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作业检测科学试卷(全册,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作业检测科学试卷(全册,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学年第一学期作业检查
七年级科学试题卷
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神奇的大自然激发了人们的灵感,为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素材。下列诗句不包含自然界生命现象的是(  )
A.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详解】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生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现象,说明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属于生命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荷和蜻蜓都是生物,都具有生命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瀑布,瀑布没有生命,不属于生命现象,C符合题意。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属于生命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生活处处是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A. 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200立方米
B. 班级内课桌高度约为750毫米
C. 一只成年人鞋子的长度大约是0.25米
D. 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5分米
【答案】D
【解析】
【详解】A.教室的长、宽、高分别在8 m、7 m、3.5m左右,则教室中空气的体积约为
V=8 m×7 m×3.5 m=196 m3
接近200 m3,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课桌的高度接近普通中学生身高的一半,约为75 cm,即750 mm,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只成年人鞋子的长度约为25 cm,即0.25 m,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5 cm,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 如图为含海洋动物化石的岩石,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类动物现还生存于印度洋,它的身体柔软,体外有壳。该岩石的类型和动物的种类分别是(  )
A. 岩浆岩、扁形动物 B. 沉积岩、软体动物
C. 沉积岩、腔肠动物 D. 变质岩、线形动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身体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
【详解】沉积岩是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物质、火山碎屑、有机物及少量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年龄古老。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化石,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被称作是纪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材料中研究人员在野外高山上发现一块有海洋动物化石的岩石,因此该岩石的类型是沉积岩。这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经过地壳变动,发生了由海洋变为陆地的变化。海洋中该类动物身体柔软,有贝壳,因此属于软体动物,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 称取一定量食盐
B. 测量液体温度
C. 往试管内加粉末药品
D. 盖上盖玻片
【答案】C
【解析】
【详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故A错误。
B、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而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故B错误。
C、往试管内加粉末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将试管平放,用钥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故C正确;
D、制作临时装片时,“盖”这一步的正确操作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而图中用手拿,故D错误。
故选C。
5. 某同学对如图生物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 甲是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根、茎、叶 B. 乙是蕨类植物,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
C. 丙是单细胞藻类,细胞内有叶绿体 D. 丁是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甲是苔藓植物、乙是蕨类植物、丙是单细胞藻类、丁是裸子植物。
【详解】A.甲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茎、叶,没有根,A错误。
B.乙是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不结种子,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用孢子繁殖后代,B正确。
C.丙是衣藻,是单细胞藻类植物,细胞内有杯状的叶绿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C正确。
D.丁是松树,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但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因此属于裸子植物,D正确。
故选A。
【点睛】熟练掌握图中植物所属类群的主要特征,分析图中各植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正确的分类。
6. 下面是三幅经纬网图,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的比例尺大
B. E点在东半球;G点在南半球
C. 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C点在D点的东南方向
D. C点的经纬度是();F点经纬度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中经纬度数据可知,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的比例尺大,A正确;据图可知,G点在北半球,B错误;C点在D点的正东方向,C错误;C点的经纬度是(60°N,20°E),F点的经纬度是(40°N,120°E),D错误。故选A。
7. 生物检索表常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请利用这张简单的“脊椎动物检索表”,鉴定出下列动物中属于R类动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图中鸭子属于鸟类、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蛇属于爬行动物、金鱼属于鱼类。
【详解】A.鸭子体表被覆羽毛,属于鸟类,体温恒定,A符合题意。
B.青蛙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体温不恒定,B不符合题意。
C.蛇体表有细鳞,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属于爬行动物,体温不恒定,C符合题意。
D.金鱼用鳃呼吸,水中产卵,体温不恒定,D不符合题意。
【点睛】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8.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如图为“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部分图示。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调焦成功,可随意移动显微镜位置继续观察
B. 粗准焦螺旋①可以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C. 将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发现视野变暗
