将玄武门改为了神武门。此现象的实质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 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C. 限制民间文学的发展 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6. 在道、咸、同三朝做过多年地方官的张集馨在自叙年谱中以大量实例说明,那时的官吏,只要手中有点实权的,几乎无不为自己谋利。一省之中,中饱私囊的官款每年少则百万两,多则千万两。这表明清朝 (  )
A. 商品贸易兴盛 B. 君主专制强化 C. 贫富分化严重 D. 官僚体制腐败
7. 有学者认为:“这种政策使中国陷入了深渊,错失了利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机遇;这种政策的实行,导致了中国一度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航海业日益落后于西方,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与资本的原始积累。”材料中的“这种政策”是(  )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朝贡贸易 D. 殖民掠夺
8. 下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代《南都繁盛图》(局部),画面上南市街到北市街一带人流如织,店铺林立,出现了大约109个店铺招幌,幌子上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这反映了明代(  )
A. 商品经济繁荣
B. 南京水陆交通便利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商业活动诚信为本
下图是《清朝中期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图》,图中数据反映了清朝中期(  )
A. 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B. 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
C. 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发展
D. 农村地区出现工商业市镇
10. 《郑和航海图》全图以南京为起点,远到东非,含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的地名约有300个,是15世纪之前,中国和世界上记载亚非两洲内容最为丰富的地图册。这可用来佐证(  )
A. 郑和完成了其航海任务 B.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
C. 《郑和航海图》享誉世界 D. 郑和船队到达亚非多个国家
11. [跨学科·语文] 戚继光在诗中写道:“十年驱驰海色寒(寒:暗指抗倭的艰辛),孤臣于此望宸銮(宸銮chén luán: 皇帝的住处)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该诗体现了 (  )
A. 巩固封建统治的雄心 B. 誓死收复台湾的恒心
C. 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心 D. 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12. 下列两则历史资料共同反映了(  )
资料一   澎湖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资料二   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清]蒋毓英《台湾府志》
A. 朝廷最早在元朝时对台湾进行管辖 B. 清朝时期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C.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D.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13.清朝建立后,制定并执行“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的民族方针。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这一方针的是(  )
A. 设西域都护府 B. 设立军机处
C. 实行金瓶掣签 D. 设置中书省
14. 课堂上老师复习中国古代历史展示了以下一张知识图表。该表体现了(  )
复习单元 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A. 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传播 B. 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5. 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16. 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 源远流长 B. 浩如烟海
C. 兼容并包 D. 多元一体
17. 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女性地位提高
C. 作者个人喜好 D. 君主专制衰落
18. [美育] 下图展示了两幅经典京剧脸谱,据此可知,京剧脸谱所具有的特点是(  )
包拯:因民间传说他能夜下阴曹,故而在其额头画一弯月,也寓意清正廉明 秦桧:在眉间印堂部位画一红色圆球附以黑色皱纹,表现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特点,喻其奸诈
A. 暗含人物褒贬 B. 表现人物地位
C. 注重写实表达 D. 描绘手法从简
本题选自万唯《中考基础题与新考法》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明朝形势图(1433年)
(1)长城是一条农牧文化分界线。根据上图,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长城以北地区大多不适宜农耕的自然原因。(4分)
(2)长城是一条军事防卫线。请列举相关史实两例加以佐证。(4分)
材料二
资料卡片一: 匈奴“乐关市,嗜汉财物”,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刺激了本身畜牧经济的发展。互市交往也使中原地区受益匪浅,“骡驴骆驼, 衔尾入塞”。大批畜力投入农耕、交通运输,提高了中原地区社会生产力。 资料卡片二: 明代戚继光说,汉族“边人大都五分类夷,五分有京师气习”。蒙古族亦渐习华风,“喜见车书同”。 以至有人“每于佛前忏悔,求再生当居中华”。 ——卡片一、二摘编自 陈海燕等《中国长城志》 资料卡片三:
(3)新考法 补充观点并阐述 长城更是一条 ________ 线。综合材料二资料卡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填空并阐释理由。(7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题有策略】 补充观点并阐述类试题 考查形式为让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补充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 解题对策如下: 第一步:审题。审读题干,明确作答要求,带着问题读材料。(如本题要求综合材料二中的资料卡片,将“长城更是一条____线”这一观点补充完整,并阐述理由) 第二步:补充观点。结合材料信息补充观点,观点要明确、清晰。(如本题材料二中三张资料卡片分别体现了汉朝时匈奴与中原汉族交往互市、明朝时长城一带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影响、近代全民族团结抗战铸成血肉长城,共同反映了中国各民族的交融,因此观点可补充为“长城更是一条民族交融线”) 第三步:规范答题。围绕观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阐述,条理清晰,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如本题结合秦汉时期和明朝时长城周边各民族的相互往来,以及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保家卫国等史事,并围绕这些史事所体现的民族交融及其影响进行阐述)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明代平民出身的进士约占总数50%,清代则减至37.2%;而父祖三代有秀才以 上功名者,则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62.8%”可知,清代平民阶级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向上流动变难,B 项符合题意。
