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题练习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题练习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文言文阅读
01.
千里马
千里马
关公乘赤兔马日行千里。周仓握刀从行,日亦千里。公怜之,欲觅一良马赐焉,而遍索无千里者。只一马日行九百,乃厚价市之赠仓。仓乘马从公,一日差百里,两日差二百里。仓恐失公,仍下马步行,而又不忍弃马,乃以索攒马蹄,悬之刀头,肩之而飞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表示修饰
1.表示并列
2.表示承接
4.表示递进
5.表示转折
择其善者而从之。
笑而止之。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又、而且、和
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然而、可是、却
着、地,或不译
而且、并且
6.表示假设
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如果、假使
【思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欲觅一良马赐焉( ) (2)而又不忍弃马(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仓乘马从公,一日差百里,两日差二百里。
3.你觉得文中关公的做法可笑,还是周仓的做法可笑
想要
丢掉
周仓骑着马跟着关公,第一天落后了一百里,两天就落后了两百里。
关公做法可笑,送给周仓的马还没有周仓跑得快。
周仓做法可笑,把马扛着跑。
02.
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思考】
1.解释下面的字
(1)及: (2)访:
(3)咸: (4)置: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咸莫能出其理。
3.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表现了曹冲的聪明?
4.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到达 询问
都 放在
谁(曹操的下属们)都没有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03.
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食:吃
使:派
逆:违抗
以:认为
为:是
为:在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走:逃跑、跑
乎:疑问句句末
语气词,吗
故:所以
遂:就
皆:全、都
【思考】
1.解释下面的字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为什么“兽见之皆走”?
派 诚实
老虎不知道动物们是因为害怕自己而逃跑,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因为老虎在狐狸的后面,他们害怕老虎。
【思考】
4.分析句子中的古今异义
(1)子无敢食我也: 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
子(今义):_________________
(2)兽见之皆走: 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_
走(今义):_________________
5.“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沿用至今,用来讽刺那些像文中的狐狸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也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人称,你,您

行走

借别人权威来招摇撞骗
做事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04.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重要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等。
知识链接

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诗相比,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此也叫长短句。
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西江月》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子由(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
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
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
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
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词语释义
端起酒杯。
宫殿。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朱红色的楼阁。
雕花的窗户。
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经受不住。
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哪里比得上。
为什么。
把酒:
琼楼玉宇:
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朱阁:
照无眠:
何事:
宫阙:
何似:
绮户: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点明写作缘由
结构图示
水调歌头
内容
景物
写法
下阕——
上阕——
对月怀人
(抒写离合之情)
望月问天
(抒发人生感慨)
实写:明月、酒、青天、“我”、
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写:宫阙、琼楼玉宇
明月
月圆
天上宫阙
琼楼玉宇
人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想象、联想
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意义。
“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停顿得当;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指导
1.这首词是苏轼借 怀念亲人的抒情之作,朗读这首词,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 。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月亮
舒缓深沉
A
05.
自相矛盾
1.[鬻] 卖
2.[誉] 夸耀
3.[之] 代词,盾
4.[曰] 说
5.[吾] 我
6.[莫] 没有什么
7.[陷] 刺破
8.[其] 他的
9.[或] 有人,有的人
10.[以] 用
11.[子] 第二人称,你、您
12.[之] 的
13.[何如] 怎么样
14.[其人] 那个人
15.[弗] 不
16.[应] 回答
17.[夫]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18.[不可] 不可能
19.[与] 和
20.[同世而立] 同时存在
自相矛盾
自己说话做事
前后抵触
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06.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 〔南北朝〕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③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④过中:过了正午。 ⑤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舍弃,抛弃。去,离开。
⑥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⑦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⑧时年:当时的年龄。 ⑨戏:嬉戏。
⑩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非:不是。 时年:当时的年龄。 已去:已经 离开。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则:就是。 信:诚信,讲信用。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对划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2.《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 103 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
人物,文章的结尾,虽只寥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 ”、“ ”、“ ”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向世人揭示了 的道理。
C



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
07.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我会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小故事,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揠苗助长
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好心办坏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