D. 想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④,马上转动物镜转换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粗准焦螺旋,②是高倍物镜,③是低倍物镜。
【详解】A.观察时,不要随意移动显微镜的位置,因为移动显微镜位置会造成反光镜反射光线角度改变,而使视野变黑,需要重新对光,B错误。
B.①是粗准焦螺旋,其作用是大幅度升降镜筒,起到调节焦距的作用,它不能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B错误。
C.②是高倍物镜,③是低倍物镜,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发现视野变暗,C正确。
D.想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④,应该先向右下方移动装片,使④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D错误。
故选C。
9. 杜鹃鸟是一种只产卵不孵卵的特殊鸟类,杜鹃花(俗名映山红)则是一种绿色开花植物。下列关于杜鹃与杜鹃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杜鹃花的花、果实、种子属于营养器官
B. 杜鹃鸟有保护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C. 杜鹃鸟和杜鹃花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D. 杜鹃鸟和杜鹃花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2)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
【详解】A.被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属生殖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A错误。
B.杜鹃鸟属于动物,动物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没有保护组织,B错误。
C.杜鹃属于动物,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杜鹃花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没有系统,C错误。
D.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杜鹃鸟和杜鹃花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D正确。
故选D。
10. 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
A. 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 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C. 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 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由图及题意知道,甲中液体的沸点如果低于乙中液体的沸点,则乙中液体不能达到沸点,也不能继续吸热,即乙中液体不能沸腾;甲中液体如果与乙中液体种类相同,乙中液体只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不能沸腾;所以只有甲中液体的沸点高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才能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才能沸腾,故只有D正确。
故选D。
11. 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泡方便面时碗的上方“热气腾腾”,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 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C. 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里走出,镜片变的模糊不清,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泡方便面时碗的上方“热气腾腾”,这些“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里走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使镜片变的模糊不清,故C正确;
D.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因为樟脑丸升华为气体,故D错误。
故选C。
12. 小明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测量牛奶的密度,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此时应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B. 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测量结果会偏小
C. 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发生偏差的原因是牛奶质量的测量值偏小
D. 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乙→丙→甲
【答案】D
【解析】
【详解】A.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左,表示右侧偏高,应向右移动平衡螺母,故A错误;
B.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当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时,有残留,在质量一定时,测得的体积偏小,由得,测量结果会偏大,故B错误;
C.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甲、乙的质量差是烧杯中牛奶的质量,质量的测量是准确的,当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时,有残留,体积的测量值偏小,故C错误;
D.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乙→丙→甲,最后测量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不用考虑残留的问题,故D正确。
故选D。
13. 量筒内现有10mL水,小乐把水倒出一部分后读得量筒内剩余6mL水。但实际上倒出的水的体积小于4mL,由此可知小乐在读得量筒内剩余6mL水时,眼睛可能是(  )
A. 俯视凹形液面最低处
B. 仰视凹形液面最低处
C. 平视凹形液面最低处
D. 平视液面边缘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量筒内现有10mL水,小乐把水倒出一部分后读得量筒内剩余6mL水。但实际上倒出的水的体积小于4mL,说明剩余的大于6毫升,由此可知小乐在读得量筒内剩余6mL水时,眼睛可能是仰视凹形液面最低处。故选B。
14. 小丽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她得到的是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做了一个记号A,然后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做好记号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是40cm。然后她用此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B点10cm,则这杯水的温度是(  )
A. 75℃ B. 55℃ C. 35℃ D. 25℃
【答案】A
【解析】
【详解】物温度为0℃,液柱的长度为A,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是100℃,液柱的长度为B,AB间的距离是40cm,则1cm液柱表示的温度为
此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B点10cm,即液柱长度为A点以上30cm,则水的温度为
30cm×2.5℃/cm=75℃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图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A. 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 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 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 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答案】C
【解析】
