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年温州市八下科学第三单元空气与生命拔高培优训练卷(浙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24年温州市八下科学第三单元空气与生命拔高培优训练卷(浙教版)

资源简介

2024年温州市八下科学第三单元空气与生命拔高培优训练卷(浙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9八下·温州期中)有一份纯氯酸钾固体a,另有一份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b,两份固体质量相等.分别同时加热a和b,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氯酸钾分解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分析,结合图像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及起点与转折点的判断方法解答。
【解答】加二氧化 锰的氯酸钾反应快,即产生等量氧气,b所用时间少,但因氯酸钾质量少,所以最终产生氧气质量小于没有加二氧化锰的,即a大于b产生氧气,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023八下·下城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实验中生成的氧气体积。装置气密性良好,图Ⅰ中的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可以吸收水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装置Ⅰ分别与装置Ⅱ、Ⅲ、Ⅳ、V连接,均能达到测定氧气体积的目的
B.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若用装置Ⅳ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处导管口验满
D.若用装置Ⅰ与装置V量组合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实验时先连接装置Ⅰ和V,后将燃烧匙伸到液面以下
【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的收集方法及测定收集氧气体积的原理分析;
B、根据排水测定收集氧气体积,瓶内气体对结果无影响分析;
C、根据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分析;
D、根据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分析。
【解答】A. 将装置Ⅰ分别与装置Ⅱ、Ⅲ、Ⅳ连接,只能收集生成氧气,不能测定氧气体积,不能达到测定氧气体积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 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收集多少体积的氧气排出多少体积的水,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不会影响测量结果,不符合题意;
C. 若用装置Ⅳ收集氧气,氧气密度大于空气,b导管进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a处导管口验满 ,不符合题意;
D. 若用装置Ⅰ与装置V量组合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为防止气体逸出,实验时先连接装置Ⅰ和V,后将燃烧匙伸到液面以下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2八下·杭州月考)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刻度纸所示(例如:丙的质量为5g,丁的质量为3g),充分反应后,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再次记录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刻度线Ⅰ向左移动16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丙一定是催化剂
C.反应后丁的质量为8g
D.反应生成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等于生成物的物质质量。
【解答】A.甲的质量减小,乙和丁的质量增加,而丙的质量不变,故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与化学反应无关;
C.反应后丁的质量为11g;
D.生成乙的质量为8g,丁的质量也为8g,故其质量比为1:1;
故答案为:D
4.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如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A点后,叶片开始从环境中吸收氧气
B.两条曲线围成的面积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
C.叶面积指数约为5时,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
D.叶面积指数超过7时,有机物不再积累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包括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两个变化: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的过程。
【解答】A、当植物处于A光补偿点时,植物体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叶绿体进行光反应释放出的氧气量等于细胞呼吸过程中线粒体消耗的氧气量, 之后是叶片开始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A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两条曲线围成的部分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B不符合题意;
C、叶面积指数大约为5时,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C不符合题意;
D、叶面积指数超过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小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导致农作物体内的有机物减少,农作物将不能正常生长,而不是面积指数超过7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2020八下·新昌期末)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A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雾
C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出现黄白色火焰,释放热量,并产生大量白烟,故B错误;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C错误;
D.碳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6.(2023八下·拱墅期末)小乐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小乐通入CO2一段时间后,下列现象及结论错误的是(  )
A.试管①内溶液的颜色变红色,证明CO2呈酸性
B.试管②内溶液变浑浊,证明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烧杯③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烧杯③中的蜡烛熄灭,证明CO2不可燃也不助燃
【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性质分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结合实验现象解答。
【解答】A. 试管①内溶液的颜色变红色,是由于CO2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符合题意;
B. 试管②内溶液变浑浊,证明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烧杯③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不符合题意;
D. 烧杯③中的蜡烛熄灭,证明CO2不可燃也不助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2022八下·柯桥期末)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代表氧气
B.t2时刻,KClO3开始分解
C.t3时刻,KMnO4恰好完全分解
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
【答案】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化作用进行分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b物质的质量少,则b是高锰酸钾,a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氯酸钾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所以c可以表示氯化钾,故A错误;
根据图片可知,a是氯酸钾,在t2时质量开始减小,那么它开始分解,故B正确;
b为高锰酸钾,当它的质量为零时,时间还没有达到t3,故C错误;
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由于高锰酸钾分解生成二氧化锰,因此它的质量先不变,再增大然后再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8.(2023八下·黄岩期末)”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经过图一所示的暗处理后,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二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
B.图三的作用是褪去叶片中的绿色
C.图四中遮光部分滴加碘酒后变蓝色
D.此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
A.图二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图三小烧杯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所以酒精的作用是褪去叶片中的绿色,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叶片的遮光部分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图四中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见光的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未见光的绿叶不能制造淀粉,因此此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23八下·滨江期末)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选项 异常现象 分析
A 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 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玻璃片
B 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但是O2不纯 通入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 由于引燃的火柴太长了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 红磷过量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通入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会使得利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不足,用排水法收集到氧气纯度比较高,但是气体比较湿润;
【解答】A. 制取CO2气体时,没有盖好玻璃片不会使得收集不到CO2,所以A错误;
B. 通入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会使得利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不足,B正确;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是因为集气瓶中没有放一层水或者沙子,C错误;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 ,是因为氧气没有完全耗完,可能是因为红磷不足,D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23八下·吴兴期末)“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催化剂表面转化成有机清洁燃料甲醇和X,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是H2O
B.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1:1
C.反应物中属于单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O2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量改变
【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各物质的分子构成确定化学式,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分子个数比分析。
【解答】A、由图示可知,生成物X为 H2O ,符合题意;
B、 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1:3 ,不符合题意;
C、 反应物中属于单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H2 ,不符合题意;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2023八下·吴兴期末)“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气管的标准方法。其原理如图所示,利用冲击腹部的膈肌下软组织,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异物驱除。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大
B.冲击腹部相当于胸腔体积增大肺泡扩张
C.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D.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呼吸系统主要由肺,呼吸道,呼吸肌组成,依靠胸廓的收缩和舒张完成呼吸运动。
【解答】A. 冲击腹部后肺部体积减小,气压变大;
B.冲击后胸腔体积减小;
C. 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
D. 喉部的异物驱除 ,故内部气流的作用力更大。
故答案为:B
12.(2023八下·新昌期末)下列四幅图中的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宏观上】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没有改变;【微观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2)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注意事项:
①一般要有明显实验现象。
②有气体参与或者有气体生成(或有白烟生成),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③对于有气体产生的实验,一般不用气球形成密封装置,因为空气对气球的浮力会对天平平衡产生影响。
【解答】
A、玻璃管与外界空气相连,为开放环境,外界空气中的氧气也会参与反应,故A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但不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B、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无气体参与反应或生成,所有物质均在装置内,遵循且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C、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CO2气体会外逸,遵循但不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D、酒精和水不发生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故答案为:B。
