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程标准分析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是“找出”“说明”,要求学生会读图了解地理差异,并能理解地理差异所带来的意义。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选取的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经常运用到的。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只对区域地理宏观进行介绍。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本章教材从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地理差异明显。地理差异显著部分从气温、降水、地势、植被以及农业、人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总结分析我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显著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差异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
4.学习目标叙写 1.在地图上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5.评价任务设计 评价任务1: 完成“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填空——对应学习目标1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1 课件播放视频《美丽中国》学生活动1 学生观看视频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感受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环节二:展示学习目标教师活动2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活动2 学生齐读本节学习目标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环节三:地理差异显著教师活动31.课件展示自主学习任务一 2.课件展示气温、降水、地势、植被景观图,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3 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一。 2.学生结合图文材料,归纳总结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并分析原因活动意图说明: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归纳总结我国的地理差异,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结合生活中的图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环节四:“秦岭—淮河”线教师活动4 课件展示课本第2页图5.1。 课件展示课本第2页图5.1,课本第4页图5.3和图5.4,“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表格。 3.课件展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 4.课件展示课本第5页活动3 学生活动4 1.学生在图上勾画出秦岭、淮河 2.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活动表格,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4.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自然差异的因素。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自由发言,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8.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图中山脉与河流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3~5题。 1. 图中山脉名称是 A.南岭 B.秦岭 C.大兴安岭 D.横断山脉 2. 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能为 A.890㎜ B.680㎜ C.420㎜ D.260㎜ 3.下列有关甲地人类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以米饭为主食 B.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C.滑冰是人们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 D.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方式 【答案解析】 1.B 分析:读图可知,该山脉与淮河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即秦岭-淮河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2.A 分析:乙地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年降水量高于800毫米,故答案选A。 3.C 分析:甲地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故A错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低于0℃,冬季寒冷,传统民居墙厚窗小,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屋顶坡度较小,以陆路运输为主,因此BD错误。
9.教学反思与改进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程标准分析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选取的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经常运用到的。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只对区域地理宏观进行介绍。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本章教材从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地理差异明显。地理差异显著部分从气温、降水、地势、植被以及农业、人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总结分析我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显著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差异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
4.学习目标叙写 1.依据地图和资料,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主要地理差异。
5.评价任务设计 评价任务1: 在图中指出四大地理区域,说出分界线及划分依据——对应学习目标1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温故知新教师活动1 设问: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哪些区域的分界线?学生活动1 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回答问题。活动意图说明:回顾已学重点知识,让学生知道我国可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区域。环节二:区域的划分教师活动2 设问:气候区、干湿地区、温度带分别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追问:除这些类型的区域,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的区域?划分依据是什么? 讲述过渡: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我国可以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区域。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活动2 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区域。环节三: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师活动3 1.课件展示地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指出四大地理区域,并说出划分依据 2.课件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地势图对比,读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 3.师生共同绘制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简图 学生活动3 1.学生阅读地图,上台指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位置和名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指图分析划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 3学生绘制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简图活动意图说明 将以往知识与四大地理区域融合,新旧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各个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环节四:比较四大地理区域教师活动4 课件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中国地形图、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的温度带分布图、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 课件展示表格。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形区气候类型温度带干湿区
学生活动4 学生阅读对比地图,回答四大地理区域所处的气候类型、温度带、干湿区、地形。 学生归纳完成表格内容。活动意图说明 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对比分析四大地理区域主要差异,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7.板书设计
8.作业设计 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语句描述的景观与四大地理区域配对。(填甲、乙、丙、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是 地区,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描述的是 地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 地区, “茫茫高原,天极寥远,皑皑雪山,冰清玉洁”描述的是 地区。 2.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与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配对。(填序号) 确定界线A的主导因素是 , ①气温 确定界线B的主导因素是 , ②降水 确定界线C的主导因素是 。 ③地形 【答案解析】 1.甲,乙,丁,丙 分析:(1)“大漠”反映出当地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甲地是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全年降水稀少。 (2)“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反映出当地春季易发生旱灾,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乙是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的“梅雨”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南方地区,丁是南方地区。 (1)“茫茫高原,天极寥远,皑皑雪山,冰清玉洁”描述的是青藏高原高寒的自然特征,青藏高原位于青藏地区,丙是青藏地区。 2.①,③,①② 分析:(1) 界线A是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接近,确定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2) 界线B是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接近,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3) 界线C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一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接近,确定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即气候。
9.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