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微专题13:儒士思考——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轮微专题13:儒士思考——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材料一:儒家精神演化的简明路线图
儒之为儒——王官、司徒、术士……儒家思想起源何处?
先秦时期——克己复礼为仁,影响国人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得以确立。
两汉魏晋——儒学为适应现实日益全能化,与政治权力适当“交易”,进入扩大期。
宋元明清——天道性命,内圣外王,儒学完成内在转向,朱子成为正统。
现代与未来——大变局之下,激烈的批评与温情的辩护,儒学可否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资源? ——干春松著《儒学小史》
材料二:儒家之为儒家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特性,比如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对于仁义等政治和道德原则的推崇。但具体到每一个以儒自许或可以称之为儒的人,他们又具有复杂的面向。同时儒家学派内部几乎自形成之日起就在分化和变异,特别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因为历史背景的变化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 ——干春松著《儒学小史》
微专题13:儒士思考——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一、中国古代主流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和发展)
(2)西汉时期(改造和正统)
(3)魏晋隋唐时期(挑战与危机)
(4)宋明时期儒学思辨化、哲学化(转型与成熟)
(5)明末清初(批判继承)
(6)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近现代
①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②新文化运动:受到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
③“文革”期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④文革结束至今:儒学焕发新春
1.历程、原因、内容(结合一轮笔记背记)
(2021湖南卷)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变与不变
论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变与不变”。
阐述:首先,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变”可从历史地位、内容两个角度入手,结合所学可知,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政权更迭的频繁使得儒家的“纲常礼教”深受冲击,再加上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思想文化,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增加了神话色彩,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三教合流,宋代形成理学,儒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明清时期,李贽、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儒学批判继承。李贽反对“三纲五常”,提倡“男女平等”,黄宗羲等人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由此可见,无论是儒学的历史地位还是其思想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都发生着变化。其次,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变”,结合所学可从基本内涵和道德素养两个角度入手,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创立儒学所提倡的思想核心“仁”和政治上的“民本”思想贯穿始终;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养,如“舍生取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变。
最后,总结升华,儒家思想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变化,但其思想精髓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1)政:统治者推崇,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经: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3)教: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学术得到传承
(4)儒家自身:开放性、包容性
3.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
材料:儒家文化之所以就够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不仅是因为儒家文化的信奉者们不断为它添砖加瓦、拾柴加火,同时也是因为它作为民族文化,蕴含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所具有也是人们所能够接受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修身立命之说,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有关“仁义礼智信”等说法,都是做人之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但也必须看到,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的御用文化和官场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文化的保守思想,抑制了中国人民创新思难的本质灵性。
——摘编自卢希悦《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前兴后衰的历史之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二、全面评价儒家思想
仔细识读右边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答案示例:
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2分)
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8分)
总之,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2分)
观点二:“相容”论。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2分)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8分)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2分)
二、全面评价儒家思想
1.进步性:
2.局限性:
是小农经济产物,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礼教……,违背近现代社会发展潮流。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的“和为贵”思想(协调关系);仁义礼智信(道德修养);
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治国理政);
史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他们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的利益,道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他们的主要观点也不相同: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法家主张法治,道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过,由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社会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如当时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拓展: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关系
对立观点
a.儒家:“仁政”、“德治”
b.法家:法治,强调严刑峻法,主张集权
c.道家: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a.荀子:“制天命”,人定胜天
b.庄子:“顺其自然”
a.儒家: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b.道家:“逍遥”,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治国理念
人与自然关系
人生态度
历史态度
a.孔孟:“法先王”,推崇尧舜之道,历史倒退
b.荀子、韩非子:“法后王”,厚今薄古
拓展: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关系

关于犯罪与经济的关系、爱民思想、限制君权的思想、要求统一的观念
(2015·全国2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2021·山东高考·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B
(2023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A
(2021·天津卷·1)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C
(2021·全国甲卷高考·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A
①新儒学糅合儒、道 、法、 阴阳五行思想于一体
②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神学色彩
注: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2)联系
③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为思想控制
拓展:韩愈道统论
(2015全国新课标Ⅰ卷)韩愈是唐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2013全国新课标Ⅰ卷)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特点影响。
(1)背景:
(2)特点:
①主张回归孔孟儒学,反对后人附会②探寻儒学精神实质③主张儒学为现实服务
(3)影响:
①排斥佛道,弘扬儒学,维护统治;②成为宋代理学先声
①唐代由盛转衰,各方面需要改革②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思想③儒学理论存在缺陷,重续道统
(2020·江苏高考·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B
(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B
(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2021·全国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B
(2015年全国卷1,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2)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1)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封建文化专制的严酷。
拓展:明清进步思想家与启蒙思想家的比较
(2)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
(3)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思想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提出新的社会方案。
(2021·辽宁卷·4)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
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D
(2020·山东卷·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