13.(2023八下·浙江期末)将一定量的乙醇(C2H5OH)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质量/g 4.6 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4.4 5.4 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m的值无法确定
B.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X的生成
C.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m=4.6+8-4.4-5.4=2.8,故A错误;
X中碳元素质量:4.6g×-4.4g×=1.2g;氢元素质量:4.6g×-5.4g×=0,即不含有氢元素;氧元素质量:2.8g-1.2g=1.6g。碳元素、氧元素原子个数比:,即X是一氧化碳,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一氧化碳的生成,故B正确;
X是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大,肯定不是催化剂,故C错误;
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不含氢元素,故D错误。
故选B。
14.(2022八下·义乌期中)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 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10
D.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本题可分析甲~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
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
故甲是反应物;
同理,可以确定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
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
故乙是反应物;
丙反应前质量分数为1-70%-14%-10%=6%,
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1-70%-14%-10%)=34%,
则丙是生成物;
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反应前后丁的质量分数没有改变,说明丁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没有参加反应,故A错误;
B.该反应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B错误;
C.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28%:34%=14:17,故C错误;
D.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6%:34%=3:17,故D正确。
故选D。
15.(2022八下·丽水期末)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内的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不变蓝
B.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C.甲乙两装置中,应加入等量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D.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是光合作用。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是呼吸作用。
【解答】A:甲装置中装有清水,清水不能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装置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乙装置中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吸收,装置内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所以,两个装置中的植物叶片经过脱色、漂洗、滴碘等步骤处理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甲中叶片变蓝、乙中叶片不变蓝,错误。
B: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甲乙两个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正确。
C:对照实验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正确。
D: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正确。
故选A。
16.(2022八下·滨江期末)下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等,根据图片分析判断。
【解答】A.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后,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且自己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为化学性质,故A不合题意;
B.将二氧化碳倒入石灰水后,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这为化学性质,故B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为化学性质,故C不合题意;
D.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杠杆的右端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此为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2022八下·吴兴期末)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甲表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变化
B.乙表示加热氯酸钾 (含少量 MnO2 ) 制取氧气时固体物质种类的变化
C.丙表示双氧水 (含少量 MnO2 ) 分解时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化
D.丁表示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的双氧水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将每个选项描述的过程与图像进行对照,二者完全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在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小。当反应结束后,由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仍然有氧元素,因此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是零,故A错误;
B.在反应前,固体中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在反应中,有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三种物质;在反应后,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故B正确;
C.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其中氢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而溶液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先增大后不变,故C错误;
D.催化剂只会改变反应的速率,不会改变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故D错误。
故选B。
18.(2022八下·永康期中)推理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在科学上成立的是(  )
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有氧元素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D.单质中只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
(2)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判断;
(3)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
(4)根据单质的定义判断。
【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故A正确;
B.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如氯酸钾,虽然含有氧元素,但是由三种元素组成,就不是氧化物,故B错误;
C.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不能与氧气接触,也不会燃烧,故C错误;
D.氧气和臭氧中都只含有氧元素,但是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二者混合得到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19.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 g,点燃后生成水,并剩余1 g氢气,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  )
A.2 g氢气和8 g氧气 B.1 g氢气和9 g氧气
C.5g氢气和5g氧气 D.4 g氢气和6 g氧气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最后再计算出二者的质量之比。
【解答】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为:10g-1g=9g;
设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x,
4 32
x 9-x

解得:x=1g;
则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1g,氧气质量为:9g-1g=8g;
那么混合气体之中,氢气的质量:1g+1g=2g。
故选A。
20.(2021八下·柯桥期末)如图为小科所在小组研究某植物在夏季一昼夜中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点表示凌晨温度低,呼吸作用弱,CO2释放量少
B.ac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C.d点温度过高,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D.e点植物在一天中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植物呼吸作用是植物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逐步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A、a点时,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最低,说明此时温度最低,导致酶的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减弱,所以二氧化碳释放量减少;故A正确;
B、bc段二氧化碳释放量在逐渐减少,说明此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了;故B错误;
C、d点处于二氧化碳吸收量较高的两点中间,说明此时温度过高,导致植物的气孔关闭,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所以光合作用减弱,出现午休现象;故C正确;
D、e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相等,且光合作用进行了整个白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是最多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9分)
21.(2023八下·拱墅期末)中科院研发了“液体阳光”技术,实现了简单有机物的人工合成。其反应模型如图所示,即在二氧化钛(TiO2)催化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水和甲醇(CH3OH),后者是当下重要的清洁燃料。
(1)模型图中“”所表示的物质是   (填写化学式),可以判断TiO2是催化剂的依据是   。
(2)该技术通过光伏捕获太阳能,最终将太阳能以液态燃料甲醇的形式储存并利用,大大提高了太阳能转化为   能的效率。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该过程类似于植物的   这一生理过程。
【答案】(1)H2;反应前后Ti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2)化学;光合作用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催化剂的定义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固体催化剂也叫触媒)。
【解答】(1)根绝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模型图中“”所表示的物质是H2,可以判断TiO2是催化剂的依据是反应前后Ti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2) 该技术通过光伏捕获太阳能,最终将太阳能以液态燃料甲醇的形式储存并利用,大大提高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该过程类似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生理过程。
故答案为:(1)H2、反应前后Ti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2)化学、光合作用
22.(2023八下·浙江期中)已知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现有1.6g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①一定含有C、H元素;②一定不含有O元素;③可能含有氧元素;④一定含有O元素;其中正确的是   。分子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   。
【答案】①②;1: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再根据“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别计算出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的质量,然后相加,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进行比较即可。
(2)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之比等于元素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之比。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4.4g+3.6g-1.6g=6.4g;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
则生成物中氧元素的总质量:3.2g+3.2g=6.4g;
比较可知,这种物质中肯定存在C、H元素,没有O元素。
则正确的是①②。
(2)分子C、H的原子个数比:
23.(2023八下·富阳期末)如图所示是氧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氧的流动方向,请根据图回答:
(1)写出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该过程所产生的氧气高于植物自身   所消耗的氧气。
(2)A过程主要有   。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各种燃烧现象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3)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是北方人并不会感到缺氧,这是因为   。
【答案】(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
(2)①②③
(3)因为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的表达式:
