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认识杠杆及作图》讲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疑难易错同步(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认识杠杆及作图》讲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疑难易错同步(含答案)

资源简介

43.认识杠杆及作图
一、杠杆的定义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注意:杠杆可以是任何形状,不一定是直的,但一定是硬的。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一定在杠杆上,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支点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中间。
力臂是“点到线”的距寓,不是点到点。
动力臂和阻力臂之和不一定等于杠杆长。
如果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则这个力不能使杠杆转动。
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状态: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水平静止或者倾斜静止都算杠杆平衡。
2.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1)杠杆中点支在铁架台上(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哪边高朝哪边调(高调),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2)在支点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再一次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测量力臂),如图所示。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所受的重力,力臂为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
(3)设右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动力F1,左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阻力F2,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F1、F2、L1、L2的数值填入表格中。
(4)改变钩码个数和位置,多做几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将实验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动力×动力臂 (N·cm)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动力×动力臂 (N·cm)
1 1.0 10 10 0.5 20 10
2 2.0 15 30 1.5 20 30
3 4.0 10 40 2.0 20 40
……
实验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每次杠杆平衡时,动力与动力臂的积总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积,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5)考点总结:
考点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让支点处于杠杆中央的目的:减少杠杆自重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考点2.实验时需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便于测量力臂。
注:如果没有水平就开始挂钩码进行实验,杠杆的中心不在支点上,杠杆自重对实验产生影响。
考点3.实验前杠杆的调平:左高左调,右高右调(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考点4.杠杆平衡状态的判断:静止或左右匀速晃动。
考点5.增减钩码后,如何判断杠杆是否平衡:看F×L哪边乘积大,杠杆就向哪边倾斜。
考点6.杠杆类型的判断:L1>L2为省力杠杆;L1=L2为等臂和杆;L1考点7.将一端的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的好处: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实验操作更方便。
者点8.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应沿竖直方向拉动杠杆。
考点9.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偏离竖直方向时,拉力变大的原围:拉力力臂变小。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 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
3
考点10.实验表格设计及数据记录:至少记录三组数据,一定要记住单位不要满写。
换个说法:一次实验数据中的不安之处:一次实验数据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
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避免偶然性,使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
变式1.不合理原因是:动力臂始终等于阻力臂1.5倍,是特殊值,不具有普遍性。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3.0 10 3.0 10
2 2.0 20 2.0 20
3 1.0 30 1.0 30
变式2.不合理原因是:动力臂始终为阻力臂的1.5倍,是特殊值,不具有普遍性。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 15 1.5 10
2 2 15 3.0 10
3 3 15 4.5 10
考点11.计算钩码个数或弹簧测力计示数:(注:一定看清楚一个钩码多重)F1L1=F2L2 。
考点12计算钩码的悬挂位置:F1L1=F2L2 。
考点13.实验结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字母表示可写成:F1L1=F2L2。
三、力臂的画法
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如下图:
(1)明确支点,用O表示;(找点)
(2)确定力的作用线(延长的辅助线画虚线);(画虚线)
(3)过支点作该力的作用线的垂线(画虚线);(作垂线段)
(4)标垂直符号,画大括号,写上相应的字母;
(5)检查四点:垂(垂直符号)、虚(作用线为虚线)、字(相对应字母)、大(大括号)。
吹(垂)嘘(虚)自(字)大(大括号)
注意:
①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因此力臂不用一定在杠杆上;
②力的作用线是一条直线,没有方向;
③力臂,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且力臂的长度应该用大括号标记;
④作图细节方便:垂直的地方应有垂直符号;支点标记;力、力臂名词必须用正确的字母表示。
练习:
1.画出图中轻质杠杆OA的动力和阻力的力臂L1和L2。
2.分别画出图中F1、F2的力臂L1、L2。
3.如图所示,人的手臂相当于一个杠杆,请在图中支点的位置标出“O”并作出铅球对手的作用力F2。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4.如图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已知画出,请你作出力F1的力的作用线。
5.如图所示,杠杆AO在力F1、F2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2是力F2的力臂,请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L1和力F2的示意图。
6.如图所示,活塞式抽水机AOB部分可视为杠杆,O为支点,请画出作用在手柄A点动力F1的动力臂L1和B点所受阻力F2的示意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四、常见模型
1.最小力模型
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为力臂是最长的力臂。
使杠杆平衡时,若要让所用的动力最小,由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有下列两种方法:
①阻力F2和阻力臂L2一定:找出最长的动力臂L1;
②阻力F2和阻力臂L1一定:找出最短的阻力臂L2。
练习:
2.动态拉杆模型
①水平拉
F1始终水平向右时:L1变小,L2变大,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故F1变大。
②垂直拉
F1始终垂直杠杆时:L1不变,L2变大,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故F1变大。
③竖直拉
F1始终竖直向上时:L1变大,L2变大,直接代入杠杆平衡条件无法判断,须转化:由ΔOAC∽ΔOBD得:,代入杠杆平衡条件得:,故F1不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