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单元解读课件85张)-七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章 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单元解读课件85张)-七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资源简介

(共85张PPT)
单元解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在学习了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之后,根据“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的区域选择原则,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一中东。中东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起源地。
教材解读——中东
中东问题既有深刻的历史、政治等原因,也有地理原因。本节教材选择了中东具有突出地理特征的四个方面内容: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和多元文化。这四个方面同时也是中东问题的主要原因。教材设计以中东地理特征为明线,以中东问题的地理原因分析为暗线,并结合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和民俗等内容。
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使中东长期动荡不安,战火连绵。几千年历史纷争留下来的恩怨至今还没化解,又出现了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战争、争端、难民与对和平的渴望、努力交织,使中东--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教材解读——中东
东半球除了我们生活的大洲、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之外,欧洲西部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区。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目前也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人口稠密、发达国家最为集中。同时,本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过去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当前也是世界的热点地区之一。
教材解读——欧洲西部
教材选择了欧洲西部作为地区学习的案例。为了落实本节的教学目标,教材选择了欧洲西部的位置与范围、经济发展特点与地位、畜牧业生产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旅游业发展的自然与人文条件等主要教学内容。“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包含了本地区位置与范围、经济发展与地位等内容,是对本地区的一个总体把握。
教材解读——欧洲西部
“现代化的畜牧业”突出了畜牧业生产与当地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是分析本地区人地关系的切入点。“繁荣的旅游业”不只是列举了欧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胜地,重点还在于利用这些旅游胜地作为例子,说出本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以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解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世界地理认识地区的标准要求根据“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的区域选择原则,教材选择了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均具有显著特色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作为认识地区的学习案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本节落实的课程准主要包括:“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等。教材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内容。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知识拆分并揉合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知识中。
又如,教材在分析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时,指出热带草原气候所导致的早灾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和人民生活的显著影响。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有助于学生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点。
教材解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例如,在开篇介绍本区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强调这里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接着教材给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和代表性景观图像,在这样的自然环境背景下,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和文化,指出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及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教材解读——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东濒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北临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南面和西面临印度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澳大利亚独占澳大利亚大陆,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它经济实力较强,是大洋洲、也是南半球最发达的国家。它的矿产品、畜产品和某些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教材解读——澳大利亚
我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因此,无论从重视“世界或地区重要的国家”“适当照顾覆盖面,以使学生对各区域的地理概况有大致的了解”角度,还是从重视“与中国政治、经济关系比较重要的地区和国家”角度看,澳大利亚都是东半球其他国家中我们必须学习的一个国家。教材按照认识国家标准选择有特色的几方面刻画澳大利亚。
教材分为三部分内容,“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从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过渡到农业、工业的发展特点,逐步分析澳大利亚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对澳大利亚有个更深刻的印象。
课程标准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十条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条标准涉及到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在学习亚洲的时候已经学习过,要做的就是实践应用。
课程标准分析
*2.以某地区的一种自然资源为例,说出该资源在当地的分布状况,对外输出地区以及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涉及的信息较多,不仅要求会描述自然资源的分析,还要学会分析对世界的影响,对学习能力要求更进一步,不仅会使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还应学会用综合思维去思考与世界的关系。
课程标准分析
3.结合实例说明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旅游业发展与工农业不一样,因为旅游业的主体是人,所以发展旅游业更多的是依靠社会经济条件,但是社会经济条件又是和自然条件有关,所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课程标准分析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范围、领土构 成和首都;
选择与该国地理位置差异明显的国家,比较它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
对比性较强,对学过的国家和地区的综合认知要求高,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要求较强。
课程标准分析
*5.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国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环境,里面包括地理位置影响的气候、地形等,这也是学习的主要重难点。
课程标准分析
*6.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某一大洲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从人文角度让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地区的方法,即“运用有关资料”。需要注意,人文环境的自然活动、发展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都应用辩证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
课程标准分析
*7.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联系某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实例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学生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情况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进行分析,本国或本地区应该如何发展经济。对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运用较为严格