【解答】(1) 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因此想要释放出氧气,则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要高于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2)A过程是将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①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①正确
②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如果是含碳的可燃物燃烧就会产生二氧化碳,②正确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实质为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③正确
故选 ①②③
(3)对流层会发生对流运动,所以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 (2) ①②③
(3) 因为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24.(2023八下·拱墅期末)兴趣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白磷燃烧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已知装置内的初始温度为T0,初始气体体积为V0,装置的初始质量为m0。利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瓶内温度,注射器记录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变化,电子天平测量装置质量,将相关数据处理后,绘制成如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若实验中加入的白磷质量较小,该实验能否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   。
(2)有同学认为,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入过量白磷,不改变其他操作的情况下,该实验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需要记录图乙中t0和   (选填“t1”“t2”“t3”)时刻的气体体积。
(3)也有同学认为,分析图乙曲线也能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说明理由:   。
【答案】(1)能
(2)t3
(3)分析图乙,反应过程中,装置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药品无须全部反应分析;
(2)根据测氧气体积分数时需在反应完全后温度恢复室温测减少气体体积分析;
(3)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始终保持不变分析。
【解答】(1)只要甲中发生化学变化即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与药品多少无关。
(2) 加入过量白磷,不改变其他操作的情况下,该实验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需要记录反应前和温度恢复到室温后的反应后气体体积,即图乙中t0和 t3 时刻的气体体积。
(3) 分析图乙,反应过程中,装置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不漏气,气密性良好 。
故答案为:(1)能;(2) t3 ;(3) 分析图乙,反应过程中,装置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
25.(2023八下·黄岩期末)诺贝尔化学奖旨在奖励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
(1)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贡献。”点击化学”采取简单方法构建复杂的功能分子,下列关于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 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一般不同
(2)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如图是加入催化剂的某反应微观过程: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
(3)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基因编辑技术作出贡献的化学家。腺嘌呤(化学式为C5H5N5)是DNA的四种单核苷酸之一,腺嘌呤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4)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用于表彰锂离子电池的研发。某种锂电池放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Li+2SOCl2=4LiCl+S+X↑,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B
(2)1:3
(3)1:1:1
(4)SO2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分子的定义和构成分析判断;
(2)根据反应微观过程写出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回答;
(3)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X的化学式。
【解答】
(1)A.分子由原子构成,故A说法正确;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不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说法不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故C说法正确;
故选B;
(2)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即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3;
(3)由腺嘌呤(化学式为C5H5N5)的化学式可知,腺嘌呤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5:5:5=1:1:1;
(4)在4Li+2SOCl2═4LiCl+S+X↑的反应前锂原子、硫原子、氧原子、氯原子个数分别是4、2、2、4,反应后锂原子、硫原子、氧原子、氯原子个数分别是4、1、0、4,则X的化学式为SO2。
故答案为:(1)B;(2)1:3;(3)1:1:1;(4)SO2。
26.(2023八下·椒江期末)潜水、高空飞行等活动经常利用超氧化钾(KO2)作供氧剂。小科查阅了相关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超氧化钾作供氧剂的原理是:超氧化钾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同时产生碳酸钾。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常利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若要得到比较干燥的氧气,则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应该选用    (选填字母)。
(3)小科将氧气和空气按比例混合,制取一瓶100毫升含氧气体积分数为40%的混合气体,则需要氧气和空气的体积比为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按20%计算) .
【答案】(1)4KO2+2CO2=2K2CO3+3O2
(2)AE
(3)1:3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空气的成分及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生成氧气的体积=混合气体中的氧气总体积。
【解答】(1)超氧化钾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钾,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4KO2+2CO2=2K2CO3+3O2 。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都是固态,且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择“固态加热型”,故选A;
得到的氧气比较干燥,因此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其密度大于空气,因此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E。
(3)设需要空气的体积为x,
那么得到:20%x+(100mL-x)=100mL×40%;
解得:x=75mL;
那么氧气的体积为:100mL-75mL=25mL;
则需要氧气和空气的体积比为:25mL:75mL=1:3。
27.(2023八下·吴兴期末)某科学小组欲为蔬菜大棚设计“二氧化碳补充装置”,进行了项目化学习。
(1)设计气体发生装置。为更灵活地控制反应,小组成员利用大小不同的矿泉水瓶、 多孔塑料板设计了如图甲装置,其中可通过盖紧瓶盖使反应停止的是   。
(2)设计自动报警器。为防止大棚内 CO2浓度过高,他们设计了报警电路。当CO2浓度超过设定值时,红灯亮,反之不亮。其中气敏电阻 Rx的阻值随 CO2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则红灯应该接在图乙abcd中的   位置。
【答案】(1)D
(2)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 多孔塑料板的作用:使固体物质在隔板上,当反应进行时隔板上的固体与液体接触,反应进行;当把止水夹关闭时,产生的气体是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隔板上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2)浓度升高时此时衔铁被吸下来。
【解答】(1)由多孔塑料板的作用可知,选择D;
(2)气敏电阻 Rx的阻值随 CO2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故浓度升高时电流变大,衔铁被吸下来,故在a位置。
28.(2023八下·路桥期末)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①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
(1)为防止气体从漏斗口溢出,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至   。
(2)装置B中能先变红的是试纸   。(填序号)
(3)装置C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答案】(1)浸没漏斗下端
(2)③
(3)不可燃、不助燃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来分析。
【解答】
(1)为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至没过长颈漏斗的下端;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喷水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且比0先变红,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③正确;
(3)装置C中点燃的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
故答案为(1)浸没漏斗下端;( 2 ) ③ ;(3)不可燃、不助燃。
29.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恒温30 ℃时,某水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某同学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设计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强度为B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量为0,水藻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
(2)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量应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图乙实验中,每隔5 min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减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①   变弱;②   减少。
(4)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 ℃时,B点将向   (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1)是
(2)小于
(3)光照强度;二氧化碳
(4)左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丙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光照强度为B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量为0,说明此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刚好用于光合作用;此时呼吸作用的强度刚好等于光合作用的强度,所以水藻是进行了光合作用;
(2)水藻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一部分用于其自身的呼吸作用,多余的氧气才会释放到周围环境中,所以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量应小于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 图乙实验中,每隔5 min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减少。 第一原因是因为当灯距离水藻越远时,光照强度越弱,光合作用的强度也就减少,释放的氧气相应的而减少;第二的原因是一直进行光合作用,当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地减少,所以光合作用减少,使得释放的氧气减少;
(4)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 ℃时,光合作用强度比30℃时强,呼吸作用比30℃时弱,所以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将更快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所以B点将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1)是(2)小于(3)光照强度;二氧化碳(4)左
30.(2022八下·柯桥期末)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为研究图甲中B生理活动的影响因素选用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分析图乙曲线,则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图甲中    (选填“A"“B”或“C”)。
【答案】(1)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A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图甲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植物在在白天有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夜晚因为无光故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乙中曲线I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Ⅰ曲线表示光合作用;Ⅱ曲线表示呼吸作用,与图甲C中的生理活动相对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有光,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面。
【解答】(1)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的依据是: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故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是图甲中的A 。
31.将a g KClO3和b g MnO2混合加热,使之完全反应:
(1)若得到KCl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g。