【详解】ABC.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在甲试管中遇冷液化,放出热量;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甲试管中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将烧瓶中开水倒入乙试管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的温度并与t比较,t高于乙中的水温,则说明水蒸气液化放热,故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因为不能保证杯中开水与烧瓶中开水温度相同,故此方法不妥,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卷Ⅱ
二、填空题(本题有10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 测量时需要读数,请在下列空格内写出测量数值。
(1)如图1所示,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2)如图2所示,温度计读数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3.80 ②. -12
【解析】
【详解】(1)[1]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示数9.8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9.80cm-6.00cm=3.80cm
(2)[2]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向下示数增大,此时为零下,此时的温度为-12℃。
17. 世界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___________。
①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
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答案】 ①. 环太平洋 ②. ①②
【解析】
【详解】世界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发生地震时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①正确;应及时快速地离开教室,跑到室外空旷的地方,②正确;在离开时,不要慌乱以致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如:为了迅速离开从高处跳楼逃生,更不要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以免扎伤,③④错误。
18. 太空番茄新品种“绿钻石”,其种子在太空特殊的环境中,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回到地球后精心培育,果味酸甜浓郁,营养价值极高,成熟后穿的还是“绿衣裳”。“绿钻石”属于___________植物,“绿钻石”果实中酸甜浓郁的细胞液,储存在___________中。
【答案】 ①. 被子 ②. 液泡
【解析】
【分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不同的结构功能不同。
【详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着,裸露,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太空番茄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所以果实中酸甜浓郁的汁液,储存在细胞结构的液泡中。
19.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山顶D位于山顶C的_______方向。
(2)地形部位名称是:E________。
【答案】(1)东北 (2)鞍部
【解析】
【分析】本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涉及地图中方向的和等高线地形图中山地地形的判断,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对地图的运用能力。
【小问1详解】
图中可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可以看出,山顶D是位于山顶C的东北方向。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E是位于两座山之间的过渡地带,是鞍部地形。
【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20. 如图所示,一个矿泉水瓶里有不多的水,乌鸦喝不到水,聪明的乌鸦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水面上升了,乌鸦喝到了水。若矿泉水瓶的容积为450mL,内有0.2kg的水,乌鸦投入其中的石块的体积是_________,石块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石块密度为2.6×103kg/m3)
【答案】 ①. 250cm3 ②. 0.65kg
【解析】
【详解】[1][2]水的体积为
石块的体积为
V石=V瓶-V水=450×10-6m3-2×10-4m3=2.5×10-4m3=250cm3
瓶内石块的总质量为
m石=ρ石V石=2.6×103kg/m3×2.5×10-4m3=0.65kg
21. 皮肤是人体重要的防卫屏障,也是人体最大的___________。皮肤结构中表皮是上皮组织,它的形成是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①. 器官 ②. 细胞分化
【解析】
【分析】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具有保护作用。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外界各种刺激。
【详解】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占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平方米;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部分,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真皮由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构成。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是人体重要的防卫屏障,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2. 小组同学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小明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丙可知:冰是_________(晶体/非晶体),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
(2)小明实验后,小华重新加冰、温水,也做了该实验,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丁所示,丙、丁图象的差异是因为小华在实验中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答案】 ①. 晶体 ②. 有熔点,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 ③. 加入冰的质量较大
【解析】
【详解】(1)[1][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由图丙可知,冰有熔点,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2)[3]加冰、温水探究冰的熔化,丁图像表示在实验中冰熔化之前所需的时间长,可能是因为加入冰的质量较大。
23. 小莉在做“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中。请你分析并回答:
(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________。(用数字表示)
(2)小莉先用4×物镜找到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清晰的物像,之后转动物镜转换器,用10×物镜观察,发现视野中无光斑。此时小莉应该______(填字母编号)。
A.调节反光镜 B.继续转动物镜转换器 C.移动载玻片D.转动遮光器调整光圈大小
【答案】 ①. ②③①⑤④ ②. B
【解析】
【分析】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避免有污点影响观察效果。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为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状态。
刮: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消毒牙签从口腔内侧壁处轻轻的刮几下,牙签上就附着了一些碎屑。目的是防止食物残渣,影响观察效果。
涂: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均匀的涂抹几下。为的是细胞不重叠,影响观察。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气泡,影响观察。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图中①涂、②滴、③刮、④染、⑤盖。