课程标准分析
*8.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学生注意,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都应用辩证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
课程标准分析
*9.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一个国家对某地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对其他地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不利条件如何改造成对发展有利的条件,要注意人地协调。
课程标准分析
*10.结合某国家的实例,简要说明该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及其意义。
本条标准主要涉某国或某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发展问题,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更好的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要注意用综合思维去考虑。
教学目标分析
读图说出中东的位置和范围,并说明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地图上找出中东的主要产油国。
第一节 中东
—区域认知能力—
运用地图、统计资料等,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并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及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中东水资源及其分布状况,说明水资源对中东经济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同)。
—综合思维—
教学目标分析
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中东的一些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了解中东的多元文化(人地协调)。
第一节 中东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分析
读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并能据图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区域认知)。
利用地形图,归纳欧洲西部的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第二节 欧洲西部
—区域认知—
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欧洲西部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通过实例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分析
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知道本区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从而能运用图片等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区域认知)。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通过图表资料,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实例和图片,认识本区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培养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分析
对照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概括其主要特点,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区域认知)。
第四节 澳大利亚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概括澳大利亚特有生物众多的自然特点,读图分析其形成原因,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分析
阅读课文,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现状及羊肉和羊毛的出口情况,学会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第四节 澳大利亚
对照澳大利亚牧羊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牧羊带与地形、降水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
教学目标分析
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澳大利亚采矿业、冶金业的发展现状及矿产品的出口情况,学会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第四节 澳大利亚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读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和冶金工业中心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冶金工业中心分布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法
教法: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教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探究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小组合作竞赛学习。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教法和学法分析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法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和学法分析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性,将文字、图形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会用图: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建议
紧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本节教材选择了中东具有突出地理特征的四个方面内容--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和多元文化。这四个方面同时也是中东问题的主要原因。
教材设计以中东地理特征为明线,以中东问题的地理原因分析为暗线,并结合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和民俗等内容。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中东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石油资源。
第一节 中东——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涉及一些时事,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注意媒体中有关中东的新闻报道,教师可收集相关的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以便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有充足的思维素材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但要注意,对一些政治事件及相关名词、概念,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第一节 中东——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第一节 中东——第一课时
教材安排了4幅重要的地图加2幅其他地图来辅助学习。“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图8.1)是一幅常见的世界地图,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确中东的半球位置。
“中东的地形图”(图8.3)描述了中东与其它国家的分界线,标注了濒临的大洋和重要的经纬线,便于学生描述中东海陆位置。
教学建议
3.结合“活动”第1题,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中东地跨两大洲的国家,从而认识标题中
4、结合“活动”第2题,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中东周围的海洋和大湖,从而认识标题中“三洲”之地的含义。“五海”之地的含义。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图指出里海其实是湖泊。
第一节 中东——第一课时1
1.教师讲述:中东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中东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要地。
2.教师提问:中东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图观察,讨论并回答。
教学建议
让学生讨论作为东西方海上运输的“咽喉”要道.
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方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7.教师指出,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相对位置方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并提醒中东在联系两大洋中的地位。
第一节 中东——第一课时1
5、结合“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通过填写联系图,认识到中东通过海、海峡、运河