(2)若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g。
(3)若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c g,则制得O2质量为   g。
【答案】(1)(a-c)
(2)(a+b-c)
(3)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或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质量总和,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后减少质量即为产生气体质量分析。
【解答】(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若得到KCl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a-c) g;
(2) 若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a+b-c) g;
(3) 若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c g,则制得O2质量为cg;
故答案为:(1) (a-c) ;(2) (a+b-c) ;(3)cg。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0 分)
32.(2023八下·上虞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将三组基本相似的同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透明玻璃钟罩中,密封。经一昼夜暗处理后,置于室外相同环境下,其中甲做遮光处理,乙、丙不遮光(如图)。(注:丙钟罩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甲和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
(2)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丙中的叶片分别经酒精脱色、滴加碘液处理后发现:甲中的叶片不变蓝,乙中的叶片变蓝;丙由于缺少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不变蓝。
(3)上图表示0点到24点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甲、乙、丙三个装置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与上图相符的是   。
【答案】(1)光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吗
(2)二氧化碳
(3)乙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植物在光照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水。淀粉遇碘液变蓝色。(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因为植物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白天,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减小。
【解答】(1)甲和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改变的是光照这个条件,而有无光照影响的是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光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吗
(2)装置丙中的氢氧化钠会吸收二氧化碳,使装置内缺乏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加碘液叶片不变蓝色。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3)甲、丙装置中的幼苗只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会持续升高,不会降低;乙装置中的幼苗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与图符合。
故答案为:乙
33.(2023八下·吴兴期末)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那么石蜡主要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燃着的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某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小科认为蜡烛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小林认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氧气;小安认为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36.4% 21.2%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2.6% 15.6% 3.843% 0.0192%
实验过程: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点燃蜡烛至熄灭,利用多功能传感器测量了有关量。实验结束后,传感器获得的实验前后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1)由实验结果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有   (写化学式);可推测石蜡中一定含有   元素。
(2)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3)小科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于是他们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由此可以知道白烟是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而不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汽或者二氧化碳。他们的理由是   。
【答案】(1)CO2 、CO、 H2O;C、H
(2)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3)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2)根据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分析;
【解答】(1) 由实验结果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有CO2 、CO、 H2O ,由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推测,石蜡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2) 密闭容器内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熄灭;
(3)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白烟可燃烧,所以一定不是水蒸气或者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 CO2 、CO、 H2O ;C、H;(2) 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3)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
34.(2023八下·嘉兴期末)为研究催化剂的性质,小嘉取两张直径为1cm的塑料片,在其中一张上均匀撒上MnO2粉末,另一张不做任何处理。将等量的封胶(能固定粉末)分别倒在两张塑料片上,待冷却后,从塑料片上撕下凝固的胶,将固定有MnO2的胶用蒸馏水反复冲洗,晾干后称量。
[实验步骤]
①取4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置于试管中,放入固定有MnO2粉末的胶,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②取4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置于试管中,放入没有固定MnO2粉末的胶,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③将步骤①中的胶取出,洗净,晾干,称量。
④另取4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置于试管中,将步骤⑧③中洗净的固定有MnO2粉末的胶再次放入,观察。
[理性思考]
(1)把没有固定MnO2粉末的胶投入到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主要目的是   。
(2)进行实验步骤③的目的是   。
(3)若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则步骤④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1)进行对照
(2)为了证明催化剂具有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的性质
(3)与步骤①中放出气泡的速度相同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的特点及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1) 把没有固定MnO2粉末的胶投入到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主要目的是进行对照。
(2) 实验步骤③是 为了证明催化剂具有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的性质 。
(3) 若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则步骤④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与步骤①中放出气泡的速度相同 。
故答案为:(1)进行对照;(2) 为了证明催化剂具有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的性质 ;(3) 与步骤①中放出气泡的速度相同 。
四、解答题(第35题第2,3题,第36题第3小题2分,其他均1分。共15分)
35.(2023八下·上虞期末)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1)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3)实验表明硫酸铜溶液在该反应中也能起到二氧化锰的作用。若用5.6g无水硫酸
铜代替二氧化锰进行本实验,计算剩余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硫酸铜全部溶于水,计算时保留到0.1%)
【答案】(1)1.0;1.6
(2)解:设68.0 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 2H2O+ O2↑
68 32
x 1.6g
68:32=x:1.6g
x=3.4g
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3.4g/68.0g×100%=5.0%。
(3)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6g/(67.4g-1.0g+5.6g)×100%≈7.8%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氧气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过氧化氢的质量,再由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出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剩余的溶液为硫酸铜溶液,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硫酸铜溶液质量,再由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出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1克;氧气质量=68.0g+1.0g-67.4g=1.6g
(3)由题(1)可得68.0g过氧化氢溶液反应产生1.6g氧气,所以5.6g无水硫酸铜代替二氧化锰进行本实验,可得硫酸铜溶液质量=68.0g+5.6g-1.6g=72.0g ,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6g/ 72.0g=7.8%
36.(2023八下·柯桥期末)小科同学去柯岩风景区游玩时,捡回了若干块石灰岩,他想知道这些石灰岩中碳酸钙的含量,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进行检测:取这种石灰岩样品6克,把4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岩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求:
加入稀盐酸的次序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4.0 m 1.2 1.2
(1)m=   。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   。
(3)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2.0
(2)4.8
(3)14.6%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有表格的题目,可以先分析表格数据,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后,固体质量减少了2克,说明2克的碳酸钙与1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第二次加入10g稀盐酸,应该能继续反应掉2g碳酸钙,所以剩余固体2g。第三次加入10g稀盐酸,应该能继续反应掉2g碳酸钙,所以剩余固体应该是0g,但实际剩余是1.2g,说明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了。1.2g是杂质。所以含碳酸钙4.8g。第三次实验开始稀盐酸的质量已经过量,所以要根据前两次求。
【解答】(1)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固体减少了2g,第二次继续加入10g稀盐酸,固体应该又减少2g.所以m=6g-2g-2g=2g
(2)第三次再加入10g稀盐酸,固体被反应掉了0.8g,说明盐酸过量,碳酸钙已经反应完了,所以碳酸钙质量=6g-1.2g=4.8g
(3)设与2g碳酸钙反应需要HCl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2 x      
x=1.46g
HCl%=
37.(2023八下·杭州期末)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如图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   。
(2)图中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是   。
(3)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碳中和”目标。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B.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
C.使用可循环的布袋购物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______(填字母)。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5) 2022年4月28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发表成果——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也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假设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时碳元素的转化率为100%,合成3.6千克葡萄糖(C6H12O6)可以吸收   千克二氧化碳。
【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
(2)呼吸作用
(3)A;C;D
(4)B
(5)5.28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碳在自然界也是可以循环的。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
(2)图中B活动氧气进入生物,二氧化碳进入环境,由此可知,该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