【详解】(1)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顺序是:擦→滴(生理盐水)→(漱)刮→涂→盖→染(碘液+吸水纸)。图中①是涂、②是滴、③是刮、④是染、⑤是盖,所以制作临时装片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③①⑤④。
(2)小莉在低倍物镜下已经看到物像,说明对光已经成功,如果转动物镜转换器,发现视野中无光斑,可能是转换器转动不到位,物镜没有正对通光孔而造成的,因此需要继续转动物镜转换器,使物镜正对通光孔。
故选B。
24.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各滴上1滴酒精,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右边的玻璃片。
(1)由图可知,该同学在研究___________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在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时,他在2块玻璃上各滴加1滴酒精,并使酒精面积大致相同,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温度 ②. 见解析
【解析】
【详解】(1)[1]图中水的蒸发面积是相同的,水上方空气流速也是相同的,一个用酒精灯加热,一个不加热,因此,该同学研究的是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
(2)[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保持两滴水的大小、温度和表面积相同,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对其中一滴水吹风,观察蒸发情况。
25. 一容器装满水后,容器和水的总质量为M;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的小金属块A后再加满水,总质量为M1;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的小金属块A和一质量也为m的小金属块B后再加满水,总质量为M2;则金属块A和金属块B的密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题目中所给出的符号表示)
【答案】
【解析】
【详解】假设A密度,体积;B的密度,体积,杯子体积,杯子的质量为;根据可得
装满水后容器和水总质量为M则
对于放进A的情况


----①
对于放进AB的情况

------②
由①②可得
根据可得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26. 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常用工具是显微镜,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显微镜。小磊借助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来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试回答下列问题:
(1)小磊在对光时,应选用___________物镜(填序号),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少的细胞,应该选用正确的组合为___________。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2)小磊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___________。
(3)甲、乙两图为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A为主要观察对象,如要由视野甲变为视野乙,小磊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
a。转动粗准焦螺旋 b。转动细准焦螺旋 c。调节光圈
d。转动物镜转换器 e。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f。向右上方移动玻片
A.deca B.edca C.fdcb D.edcb
(4)小磊在视野乙中观察到细胞A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细胞A中细胞质实际流动方向为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③ ②. B ③. 物镜 ④. D ⑤. 顺时针
【解析】
【分析】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放大倍数低的长,放大倍数高的短。物镜上有螺纹,安装在转换器上,放大倍数低的短,放大倍数高的长。因此题图中:①是低倍目镜、②是高倍目镜,③是低倍物镜、④是高倍物镜,⑤是低倍物镜与玻片的距离,⑥是高倍物镜与玻片的距离。甲是低倍视野,乙是高倍视野。
【详解】(1)显微镜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使③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的中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之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最少;观察同一玻片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远,看到的视野范围大、视野亮,细胞小、细胞数量多;高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近,看到的视野范围小、视野暗,细胞大、细胞数量少。所以,小磊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少的细胞,应该选用正确的组合为②④⑥。
故选B。
(2)小磊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物镜,以免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镜头。
(3)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的步骤:移动玻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转动遮光器和反光镜(调节视野亮度)→调节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图中细胞A的物像在视野偏左下方,向左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所以,如要由视野甲(低倍视野)变为视野乙(高倍视野),小磊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e向左下方移动玻片→d转动转换器→c调节光圈→b转动细准焦螺旋。
故选D。
(4)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流动方向是顺时针转动,旋转180度后还是顺时针方向。
27. 为了研究管道中水流动快慢与管道倾角的关系,某科学兴趣小组按如图进行实验。
①将软管A端与水龙头连接,在软管B端与管道接触处放置泡沫粒,调节管道倾角为10°。调节水龙头使水流速最大时,让水流冲击B端泡沫粒,记录泡沫粒经过长度为60厘米管道到达水槽所用的时间。重复3次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②改变管道倾角,使其分别为20°、30°,重复步骤①。
③记录数据如下表。
组别 管道倾角 流经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1 10° 4.0 4.1 3.9 4.0
2 20° 2.5 2.4 2.4 2.43
3 30° 1.3 1.4 1.4 1.37
(1)该实验是通过___________来比较水流的快慢;
(2)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3)实验中,下列需要控制不变的量是___________。
A.管道的材料  B.管道的倾斜角度  C.软管口的出水速度  D.水在管道中的流经距离
(4)据研究发现,水流速度越大,对土壤的侵蚀力度就越大。请结合实验数据判断下列图中哪个地区土壤侵蚀最严重。___________
【答案】 ①. 泡沫粒经过长度为60厘米管道到达水槽的时间(流经时间) ②. 管道倾角在10~30°范围内,水流动快慢随管道倾角的增大而加快 ③. CD ④. A
【解析】
【详解】(1)[1]实验中运用转换法通过测量泡沫粒经过长度为60厘米管道到达水槽的时间,来比较水流的快慢。
(2)[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管道倾角在10~30°范围内,水流动快慢随管道倾角的增大而加快。
(3)[3]A.管道的材料不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不需要控制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只有管道的长度会影响实验的时间,因此管道的倾斜角度不需要控制,故B不符合题意;
C.软管口的出水速度会影响水在管道流经的时间,因此需要控制相同,故C符合题意;
D.水在管道中的流经距离会影响水在管道流经的时间,因此需要控制相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CD。
