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 课时2 (教学设计+学案+题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致性)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 课时2 (教学设计+学案+题案)

资源简介

课时备课卡
课题名称 溶解度
日期 课时 2 课型 新授 备课教师
课标摘录及课标分解 课标摘录: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课标分解: 学生学什么: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 学到什么程度:能说出溶解度的定义及含义;能根据溶解度解决溶液的相关问题。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说出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学生怎么学:通过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体会如何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通过对实验变量的分析,总结出溶解度的定义并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根据表格数据,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查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展示溶解度曲线的信息;自学课本38页气体的溶解度,根据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并判断其影响因素;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讨论出实验方案,体会如何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并总结出溶解度的定义及其意义。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绘制溶解度曲线,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查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展示溶解度曲线的信息; 自学课本38页气体的溶解度,讨论并判断其影响因素,并用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评 价 任 务 评价任务体系
1.(对应目标1)通过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能设 计出实验方案,小组内展示并总结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意义。 (
评价任务
) (
设计方案
对比方案
得出结论
) (
自学课本
应用生活
) (
绘制曲线
找出含义
) (
解释应用雄、总结
) (
归纳总结
) (
设计实验
)
2.(对应目标2、3)能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说出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的意义;能说出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的信息。
3.(对应目标4)能说出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其影响因素,能用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溶解度 一、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气体溶解度: 影响因素:
教后评价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
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知识点一: 溶解度 评价任务一: 1、通过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实验方案,小组内展示。 2、总结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意义 评价标准: 试剂选择合适,实验设计合理 2、正确说出溶解度的定义和意义。 评价预设: 实验设计不全面,没有控制变量 2、定义描述不完整,缺少要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学习任务一:固体的溶解度 试剂:20℃水,40℃的水,氯化钠,硝酸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天平,药匙,白纸,烧杯(足量) 1、【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定量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并展示。 2、【实验方案纠错】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O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完善本小组的实验方案 4、总结: (1)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溶解度: 。 (2)固体的溶解度: 溶解度的意义: 5、自学课本资料卡片,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
知识点二: 溶解度曲线 评价任务二: 能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说出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的意义; 2、能说出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的信息。 评价标准: 1、能找出横坐标,纵坐标,并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2、能从溶解度曲线上找出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3、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的信息。 评价预设: 描叙溶解度曲线展示的信息时,不全面,缺要素等 学习任务二:溶解度曲线 1、自主完成 (1)、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根据表9-1所提供的数据,在课本的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溶解度曲线 (2)、从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2、小组交流、讨论、共享 (1)、根据课本图9-12和图9-13分析,这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归纳小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KNO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Ca(OH)2。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
评价任务: 学生限时训练1分钟,红笔改错,组内交流答案,小组长讲解,老师点拨。 跟踪练习: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2)a2℃时________和 ________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3)三种物质中,___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___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小,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知识点三: 气体的溶解度 评价任务三: 1、说出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并找出其影响因素 2、用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评价标准: 1、能说出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并找出其影响因素 2、用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评价预设: 学习任务三:气体的溶解度 1、自主阅读课本P36,找出气体的溶解度的定义。 【交流讨论】: 结合课本38页的讨论,找出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活学活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课堂小结 溶解度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意义 溶解度曲线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当堂检测 评价任务: 学生限时训练4分钟,老师公布答案学生红笔改错,组内交流完成订正。老师点拨。 1、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KNO3固体,下列图象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2、如图是KNO3、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定质量的KNO3饱和溶液由t2℃降到t1℃时,溶液的质量不变 B.P点表示t2℃时,KNO3溶液为不饱和溶液,NaCl溶液为饱和溶液 C.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NaCl的大 D.t1℃时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3、结合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升高温度可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将t2℃的饱和NH4Cl溶液降温到t1℃,溶液质量减小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1℃时,将12克甲物质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 (写出最简整数比)。
(3)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 的方法提纯甲(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4)将t2℃时等质量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说明:约10——15分钟的题量,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本题案1—5题为必做题,第6题为选做题,可根据各自课时的需要灵活选做。(其中必做题属于中低档题,比较基础,用于巩固夯实本课时所学内容;选做题是提供给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培优拔高,提高能力.)
必做题
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用冷却结晶方法提纯甲物质
C.t2℃时,将25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为75g
D.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t2℃降到t1℃,都有晶体析出
2、如图是KCl、KNO3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
B.t1℃时KNO3的溶解度是70
C.在t1℃时,100g KNO3饱和溶液和100g KCl饱和溶液,KCl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大于KNO3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
D.在t2℃时,欲使KNO3、KCl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到t℃时,析出晶体的质量KCl一定小于KNO3
3、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50g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gNaCl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4、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室温时,将盛有a、b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后,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5、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下表是碳酸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100
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
(1)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属于 物质(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
(2)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
(3)小东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若使烧杯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再加入 g碳酸钠;升温至60℃时,烧杯④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
(4)2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该物质形成的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 。
A.氢氧化钠
B.碳酸钙
C.硝酸铵
D.氯化钠
选做题
6、数据处理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过程,列表法和作图法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知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1)依据如表数据,绘制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KNO3和KC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取值范围是 ;
(3)40℃时,将140g KCl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g水后,析出KCl晶体的质量为 g;
(4)要使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方法是 ;
(5)将60℃时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质量关系为 。
A.KNO3>KCl
B.KNO3<KCl
C.KNO3=KCl
D.无法确定课题1 溶解度(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讨论出实验方案,体会如何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并总结出溶解度的定义及其意义。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绘制溶解度曲线,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查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展示溶解度曲线的信息;
自学课本38页气体的溶解度,讨论并判断其影响因素,并用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习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习任务一:固体的溶解度
试剂:20℃水,40℃的水,氯化钠,硝酸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天平,药匙,白纸,烧杯(足量)
1、【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定量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并展示。
2、【实验方案纠错】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O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完善本小组的实验方案
4、总结:
(1)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溶解度:

(2)固体的溶解度:
溶解度的意义:
5、自学课本资料卡片,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度曲线
学习任务二:溶解度曲线
1、自主完成
(1)、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根据表9-1所提供的数据,在课本的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溶解度曲线
(2)、从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2、小组交流、讨论、共享
(1)、根据课本图9-12和图9-13分析,这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归纳小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KNO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Ca(OH)2。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
跟踪练习: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2)a2℃时________和 ________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3)三种物质中,___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___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小,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气体的溶解度
学习任务三:气体的溶解度
1、自主阅读课本P36,找出气体的溶解度的定义。
【交流讨论】:
结合课本38页的讨论,找出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活学活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自我总结:(书写列框架或者讲给同桌听)
当堂检测:
1、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KNO3固体,下列图象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2、如图是KNO3、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定质量的KNO3饱和溶液由t2℃降到t1℃时,溶液的质量不变
B.P点表示t2℃时,KNO3溶液为不饱和溶液,NaCl溶液为饱和溶液
C.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NaCl的大
D.t1℃时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3、结合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升高温度可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将t2℃的饱和NH4Cl溶液降温到t1℃,溶液质量减小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1℃时,将12克甲物质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 (写出最简整数比)。
(3)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 的方法提纯甲(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4)将t2℃时等质量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