(3)A、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符合题意;
B、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完成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使用可循环的布袋购物,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4)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故A符合事实,B不符合事实;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事实;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符合事实;
故答案为:B。
(5)碳元素的质量为,得y=5.28kg。
1 / 12024年温州市八下科学第三单元空气与生命拔高培优训练卷(浙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9八下·温州期中)有一份纯氯酸钾固体a,另有一份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b,两份固体质量相等.分别同时加热a和b,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2.(2023八下·下城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实验中生成的氧气体积。装置气密性良好,图Ⅰ中的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可以吸收水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装置Ⅰ分别与装置Ⅱ、Ⅲ、Ⅳ、V连接,均能达到测定氧气体积的目的
B.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C.若用装置Ⅳ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处导管口验满
D.若用装置Ⅰ与装置V量组合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实验时先连接装置Ⅰ和V,后将燃烧匙伸到液面以下
3.(2022八下·杭州月考)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刻度纸所示(例如:丙的质量为5g,丁的质量为3g),充分反应后,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再次记录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刻度线Ⅰ向左移动16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丙一定是催化剂
C.反应后丁的质量为8g
D.反应生成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4.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如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A点后,叶片开始从环境中吸收氧气
B.两条曲线围成的面积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
C.叶面积指数约为5时,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
D.叶面积指数超过7时,有机物不再积累
5.(2020八下·新昌期末)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A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雾
C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A.A B.B C.C D.D
6.(2023八下·拱墅期末)小乐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小乐通入CO2一段时间后,下列现象及结论错误的是(  )
A.试管①内溶液的颜色变红色,证明CO2呈酸性
B.试管②内溶液变浑浊,证明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烧杯③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烧杯③中的蜡烛熄灭,证明CO2不可燃也不助燃
7.(2022八下·柯桥期末)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代表氧气
B.t2时刻,KClO3开始分解
C.t3时刻,KMnO4恰好完全分解
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
8.(2023八下·黄岩期末)”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经过图一所示的暗处理后,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二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
B.图三的作用是褪去叶片中的绿色
C.图四中遮光部分滴加碘酒后变蓝色
D.此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9.(2023八下·滨江期末)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选项 异常现象 分析
A 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 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玻璃片
B 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但是O2不纯 通入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 由于引燃的火柴太长了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 红磷过量
A.A B.B C.C D.D
10.(2023八下·吴兴期末)“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催化剂表面转化成有机清洁燃料甲醇和X,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是H2O
B.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1:1
C.反应物中属于单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O2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量改变
11.(2023八下·吴兴期末)“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气管的标准方法。其原理如图所示,利用冲击腹部的膈肌下软组织,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异物驱除。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大
B.冲击腹部相当于胸腔体积增大肺泡扩张
C.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D.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
12.(2023八下·新昌期末)下列四幅图中的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13.(2023八下·浙江期末)将一定量的乙醇(C2H5OH)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质量/g 4.6 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4.4 5.4 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m的值无法确定
B.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X的生成
C.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14.(2022八下·义乌期中)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 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10
D.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15.(2022八下·丽水期末)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内的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不变蓝
B.实验前,应将两支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C.甲乙两装置中,应加入等量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D.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
16.(2022八下·滨江期末)下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17.(2022八下·吴兴期末)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甲表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变化
B.乙表示加热氯酸钾 (含少量 MnO2 ) 制取氧气时固体物质种类的变化
C.丙表示双氧水 (含少量 MnO2 ) 分解时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化
D.丁表示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的双氧水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变化
18.(2022八下·永康期中)推理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在科学上成立的是(  )
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有氧元素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D.单质中只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19.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 g,点燃后生成水,并剩余1 g氢气,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  )
A.2 g氢气和8 g氧气 B.1 g氢气和9 g氧气
C.5g氢气和5g氧气 D.4 g氢气和6 g氧气
20.(2021八下·柯桥期末)如图为小科所在小组研究某植物在夏季一昼夜中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点表示凌晨温度低,呼吸作用弱,CO2释放量少
B.ac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C.d点温度过高,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D.e点植物在一天中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9分)
21.(2023八下·拱墅期末)中科院研发了“液体阳光”技术,实现了简单有机物的人工合成。其反应模型如图所示,即在二氧化钛(TiO2)催化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水和甲醇(CH3OH),后者是当下重要的清洁燃料。
(1)模型图中“”所表示的物质是   (填写化学式),可以判断TiO2是催化剂的依据是   。
(2)该技术通过光伏捕获太阳能,最终将太阳能以液态燃料甲醇的形式储存并利用,大大提高了太阳能转化为   能的效率。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该过程类似于植物的   这一生理过程。
22.(2023八下·浙江期中)已知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现有1.6g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①一定含有C、H元素;②一定不含有O元素;③可能含有氧元素;④一定含有O元素;其中正确的是   。分子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   。
23.(2023八下·富阳期末)如图所示是氧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氧的流动方向,请根据图回答:
(1)写出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该过程所产生的氧气高于植物自身   所消耗的氧气。
(2)A过程主要有   。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各种燃烧现象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3)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是北方人并不会感到缺氧,这是因为   。
24.(2023八下·拱墅期末)兴趣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白磷燃烧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已知装置内的初始温度为T0,初始气体体积为V0,装置的初始质量为m0。利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瓶内温度,注射器记录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变化,电子天平测量装置质量,将相关数据处理后,绘制成如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若实验中加入的白磷质量较小,该实验能否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   。
(2)有同学认为,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入过量白磷,不改变其他操作的情况下,该实验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需要记录图乙中t0和   (选填“t1”“t2”“t3”)时刻的气体体积。
(3)也有同学认为,分析图乙曲线也能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说明理由:   。
25.(2023八下·黄岩期末)诺贝尔化学奖旨在奖励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
(1)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的贡献。”点击化学”采取简单方法构建复杂的功能分子,下列关于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 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一般不同
(2)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如图是加入催化剂的某反应微观过程: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
(3)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基因编辑技术作出贡献的化学家。腺嘌呤(化学式为C5H5N5)是DNA的四种单核苷酸之一,腺嘌呤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4)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用于表彰锂离子电池的研发。某种锂电池放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Li+2SOCl2=4LiCl+S+X↑,则X的化学式为   。
26.(2023八下·椒江期末)潜水、高空飞行等活动经常利用超氧化钾(KO2)作供氧剂。小科查阅了相关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超氧化钾作供氧剂的原理是:超氧化钾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同时产生碳酸钾。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常利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若要得到比较干燥的氧气,则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应该选用    (选填字母)。
(3)小科将氧气和空气按比例混合,制取一瓶100毫升含氧气体积分数为40%的混合气体,则需要氧气和空气的体积比为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按20%计算) .
