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2.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懂得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制建设历程。3.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明确在党领导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核心素养】1、 政洽认同:认同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充满信心。2、科学精神: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渐进性,理解西方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3、法洽意识:感受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4、公共参与: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法律思想,并在生活中学法、懂法、敬法、守法.用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严于律己,遵纪守法。【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内容,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教学难点】法的产生极其本质【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新课讲授:出示课题——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总议题:回顾法律发展历史 展示法治建设成就1、如何认识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3、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第一幕: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议题一:如何认识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中华法系源远流长》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 中华法系是怎样形成的?从中体会法律是如何产生的?是人类一出现就有的吗?它维护的是谁的利益 2. 阐述中国法律发展历程。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3)作用: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1)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来: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3、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1)辉煌的历史——中华法系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意义: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曲折的历程——近代中国移植西方法治模式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 些仁人志土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第二幕: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课题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议学情境二:观看视频《古代奇葩律法》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 为何汉朝要禁随意聚众饮酒,为什么杀牛是犯罪 有何作用 唐不准吃鲤鱼。明武宗不准吃猪肉、满清不准研究天文,聚众 20人以上斩首,维护 "主仆名分"…这些律法本质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怎么看秦脸上刺字、矮小不担责的法律?2. 法的历史分类、特征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1)产生: 法律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 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决定因素: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上出现过哪些类型的法律?这些不同类型的法律都是由谁制定的?又存在哪些特征 2、法的历史分类①奴隶制法: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②封建制法:中国《唐律疏议》、法兰克王国《萨利克法典》等③资本主义法: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④社会主义法:《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注意: 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3、法的特征(作用)(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体现:①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②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4、法的职能(1)政治职能: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2)社会职能: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二者的联系: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5、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①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第三幕: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议题三: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议学情境三:观看视频《12. 4 宪法宣传周 民法典与生活同行》并阅读材料《 国家宪法日 “宪”给你一生守护》2022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二十二个“法制宣传日”、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2022年全国“宪法宣传周”宣传活动的主题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我们在宪法的保护下成长,须牢记宪法,坚定对宪法的信仰,携手创造美好的未来。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从宪法的修订及《民法典》的颁布实施,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成就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小结: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2、法治建设的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有法可依: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①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②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②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的时代,我们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正在进行一场怎样的伟大实践 3、法治建设的新目标与新实践(1)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3)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知识拓展: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基层,都要厉行法治,使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将成为我国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空间;(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准备在国家治理领域打攻坚战、持久战。本课小结:课堂练习:1.2022年2月1日至27日,人民网开展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经过网友投票,“依法治国”、“教育人才”、“社会保障”等入选了十大热词。关于依法治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依法治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③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④人民群众的期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③: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①③正确。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②错误。④: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④错误。故本题选B。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已经为惩治“台独”顽固分子提供了充分的法理依据和完整的司法程序。这说明( )①法具有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②我国已经健全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③有法可依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④法治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④:一系列法律为惩治“台独”顽固分子提供了充分的法理依据和完整的司法程序,说明法具有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同时也说明法治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①④正确。②:我国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不是已经健全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②排除。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③排除。故本题选B。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②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④法律反映的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详解】①: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故①错误。②③:根据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可知,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故②③正确。④: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故④错误。故本题选C。4.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归根到底要符合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不可能永恒不变。这是因为( )A.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B.法是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共同意志的体现C.经济以外的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没有任何影响D.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答案】D【详解】A:本题考查法不会永恒不变的原因,该选项表达的是法的产生,与题干无因果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B:在阶级社会中,法具有阶级性,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识,故B说法错误;C:经济以外的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故C说法错误;D: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归根到底要符合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5.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报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情况。报告指出,自2016年种子法修订特别是2021年修订后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实施种子法,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这( )①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发展我国种业②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监察机关③有利于促使相关各级国家机关严格依法办事④说明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详解】①:材料反映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执法检查,体现的是监督权而非决定权,①排除。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不是我国的监察机关,②错误。③:促使相关各级国家机关严格依法办事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的意义,③符合题意。