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可知,中国农业生产关注季节、施肥方式、耕作技术等,采取精耕细作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业发展迅速,B 项符合题意。
3.A 【解析】题干中明太祖将“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删去,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反映了朱元璋认为孟子的思想中有某些限制君权的内容,不利于其加强皇权,所以删去了相关内容,说明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A 项符合题意。
4.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该国夷人虽能谙悉海道……果口岸防守严密,主客异势,亦断不能施其伎俩”可知,乾隆帝认为英国人航海技术先进,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遂下令各地督抚要严守各口岸, 防止外国人侵略,这反映了乾隆帝对外国人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C 项符合题意。
5.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清代科举实行按各省分配定额录取的制度,以体现对边远地区的照顾”可知,清朝通过这种定额录取制度,对边远地区给予政策倾斜,以弥补其由于教育资源不足而在科举考试竞争中
的劣势,这一举措有利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巩固统一,B项符合题意。
6.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澶渊之盟"“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主题 学习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以改革、和亲、订立盟约等多种方式促进民族关系发展,A 项符合题意。
7. B 8.D 9.D
10. (1)变化:白银逐步成为主要通货;宝钞退出交易。 (2分)解释:明朝初期,政府不允许用金银交易,宝钞是主要通货;宣德、正统年间,宝钞贬值,宝钞逐步退出交易;政府赋税折收白银,官员俸禄改用白银,白银逐步成为主要通货。(4分)
(2)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联系加强;明朝手工业发达,丝绸、瓷器等产品成为航路的重要商品;美洲盛产的白银为航路贸易提供货币;西班牙等国商业活动的推动。(6分)
(3)在世界经济中居中心地位。(2分)
强化练习
1. B
2. C 【解析】根据地图中的图例信息“夏”“冬”“季风风向”“洋流流向”“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路线”“1432.1—1433.1去程起止时间”“1433.3—1433.7返程起止时间”并结合地图信息可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冬天顺着季风和洋流出发,夏天顺着季风和洋流归程,这表明郑和下西洋时已经掌握了季风和洋流的规律,说明当时掌握了科学的航海知识,C项符合题意。
3. B
4.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逐项开出地方官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该注意的事项”可知,明朝加强吏治以巩固政权,D项符合题意。
5. D 6. D 7. B
8.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明代《南都繁盛图》”“南市街到北市街……店铺林立……‘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可知,明代南都(今南京)南市街到北市街上店铺林立,东洋和西洋货物种类齐全,经营商品货物具有广泛性,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繁荣,A项符合题意。
9.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朝中期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1753年至1851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说明清朝中期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B项符合题意。
10. D 11. D
12. C 【解析】根据资料一信息“澎湖……立巡检司”与资料二信息“国家初设郡县”“清”“《台湾府志》”可知,两则资料分别反映了元朝和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因此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C项符合题意。
13.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意为:注重对他们进行礼义方面的教育,不必改变其风俗;注重统一政令,不必改变其习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在西藏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符合不改变西藏地方政治传统而加强统治的民族方针,C项符合题意。
14.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可知,知识图表从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的主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C 项符合题意。
15. C
16.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河姆渡的一根榫卯”“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可知,距今约 7 000 年的余姚河姆渡人,已会用榫卯结构建造木结构建筑,与北京故宫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A 项符合题意。
17. A 18. A
19. (1)长城以北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或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较低。(任答两点即可,4分)
(2)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的侵扰;明朝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4分)
(3)【示例】长城更是一条民族交融线。 (1分)
阐释:秦朝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修筑了长城,有利于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修筑了长城,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全民族抗战中,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铸成血肉长城,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综上,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奋斗的象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正确。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