27.(2023八下·吴兴期末)某科学小组欲为蔬菜大棚设计“二氧化碳补充装置”,进行了项目化学习。
(1)设计气体发生装置。为更灵活地控制反应,小组成员利用大小不同的矿泉水瓶、 多孔塑料板设计了如图甲装置,其中可通过盖紧瓶盖使反应停止的是   。
(2)设计自动报警器。为防止大棚内 CO2浓度过高,他们设计了报警电路。当CO2浓度超过设定值时,红灯亮,反之不亮。其中气敏电阻 Rx的阻值随 CO2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则红灯应该接在图乙abcd中的   位置。
28.(2023八下·路桥期末)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①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
(1)为防止气体从漏斗口溢出,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至   。
(2)装置B中能先变红的是试纸   。(填序号)
(3)装置C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29.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恒温30 ℃时,某水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某同学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设计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强度为B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量为0,水藻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
(2)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量应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图乙实验中,每隔5 min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减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①   变弱;②   减少。
(4)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 ℃时,B点将向   (填“左”或“右”)移动。
30.(2022八下·柯桥期末)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为研究图甲中B生理活动的影响因素选用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分析图乙曲线,则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图甲中    (选填“A"“B”或“C”)。
31.将a g KClO3和b g MnO2混合加热,使之完全反应:
(1)若得到KCl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g。
(2)若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g。
(3)若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c g,则制得O2质量为   g。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0 分)
32.(2023八下·上虞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将三组基本相似的同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透明玻璃钟罩中,密封。经一昼夜暗处理后,置于室外相同环境下,其中甲做遮光处理,乙、丙不遮光(如图)。(注:丙钟罩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甲和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
(2)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丙中的叶片分别经酒精脱色、滴加碘液处理后发现:甲中的叶片不变蓝,乙中的叶片变蓝;丙由于缺少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不变蓝。
(3)上图表示0点到24点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甲、乙、丙三个装置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与上图相符的是   。
33.(2023八下·吴兴期末)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那么石蜡主要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燃着的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某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小科认为蜡烛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小林认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氧气;小安认为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36.4% 21.2%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2.6% 15.6% 3.843% 0.0192%
实验过程: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点燃蜡烛至熄灭,利用多功能传感器测量了有关量。实验结束后,传感器获得的实验前后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1)由实验结果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有   (写化学式);可推测石蜡中一定含有   元素。
(2)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3)小科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于是他们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由此可以知道白烟是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而不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汽或者二氧化碳。他们的理由是   。
34.(2023八下·嘉兴期末)为研究催化剂的性质,小嘉取两张直径为1cm的塑料片,在其中一张上均匀撒上MnO2粉末,另一张不做任何处理。将等量的封胶(能固定粉末)分别倒在两张塑料片上,待冷却后,从塑料片上撕下凝固的胶,将固定有MnO2的胶用蒸馏水反复冲洗,晾干后称量。
[实验步骤]
①取4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置于试管中,放入固定有MnO2粉末的胶,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②取4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置于试管中,放入没有固定MnO2粉末的胶,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③将步骤①中的胶取出,洗净,晾干,称量。
④另取4mL10%的过氧化氢溶液置于试管中,将步骤⑧③中洗净的固定有MnO2粉末的胶再次放入,观察。
[理性思考]
(1)把没有固定MnO2粉末的胶投入到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主要目的是   。
(2)进行实验步骤③的目的是   。
(3)若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则步骤④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四、解答题(第35题第2,3题,第36题第3小题2分,其他均1分。共15分)
35.(2023八下·上虞期末)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1)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3)实验表明硫酸铜溶液在该反应中也能起到二氧化锰的作用。若用5.6g无水硫酸
铜代替二氧化锰进行本实验,计算剩余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硫酸铜全部溶于水,计算时保留到0.1%)
36.(2023八下·柯桥期末)小科同学去柯岩风景区游玩时,捡回了若干块石灰岩,他想知道这些石灰岩中碳酸钙的含量,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进行检测:取这种石灰岩样品6克,把4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岩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求:
加入稀盐酸的次序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4.0 m 1.2 1.2
(1)m=   。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   。
(3)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7.(2023八下·杭州期末)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如图是“生物圈碳一氧平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   。
(2)图中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是   。
(3)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碳中和”目标。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B.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
C.使用可循环的布袋购物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______(填字母)。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5) 2022年4月28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发表成果——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同时也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假设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时碳元素的转化率为100%,合成3.6千克葡萄糖(C6H12O6)可以吸收   千克二氧化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氯酸钾分解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分析,结合图像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及起点与转折点的判断方法解答。
【解答】加二氧化 锰的氯酸钾反应快,即产生等量氧气,b所用时间少,但因氯酸钾质量少,所以最终产生氧气质量小于没有加二氧化锰的,即a大于b产生氧气,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的收集方法及测定收集氧气体积的原理分析;
B、根据排水测定收集氧气体积,瓶内气体对结果无影响分析;
C、根据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分析;
D、根据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分析。
【解答】A. 将装置Ⅰ分别与装置Ⅱ、Ⅲ、Ⅳ连接,只能收集生成氧气,不能测定氧气体积,不能达到测定氧气体积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 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收集多少体积的氧气排出多少体积的水,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不会影响测量结果,不符合题意;
C. 若用装置Ⅳ收集氧气,氧气密度大于空气,b导管进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a处导管口验满 ,不符合题意;
D. 若用装置Ⅰ与装置V量组合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为防止气体逸出,实验时先连接装置Ⅰ和V,后将燃烧匙伸到液面以下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等于生成物的物质质量。
【解答】A.甲的质量减小,乙和丁的质量增加,而丙的质量不变,故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与化学反应无关;
C.反应后丁的质量为11g;
D.生成乙的质量为8g,丁的质量也为8g,故其质量比为1:1;
故答案为:D
4.【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包括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两个变化: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的过程。
【解答】A、当植物处于A光补偿点时,植物体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叶绿体进行光反应释放出的氧气量等于细胞呼吸过程中线粒体消耗的氧气量, 之后是叶片开始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A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两条曲线围成的部分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B不符合题意;
C、叶面积指数大约为5时,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C不符合题意;
D、叶面积指数超过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小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导致农作物体内的有机物减少,农作物将不能正常生长,而不是面积指数超过7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出现黄白色火焰,释放热量,并产生大量白烟,故B错误;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C错误;
D.碳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性质分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结合实验现象解答。
【解答】A. 试管①内溶液的颜色变红色,是由于CO2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符合题意;
B. 试管②内溶液变浑浊,证明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烧杯③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不符合题意;
D. 烧杯③中的蜡烛熄灭,证明CO2不可燃也不助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化作用进行分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b物质的质量少,则b是高锰酸钾,a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氯酸钾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所以c可以表示氯化钾,故A错误;
根据图片可知,a是氯酸钾,在t2时质量开始减小,那么它开始分解,故B正确;
b为高锰酸钾,当它的质量为零时,时间还没有达到t3,故C错误;
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由于高锰酸钾分解生成二氧化锰,因此它的质量先不变,再增大然后再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
A.图二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图三小烧杯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所以酒精的作用是褪去叶片中的绿色,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叶片的遮光部分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图四中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见光的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未见光的绿叶不能制造淀粉,因此此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通入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会使得利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不足,用排水法收集到氧气纯度比较高,但是气体比较湿润;
