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 预防校园欺凌 共建和谐校园 课件 (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 预防校园欺凌 共建和谐校园 课件 (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阳光校园 拒绝欺凌
杜绝校园欺凌 共建和谐校园
—— 预防校园欺凌教师学生培训
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研究员,
在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随机抽取187328名学生,研究结果如下:
男生遭受1种及以上的欺侮
66.1%
48.8%
43.2%
27.0%
恶意取笑(学生中最常见的欺侮行为)
女生遭受1种及以上的欺侮
性欺侮
肢体冲突
70.0%
械斗
12.5%
侵犯隐私部位 10.0%
性侵害
2.5%
虐待
2.5%
其他
8.5%
校园欺凌形式占比
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件占比
90%
其中16.7%致死
48.9%
遭遇欺凌后,不曾选择求助的学生
近五成学生受欺凌不求助
01
打架、斗殴;

辱骂、中伤、讥讽、贬抑受害者;

网上传播谣言,人身攻击;

损害受害者书本、衣物等个人财产;

恐吓、威胁、逼迫受害者做其不愿做的事;

基本定义: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为校园欺凌(暴力)。
主要表现形式:
校园欺凌的类型
间接欺凌
直接欺凌
1.身体欺凌
2.言语欺凌
指运用身体力量、身体动作来实施的欺凌行为。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性欺凌等。
指运用语言来实施的欺凌行为。如: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
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
如: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社会排斥等。
间接欺凌平时不易觉察,但对青少年的心理伤害更持久,受欺凌者会体会到被孤立、不受欢迎等。
不需要第三方介入
校园欺凌的特点:
低龄化
群体性
反复性
性别差异特点:
男生卷入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大约是女生的两倍,多数以打、推、踢等直接欺凌的方式。
女生则多以排挤、散布谣言等间接欺凌方式。
● 从被欺凌者的性别来看:
男生欺凌的对象不分性别,女生则一般仅限于女生。
年龄及年级差异特点:
1.欺凌的频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高中< 初中< 小学)
2.欺凌的方式随年级的增长呈现变化;
(低年级以直接欺凌为主,到高年级则多为间接欺凌)
3.初中学生的欺凌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团体化特点;
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

社会不良因素

个人因素

1.家庭冲突气氛不和谐;
2.对孩子缺乏关注和温暖;
3.教养方式(过度宠爱/严厉);
4.家庭内有暴力情形;
1.学校的风气与管教方式(重成绩)
2.老师的态度及处理方式;
3.同伴、班级氛围;
4.生命、法治、心理等教育缺失;
1.自我控制能力低;
2.激进冲动的个人特质;
3.长期压抑,神经生理疾病;
4.心智不成熟,道德判断发展不完善;
5.社会情绪适应失调;
1.社会不正之风影响孩子的是非观;
2.部分媒体过度过细再现犯罪经过;
3.暴力影片、游戏等 ,引起青少年模仿;
4.司法方面,法律界定不清晰、惩戒不严;
(法律规定:14周岁以下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让不少孩子有恃无恐。)
原因
1.欺凌者
霸道冲动,内心扭曲,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成人后犯罪率是普通人的四倍以上。
3.旁观者
旁观者目睹欺凌事件内心会产生害怕与焦虑,部分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
2.受欺凌者
孤僻、缺乏自信,社交能力差抑郁比例高。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且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具有暴力冲突,可能转为欺凌者。反击型欺凌者(三成五)。
校园欺凌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


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人为伤疤,很可能遭受欺凌。注:大热天穿长袖,可能想遮掩。
如果孩子的鞋子、首饰、文具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破损,就要留心了。
若孩子非得回家才上厕所,那么学校厕所很有可能成为欺凌场所。
孩子经常带有伤心、沮丧情绪,很可能是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的伤害。
孩子出现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行为,都要高度重视。
孩子非常不想上学,甚至逃学、装病请假等,很可能是在学校被人排挤、欺凌。
自我伤害倾向
自尊心受挫
信号
身体伤痕
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坏
如厕习惯改变
不愿上学
睡眠问题
反复出现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有可能是孩子遭受欺凌的表现。
遭受欺凌
稳定孩子的情绪,理解和关爱孩子
无条件地陪伴孩子,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1
注意孩子的行为和心理
多留意孩子的异常行为,
引起重视,查找原因。
2
第一时间和学校沟通
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孩子。
3
面对欺凌
怎么做?
家长篇
拖延时间
1
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
尽可能拖延时间。
呼救求助
2
必要时向路人呼救,用异常动作吸引周围人注意。
安全第一
3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不要意气用事,不要激怒对方。
缓解气氛
4
顺从对方的话,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获取信任,争取时间。
面对欺凌
怎么做?
及时告知
5
受到欺凌,不管遭受怎样的恐吓都要及时告知家长或教师,不要独自承受。
学生篇
快乐上学
平安回家
预防为主 防微杜渐

6

1

2

3

4

5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要炫耀或过于自大。
注意人际交往,避免与有暴力倾向的同学交往密切。
如遭遇欺凌,一定要向父母或老师反应,不可忍气吞声,以免重复受害。
察觉到同学有欺凌倾向或有
情绪失情形,立即寻求老师
或学校领导协助。(帮助弱小是正确的行为,与“打小报告”是完全不同的)
避免落单,不单独前往校园偏僻角落,也避免单独行走暗巷。
与同学和睦相处,不挑衅、嘲笑或捉弄同学,不意气介入同学的纠纷。
校园欺凌可以防
方法掌握要适当
求助师长来帮助
自我保护有保障
1.对欺凌者
3.对学校
2.对受欺凌者
对欺凌者施以适当处分并进行
辅导或行为矫正。让其知道自
己没有权利伤害他人,并对自
己的欺凌行为负起应有的后果
与责任,正确引导,预防再犯。
提供正向学习楷模,
营造良好的班级和学校坏境;
加强教育,预防为主;
完善制度,定期排查;
一经发现,及时处理。
自信心训练
(练习步骤:抬头挺胸;双眼平视,大胆地注视对方的脸;大胆大声地叫出对方的名字;大声说出自己不愿意做得事;勇敢地对不合理要求说“不”。)
社交能力训练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自身的涵养,克服害羞,战胜胆怯和恐惧,有效沟通等)
拒绝欺凌练习
(温和坚定地拒绝)
应对策略
制定反欺凌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把所有的“熊孩子”都送进监狱,法律只是受害者最后一道救济。关键的是在悲剧发生之前的预防和引导教育。
警钟长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