等联系两大洋的地理位置特点。6.引导学生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活动”第4题、
教学建议
1.教师讲述:提到中东就不能不提到石油。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本区外势力,尤其是发达国家力求控制中东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问:为什么说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2.结合“活动”第1题,引导学生读图8.4,了解中东石油的分布,并熟悉主要的产油国,
从而了解中东石油的空间分布。
3.教师讲述:波斯湾又称海湾,波斯湾沿岸国家又称海湾国家。提问:波斯湾(海湾)和霍尔木兹海峡为什么成为热点地区中的热点呢 引导学生读图8.4得出结论: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是中东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石油外运的“咽喉”要道。
第一节 中东——第一课时2
教学建议
4.结合“活动”第2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8.5,从数量的角度,认识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在世界上的地位。
5.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然后做“活动”第3题。在完成表8.2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和差异,如提问:同样是输出至欧洲西部
和北美洲,航线A和航线B有什么差异 此项“活动”后。教师可适当增加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下面三点:其一,中东石油主要输出地区是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其二,这三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其三,目前,中东石油输出最多的地区是东亚,输往东亚的石油量几乎是输往欧洲西部和北美洲总量的两倍。
第一节 中东——第一课时2
教学建议
6.师生共同总结:中东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中东石油是支撑东亚欧洲西部、北美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这三个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此,进一步指出中东石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
在此,教师可引出本节内容组织的暗线,联系教材49页提到的“有人说,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 哪些国家最热衷于插手中东的事务 通过讨论(结合当前形势),使学生认识到对世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世界大国插手中东事务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节 中东——第一课时2
教学建议
7.教师提问:为什么人们把中东富产石油的国家称为“石油经济国家”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2段,教师可提供个别国家石油对经济重要性的资料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中东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石油出口,有些国家还因此成为富裕国家。
由此,让学生认识到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8.教师提问:石油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 中东这些产油国能一直依靠出口石油发展经济吗 从而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中东国家未来经济发展之路,深化对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关系的认识。
第一节 中东——第一课时2
教学建议
图1.结合“活动”第1、2题,引导学生从气候特征入手,了解中东水资源匮乏及其原因,进而讨论中东水资源匮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读图8.7,引导学生分析中东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
3.结合“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讨论中东缺水各国(以沙特阿拉伯为例)解决水资源匮乏的措施。教师可适当补充海水淡化(资金投入大,成本高)、节水农业等措施,加深学生对合理利用资源、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
第一节 中东——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4.读图8.7,引导学生了解中东水资源矛盾涉及的主要国家及其争夺的水资源来源并结合“活动”第4题,讨论为什么有人说中东一直在为水而战 从而使学生理解,水资源匮乏和分布不均是中东战争、冲突不断的内因之一。
5.展示有关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录像、图片资料,使学生了解这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进而理解中东作为这三大宗教的起源地,文化冲突在所难免。
6.由学生读图8.11,达到以下教学目的:(1)说明阿拉伯国家的概念,知道中东多数国家是阿拉伯国家;(2)了解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犹太人的人种特征;
第一节 中东——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3)说出中东不属于阿拉伯国家的国家(伊朗--波斯人为主,以色列--犹太人为主,土耳其--土耳其人为主,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也不属于阿拉伯国家)。
7.综合宗教、人种两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中东具有多元的文化,阿拉伯国家与其他国家、不同宗教、不同人种之间,存在文化差异。这是中东战争、冲突不断的另-内因。
8.阅读图8.13,引导学生讨论中东人们的生活习俗(衣、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因地制宜的观念。
第一节 中东——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本节课共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为,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和发达国家集中。
发达国家集中是欧洲西部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教材由此作为切人点。为了突出本区发达国家集中,教材根据相关统计资料。
绘制了“欧洲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的国家(2019年)”柱状图。
本地区国家众多,名城广布。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围、主要的国家及其首都”,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了解欧洲西部的部分国家和首都分布情况。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欧洲西部的国家”(图8.16)。能让学生找出欧洲西部主要的国家,同时也可以明确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理解其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一课时
教材安排了3幅重要的地图辅助学习。“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图7.19)是一幅常见的世界地图,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确欧洲西部的半球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该地区在哪个半球来描述其位置特点。
教学建议
1.本区的位置与范围可与53页的活动结合起来,置和国家。位置与范围的学习,要求学生得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教学时,可设计个表格,让学生从大洲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三个方面总结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2.主要国家及其首都的学习,可采用读图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建议用投影进行国家和首都连线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反馈考查。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除了表8.3中所提及的8个国家,在这里,对于重要地名可要求熟悉,并能在地图上指出其位置,不必死记。有关各城市的独特面貌,可在后文讲述旅游业时适当展开。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3.为了说明欧洲西部“国家众多”,可将本地区面积与欧洲做比较。欧洲西部面积大约相当于我国面积的一半,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人口稠密”的区域特点,可引导学生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七上教材中有)
明确欧洲西部是世界上一个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教师还可以给出本地区主要国家的人口数和面积,通过计算人口密度,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4.学生可根据上学期学习的有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或根据课外对欧洲的认识,说出本地区的国家类型。关于发达国家集中这一区域特征,可从工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条讲述。讲到工业发达时,可适当补充本区工业产品在世界