【解答】A. 制取CO2气体时,没有盖好玻璃片不会使得收集不到CO2,所以A错误;
B. 通入氧气前集气瓶内水没有装满,会使得利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不足,B正确;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是因为集气瓶中没有放一层水或者沙子,C错误;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 ,是因为氧气没有完全耗完,可能是因为红磷不足,D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各物质的分子构成确定化学式,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分子个数比分析。
【解答】A、由图示可知,生成物X为 H2O ,符合题意;
B、 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1:3 ,不符合题意;
C、 反应物中属于单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H2 ,不符合题意;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呼吸系统主要由肺,呼吸道,呼吸肌组成,依靠胸廓的收缩和舒张完成呼吸运动。
【解答】A. 冲击腹部后肺部体积减小,气压变大;
B.冲击后胸腔体积减小;
C. 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
D. 喉部的异物驱除 ,故内部气流的作用力更大。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宏观上】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没有改变;【微观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2)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注意事项:
①一般要有明显实验现象。
②有气体参与或者有气体生成(或有白烟生成),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③对于有气体产生的实验,一般不用气球形成密封装置,因为空气对气球的浮力会对天平平衡产生影响。
【解答】
A、玻璃管与外界空气相连,为开放环境,外界空气中的氧气也会参与反应,故A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但不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B、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无气体参与反应或生成,所有物质均在装置内,遵循且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C、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CO2气体会外逸,遵循但不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D、酒精和水不发生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故答案为:B。
13.【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m=4.6+8-4.4-5.4=2.8,故A错误;
X中碳元素质量:4.6g×-4.4g×=1.2g;氢元素质量:4.6g×-5.4g×=0,即不含有氢元素;氧元素质量:2.8g-1.2g=1.6g。碳元素、氧元素原子个数比:,即X是一氧化碳,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一氧化碳的生成,故B正确;
X是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大,肯定不是催化剂,故C错误;
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不含氢元素,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本题可分析甲~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
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
故甲是反应物;
同理,可以确定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
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
故乙是反应物;
丙反应前质量分数为1-70%-14%-10%=6%,
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1-70%-14%-10%)=34%,
则丙是生成物;
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反应前后丁的质量分数没有改变,说明丁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没有参加反应,故A错误;
B.该反应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B错误;
C.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28%:34%=14:17,故C错误;
D.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6%:34%=3:17,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是光合作用。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是呼吸作用。
【解答】A:甲装置中装有清水,清水不能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装置内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乙装置中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吸收,装置内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所以,两个装置中的植物叶片经过脱色、漂洗、滴碘等步骤处理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甲中叶片变蓝、乙中叶片不变蓝,错误。
B: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甲乙两个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正确。
C:对照实验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正确。
D: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正确。
故选A。
16.【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等,根据图片分析判断。
【解答】A.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后,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且自己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为化学性质,故A不合题意;
B.将二氧化碳倒入石灰水后,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这为化学性质,故B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为化学性质,故C不合题意;
D.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杠杆的右端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此为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答案】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将每个选项描述的过程与图像进行对照,二者完全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在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小。当反应结束后,由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仍然有氧元素,因此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是零,故A错误;
B.在反应前,固体中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在反应中,有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三种物质;在反应后,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故B正确;
C.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其中氢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而溶液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先增大后不变,故C错误;
D.催化剂只会改变反应的速率,不会改变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故D错误。
故选B。
18.【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
(2)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判断;
(3)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
(4)根据单质的定义判断。
【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故A正确;
B.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如氯酸钾,虽然含有氧元素,但是由三种元素组成,就不是氧化物,故B错误;
C.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不能与氧气接触,也不会燃烧,故C错误;
D.氧气和臭氧中都只含有氧元素,但是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二者混合得到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19.【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最后再计算出二者的质量之比。
【解答】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为:10g-1g=9g;
设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x,
4 32
x 9-x

解得:x=1g;
则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1g,氧气质量为:9g-1g=8g;
那么混合气体之中,氢气的质量:1g+1g=2g。
故选A。
20.【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植物呼吸作用是植物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逐步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A、a点时,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最低,说明此时温度最低,导致酶的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减弱,所以二氧化碳释放量减少;故A正确;
B、bc段二氧化碳释放量在逐渐减少,说明此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了;故B错误;
C、d点处于二氧化碳吸收量较高的两点中间,说明此时温度过高,导致植物的气孔关闭,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所以光合作用减弱,出现午休现象;故C正确;
D、e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相等,且光合作用进行了整个白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是最多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21.【答案】(1)H2;反应前后Ti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2)化学;光合作用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催化剂的定义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固体催化剂也叫触媒)。
【解答】(1)根绝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模型图中“”所表示的物质是H2,可以判断TiO2是催化剂的依据是反应前后Ti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2) 该技术通过光伏捕获太阳能,最终将太阳能以液态燃料甲醇的形式储存并利用,大大提高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该过程类似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生理过程。
故答案为:(1)H2、反应前后Ti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2)化学、光合作用
22.【答案】①②;1: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再根据“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别计算出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的质量,然后相加,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进行比较即可。
(2)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之比等于元素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之比。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4.4g+3.6g-1.6g=6.4g;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
则生成物中氧元素的总质量:3.2g+3.2g=6.4g;
比较可知,这种物质中肯定存在C、H元素,没有O元素。
则正确的是①②。
(2)分子C、H的原子个数比:
23.【答案】(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
(2)①②③
(3)因为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的表达式:
【解答】(1) 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因此想要释放出氧气,则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要高于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2)A过程是将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①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①正确
②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如果是含碳的可燃物燃烧就会产生二氧化碳,②正确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实质为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③正确
故选 ①②③
(3)对流层会发生对流运动,所以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 (2) ①②③
(3) 因为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24.【答案】(1)能
(2)t3
(3)分析图乙,反应过程中,装置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药品无须全部反应分析;
(2)根据测氧气体积分数时需在反应完全后温度恢复室温测减少气体体积分析;
(3)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始终保持不变分析。
【解答】(1)只要甲中发生化学变化即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与药品多少无关。
(2) 加入过量白磷,不改变其他操作的情况下,该实验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需要记录反应前和温度恢复到室温后的反应后气体体积,即图乙中t0和 t3 时刻的气体体积。
(3) 分析图乙,反应过程中,装置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不漏气,气密性良好 。
故答案为:(1)能;(2) t3 ;(3) 分析图乙,反应过程中,装置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
25.【答案】(1)B
(2)1:3
(3)1:1:1
(4)SO2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分子的定义和构成分析判断;