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体现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6.按照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计划,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类型重点平台,针对“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坚决打击,从严处置,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各地网信部门对管理不力、姑息纵容的网站平台,依法采取限期整改、罚款、暂停相关功能、关停下架等处罚,警示“自媒体”和网站平台做好自我管理。该专项行动反映出( )①我国法律是维护和实现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②坚持依法治国是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根本政治保证③我国公民的言论自由与法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④我国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针对“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坚决打击,从严处置,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各地网信部门对管理不力、姑息纵容的网站平台,依法采取限期整改、罚款、暂停相关功能、关停下架等处罚,该专项行动反映出我国法律是维护和实现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①正确。②:坚持党的领导是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根本政治保证,②错误。③:公民具有言论自由,但是不能违法乱纪,我国公民的言论自由与法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③符合题意。④:材料体现的是我国打击“自媒体”乱象(专政),没有涉及民主的特点,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7.回顾我国宪法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宪法制度的发展完善,我们深刻体会到,宪法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我国各方面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宪法的保证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无不闪耀着宪法精神的光辉。下列有关宪法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①宪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最根本性的制度②我国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邦总章程③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④遵守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活动准则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答案】B【详解】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①错误。②:我国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总章程,③正确。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③符合题意。④: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④错误。故本题选B。8.“象征”是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某种深邃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事理的手法。就法律象征而言,中国为独角神兽,西方则是司法女神,前者以神兽为法律图腾,后者则以神话人物为法律象征。在阶级社会里,法的本质是( )A.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B.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C.法反映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D.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答案】C【详解】AD: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都是强调法的特征,不是从法的本质说的,AD不符合题意。B: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法的产生,不是本质,B不符合题意。C:法反映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C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9.《荀子·君道篇》中说“法者,治之端也”,意为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实现大治的起点。荀子认为,一个国家严守法纪,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国家一定会衰弱败亡。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②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全部意志③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④法律规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①正确。②: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而不是全部意志,②错误。③:“一个国家严守法纪,才能兴旺繁荣”体现了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③正确。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④错误。故本题选B。10.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有关部门深化网络生态治理,“清朗”“护苗”“净网”等一系列网络专项整治行动开展,网络家园更加清朗安全。这说明( )①我国的人民民主是最真实、最管用的 ②法是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统一③国家机关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 ④中央对地方的领导是全面的、整体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有关部门开展一系列网络专项整治行动,网络家园更加清朗安全。这说明国家机关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也表明我国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最管用的,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体现的是法的社会管理职能,不涉及法的政治统治职能,②不选。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④不选。故本题选B。1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想政治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想政治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想政治课的良好氛围。办好思想政治课、必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是基于( )①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领导一切的②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④思想领导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③: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领导一切的,①③符合题意。②: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执政,而不是民主执政,②表述错误。④: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治国,而不是思想领导,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12.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作出修改,新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全过程民主,始终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人民意见和建议,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条款。坚持全过程民主( )①为人民更好行使国家权力夯实制度基础②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大完善和发展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④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律保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全过程民主,始终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人民意见和建议,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由此可见,坚持全过程民主为人民更好行使国家权力夯实制度基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①③正确。②:材料反映的是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排除。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律保障,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13.我们常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观点体现了(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B.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C.法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法只对被统治阶级有约束力【答案】C【详解】AB:材料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涉及法是什么以及法的阶级性,AB不符合题意。CD:“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明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C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4.“法”繁体字写作“渡”,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去”是去除坏人的意思。下面关于“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③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④法律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③: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①③正确。②: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不是春秋战国时期,②说法错误。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才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这说明( )①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人人参与抗疫阻击战彰显全民民主优越性③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④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有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保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①: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①错误。②:民主具有阶级性,世界上不存在全民民主的国家,②错误。③④:在我国党领导一切,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民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其中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16.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这表明( )A.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C.法体现了全体公民的利益和意志D.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答案】B【详解】A: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但案例不能说明这一点,A不符合题意。B: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判刑,说明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B正确。C: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而不是体现全体公民的利益和意志,C错误。D: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法律的产生,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