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B)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B)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B)试卷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危机与探索(27分)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12月12号
1. 根据材料,李鸿章认为清朝面临威胁来自何方?为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采取了什么相应的国防举措?
2. 从海防角度看,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对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没的军舰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了主要舰体遗迹,提取出水的遗物达500多件。经确认,这是消失了124年的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
3. 以下水下考古发现遗物中,能直接确认沉船是“经远舰”是( )
A. 舰舷外壁的“经远”二字 B. 桐油灯 C. 各种弹药筒、子弹 D. 白铜水烟袋
4. 结合以上出水又物,谈谈“经远舰”考古的史学研究价值。
5. 图一是《时局图》的较早版本。近代革命家冯自由曾回忆:“戊戌六月赞泰感慨时事,特绘制一‘东南时局形势图’。”据此可知,该图绘制的年份应是( )
A. 1898年 B. 1899年 C. 1900年 D. 1901年
6. 图一以熊代俄国、犬代英国、蛙代法国、鹰代美国、日代日本、肠代德国,据此推测谢赞泰所感慨“时事”当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 B. 甲午战败清廷自救不力
C. 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7. 图二是1940年在美国华盛顿国立档案馆发现的新版《时局图》,相较图一,它更关注时局哪些方面的内容?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皇权与相权(20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聪,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8. 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
9. 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主要原因是什么?
10. 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三、抗日战争(28分)
11. 抗日战争
材料一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纲领还表示,日本将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维护并进一步扩张其在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权益。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在30年代加紧侵华的原因。
(2)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的时间问题有“十四年说”和“八年说”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3)据材料二,归纳抗战奠定了民族复兴基础的突出表现。
(4)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在抗战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民“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重大成果。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8年 45个华侨团体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1939年 《黄河大合唱》首演于延安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
1943年 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
1945年 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以上,建立了十九个大的解放区。
(5)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6)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因素有哪些?
四、晚清的铁路修建(25分)
12. 晚清的铁路修建。
材料一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600米的小铁路,向清朝官员和百姓展示铁路的便利,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对比杜兰德热情高涨的推广,观众相当不领情,京城百姓对小铁路的反应是“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小铁路拆除了。
——田吉舷《中国铁路百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
——摘编自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小铁路被拆除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概括李鸿章力主修建铁路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晚清的铁路修建?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B)试卷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危机与探索(27分)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12月12号
1. 根据材料,李鸿章认为清朝面临的威胁来自何方?为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采取了什么相应的国防举措?
2. 从海防角度看,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对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没的军舰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了主要舰体遗迹,提取出水的遗物达500多件。经确认,这是消失了124年的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
3. 以下水下考古发现遗物中,能直接确认沉船是“经远舰”是( )
A. 舰舷外壁的“经远”二字 B. 桐油灯 C. 各种弹药筒、子弹 D. 白铜水烟袋
4. 结合以上出水又物,谈谈“经远舰”考古的史学研究价值。
5. 图一是《时局图》的较早版本。近代革命家冯自由曾回忆:“戊戌六月赞泰感慨时事,特绘制一‘东南时局形势图’。”据此可知,该图绘制的年份应是( )
A. 1898年 B. 1899年 C. 1900年 D. 1901年
6. 图一以熊代俄国、犬代英国、蛙代法国、鹰代美国、日代日本、肠代德国,据此推测谢赞泰所感慨的“时事”当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 B. 甲午战败清廷自救不力
C. 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7. 图二是1940年在美国华盛顿国立档案馆发现的新版《时局图》,相较图一,它更关注时局哪些方面的内容?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1. 威胁:清朝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东南海疆,特别是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干涉
举措:建立近代海军,加强海防设施建设;通过签订条约,进行外交努力。
2. 意味: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海防的崩溃。由于战略失误、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的落后,最终导致了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使得中国失去了对东海的控制,中国的周边海域的制海权基本丧失。 3. A
4. 研究价值:“经远舰”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史学研究价值,其提供了关于晚清海军建设、中日海军实力对比以及当时舰船设计和建造水平的直接物证,对于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5. A 6. D
7. 内容:关注当时时局下,许多还没有进入中国境内瓜分的国家。
说明:在图二下方还有学的等待列强瓜分以后再瓜分的国家,更进一步表现出中国在当时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之低,毫无抵抗之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的中国。第一小问何方,根据材料“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东南海疆,特别是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干涉。
第二小问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采取的国防举措为:建立近代海军,加强海防设施建设;通过签订条约,进行外交努力。
【2题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味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海防的崩溃。由于战略失误、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的落后,最终导致了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使得中国失去了对东海的控制,中国的周边海域的制海权基本丧失。
【3题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所学材料“经确认,这是消失了124年的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知识可知,能直接确认沉船是“经远舰”的是舰舷外壁的“经远”二字,A项正确;“桐油灯”只能说明,这艘船有一定的照明设备,排除B项;各种弹药筒、子弹能确认沉船用以军事途径,排除C项;“白铜水烟袋”说明其沉船具有近代工业品,排除D项。故选A项。
【4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对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没的军舰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了主要舰体遗迹,提取出水的遗物达500多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远舰”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史学研究价值,其提供了关于晚清海军建设、中日海军实力对比以及当时舰船设计和建造水平的直接物证,对于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5题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戊戌六月赞泰感慨时事,特绘制一‘东南时局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的绘制的年份是1898年,A项正确;1899年是己亥年,不是戊戌年,排除B项;1900年是庚子年,不是戊戌年,排除C项;1901年是辛丑年,不是戊戌年,排除D项。故选A项。
【6题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图一“时局图”的基本内容与创造时间是189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时间是1864年,排除A项;甲午战败清廷自救不力在1985年之后,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的时间是1899年至19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图一:时局图”与“图二:时局图”可知,其内容关注当时时局下,许多还没有进入中国境内瓜分的国家;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图二下方还有学的等待列强瓜分以后再瓜分的国家,更进一步表现出中国在当时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之低,毫无抵抗之力。
二、皇权与相权(20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聪,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8. 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
