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人物介绍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唐四杰人物介绍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文学常识“初唐四杰”介绍
主讲人:XXX
时间:2024.XX.
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中华传统文化
四杰的基本信息

四杰的作品风格
四杰的人物介绍

四杰的作品赏析


目录
四杰的基本信息
旧唐书·杨炯传 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活动于唐朝高宗、武后时期。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勇于改革齐梁浮艳的诗风。
第一部分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初唐四杰的基本信息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初唐四杰的基本信息

四杰的名次历来有多种排序,宋之问在《祭杜学士审言文》中第一次提出“复有王杨卢骆”,《旧唐书·杨炯传》也采用这个排序,但是杨炯本人对这个名次不同意,表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与四杰同时代的张说在《赠太尉裴公神道碑》中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
此外,《旧唐书·裴行俭》也有“杨王卢骆”的排序,吏部侍郎李敬玄盛赞四人,但裴行俭见面后,便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沉嘿,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
四人中王勃被有些人认为是成就最高的,例如明代陆时雍的《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王杨卢骆
王杨卢骆
王勃高华
旧唐书·杨炯传 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活动于唐朝高宗、武后时期。
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勇于改革齐梁浮艳的诗风。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初唐四杰的基本信息

初唐四杰的贡献意义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四杰的作品风格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第二部分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
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初唐四杰的作品风格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初唐四杰的作品风格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
他们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滕王阁序》;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七言)。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初唐四杰的作品风格

作品题材与内容
为五言奠基础,使七言成熟
四杰的人物介绍
四杰的名次历来有多种排序,宋之问在《祭杜学士审言文》中第一次提出“复有王杨卢骆”,《旧唐书·杨炯传》也采用这个排序,但是杨炯本人对这个名次不同意,表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第三部分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反对绮靡文风,提倡表现浓郁的情感与壮大的气势。
主要作品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乾元殿颂》《王子安集》等
文以《滕王阁序》最著名。原集已佚,有辑本《王子安集》。
初唐四杰的人物介绍

王勃
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初唐四杰的人物介绍

思想成就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诗歌成就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
初唐四杰之王勃
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初唐四杰的人物介绍

词赋成就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文学主张
王勃的文学主张表现为“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 “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则呈现出“高情壮思”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及其“感序缘情,登离寄赏”的表现方式。
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
唐朝大臣、文学家,常山郡公杨初曾孙,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歌。
现存诗30余首,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
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主要作品:《从军行》《战城南》
初唐四杰的人物介绍



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初唐四杰的人物介绍

杨炯虽出身寒门,但才华横溢,性气豪纵,怀才不遇而轻视权贵。因此,他与上官仪为首的宫体诗派有着分明的界线,歌咏的是自我遭际与心声,抒发的是自己真情的自我流露,与之歌咏大唐气象大异其趣,形成鲜明对照,他冲破了上官体流风,开拓了新的诗风。
杨炯现存赋八篇,其中《老人星赋》、《庭菊赋》和《孟兰盆赋》三篇都是歌功颂德的作品。除了三篇颂德之赋之外,杨炯亦有几篇借物明志之赋,大概都写于出仕之前。由于长期“待制弘文馆”,入仕无门,其内心自然会萌发出一种怀才不遇的郁愤与受到冷落之后的哀怨,于是借物抒怀,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杨炯现存骈文类46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为死人所写;包括神道碑、墓志、行状和祭文。此类文章数量最多,共27篇,其中绝大多数均是受人所请,为死者立传。第二类是为寺庙所撰写的碑铭,共4篇。第三类是表、议、诗序,共14篇,其中序言11篇,表、辩、议各1篇。
初唐四杰之杨炯
字升之,号幽忧子
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朝诗人。
出身范阳卢氏北祖。
博学能文,起家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迁益州新都县尉。
离职后逗留蜀中,放旷诗酒。后因身染风疾,痛苦不堪,自沉颍水而死。
工诗歌骈文,诗以歌行体为最佳。著有《卢照邻集》《幽忧子》。
初唐四杰的人物介绍

卢照邻
使卢照邻名传不朽的是他的歌行,所存五篇歌行几乎都是可以吟唱的佳篇,其中《长安古意》不仅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卢照邻的主要影响
卢照邻的骈文与诗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吸收“徐庾体”的重抒情部分,又摆脱徐庾大部分骈文形式凝固、文气堵束缚,形成了其骈文的主要特点塞、典事繁复和辞藻华丽的。在相对平静、气势昂扬的时代环境下,将个人怀才不遇的牢骚心态和自傲独立、坚贞自守的高傲情怀,以及遭受的沉疴痼疾之痛,淋漓尽致、清新自然地倾泻在其骈文中。
初唐四杰的人物介绍

骈文的影响
卢照邻工诗,现存诗作中,以“染疾”为界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诗人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作品格调相对高昂,感情奔放;
从卢照邻前期创作的诗歌内容角度看,其多种题材的诗歌感情基调均激昂慷慨。
从卢照邻前期诗歌所选择的体式及运用的语言等形式角度看,也体现了其前期高昂、奔放的诗风。前期诗歌多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卢照邻集》中现存诗作98首,以五言律诗数量为最,共有29题31首,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前期创作的。
初唐四杰的人物介绍

前期的诗作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唐朝大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
骆宾王诗歌辞采华赡,格律谨严。
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
短篇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有《骆宾王文集》传世
初唐四杰的人物介绍

骆宾王
初唐四杰的人物介绍

骆宾王的主要影响
在初唐四杰中,骆宾王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代表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从齐梁文学走向盛唐文学的发展脉络中,骆宾王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人物。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一生著作颇丰,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有唐一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
诗歌创作
骆宾王的骈文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顺时而行”的人生观念、高尚正直的人格信仰、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仕途不顺的幽怨之情,呈现出激越昂扬的思想内容与浓郁壮大的艺术风格。
骆宾王的骈文铿锵有力,意象大气昂扬、壮大刚健,坦易自然又“音情顿挫”,有着一股催人奋发、激人前进、积极向上的力量,也有着昂扬激越的情感基调。
初唐四杰的人物介绍

骈文创造
四杰的作品赏析
对于“四杰”的历史贡献,杜甫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四杰”的诗歌可谓以书生意气来激扬文字,充溢着疏朗奋发的骨鲠之气,真正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了,昭示着唐诗时代的来临。
第四部分
旧唐书·杨炯传 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活动于唐朝高宗、武后时期。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勇于改革齐梁浮艳的诗风。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初唐四杰的作品赏析

滕王阁
王勃的诗作
初唐四杰的作品赏析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咏风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的诗作
初唐四杰杨炯的诗作
初唐四杰的作品赏析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战城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三秋违北地,万里向南翔。
河洲花稍白,关塞叶初黄。
避缴风霜劲,怀书道路长。
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
横天无有阵,度海不成行。
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
卢照邻的诗作

同临津纪明府孤雁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战城南
骆宾王的诗作

眷然怀楚奏,怅矣背秦关。
涸鳞惊照辙,坠羽怯虚弯。
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
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
途中有怀
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
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
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
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夏日游目聊作




文学常识“初唐四杰”介绍
主讲人:XXX
时间:2024.XX.
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中华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