上的地位,引导学生想想:我们身边有哪些工业产品是从欧洲进口的 从哪些国家进口的 价格如何 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在利润价值、技术难度、生产效率要求等方面的差距,进而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建议教师提供部分国家产业结构饼状图,进一步说明经济发达这个区域特征。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本节课以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为导入,设计活动,探究欧洲西部人饮食习惯的根本原因。后讲述欧洲西部的旅游业及其发达的原因。
1.欧洲西部的农业部门结构本地区多数国家的农业都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以畜牧业为主。
例如,英国农部门结构中,畜牧业的比重很大,种植业基本上从属于畜牧业。畜牧业是英国农业中的主要部门,以饲养奶牛、肉牛、绵羊和家禽为主,欧洲西部不仅具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深加工后的各种畜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种植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更高的利润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2.欧洲西部畜牧业现代化
区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欧洲西部的畜牧业产值高于种植业,经深加工的农牧产品出口多于初级农产品出口,种植业服务于畜牧业(饲料种植业比重大),农业从业人口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畜牧业的现代化。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这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例如,在法国,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畜产品超过100吨,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欧洲西部现代化的畜牧业还表现在农业生产专门化。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
的特点和农业生产本身的客观需要,按区域专门化要求布局农业生产。在欧洲西部,基本生产单位是家庭农场,区域专门化是以农场专门化为基础的。由此,教材安排了“阅读材料”“约翰家的乳畜农场”,也让学生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对欧洲西部的畜牧业生产有一个具体形象的认识。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3.发达的畜牧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教材采用倒叙的方法,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特点出发,引人欧洲发达的畜牧业进而引导学生从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本区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突出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欧洲人饮食结构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框图直观地展示了欧洲人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1.欧洲西部旅游业在世界的地位欧洲西部是世界旅游业发展最早和最为发达的地区,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例如,法国年接待外国游客达7000万人次以上,居世界首位,旅游外汇收入超过500亿美元,位处世界前三。
西班牙的地中海旅游每年吸引着5000万人次游客,旅游收入达120亿美元以上。难怪西班牙人说:“我们地中海旅游是向全世界出口太阳和海滩。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2.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从地中海的明媚海滩到北欧的冰天雪地,从古文明酝酿的历史景观到现代文明创建的摩登建筑,无不充满无穷的魅力。同时,欧洲的旅游基础设施也十分完善,加之欧盟一体化旅游政策的支持,
欧洲西部的旅游业发展可谓得天独厚。教材从旅游资源本身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来叙述发展欧洲西部旅游业的优势,其中本地区所具有的旅游资源又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个角度展开,社会经济条件是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休憩时间、生活方式、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等方面逐一简述的。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图8.23“欧洲西部的旅游胜地举例”以地图与景观照片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欧洲西部一些国家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与名胜,引导学生从自然、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方面归纳本区的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业的发展优势条件。
第二节 欧洲西部—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本节课共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为,黑种人的故乡及气候特征。
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居民状况。教材突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有着独特又极具活力的文化,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隐含着体现了当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这部分内容中,教材设计了第一个“活动”,要求结合热带草原的气候特点,谈谈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气候的关系,落实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的要求。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
教学建议
本届课导入课用视频或地图1.让学生回忆世界人种分布的知识或挂出世界人种分布图,回忆或找出黑种人在各大洲的分布区。问学生:西亚、北非地区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人种特征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然后说明今天开始学习一个新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这里的居民以黑种人为主,因此,又有“黑非洲”之称。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
教学建议
2.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图8.24、图8.25、图8.26、图8.27,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段录像片或VCD,让学生从大量生动形象的第一手材料入手,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是-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是黑种人的故乡,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及风土人情。
也可以用非洲的黑人音乐、舞蹈等,创设情境,问学生这些音乐,舞蹈发源于哪里,导人新课。
3.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图片或录像片所给的地理信息,以及自己原有的地理知识,举例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一片神奇和充满生机的土地,是黑种人的故乡,有着独特而又极具活力的文化和各异的风俗习惯。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
教学建议
1.教师提问:谁知道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哪些主要国家 绝大多数是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这片土地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指导学生阅读图8.24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1)找出本区东西所临的海洋,以及在非洲的相对位置。
从而掌握本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2)找出本区主要的地形区(撒哈拉沙漠、三大高原、刚果盆地、乞力马扎罗山)和主要河流(尼罗河、刚果河等),从而掌握本区地形特点--高原大陆,地势特点是东部和南部高,中部、西部(及本区北部)低,东部和南部高原上分布着许多狭长的湖泊。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
教学建议
(3)明确本区绝大部分地处热带,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读取某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3.结合图8.25、图8.27,指出本区是世界黑种人的故乡,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的宗教。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黑种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独特而又极具活力的文化,如今,撒哈拉以南非洲文化不但仍在传承,而且远播欧美,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
教学建议
4.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要避免把撒哈拉以南非洲讲成整个非洲。虽然在地区分布上撒哈拉以南非洲同北非山水相连,且本区面积占了整个非洲的4/5,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区的地理特征基本可以体现大部分非洲的地理特征。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同北非的地理特征还是不完全相同的.
