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1《赤壁赋》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赤壁赋》
教学目标 积累闻言词汇,掌握相关文言句式。 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及原因。 感悟作者旷达的精神和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及原因。 2、感悟作者旷达的精神和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内容 备注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2、听录音朗读,听准字音,听出节凑。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属(zhǔ)客 窈窕(yǎotiǎo) 少(shǎo)焉 斗(dǒu)牛 冯(píng)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 溯(sù)流光 幽壑(hè) 嫠(lí)妇 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扁(piān)舟 匏(páo)樽 蜉蝣(fúyóu) 无尽藏(zàng)也 洗盏更(gēng)酌 肴核(yáohé) 杯盘狼籍(jí) 相与枕藉(jiè) 3、关于“赋”的介绍 “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骈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 4、朗读课文。 思考:文章哪些段落叙事写景,哪些段落议论抒情? 1、2段叙事写景,3、4段议论抒情
三、重点赏析 赏析第1段 (一)小组讨论,解决字词、翻译 1、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2、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二)文本分析 1、分别找出第1 段中写景、叙事的句子。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叙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第1段中,你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是哪个?说说理由。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好风好水,好酒好诗,把酒临风,对江而歌,畅游赤壁,令人有不枉此生之感。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明月有意,游人有情,可谓情景交融。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毫无目的,让小船随水飘荡,闲适之情顿生,机心全无。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横”和“接”,让人眼前浮现一幅雾气苍茫、水天一色的朦胧画面,恍如仙境。 3、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写的这个画面。 壬戌秋初七月十六那个凉爽的夜晚,苏轼与朋友荡桨赤壁江面。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东坡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吟唱起《诗经·陈风》中那首优美而高雅的《月出》诗:月亮出来明皎皎呀,佳人容颜多俊俏呀!身材苗条惹人爱呀,相思缠心好烦恼呀!吟罢,东坡笑了,客人也笑了。似乎受到感召,一会儿,月亮从东山顶端露出脸庞,徘徊在斗牛二星之间。一时间,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光辉应。苏子与客驾一叶扁舟,飘浮在辽阔苍茫的大江之上,仿佛腾云驾雾,在空中迎风翱翔,却不知飞往何处,又仿佛离开了凡俗的尘世,进入了云雾缭绕的仙境…… 4、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此时作者的内心感受,你会选哪个字?(乐) 5、诵读第1段,感受苏轼带给我们的这种美妙情景。 四、深入探究 赏析第2、3段 解决字词、翻译,落实文言词语、句式。 1、通假字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同“缭”,连接,盘绕 2、特殊句式 (1)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2)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3、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加以分析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动用法)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3)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名词作动词) (二)文本分析 1、作者在第1段中,内心的感受是“乐”的,接下来是不是将这种快乐推向顶峰呢?(不是) 补问:情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转向悲)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作者的情绪转向了“悲”的呢? “苏子愀然”(愀然:脸色改变的样子) 3、作者因何而悲? (1)为“美人” 补问:为什么“望美人兮天一方”让作者“愀然”呢? 屈原《离骚》中说:“恐美人之迟暮”,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圣君贤臣。 此时,苏轼处境如何呢?(补充写作背景)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80),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李定等新进官僚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从胡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五个月的牢狱煎熬,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离开安置住所,这实际是一种政治隔离或“软禁”。 (2)为客人的“箫声”而悲 补问:文中在怎样描述“箫声”的?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客人“悲”又从何而来呢? (1)“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对比。 (2)生命的短暂。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宇宙、江水无穷而人生短暂。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渴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5、诵读第2、3段。 赏析第4、5段 讨论字词、句式、翻译 (二)文本分析 1、第4、5段情感有何变化? “客喜而笑”由悲转喜 2、既然上文中客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喜而笑”呢? 苏子的一番劝说,让客人顿悟。 3、苏子是怎么劝说客人的?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川流不息,流走了岁月和英雄;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变”与“不变”: 变:天地万物都有在变化,就像月与江水一样。更何况是人呢。 不变: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人也是永恒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说的“人生代代无穷已”,人们代代相传,就是永恒的。因此,“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我们同万物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人生短暂呢?这种成熟的劝说让“客”无话可说,打心里接受了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理,最终“喜而笑”。 4、诵读第4、5段 5、学完本文,我们发现文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苏子”,一个是“客”。“苏子”是否一定是苏轼的自称呢?客又是谁呢? “子”在古文中放在姓氏的后面是对人的敬称,显然不是自称,而是一种客称。(结合课文分析) 客哀人生短暂,叹功业无成;苏子倾情自然,逍遥旷达,安于恬淡。两种人生观中,“苏子”的观点更符合苏东坡本我的精神追求。因此,“苏子”的称呼不是对自己的尊敬 ,而是对他旷达超脱、积极乐观、逍遥山水的人生态度的自得自适 。 苏轼曾对朋友说过“去岁作此文,未尝轻易示人……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苏轼自己无端遭人陷害,性命几乎不保,含冤下狱,出狱后被贬,实际是被软禁在黄州,所以他政治上仍然是极度谨慎,客的情绪就是他内心的极度苦闷的表现。 五、拓展延伸 学习了《赤壁赋》一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所以,我们从苏东坡身上学到了很多,但少不了一个词语,那就是“成熟”。 我们来欣赏一下真正成熟,真正突围的苏东坡在黄州写下的一首词。 定风波 (苏东坡贬居黄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七、 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