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鄂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鄂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学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单选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遭遇干旱缺水 B.被性外激素诱杀
C.被天敌捕杀 D.遭杀虫剂消杀
2.生态学家通常用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δ来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表示同一群落内甲乙两个种群的δ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及自然选择等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t4,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不相同
C.t3时刻,乙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
D.t2~t3,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不一定大于甲种群
3.下表为不同环境中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A、B相互作用(甲、乙、丙)对彼此所造成的影响,其中“+”表示正面影响,“-”表示负面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相互作用类别 生物A 生物B
甲 + +
乙 - -
丙 + -
A.甲可以表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
B.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或丙
C.发生乙类相互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低
D.自然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均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4.群落结构中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②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
⑤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⑥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5.湿生演替是指生物从湖泊和沼泽等水区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过程。由于外来砂土的流入以及植物残体的堆积或因营养盐类的积累,使湖泊浅化,不久便出现陆地化现象,陆地化后,地下水位降低和植物的生活引起土壤形成及干燥,从而使陆地草本植物和树木及动物侵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湿生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在演替过程中,土壤形成及干燥会引起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巨大改变
C.岸边和近岸浅水区的动植物分布类群明显不一样,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由于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河床增高,出现区域陆地,这是发生了湿生演替
6.高强度的森林大火,能破坏土壤的化学、物理性质,降低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使该林地及其低洼地的地下水位上升,引起沼泽化。另外,由于土壤表面炭化增温,还会加速火烧迹地干燥,导致杂草丛生。下图是发生高强度火灾后的某地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优势物种高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说明该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
B.火灾后土壤中植物甲的繁殖体可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该地发生了次生演替
C.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高强度火灾后,土壤中保留着某些生物的宿根、种子等,所以群落演替的方向一定不变
7.山东农业大学某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鉴定了一种蛾类昆虫白眉野草蜈的雄性和雌性信息素,首次揭示了雄性和雌性释放的性信息素协同调节该虫的两性行为。下列不属于该研究的意义的是( )
A.可证明在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的调节作用
B.可证明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的繁衍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C.能够利用性信息素来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D.可证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字母表示丙中的部分生物,数字代表生理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碳元素在甲和乙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的
B.丁为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就是指微生物
C.图中②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③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D.图中生物B灭绝,短时间内生物D会出现数量下降
9.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其中生产者每年固定的能量值为a,消费者和分解者每年获得的能量值分别为b、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则相关能量值关系应为a=b+c
B.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可能会多于生产者的数量
C.肉食性动物2流向A(分解者)的能量不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
D.太阳能通过生产者输入到该生态系统中
1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知识。《醉翁亭记》中写道:“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己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四句古诗分别蕴含的生态学知识是( )
A.群落垂直结构、物质循环、行为信息、初生演替
B.群落水平结构、能量流动、行为信息、次生演替
C.群落垂直结构、物质循环、物理信息、次生演替
D.群落水平结构、能量流动、物理信息、初生演替
11.化感作用指植物通过向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的影响。制备入侵植物薇甘菊及近邻种葛藤和鸡矢藤的叶水提液(供体),分别处理三种植物幼苗(受体),60天后测定植株干重并计算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处理值/对照值-1)。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化感作用可以存在于植物种间和种内 B.在薇甘菊种内存在化感促进作用
C.鸡矢藤对其他种的生长均表现为抑制 D.化感作用会影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12.在下列关系生态学的知识中,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