如气候的湿与干,地形类型的复杂和单一,自然资源和物产的丰饶与贫乏,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的差别,人种及风俗的差异等。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
教学建议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非洲黑种人的传统鼓声”,加深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文化的理解。
5.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图8.28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和图8.29茅草屋,引导学生讨论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民居的影响。
指导学生读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时,注意从气温年较差和年均值分析,降水从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节明显的特点。讨论当地民居与气候的关系,可以从气温、降水,民居的建筑材料(当地植被)等方面思考。此处体现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
教学建议
本节课共分为2个课时,第二课时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及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
1.给出图8.30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带领学生一起读图,之后告诉学生撒哈拉以南非洲是矿产资源的宝库,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
同时、本区纬度低,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有丰富的热带动植物资源,是咖啡树、油棕的产地。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教学建议
2、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介绍本区许多国家经济落后,过分依赖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通过图8.31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进一步说明本区经济以初级公矿产品生产为主的国家,由于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低廉,进口的工业成品价格昂贵,在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也制约了本国工业的发展。
3、教师讲解: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国家,正在努力改变经济过分依赖初织农矿产品生产的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肯尼亚、尼日利亚、安哥拉等。指出进人21世纪,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教学建议
4.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内容的内在关系:自然资源丰富--殖民统治--过分依赖初级农矿产品生产的经济--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发展民族经济--经济增长迅速。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教学建议
5.教师也可以考虑给学生发一些补充材料,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发展经济的数据,有关国家的案例(例如,肯尼亚、尼日利亚、安哥拉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撒哈拉以南非洲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经济提出建议。为讲第三部分内容做铺垫。
在教学组织上,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活动中,建议教师注意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种文字资料,带着地理问题思考,学会调动知识储备,提取地理信息,解决相关问题。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教学建议
1.为了加强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可先由撒哈拉以南非洲殖民统治影响下的过分依赖初 级农矿产品生产的经济引出粮食生产问题。也可以给出有关地理事实,例如,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2020年,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哈拉以南非洲更高。
指导学生阅读图8.33 202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引出人口增长过快这一事实。然后,介绍长期以来,这里的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人口状况和农业生产情况会产生的问题。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教学建议
2.教师指出,粮食不能自给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常受旱灾威胁的东非热带草原国家的居民,经常忍受饥饿的煎熬。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造成粮食问题日益严重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在讲解热带草原气候在本区分布的面积广大之后,
引导学生结合本节第一个“活动”对热带草原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并观察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与饥荒,理解由于降水稀少,热带草原地区经常发生旱灾,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由于课标要求学生把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把道理讲清楚。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教学建议
3.在此基础上,指出由于本区人口多,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成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为了维持生存,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或过度放牧。这时可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热带雨林地区的森林、热带草原地区的树木和草地,如果人为的破坏,将会对土地、气候、动物及旅游资源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也可让学生先进行下面的合作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下列内容:①毁林开荒,以扩大耕地面积;②森林和草原的生态学价值;③在草原地区放牧过多的牲畜;④狂风吹走肥沃的土壤;⑤导致土地肥力的下降、草原退化;⑥逐渐荒漠化,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学生理解后,再让学生思考过度放牧造成荒漠化的过程。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教学建议
4.在讲述千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时,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首先让学生知道本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粮食问题非常严重。然后,着重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情况是如何形成的。在前述自然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要放在社会原因方面,即放在殖民主义者长期统治造成的过分依赖初级农矿产品生