(2)根据反应微观过程写出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回答;
(3)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X的化学式。
【解答】
(1)A.分子由原子构成,故A说法正确;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不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说法不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故C说法正确;
故选B;
(2)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即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3;
(3)由腺嘌呤(化学式为C5H5N5)的化学式可知,腺嘌呤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5:5:5=1:1:1;
(4)在4Li+2SOCl2═4LiCl+S+X↑的反应前锂原子、硫原子、氧原子、氯原子个数分别是4、2、2、4,反应后锂原子、硫原子、氧原子、氯原子个数分别是4、1、0、4,则X的化学式为SO2。
故答案为:(1)B;(2)1:3;(3)1:1:1;(4)SO2。
26.【答案】(1)4KO2+2CO2=2K2CO3+3O2
(2)AE
(3)1:3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空气的成分及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生成氧气的体积=混合气体中的氧气总体积。
【解答】(1)超氧化钾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钾,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4KO2+2CO2=2K2CO3+3O2 。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都是固态,且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择“固态加热型”,故选A;
得到的氧气比较干燥,因此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其密度大于空气,因此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E。
(3)设需要空气的体积为x,
那么得到:20%x+(100mL-x)=100mL×40%;
解得:x=75mL;
那么氧气的体积为:100mL-75mL=25mL;
则需要氧气和空气的体积比为:25mL:75mL=1:3。
27.【答案】(1)D
(2)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 多孔塑料板的作用:使固体物质在隔板上,当反应进行时隔板上的固体与液体接触,反应进行;当把止水夹关闭时,产生的气体是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隔板上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2)浓度升高时此时衔铁被吸下来。
【解答】(1)由多孔塑料板的作用可知,选择D;
(2)气敏电阻 Rx的阻值随 CO2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故浓度升高时电流变大,衔铁被吸下来,故在a位置。
28.【答案】(1)浸没漏斗下端
(2)③
(3)不可燃、不助燃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来分析。
【解答】
(1)为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至没过长颈漏斗的下端;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喷水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且比0先变红,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③正确;
(3)装置C中点燃的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
故答案为(1)浸没漏斗下端;( 2 ) ③ ;(3)不可燃、不助燃。
29.【答案】(1)是
(2)小于
(3)光照强度;二氧化碳
(4)左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丙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光照强度为B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量为0,说明此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刚好用于光合作用;此时呼吸作用的强度刚好等于光合作用的强度,所以水藻是进行了光合作用;
(2)水藻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一部分用于其自身的呼吸作用,多余的氧气才会释放到周围环境中,所以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量应小于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 图乙实验中,每隔5 min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减少。 第一原因是因为当灯距离水藻越远时,光照强度越弱,光合作用的强度也就减少,释放的氧气相应的而减少;第二的原因是一直进行光合作用,当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地减少,所以光合作用减少,使得释放的氧气减少;
(4)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 ℃时,光合作用强度比30℃时强,呼吸作用比30℃时弱,所以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将更快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所以B点将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1)是(2)小于(3)光照强度;二氧化碳(4)左
30.【答案】(1)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A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图甲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植物在在白天有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夜晚因为无光故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乙中曲线I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Ⅰ曲线表示光合作用;Ⅱ曲线表示呼吸作用,与图甲C中的生理活动相对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有光,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面。
【解答】(1)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的依据是: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故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是图甲中的A 。
31.【答案】(1)(a-c)
(2)(a+b-c)
(3)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或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质量总和,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后减少质量即为产生气体质量分析。
【解答】(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若得到KCl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a-c) g;
(2) 若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a+b-c) g;
(3) 若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c g,则制得O2质量为cg;
故答案为:(1) (a-c) ;(2) (a+b-c) ;(3)cg。
32.【答案】(1)光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吗
(2)二氧化碳
(3)乙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植物在光照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水。淀粉遇碘液变蓝色。(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因为植物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白天,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减小。
【解答】(1)甲和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改变的是光照这个条件,而有无光照影响的是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光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吗
(2)装置丙中的氢氧化钠会吸收二氧化碳,使装置内缺乏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加碘液叶片不变蓝色。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3)甲、丙装置中的幼苗只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会持续升高,不会降低;乙装置中的幼苗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与图符合。
故答案为:乙
33.【答案】(1)CO2 、CO、 H2O;C、H
(2)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3)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2)根据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分析;
【解答】(1) 由实验结果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有CO2 、CO、 H2O ,由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推测,石蜡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2) 密闭容器内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熄灭;
(3)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白烟可燃烧,所以一定不是水蒸气或者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 CO2 、CO、 H2O ;C、H;(2) 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3)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
34.【答案】(1)进行对照
(2)为了证明催化剂具有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的性质
(3)与步骤①中放出气泡的速度相同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的特点及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1) 把没有固定MnO2粉末的胶投入到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主要目的是进行对照。
(2) 实验步骤③是 为了证明催化剂具有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的性质 。
(3) 若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则步骤④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与步骤①中放出气泡的速度相同 。
故答案为:(1)进行对照;(2) 为了证明催化剂具有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的性质 ;(3) 与步骤①中放出气泡的速度相同 。
35.【答案】(1)1.0;1.6
(2)解:设68.0 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 2H2O+ O2↑
68 32
x 1.6g
68:32=x:1.6g
x=3.4g
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3.4g/68.0g×100%=5.0%。
(3)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6g/(67.4g-1.0g+5.6g)×100%≈7.8%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氧气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过氧化氢的质量,再由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出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剩余的溶液为硫酸铜溶液,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硫酸铜溶液质量,再由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出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1克;氧气质量=68.0g+1.0g-67.4g=1.6g
(3)由题(1)可得68.0g过氧化氢溶液反应产生1.6g氧气,所以5.6g无水硫酸铜代替二氧化锰进行本实验,可得硫酸铜溶液质量=68.0g+5.6g-1.6g=72.0g ,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6g/ 72.0g=7.8%
36.【答案】(1)2.0
(2)4.8
(3)14.6%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有表格的题目,可以先分析表格数据,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后,固体质量减少了2克,说明2克的碳酸钙与1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第二次加入10g稀盐酸,应该能继续反应掉2g碳酸钙,所以剩余固体2g。第三次加入10g稀盐酸,应该能继续反应掉2g碳酸钙,所以剩余固体应该是0g,但实际剩余是1.2g,说明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了。1.2g是杂质。所以含碳酸钙4.8g。第三次实验开始稀盐酸的质量已经过量,所以要根据前两次求。
【解答】(1)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固体减少了2g,第二次继续加入10g稀盐酸,固体应该又减少2g.所以m=6g-2g-2g=2g
(2)第三次再加入10g稀盐酸,固体被反应掉了0.8g,说明盐酸过量,碳酸钙已经反应完了,所以碳酸钙质量=6g-1.2g=4.8g
(3)设与2g碳酸钙反应需要HCl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2 x      
x=1.46g
HCl%=
37.【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
(2)呼吸作用
(3)A;C;D
(4)B
(5)5.28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
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碳在自然界也是可以循环的。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
(2)图中B活动氧气进入生物,二氧化碳进入环境,由此可知,该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
(3)A、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符合题意;
B、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完成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使用可循环的布袋购物,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
(4)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故A符合事实,B不符合事实;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事实;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符合事实;
故答案为:B。
(5)碳元素的质量为,得y=5.28kg。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