B.并不是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非生物因素才能影响种群数量
C.森林、草原、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环境相适应
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13.为了发展生态农业,某地农民分别建立了庭院生态系统和以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为基础设计的稻鱼共生系统,其中图一为庭院生态系统结构图。表一为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表中单位:kgCO2·eq/hm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一
表一
生产方式 化肥 农药 饲料 合计
氮肥 复合肥 小麦 玉米
水稻单作 459.0 1578.5 51.5 0 0 2089
稻鱼共生 278.2 1116.2 43.2 222.6 265.5 1925.7
A.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单作系统是没有消费者的,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差
B.稻鱼共生系统增强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协调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C.流入该庭院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D.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14.南非葵(一种多年生半灌木植物)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用本地物种对南非葵进行控制是一种较好的控制方法。为了筛选目标植物,科研人员选择本地物种南酸枣(落叶乔木)、假地豆(小灌木)和狗尾草(禾本植物)进行了相关研究。下表为南非葵单种和混种时的南非葵的株高、生物量。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方式 南非葵单种 南非葵与南酸枣混种 南非葵与假地豆混种 南非葵与狗尾草混种
生物量/g 42 60 8 18
株高/cm 82 70 42 58
A.南非葵属生产者,其同化的能量除释放到非生物环境外,剩下的流向下一营养级
B.南非葵的入侵会造成当地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但没有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
C.根据实验结果,应该优先选择假地豆作为目标植物
D.南非葵的引入导致某些植物种群消失只是造成物种多样性下降
15.传说杜康的儿子杜杼在一次酿酒时发酵过头,等到第21天开缸时发现酒液变酸却香气扑鼻,酸甜可口。于是杜杼把“廿一日”加“西”凑成“醋”字,这就是杜杼造醋的故事。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醋酸菌在O2和糖源都匮乏时,可直接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乙酸
B.酿酒时糖未耗尽,酵母菌发酵也会停止,原因可能是pH升高、酒精含量增多
C.葡萄酒制好后再制醋,通入空气的同时需要升高温度
D.杜杼酿酒反成醋可能是因发酵装置密封不严导致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增殖引起的
16.利用纤维素酶降解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对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有重大意义。科研人员开展筛选、诱变及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相关研究,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集的黑土壤在富集培养之前不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B.诱变处理只能让极少部分细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得到提高
C.人工筛选可以使产纤维素菌株发生定向进化
D.需用牛肉膏、纤维素、琼脂等配制CMC平板
17.花椰菜(2n=18)种植时容易遭受病菌侵害形成病斑,紫罗兰(2n=14)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科研人员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花椰菜新品种,过程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培育杂种植株所用的技术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全能性
B.过程①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过程②是诱导原生质体的融合
C.脱分化和再分化结果不同是在培养基中加入的植物激素种类和比例不同造成的
D.病菌悬浮液均匀喷施于杂种植株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测定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比,可筛选抗病性强的杂种植株
18.单克隆抗体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下图为利用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细胞融合的基础
B.提取的脾B淋巴细胞有多种,是因为一种抗原可诱导产生多种B淋巴细胞
C.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诱导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完全相同
D.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并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的现象
二、非选择题:本题本4小题,共64分。
19.(15分)库布齐沙漠原本是一片草原。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加上自然因素,库布齐逐渐演变为一片荒凉的沙漠。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们对库布齐沙漠进行了生态修复,种植了大量沙漠植物,如枸杞、羊草、胡杨树、沙柳和榆树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库布齐沙漠已从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态繁荣的绿洲。回答下列问题:
(1)治理后的库布齐沙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对当地胡杨树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取样时除注意随机取样外,还应考虑___________。
(2)对库布齐沙漠进行生态修复时,选择了耐寒耐旱的枸杞、羊草、胡杨树、沙柳等,这遵循了生态工程____________原理,在胡杨林下种植羊草,除了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外,还可以___________。
(3)在对库布齐沙漠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最初种植的人工林需不断地人工维持和管理,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解释,原因是___________。