(4)[4]根据题意水流动快慢随管道倾角的增大而加快,当降水量相同时,水平倾角越大,则水流速度越快,对土壤的侵蚀力度就越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8. 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零刻度处,发现横梁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___________(填“左”或“右”)调。
(2)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31.8g,空烧杯的质量是90g。
(3)如图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壁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如图丙所示,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g。
(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如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___________
(5)若小明在第(4)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此错误操作将导致所测密度偏___________。
【答案】 ①. 左 ②. 161.6 ③. 2.6g/cm3 ④. 大
【解析】
【详解】(1)[1]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右,表示左侧偏高,应将平衡螺母往左调。
(3)[2]由图丙可知,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
m总=100g+50g+10g+1.6g=161.6g
(4)[3]水面上升至记号M,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则后加入水的质量为
m水=142g-(161.6-31.8g)=12.2g
水的体积等于鹅卵石的体积为
鹅卵石的密度
(5)[4]在第(4)步骤测量过程中,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测得测出杯和水总质量偏小,则由此算出的鹅卵石的体积偏小,由得,所测密度偏大。
29. 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做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___________、初温都相同的①②两种液体,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见下表。
加热时间(分) 0 2 4 6 8 10
温度(℃) ① 20 25 30 35 40 45
② 20 30 40 50 60 70
(1)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___________、初温都相同的两种液体;
(2)除了天平,该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
(3)分析表格中实验数据,___________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4)若要选择一种液体作为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液体___________。
【答案】 ①. 质量 ②. 秒表 ③. ① ④. ①
【解析】
【详解】(1)[1]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两个相同的烧杯装有质量和初温相同的两种液体。
(2)[2]本实验还需要测量时间的工具,即秒表。
(3)[3]由表中数据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同的热量,①液体升高的温度较小,吸热能力强。
(4)[4]因①液体的吸热能力强,即比热容大,根据Q=cmΔt,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多,故若要选择一种液体作为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①液体。
30. 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C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方案二:在两个温度不同的相同密闭容器中各放入一只健壮的蟑螂(如图乙),利用传感器测定30分钟内的相关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该实验通过___________判断呼吸作用的快慢,这里用到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变量控制有什么优点?___________(例举一点)
(3)根据方案一所得数据(如图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图丁中画出了甲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大致变化趋势,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_。
(4)由实验可得,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有影响,且___________(选填“10”或“30”)°C时呼吸更快。
【答案】 ①. 容器内氧气含量降低的快慢 ②. 转换法 ③. 排除不同蟑螂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④. a ⑤. 30
【解析】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此题变量是温度的不同。
【详解】(1)蟑螂的呼吸作用是吸入空气中的氧,分解有机物,并呼出二氧化碳,公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所以可以通过测定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来反映蟑螂呼吸作用的快慢。转换法是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此实验用到的科学方法是转换法。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变量控制的优点是:使用了同一只蟑螂,避免了不同只蟑螂在体质上的差异;使用同一装置也避免了不同装置的差异的影响。
(3)根据图丙曲线可知,前10分钟温度不变时,容器内氧气含量因呼吸作用而迅速减少,10分钟后随着温度的降低,氧气的减少处于减缓状态,而根据呼吸作用的公式可知,当氧气消耗多时,会呼出较多二氧化碳,当氧气消耗少时,会呼出较少的二氧化碳,丁图中a曲线是10分钟前二氧化碳增多较快,10分钟后二氧化碳增加较缓,与氧气的变化吻合,因此可判定a曲线符合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
(4)低温抑制呼吸作用,据图丙可见:温度对蟑螂的呼吸有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其呼吸变快,且30℃时呼吸更快。
四、解答题(本题有5小题,6+8+10+6+5,共35分)
31. 现在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其中肺炎支原体、甲流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是三种易产生叠加感染的病原体。如果出现发烧持续不退或咳嗽剧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病毒属于生物,以下各项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_____。
A.病毒体积微小 B.病毒能繁殖
C.病毒有各种形状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75%的酒精是常用的医用消毒剂,消毒时酒精擦拭在手上会感觉到凉爽,因为酒精蒸发时会 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在配制酒精溶液时,将酒精和水混合,发现混合后的体积比混合前的总体积小,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 __________。
【答案】 ①. B ②. 吸热 ③. 分子间存在有空隙
【解析】
【分析】(1)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2)根据汽化吸热和分子间结构特点可知。
【详解】(1)生物的特征是;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病毒属于生物,因为它能够利用自我复制的方式来繁殖后代。
故选B。
(2)消毒时酒精擦拭在手上会感觉到凉爽,因为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蒸发,酒精蒸发时要吸热。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此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
32. 如图所示,一只烧杯盛满水时,称得其总质量为400g。放入一金属球溢出一部分水后,称得其总质量为900g。取出金属球后,称得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为200g。求:
(1)溢出水的质量?
(2)这个金属球的质量?
(3)金属球的密度?
