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礼记》二则
《礼记》
《礼记》《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礼记》记述礼制与刑律、个人修身、教育、学制、政治、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等。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儒家经典
四书
五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人生修养境界的道德哲学专著
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
记载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最早诗歌总集
追述古代事迹著作汇编
先秦的礼制、哲学、教育、政治、美学等
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编年体史书,春秋各国大事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指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即使。
整体感知
所以。
困惑。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表示猜测。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整体感知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同“敩”,教导。
通假字
教然后知困( )
教学相长( )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古今异义

其此之谓乎( )
不知其旨也( )
副词,表示推测。
代词,它的。

学学半( 。 )
学学半( )
动词,向别人学习。
“学”同“敩”,教导
一词多义
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也”表判断。
宾语前置,应为“其谓之此乎!”
特殊句式
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相长。

训导孩子学文化、做算术。

孩子在室内学文化、做算术。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精读细研
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人学习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与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教学相长
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得到进步, 本身也受到启发,相互促进提高。
是怎样的关系?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礼记》,又名《 》, 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
编纂的。它与《 》《 》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 的文章。
《虽有嘉肴》节选自《 》,主要谈了关于“ ”的学习观点。
小戴礼记
教学相长
儒家
戴圣
周礼
仪礼
礼乐制度
礼记·学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奸诈之心闭塞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是理想社会。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同“举”,推举。
同“鳏”,老而无妻。
通假字
男有分,女有归( )
大道之行也( )
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 )
鳏寡孤独( )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
古义:老而无子。 今义:一个,唯独。
古今异义

故人不独亲其亲(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副词,单,只。
名词,老而无子的人。

不独亲其亲( )
不独亲其亲( )
动词,以……为亲。
名词,父母。
一词多义

不独子其子( )
不独子其子( )
动词,以……为子。
名词,子女。

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 )
动词,杜绝,闭塞。
动词,关门。
一词多义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谋闭而不兴
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
盗窃乱贼而不作
动词用作名词,盗窃、作乱害人的事。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词类活用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倒装句:不必藏于己。
“……也”表判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
特殊句式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男有分,女有归”
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孩子的生活十分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壮年男女过着和谐幸福的田园生活,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