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 2 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稻鱼共生路 区域促发展
【通过第一节“徽班进京”,我们重温了家乡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那伴随 着每个安庆人耳熟能详的曲调, 我们从视频《黄梅安庆》以及多幅具有代表性的 图片中能读出构成家乡“安庆”这个区域哪些方面的信息呢?这些因素将如何互 相影响、互相作用, 促进一个区域的发展呢?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将如何带动 彼此共同发展呢?】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 了解区域的要素组成。
2.结合实例, 理解区域的整体性特点。
3.结合实例, 理解区域的差异性与区域关联。
[学习任务]
搜集家乡安庆、 核心案例“稻鱼共生”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等相关资料,完成教师 设计的导学案预习等,通过对核心案例层层递进的设问的讨论总结,学会用地理视角和综合
地理思维分析一个区域的特性, 及如何利用区域自身的特性促进区域发展。
探究一: 秀美安庆——区域整体性概念及影响
●2021 年 4 月 23 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北京大学国家 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推出的“中国美好生活城市(2020-2021)”发布盛典在成都举办。安 庆市在全国各地级市中市民美好生活综合满意度表现突出,上榜中国十大“秀美之城”,是 此次活动中安徽省唯一获奖城市。此前, 古城安庆已经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诸多国家级“名片”。
图 7
图 8
小组合作探究: 1.三位小组代表分别上台图文展示家乡安庆的相关信息。 2.信息中反映出哪些区域要素? 3.其中区域地理人文要素是由什么决定的?反映出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分组提前搜集背景资料,锻炼学生分析整理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景观图充分挖掘图中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理解区域要素的构
成及相互影响, 体现区域的整体性。
内容教学:
一、区域要素(板书)
一般区域由两大要素构成: 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人文
要素(人口、经济、文化)。(板书) 区域要素一般通过景观图直接或间接体现出来。
二、 区域整体性的影响(教师引导分析)
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
(阅读教材)
间接影响: 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
响自然界。(教师举例——长江流域十年禁捕)
归纳总结: 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 进而影响区
域的发展。
探究二:浙江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 区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地形崎岖,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 风气候区, 山峦起伏、林木茂密,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总人口 48.72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占 83.9%;耕地面积 17 万亩, 其中水田 14.6 万亩。
●青田县拥有 1200 多年的稻田养鱼历史。最早是由农民利用溪水灌溉稻田, 随溪水流入 的小鱼在稻田中自然生长,经长期培育驯化,形成天然良性循环的稻鱼共生系统。清光绪《青 田县志》曾记载:“田鱼, 有红、黑、驳数色, 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田鱼是由鲤科鱼 类演化而来, 出自稻田而无泥土腥味, 鳞片柔软可食, 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深
受人们喜爱。
●稻鱼共生系统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合理的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 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减少化肥农药的污染,对周遭的生态环境有重大的保护作用,是一个稻
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
●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稻鱼共生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虽然稻田养鱼能够节省劳 动力, 但是稻田养鱼劳动力不能脱身,人力投入相对较大,因此效益比较低,这是稻田养鱼 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 农业和工业效益差距愈发明显,农村青年
劳动力流向城市是必然趋势。务农人员锐减, 稻鱼共生系统延续面临困难。
●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提高,稻鱼共生系统所生产出的产品安全、健
康,迎合了消费者的现代需求; 稻鱼共生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到青田体验农事
活动及观光。这些使得稻鱼共生系统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图 9
图 10
小组合作探究: 1.稻鱼共生系统包括哪些要素? 2.稻鱼共生系统如何体现区域的整体性? 3.稻鱼共生系统能否迁移至西北干旱地区? 4.稻鱼共生系统延续为什么面临困难? 5.青田县与外界的哪些联系能够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
设计意图:“稻鱼共生”案例为本节课核心案例,贯穿课堂。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学案及 视频资料, 结合材料一、二及图片, 小组讨论后举手发言。第一框题 1、2 小问依托情境, 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思考、交流, 旨在加深区域整体性的理解,体会区域各要素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第二框题 3、4、5 问体现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并由差异带动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发
展,用同一案例层层递进的设问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 用现实案例加强对知识点的演练。
内容教学:
一、区域的整体性(总结性表述)
1.要对区域要素进行分类后结合材料回答(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在稻鱼共生系统中,在水稻、田鱼、昆虫、杂草等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水文、大气、 生物、土壤等区域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传承千年。这就体
现了区域整体性。
二、区域的差异性带来关联性(板书)
1.区域间普遍存在差异
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教师图片展示)
3.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板书,教师举例—
—南水北调,人口迁移)
4.区域间流动的要素种类、方向、强度的变化, 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 进而影
响区域的发展方向。(重点强调)
探究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同发展—— 区域关联带动区域发展
●2016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安徽 8 个城市(合 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纳入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范 围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城市空间格局规划为“一核五圈四带”。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 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 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 强化
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
●合肥都市圈下辖六个地级市一个县,总人口达到 2400 万。现在合肥都市圈不仅是中西 部经济的领跑者,还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家电、汽车、制造装备和快速消费 品四大支柱产业迅速发展。以合肥为核心, 在长三角城市群构建中,努力打造皖江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图 11
图 12
探究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如何体现区域关联带动区域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不同区域优劣要素的分析能力,从而理解区域的功
能定位,最终体会区域差异带来区域关联,促进区域间分工协作, 共同发展。
内容教学:不同区域自身要素优劣的差异决定了各自发展功能定位不同,符合自身功能 定位的要素被留下或被吸纳, 不合符的则进行区域间流动,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各自的
进步发展。
归纳总结: 差异带来要素流动, 流动带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最终实现城市群协同发
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家乡安庆、稻鱼共生和长三角城市群三个案例,层叠推进,完整的学习 了区域的特性——整体性、差异性、关联性,并通过实际案例的探讨理解其特性内在的关联 性。由此,学生既能了解区域的特点,提高区域认知素养, 又能理解区域整体性形成的机理, 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区域及区域发展的方法。本节课的内容为本
章后面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课后思考]
练习一:结合前面四个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稻鱼共生”系统未来发展之路?
练习二:进一步以合肥为核心的安徽八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带来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概念和原理,在理解上难度不大, 但是较为枯燥和空洞,所以需要 利用大量的案例进行辅助论证。在教学环节,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精彩的案例吸引,教师 也很容易将重点放在对案例的研究上,而忽略整体概念和原理的把握,所以需要把握好分析 案例和讲解原理的度。同时,本节课的案例相对而言和安徽的孩子距离较远,感知力不强, 引起共鸣较弱,一方面课前补充相关案例的背景资料,另一方利用家乡的案例进行教学展开, 效果很好,并且在开头和结尾进行补充,作为呼应,整个课时因此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整体单元教学中关联前后,使得教学具有完整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