9. 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 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答案】8. 措施:秦始皇: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实行内外朝制度;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宋太祖:实行“二府三司制”
共同点: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9. 原因:相权过大,会威胁皇权,影响皇帝的统治。
10. 理解:黄宗羲认为明朝之所以没有良好的治理,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开始的。在明朝之前,丞相是皇帝的重要辅佐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的行政事务,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然而,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得皇帝能够独揽大权,这导致了政治上的腐败和治理不善。
黄宗羲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态度。他认识到,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得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而君主专制往往会导致政治腐败和治理不善。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与“宰相之聪,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实行内外朝制度;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宋太祖:实行“二府三司制”,
第二小问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点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9题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二“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权过大,会威胁皇权,影响皇帝的统治。
【10题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根据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认为明朝之所以没有良好的治理,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开始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之前,丞相是皇帝的重要辅佐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的行政事务,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然而,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得皇帝能够独揽大权,这导致了政治上的腐败和治理不善;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态度。他认识到,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得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而君主专制往往会导致政治腐败和治理不善。
三、抗日战争(28分)
11. 抗日战争
材料一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纲领还表示,日本将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维护并进一步扩张其在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权益。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在30年代加紧侵华的原因。
(2)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的时间问题有“十四年说”和“八年说”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3)据材料二,归纳抗战奠定了民族复兴基础的突出表现。
(4)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在抗战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民“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的重大成果。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8年 45个华侨团体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1939年 《黄河大合唱》首演于延安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
1943年 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
1945年 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以上,建立了十九个大的解放区。
(5)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6)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原因:日本侵华政策蓄谋已久;日本为了转嫁世界经济危机。
(2)历史依据:“14年说”的依据为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八年说”的依据为,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3)表现: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为抵御日寇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4)成果:台儿庄战役。
(5)说明:民族凝聚力增强;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传播;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中共正确领导下,人民力量增强。
(6)因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等可知,日本侵华政策蓄谋已久;根据“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可知,日本为了转嫁世界经济危机。
(2)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十四年说”的历史依据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局部抗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八年说”的历史依据是,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3)表现:根据材料二中“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可知,抗战奠定了民族复兴基础的突出表现是,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为抵御日寇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4)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民“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的重大成果主要代表有台儿庄战役等。
(5)说明:根据材料三中“1938年,45个华侨团体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凝聚力增强;根据“1939年《黄河大合唱》首演于延安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传播;根据“1943年,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根据“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以上,建立了十九个大的解放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中共正确领导下,人民力量增强。
(6)因素: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可知,近代以来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因素主要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和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四、晚清的铁路修建(25分)
12. 晚清的铁路修建。
材料一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600米的小铁路,向清朝官员和百姓展示铁路的便利,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对比杜兰德热情高涨的推广,观众相当不领情,京城百姓对小铁路的反应是“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小铁路拆除了。
——田吉舷《中国铁路百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
——摘编自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小铁路被拆除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概括李鸿章力主修建铁路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晚清铁路修建?
【答案】(1)民众的恐惧与抵制;清政府出于维护统治稳定的需要。
(2)背景:边疆危机和洋务运动。
原因:加强国防军事需要;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3)认识:晚清铁路的修建是民族危机(列强侵略)与西学东渐(受西人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李鸿章等洋务官员,基于国防的实际需要,力主修建铁路,以抵制列强侵略。但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与部分官员依然思想陈旧保守,不愿意接纳铁路这一西方工业文明新成果。对晚清铁路修建的不同态度,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涉及的时空是: 1865年(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诧所未闻,骇为妖物”可知,近代民众的恐惧与抵制;根据材料一“不久,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小铁路拆除了。”可知,清政府出于维护统治稳定的需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涉及的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二“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并结合此时清政府正在开展洋务运动可知,边疆危机和洋务运动。原因:根据材料二“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可知,加强国防军事的需要和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涉及的时空是:晚清(中国)。对晚清铁路修这一史实的看法可从背景、过程和评价的角度进行分析。背景方面,根据材料一“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600米的小铁路,向清朝官员和百姓展示铁路的便利”和材料二“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可知,晚清铁路的修建是民族危机(列强侵略)与西学东渐(受西人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过程方面,根据材料一“对比杜兰德热情高涨的推广,观众相当不领情,京城百姓对小铁路的反应是‘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就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小铁路拆除了。”可知,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与部分官员依然思想陈旧保守,不愿意接纳铁路这一西方工业文明新成果。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对晚清铁路修建的不同态度,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