(4)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科研人员随机调查了库布齐地区两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情况,发现A、B两个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有甲、乙、丙三种类型,___________类型最常见,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0.(17分)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强调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如图是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简图,相关数值用有机物干物质量表示(单位:km-2·a-1)。请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湿地中浮游动物可以作为___________。
(2)若该湿地在相同环境及养殖条件下,鱼虾总投放量不变,增加食鱼性鱼类的投放比例,则小型鱼虾类的产量将___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小型鱼的能量只有1.2%传递给食鱼性鱼类,该数据远低于10%,据图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由此可知,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否则容易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两种食物链,一种是通过生物间捕食关系形成的捕食食物链,还有一种是以死亡生物或有机碎屑为起点的腐生食物链,使能量有效地被人们利用,其原因除了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外,让能量更多地流向___________二者同时存在,各有侧重。植物直接流入浮游动物的能量仅占浮游动物总能量的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4)大量工业污水流入该湿地某湖泊后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而出现水华现象,并使部分鱼类死亡,加重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的鱼类和水生动物的死亡。
①以上过程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调节。
②造成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造成鱼类和水生动物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1.(17分)人误食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后,可能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研究者尝试用蜻蜓肠道共生菌的代谢产物开发新型抑菌药物,部分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图中数字编号代表实验步骤。
(1)步骤⑤培养肠道共生菌的培养基配方如下表所示:
物质 马铃薯 葡萄糖 X 水
用量 200.0g 20.0g 20.0g 1000mL
①表格中的物质X最可能是___________。
②表格中马铃薯可以提供的营养成分有___________。
A.碳源 B.氮源 C.无机盐 D.生长因子
(2)步骤⑤中,稀释涂布了5个培养基,每个培养基上涂布0.1mL稀释液,5个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分别为8、62、75、88、95,则在步骤③的蜻蜓肠道提取液中,肠道共生菌的密度为___________个/mL(假设所有共生菌都能在培养基上生长)。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____________,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3)本实验需同时进行未接种培养基的培养,目的是___________。
(4)研究者分离出蜻蜓肠道菌株A,提取其代谢产物并用丙酮定容制成“药液A”。欲比较“药液A”与庆大霉素液(用无菌水配制的抗生素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请根据图在表格中填写简要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方案(所有实验均在无菌环境操作)。
步骤与目的 操作与要点
接种微生物 在①___________(填“酸性”或“中性或弱碱性”)培养基上均匀涂布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
加入药物 用无菌镊子将分别浸过A、B、C液和无菌水的圆纸片沥干后均匀置于上述培养基表面。A、B、C液分别为“药液A”、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培养微生物 将培养基在37℃下培养24小时
观测并分析结果 测量④___________,记录、比较、得出结论
22.(15分)下图为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培育“三亲婴儿”的过程中,用到的细胞工程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核移植中受体应选用处于___________期的卵母细胞。重组细胞体外培养所需的气体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
(3)去核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是因为它的体积大、易操作、营养物质丰富,还因为它___________。
(4)三亲婴儿培育技术___________(填“不能”或“能”)避免母亲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___________(填“不能”或“能”)遗传给三亲婴儿,原因是___________。
生物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本题含18小题,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C C B C D D C A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C A B C C D A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含4个小题,共64分。
19.(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5分)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样方的大小和数量
(2)协调(协调和自生) 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充分利用光能
(3)最初的人工林生物组分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3分)
(4)乙 相对甲类型而言,乙类型有利于减少种间竞争;相对丙类型而言,乙类型有利于减少种内斗争,因此乙类型最常见
20.(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7分)
(1)消费者和分解者
(2)降低 小型鱼虾中的能量流向还包括人类的捕捞活动自我调节能力
(3)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分) 13.33%
(4)①正反馈 ②水体中N、P含量过多(或答水体富营养化)缺氧或中毒
21.(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7分)
(1)①琼脂(1分) ②ABCD
(2)8×105 偏小(1分) 有的菌落可能由2个或多个菌体连在一起繁殖形成
(3)检测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
(4)①中性或弱碱性(1分) ②丙酮 ③庆大霉素液(②③可颠倒位置)
④圆纸片周围无菌落生长区域(透明圈)的大小(直径)
22.(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5分)
(1)动物细胞培养(1分) 核移植(1分)
(2)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Ⅱ中期) 维持培养液的pH
(3)含有激活细胞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
(4)能 不能 捐献者只是提供了卵母细胞的细胞质(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