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 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 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8.5.1《法不可违》
主备人: 授课人: 课型: 新授 总课时数: 14 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智慧先学】
1.法律是 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和 违法行为。
4. 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问案:
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
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3.分享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学生讨论回答)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承接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多媒体展示表格)
1.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一)警惕和远离行政违法行为
活动一: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1.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2.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二)警惕和远离民事违法行为
1.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2.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3.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智慧盘点】
思维导图 法不可违
【智慧达标】1.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B.法律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C.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D.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多种模式、标准或方向
2.观察右面图片,你认为人们行为的底线应该是 (  )
A.不说谎 B.不违法 C.不抱怨 D.不推诿
3.故意高空抛物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右面漫画中的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
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②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④只是不道德的行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违反的法律不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
序号 案例 违法行为类别 法律责任
① 刘某不按交通标志线行车,被罚款100元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处罚
② 吴某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责任
③ 李某持刀抢劫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处罚
④ 邓某散布谣言,损坏他人名誉,被要求赔礼道歉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责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17岁的赵某多次持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共得赃款人民币17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赵某有期徒刑。赵某的违法行为 (  )
①是刑事违法行为 ②是一般违法行为 ③是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④是行政违法行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材料一:胡某因无证、酒后驾驶,并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号牌,被交警部门依法查获,受到了共罚款五千元、行政拘留三日的处罚。
材料二:刘某在自家阳台上玩手机时不慎将手机掉到楼下,被同楼住户李某捡拾。但李某称手机是坏的,已将其丢弃,拒绝归还,刘某遂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依法判决李某赔偿刘某手机损失一千元。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人物的行为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违法行为 他们应分别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应得到哪些启示
【智慧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