【答案】(1)200g;(2)700g;(3)3.5g/cm3
【解析】
【详解】解:(1)金属球排开水的质量即为溢出水的质量,为
m水=m1-m3=400g-200g=200g
(2)金属球的质量为
m球=m2-m3=900g-200g=700g
(3)金属球的体积为
金属球的密度为
答:(1)溢出水的质量是200g;
(2)这个金属球的质量是700g;
(3)金属球的密度为3.5g/cm3。
33. 某校“STS”活动课前往县酒厂考察,同学们了解到:酿制白酒是把发酵后的粮食里的酒精从酒糟中蒸煮汽化出来。其装置见图,因为汽化要吸收热量,所以需要在锅灶下加热。蒸锅实际是一个汽化池,将其封闭后仅与输汽管相通,然后将“气酒”引入冷凝池后再注入储酒罐。罐里的白酒度数很高,一般不宜饮用,需要与适量水勾兑(即混合)后才能出售。有关行业规定:白酒的“度数”是指气温在20℃时,100mL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数。试回答:
(1)在标准大气压下,对汽化池加热应保持多高温度才能出好酒?_________输汽管为什么要弯弯曲曲的经过冷凝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厂生产的每瓶装“500mL,45°”的白酒,质量是多少?________是否恰好“一斤酒”(1斤=0.5千克)?___________这种酒的密度是多少?_________ (不考虑勾兑时体积的变化)
【答案】 ①. 78.5℃ ②. 扩大散热面积 ③. 455g ④. 不是 ⑤. 0.91g/cm3
【解析】
【详解】第一空.保持酒精的沸点温度,即78.5℃较好,此时酒精汽化成蒸气,而汽化池内其他液体如水等不会沸腾,故生产的酒纯度更高。
第二空.输气管弯弯曲曲地经过冷凝池是为了扩大散热面积,降低温度有益于气态酒精液化
第三空.含酒精的体积为:V酒精=45mL×5=225mL;含酒精质量为:m酒精=ρ酒精V酒精=0.8g/cm3×225mL=180g;含水的质量为:m水=ρ水V水=ρ水(V总-V酒精)=1g/cm3×(500-225)cm3=275g 总质量为:m=m水+m酒精=275g+180g=455g
第四空.m<500g,即白酒质量少于1斤,每瓶装“500mL,45°”的白酒不是恰好“一斤酒”。
第五空.这种酒的密度:ρ酒=m/V=455g/500cm3=0.91g/cm3
34. 现有一个质量为54克、体积为50厘米3的空心铝球,若在空心铝球内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为78克,已知ρ铝=2.7×103千克/米3。求:
(1)铝球空心部分体积?
(2)所注入的液体的质量?
(3)所注入的液体的密度?
【答案】(1)30cm3;(2)24g;(3)0.8g/cm3
【解析】
【详解】解:(1)铝块的体积为
铝球空心部分体积为
(2)注入液体的质量为
(3)所注入的液体的密度为
答:(1)铝球空心部分体积为30cm3;
(2)所注入的液体的质量为24g;
(3)所注入的液体的密度为0.8g/cm3。
35. 在雨天或天气寒冷的秋、冬季节里,车玻璃容易起雾,当玻璃上出现雾气时,由于视线受阻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给行车安全带来很大隐患,有经验的司机往往打开空调吹暖气除雾。请就起雾的原因和除雾的原理给出解释。
【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详解】雨天、秋、冬季节室外温度低,导致汽车玻璃温度低,车内水蒸气温度相对高,水蒸气遇冷容易液化。吹暖风,使车内玻璃温度升高,暖风加快了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所以有经验的司机往往打开空调吹暖气除雾。2023学年第一学期作业检查
七年级科学试题卷
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神奇的大自然激发了人们的灵感,为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素材。下列诗句不包含自然界生命现象的是(  )
A.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 生活处处是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A. 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200立方米
B. 班级内课桌高度约为750毫米
C. 一只成年人鞋子的长度大约是0.25米
D. 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5分米
3. 如图为含海洋动物化石的岩石,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类动物现还生存于印度洋,它的身体柔软,体外有壳。该岩石的类型和动物的种类分别是(  )
A. 岩浆岩、扁形动物 B. 沉积岩、软体动物
C. 沉积岩、腔肠动物 D. 变质岩、线形动物
4. 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 称取一定量食盐
B. 测量液体温度
C. 往试管内加粉末药品
D. 盖上盖玻片
5. 某同学对如图生物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 甲是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根、茎、叶 B. 乙是蕨类植物,叶片下表面有孢子囊
C. 丙是单细胞藻类,细胞内有叶绿体 D. 丁是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
6. 下面是三幅经纬网图,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的比例尺大
B. E点在东半球;G点在南半球
C. 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C点在D点的东南方向
D. C点的经纬度是();F点经纬度是()
7. 生物检索表常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请利用这张简单的“脊椎动物检索表”,鉴定出下列动物中属于R类动物的是( )
