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表格版)第 1 课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表格版)第 1 课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信息
课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时 第 1 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高二年级
课程分析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阐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课标分析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并能够结合实例,阐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首先,在整体方面,无要素联系不成整体,从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入手理解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通过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阐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其次,从“要 素”和“整体”两个角度展开,并通过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两方面阐释自然环境的整 体功能,进而深入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再次,自然环境是处于不断运动当中,在运动过程中 也体现它的整体性特点。最后,继要素联系、整体功能、演变过程之后,还需从自然环境响应干 扰的角度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内容 本节共分为两个课时, 第 1 课时的学习内容为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环境 的整体功能。
学习目标 1. 结合茶树的生长条件,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2. 通过 2022 年干旱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分析其对茶叶产量影响不大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 知力和综合思维) 3.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气候、水、土壤、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学会从整体角 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点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难点 理解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联系、相互制约的,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整体功能。
教学策略 本课时采用户外教学,将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实地考察学习。教学主体部分由潘生娓老师完成, 课后作业由顾辉老师完成。
学习过程
环节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从“一节不一样的地理课 ”开始 导入, 以研学旅游的出发点(六 安市区)和目的地(大别山区) 为引,通过两个区域独特地理环 境体现的整体性和两个区域的自 然环境差异,开始新课程—— 自 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学生通过“国庆假期大别山研学 旅游 ”的所见所闻, 体验和回忆 大别山研学旅游情境, 直观感受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立足家乡,通过直 观的教学素材展 示,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人地 协调观)
承转 介绍在金鸡山开启本节内容学习, 将各位同学进行分组, 分别为大气组(气候)、岩石组(地形地貌)、 水圈组(水文水系组)、土壤组和生物组。
新课学习 自然地理 要素 以金鸡山的美景为导入,询问同 学们看见了什么?要求各小组认 真观察,找出金鸡山自然环境包 含哪些自然要素,并以绘画的形 式展现出来。 学生观察茶园环境, 并以绘画的 形式所观察到的自然地理要素。 从学生熟悉的乡 土区域出发, 引导 学生思考 自然环 境要素有哪些。 (区域认知、综合 思维)
承转 自然环境的要素中, 生物是自然环境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要素之一,下面我们就以茶树(生物) 为 例,每小组选择一株茶树,观察、思考其生长依赖于哪些自然要素。
新课学习 自然地理 要素间的 关系 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讨论并 总结,引出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 习,得出茶树的生长与大气、水、 土壤、地貌、生物等要素密切相 关。 小切 口 问题 引导 学生分析要素之 间的关系,让问题 具体化。(综合思 维能力)
承转 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集中体现在自然要素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 交换。下面我们就以茶树为例,探究生物与其他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新课学习 自然环境 要素间的 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 换 小组合作探究一:茶树与自然要 素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操作要求:各小组(大气组、土 壤组、水圈组等小组)利用打印 好的要素间物质迁移过程,将自 粘纸条贴在展板上,完成茶树与 其他自然要素的物质迁移图。 小组合作探究一:小组充分讨论 和探究, 制作出茶树与自然要素 的物质迁移图, 并展示本小组的 成果展板。 落实第一部分主 要知识:自然要素 间的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 从要素间的物质 迁移到能量交换, 再到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实现的 途径。问题由浅入 深,层层递进, 引 导学生进行深度 思考。(综合思维 能力 、地理实践 力)
承转:不仅生物与其他自然要素间存在物质迁移,其他自然要素都存物质迁移
新课学习 自然环境 要素间的 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 换 生物与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迁移, 同样存在于其他要素之间。展示 自然要素的关系图,进一步探究 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 学生能举一反三, 认识其他自然 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要素间的物质 迁移到能量交换, 再到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实现的 途径。问题由浅入 深,层层递进, 引 导学生进行深度 思考。
承转: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认识到自然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迁移,那么能量交换又 体现在哪里呢?
