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含解析)

资源简介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素养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3.培养爱阅读的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学法指引 论据及其分类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根据。论据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现象、统计数据等。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诗歌等。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2.背景简介
  本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文艺作品的鉴赏》。作者在文中介绍了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指出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悦。
3.完成自学结构图
基础夯实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现在还有许多文盲在唱着未经文字记录的gē yáo(歌谣),像原始社会里的人一样。
(2)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qì hé(契合)。
(3)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kuànɡ yuǎn(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4)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hǎi xiào(海啸)。
(5)正拥有青春的我们,何不以勇锐盖过怯懦,以进取压倒ɡǒu ān(苟安),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不断前行,展示我们一代人青春的壮美与力量,让青春之歌扬出昂扬的旋律。
(6)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消费不再jū nì(拘泥)于传统的线下场景,让人们摆脱时间、空间和成本的限制。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技术赋能为灯彩发展提供了动力,那么创意设计则为之注入了契合时代审美的活力。
B.春天的精彩荡漾在旷远的田野上,这里发生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嬗变。
C.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通过媒体见证了战争的残酷,看到国外百姓在战火中苟安的苦痛。
D.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成功栽种红树林。
【解析】“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根据语境,在战火中是不可能安适的,所以不合语境。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贵品质的人,并不是从富贵与贫穷中获得,而是自德行中闪光。(“人”和“高贵品质”互换位置)
B.博物馆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加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教育功能。(在“文化自信”后加上“的载体”)
C.开学前夕,广东各地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准备工作,通过筹备“花式”开学典礼、设计教学过渡期、提供“收心锦囊”等方式,使师生一起迎接春暖花开的新学期。(把“使”改为“带领”)
D.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之年的开始。(在第二个“是”前加上“还”)
【解析】语义重复,删去“的开始”。
新题链接
学校准备举行“汉字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1.结合下面材料,写出下列汉字的造字方法及其特点。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①,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②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③,以见指④,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
  【注释】①诘诎(jié qū):屈曲。②譬:形状。③合谊:意义。④指:意义的指向,意思。
①造字方法:象形
特点: 把图形当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事物在形状上很像。
②造字方法:指事
特点: 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
2.根据知识卡片,结合《简 爱》中突转的情节,仿照示例,完成探究。
  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突然打破常规,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
  形成情节突转的方法:逆境、倒霉、灾难、极端顺境……
  突转的作用:①促使人物性格发展变化;②显露小说主旨,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示例:《水浒传》中,林冲在风雪山神庙后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林冲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这样的性格突转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现实。
示例:《简 爱》中,简 爱和罗切斯特即将举行婚礼,但简 爱在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之后,毅然离开,这个情节上的突转,将一个勇敢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名著联读(离开与回归)
名著篇目 人物 相关情节
《西游记》 孙悟空 孙悟空曾被唐僧误解并赶出取经队伍,他自认没有犯错,自然感到不甘与愤懑,但又次次重新回到唐僧身边,为的是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简 爱》 简 爱 简 爱离开罗切斯特是为了维护尊严,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后来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是因为听从内心的声音,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课文精读
1.通览全文,总结课文所表达的中心论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会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得到人生的受用。
2.试分析课文第5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这一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这个比喻句将文字比作桥梁,形象生动。这座“桥梁”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读者,读者想要了解作者的意境,就必须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才能达到目的。
拓展阅读
品悟文章之美
周建华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是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更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
  ②真正力透纸背、洞穿世事、直指人心的,是为文者的思想张力和理性魅力。文章之美是一种思想之美,也是一种哲学之美。哲学是对物质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的认识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问。文章是为文者思想认识的集中体现,理解文章之美最重要的是理解文章所深藏的哲学底蕴。
  ③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立言立文目的在于明确目标、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启发行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章生命力的内核。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改造世界,才能无私无畏地直面问题,客观深刻地分析问题,科学务实地解决问题,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才能把初心使命镌刻在字里行间,方寸之间展现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才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彻底摒弃华而不实的文风,确保言之有物、感人肺腑。
  ④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在形式上是符合逻辑的,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如果文章让人感觉思路不清、语焉不详,大多是逻辑出了问题:或者是概念模糊不准确,或者是划分混乱不周延,或者是推理矛盾不科学,或者是论证跳跃不充分,等等。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只是第一步,逻辑之美还体现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⑤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喜怒哀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展现鲜明态度。一篇好的文章,即使是业务类的,也会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立场明确、态度清晰、观点持正。文章的伦理之美,在于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哪些是原则底线、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具体标准、哪些是希望号召,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
  ⑥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仗、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动起来、富于变化;注意开头、中间、结尾各部分的搭配呼应,让文章结构完整、比例协调;改进叙述表达方式,借鉴美的意象,融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⑦文以载道。只有让思想之根深扎实践沃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大地滋养,才能浇灌出美妙动人的文章之花。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2日)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章才能透射价值之美。
B.文章形式上符合逻辑,就能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作文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
C.第⑦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强调了实践对文章之美起重要作用,深化了文章中心。
D.选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论证严谨,说透了文章写作之道。
【解析】B项叙述太过绝对,符合逻辑不一定能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列举使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给人美的享受,具体有力地论证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的论点。
3.请判断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可作为第④段的论据,《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契合第④段中的“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与本段的分论点“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相契合。
素养提升
你参加学校组织的“走进南粤,探访广东建筑”的学习活动,以下是“镬耳屋”的相关资料,请你结合这些资料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镬耳屋”因其山墙状似镬耳而得名,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建筑一般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据岭南当地学者研究,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发生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
1.根据材料,请给“镬耳屋”下定义。(不超过20个字)
镬耳屋是一种山墙状似镬耳的岭南传统民居。
2.人们修建镬耳屋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点概括。
①防火,阻止火势蔓延;②通风,挡风入巷,风入屋内;③祈求富贵吉祥。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①文艺的起源,以及文艺与文字的关系 ②作者用文字传达所见所感 ③读者用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想象诗歌画面 ⑤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想象,才能获得美感,得到人生的受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