A. B. C. D.
8.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如图为“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部分图示。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调焦成功,可随意移动显微镜位置继续观察
B. 粗准焦螺旋①可以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C. 将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发现视野变暗
D. 想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④,马上转动物镜转换器
9. 杜鹃鸟是一种只产卵不孵卵的特殊鸟类,杜鹃花(俗名映山红)则是一种绿色开花植物。下列关于杜鹃与杜鹃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杜鹃花花、果实、种子属于营养器官
B. 杜鹃鸟有保护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C. 杜鹃鸟和杜鹃花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D. 杜鹃鸟和杜鹃花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10. 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
A. 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 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C. 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 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11. 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泡方便面时碗的上方“热气腾腾”,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 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C. 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里走出,镜片变的模糊不清,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
12. 小明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测量牛奶的密度,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此时应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B. 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测量结果会偏小
C. 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发生偏差的原因是牛奶质量的测量值偏小
D. 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乙→丙→甲
13. 量筒内现有10mL水,小乐把水倒出一部分后读得量筒内剩余6mL水。但实际上倒出的水的体积小于4mL,由此可知小乐在读得量筒内剩余6mL水时,眼睛可能是(  )
A. 俯视凹形液面最低处
B. 仰视凹形液面最低处
C. 平视凹形液面最低处
D. 平视液面边缘处
14. 小丽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她得到的是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做了一个记号A,然后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做好记号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是40cm。然后她用此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B点10cm,则这杯水的温度是(  )
A. 75℃ B. 55℃ C. 35℃ D. 25℃
15. 图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A. 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 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 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 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卷Ⅱ
二、填空题(本题有10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 测量时需要读数,请在下列空格内写出测量数值。
(1)如图1所示,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2)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_____℃。
17. 世界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___________。
①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
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18. 太空番茄新品种“绿钻石”,其种子在太空特殊的环境中,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回到地球后精心培育,果味酸甜浓郁,营养价值极高,成熟后穿的还是“绿衣裳”。“绿钻石”属于___________植物,“绿钻石”果实中酸甜浓郁的细胞液,储存在___________中。
19.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山顶D位于山顶C的_______方向。
(2)地形部位名称是:E________。
20. 如图所示,一个矿泉水瓶里有不多的水,乌鸦喝不到水,聪明的乌鸦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水面上升了,乌鸦喝到了水。若矿泉水瓶的容积为450mL,内有0.2kg的水,乌鸦投入其中的石块的体积是_________,石块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石块密度为2.6×103kg/m3)
21. 皮肤是人体重要防卫屏障,也是人体最大的___________。皮肤结构中表皮是上皮组织,它的形成是___________的结果。
22. 小组同学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小明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丙可知:冰是_________(晶体/非晶体),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
(2)小明实验后,小华重新加冰、温水,也做了该实验,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丁所示,丙、丁图象的差异是因为小华在实验中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23. 小莉在做“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中。请你分析并回答:
(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________。(用数字表示)
(2)小莉先用4×物镜找到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清晰的物像,之后转动物镜转换器,用10×物镜观察,发现视野中无光斑。此时小莉应该______(填字母编号)。
A.调节反光镜 B.继续转动物镜转换器 C.移动载玻片D.转动遮光器调整光圈大小
24.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各滴上1滴酒精,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右边的玻璃片。
(1)由图可知,该同学在研究___________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在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时,他在2块玻璃上各滴加1滴酒精,并使酒精面积大致相同,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
25. 一容器装满水后,容器和水的总质量为M;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的小金属块A后再加满水,总质量为M1;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的小金属块A和一质量也为m的小金属块B后再加满水,总质量为M2;则金属块A和金属块B的密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题目中所给出的符号表示)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26. 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常用工具是显微镜,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显微镜。小磊借助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来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试回答下列问题:
(1)小磊在对光时,应选用___________物镜(填序号),想要在视野中观察到最少的细胞,应该选用正确的组合为___________。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2)小磊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要注视___________。
(3)甲、乙两图为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A为主要观察对象,如要由视野甲变为视野乙,小磊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
a。转动粗准焦螺旋 b。转动细准焦螺旋 c。调节光圈
d。转动物镜转换器 e。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f。向右上方移动玻片
A.deca B.edca C.fdcb D.edcb
(4)小磊在视野乙中观察到细胞A的细胞质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细胞A中细胞质实际流动方向为___________。
27. 为了研究管道中水流动快慢与管道倾角的关系,某科学兴趣小组按如图进行实验。
①将软管A端与水龙头连接,在软管B端与管道接触处放置泡沫粒,调节管道倾角为10°。调节水龙头使水流速最大时,让水流冲击B端泡沫粒,记录泡沫粒经过长度为60厘米管道到达水槽所用的时间。重复3次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②改变管道倾角,使其分别为20°、30°,重复步骤①。
③记录数据如下表。
组别 管道倾角 流经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1 10° 4.0 4.1 3.9 4.0
2 20° 2.5 2.4 2.4 2.43
3 30° 1.3 1.4 1.4 1.37
(1)该实验是通过___________来比较水流的快慢;
(2)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3)实验中,下列需要控制不变的量是___________。
A.管道的材料  B.管道的倾斜角度  C.软管口的出水速度  D.水在管道中的流经距离
(4)据研究发现,水流速度越大,对土壤的侵蚀力度就越大。请结合实验数据判断下列图中哪个地区土壤侵蚀最严重。___________
28. 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零刻度处,发现横梁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___________(填“左”或“右”)调。
(2)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31.8g,空烧杯的质量是90g。
(3)如图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壁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如图丙所示,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g。
(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如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___________
(5)若小明在第(4)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此错误操作将导致所测密度偏___________。
29. 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做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___________、初温都相同的①②两种液体,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见下表。
加热时间(分) 0 2 4 6 8 10
温度(℃) ① 20 25 30 35 40 45
② 20 30 40 50 60 70
(1)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___________、初温都相同的两种液体;
(2)除了天平,该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
(3)分析表格中实验数据,___________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4)若要选择一种液体作为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液体___________。
30. 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C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方案二:在两个温度不同的相同密闭容器中各放入一只健壮的蟑螂(如图乙),利用传感器测定30分钟内的相关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该实验通过___________判断呼吸作用的快慢,这里用到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
(2)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的变量控制有什么优点?___________(例举一点)
(3)根据方案一所得数据(如图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图丁中画出了甲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大致变化趋势,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_。
(4)由实验可得,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有影响,且___________(选填“10”或“30”)°C时呼吸更快。
四、解答题(本题有5小题,6+8+10+6+5,共35分)
31. 现在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其中肺炎支原体、甲流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是三种易产生叠加感染的病原体。如果出现发烧持续不退或咳嗽剧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病毒属于生物,以下各项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_____。
A.病毒体积微小 B.病毒能繁殖
C.病毒有各种形状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75%的酒精是常用的医用消毒剂,消毒时酒精擦拭在手上会感觉到凉爽,因为酒精蒸发时会 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在配制酒精溶液时,将酒精和水混合,发现混合后的体积比混合前的总体积小,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 __________。
32. 如图所示,一只烧杯盛满水时,称得其总质量为400g。放入一金属球溢出一部分水后,称得其总质量为900g。取出金属球后,称得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为200g。求:
(1)溢出水的质量?
(2)这个金属球的质量?
(3)金属球密度?
33. 某校“STS”活动课前往县酒厂考察,同学们了解到:酿制白酒是把发酵后的粮食里的酒精从酒糟中蒸煮汽化出来。其装置见图,因为汽化要吸收热量,所以需要在锅灶下加热。蒸锅实际是一个汽化池,将其封闭后仅与输汽管相通,然后将“气酒”引入冷凝池后再注入储酒罐。罐里的白酒度数很高,一般不宜饮用,需要与适量水勾兑(即混合)后才能出售。有关行业规定:白酒的“度数”是指气温在20℃时,100mL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数。试回答:
(1)在标准大气压下,对汽化池加热应保持多高温度才能出好酒?_________输汽管为什么要弯弯曲曲的经过冷凝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厂生产的每瓶装“500mL,45°”的白酒,质量是多少?________是否恰好“一斤酒”(1斤=0.5千克)?___________这种酒的密度是多少?_________ (不考虑勾兑时体积的变化)
34. 现有一个质量为54克、体积为50厘米3的空心铝球,若在空心铝球内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为78克,已知ρ铝=2.7×103千克/米3。求:
(1)铝球空心部分体积?
(2)所注入的液体的质量?
(3)所注入的液体的密度?
35. 在雨天或天气寒冷的秋、冬季节里,车玻璃容易起雾,当玻璃上出现雾气时,由于视线受阻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给行车安全带来很大隐患,有经验的司机往往打开空调吹暖气除雾。请就起雾的原因和除雾的原理给出解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