新课学习 自然环境 要素间的 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 换 图片展示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 循环和生物循环图。 提问 1:几种循环图中, 哪些环节 体现了自然要素间的能量交换 提问 2: 自然要素要素间进行物 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学生读图认识几种循环, 找出循 环中存在自然要素间能量交换 的环节, 并总结出自然要素间物 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实现的途径。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建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在自然要素的共同作用下, 产生了整体功能,对生产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学习 自然环境 的整体功 能---生产 功能 教师介绍霍山黄芽的品质优良的 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从地形、气候、 土壤、水文水系角度分析影响大 别 山 区茶 叶生产 的有利 自然 因 素, 并将这些自然因素分门别类。 教师总结:在优越的自然要素共 同作用下,金鸡山生产出了品质 极佳的霍山黄芽。 学生结合金鸡山的各种条件, 并 对各要素进行分门别类, 各小组 展示自己的成果。 以探究的方式, 让 学生思考进阶, 从 简单的现象到复 杂的原理。强化自 然环境的生产功 能教学,进一步细 化教学内容, 培养 学生从已知材料 中获取信息的能 力。(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综合 思维)
承转: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 由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等要素的不同, 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也会存在强弱差异。 现在我们来到了安徽省第二高峰白马尖的一处山谷,山谷两侧坡度陡峻,形成时间相同,但是生物量存在很大 的差异。
新课学习 自然环境 的整体功 能---生产 功能 情景转换:白马尖一处山谷设问: 1、观察一侧坡, 指出该坡的哪些 植被类型 2、观察指出两坡生物量的差异, 并探究生物量差异的原因。 教师总结:生产功能的差异,还 体现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例如: 某地区的不同演化阶段,生产功 能存在强弱差异(长时间尺度); 短时间尺度上,也存在强弱差异 (季节变化)。 学生观察山坡, 得出信息, 指出 植被类型, 以及生物量差异形成 的原因, 探究产生生产功能的差 异。 学生强化对 自然 环境的稳定功能 的理解,进一步培 养从图表中获取 信息的能力。(综 合思维、地理实践 力、人地协调观)
新课学习 自然环境 的整体功 能---稳 定、调节 功能 材料:今夏我国发生了自 1961 年 以来最严重的干旱,长期的高温 晴朗天气,致使长江流域发生了 严重的旱灾,但是在没有人工灌 溉的情况下,大别山区金鸡山的 茶叶生长并没有受到影响。 设置问题:(1)认真观察左图, 描述金鸡山的地貌和植被覆盖率 特征。(2)试从气候、土壤、水 等方面分析,在干旱年份这种地 貌和植被覆盖率特征对茶叶生长 的有何好处。 学生通过国庆研学旅游, 实地了 解相关信息, 结合金鸡山实地图 片,指出金鸡山的地貌和植被覆 盖率特征, 小组深入探讨和分析 这种特征在干旱年份对茶叶生 长的好处。
知识总结
作业设计
低碳茶业是指在茶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较少物质投入,获取较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 茶园具有生态固碳能力和潜力。结合已学知识和查找资料解决以下问题。(考察知识点:稳定功能) 设置问题: (1)简要描述茶树的碳中和原理. (2)在大别山茶叶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如何实现低碳茶业。
评价目标 水平 1 水平 2 水平 3 水平 4
简要描述茶叶碳中 和的原理。 依据课本所给碳交换 知识点,简单的复述 课本知识点。 能够基本掌握碳中和 原理,但是未能联系 到野外学习的 “ 茶 树 ”。 既能够把握“碳中 和 ”原理,也能与 茶树联系起来,做 到将所学知识联系 到实践中去。
如何实现低碳茶 业? 仅能给出 0-1 条措施, 且措施不具有实际操 作性。 能够给出 1-2 条措施, 但无逻辑条理性,且 语言不规整。 能够给 出 2-3 条措 施,所给措施具有 可操作性,符合实 际。 能够给 出 4 条往上 措施,措施可行且创 新,符合低碳茶业的 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