产和出口为主的经济和本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迅速的分析上。由于增产的粮食和肉类,无法满足人口增长过快的需要,人们为了维持生存,毁林、开垦草原种植粮食作物,或在草原地区过度放牧,使土壤肥力丧失,沙漠化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这样,最终让学生认识到人口、粮食、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教学建议
5.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如何解决严重的粮食问题呢 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呢 是控制人口增长,还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是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呢,还是开垦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呢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讨论,教师可引出环境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环境观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上给予提升。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教学建议
6.建议教师依照产生问题的逻辑关系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进行总结,指出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过快,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导致撒哈拉以南非洲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以此形成学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清晰认识。
7.“活动”的主题是启发学生从协调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思考解决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问题的建议。引导学生,对“活动”所给出的建议进行逻辑上的梳理,按照最重要、次重要、一般重要的顺序,填到金字塔形的小方块中,并且要求学生说出理由。本“活动”是开放性的,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填写顺序,通过互相说明理由,可使每一位学生更综合地认识问题。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教学建议
建议将本节内容分2课时讲授。第1课时讲授“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第2课时讲授“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播放有关澳大利亚风土人情的录像资料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入澳大利亚。
2.介绍我国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量的铁矿石,将宝山钢铁厂布局在上海,就是为了接近原料产地--澳大利亚,揭示澳大利亚对我国有重要影响,引入澳大利亚。
第四节 澳大利亚—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1.、播放介绍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录像或展示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图片,让学生建立澳大利亚特有生物众多的感性认识。
2、设计问题“澳大利亚到底有多少种特有生物 ”,引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的几种常见特有生物图中文字,从数量上再次认识并印证澳大利亚特有生物众多的特点。
3、引导学生读澳大利亚在世界的位置图,总结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四周为海洋环绕、独占整个大陆的位置特点。教师逐项板书归纳。
第四节 澳大利亚—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4.引导学生读世界地图,找出澳大利亚四周濒临的海洋,印证上面得出的结论。让学生思考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5.澳大利亚特有生物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及它们的价值,说明为什么澳大利亚有“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美称。
第四节 澳大利亚—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1.播放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录像或展示相关图片,说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放养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导人主题“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引导学生读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图,分析牧羊带的分布规律,并列表比较各带的生产规模,草场类型、牧草质量、产量,载畜量和生产稳定性。
3.对照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图与地形图、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继续列表比较各带地形、气温和降水的差异,认识牧羊带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阅读地形图时,注意提醒学生阅读图中注释文字。分析气温是否适合发展养羊业时,要提示学生结合题下材料。
第四节 澳大利亚—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4.如果教学时间充裕,可引导学生对照两个表格,分析各带自然条件与生产规模,场类型、牧草质量、产量,载畜量,生产稳定性的关系,认识牧羊带分布的因地制宜性。
5.说明澳大利亚养羊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化及其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第四节 澳大利亚—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1.告诉学生澳大利亚不光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矿产资源也很丰富。提问:澳大利亚主要有哪些矿产资源 引导学生读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和冶金工业中心的分布图,分黑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燃料三种,找出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地区。
第四节 澳大利亚—第二课时
2.展示澳大利亚煤矿开采现场图和准备出口的铁矿砂图,引入发达的采矿业,并逐项说明其发达的表现。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采矿业是如何重视环境保护的。
3.引导学生读2009-2017年澳大利亚矿物和金属出口占货物出口的比重图,认识“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矿产品出口量及销往的国家。
教学建议
第四节 澳大利亚—第二课时
4.说明澳大利亚采矿和冶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化。5.提问:澳大利亚的冶金工业中心主要有哪些 它们都分布在哪里 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和附近矿产资源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再次读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和冶金工业中心的分布图,认识影响冶金工业中心分布的条件。
思维导图——中东
思维导图——中东
思维导图——欧洲西部
思维导图——欧洲西部
思维导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思维导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思维导图——澳大利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