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导学案 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1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导学案 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认同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解释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3.阐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4.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学习重点】
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学习难点】
阐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学习任务一 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自主梳理】
1.种群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生物 的集合。如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或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都可以看作一个种群。
(2)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 ,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 遗传给后代。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
2.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 个体所含有的 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频率
(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 的比值。
(2)计算:基因频率=×100%。
(3)影响因素:突变、选择、迁移等。
【合作探究】
1.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什么?
2.研究生物的进化,为什么仅研究个体和表型是够吗?如果不够,还必须研究什么?为什么?
3.繁衍的单位是什么?
4.个体如何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5.同前一年的蝗虫种群相比,新形成的蝗虫种群在基因组成上会有变化吗
【自查自纠】
判断正误
1.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
2.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
3.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4.从根本上讲,没有突变,就没有生物的进化(  )
5.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
6.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典例分析
[典例1]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学习任务二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自主梳理】
4.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原因: 。
(2)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 。
(3)可遗传变异的形成
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 ,从而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类型。
(4)可遗传的变异的特点:随机的、 。
(5)可遗传的变异的作用:只是提供生物进化的 ,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 。
(6)可遗传的变异的结果:使种群 发生了改变。
(7)可遗传的变异的利害性: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 的,是由 决定的。
5.种群基因突变数的计算方法
某种群基因突变数=个体基因数× ×个体数。
【合作探究】
6.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7.若没有突变,进化还能够发生吗?为什么?
8.所有的变异都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吗?为什么?
9.突变具有低频性,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吗?请说明理由。
【自查自纠】
判断正误
7.若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
8.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9.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
10.自然选择对同种生物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
典例分析
[典例2]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
C.该地区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定向突变成S基因
学习任务三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自主梳理】
6.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原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 ;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 。
(2)选择的对象
①直接作用对象:个体的 。
②实质:决定表型的 。
(3)选择的结果
①生物性状上:朝着 变异的方向不断进化。
②基因上:种群的 会发生 改变。
(4)进化的实质:种群 的改变。
【合作探究】
10.根据教材探究·实践“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提供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树干变黑对桦尺蛾浅色个体的出生率有影响吗?为什么?
(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型?为什么?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桦尺蛾种群发生进化了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根据资料分析,决定桦尺蛾进化方向的是什么?为什么?
(5)该桦尺蛾种群是否形成新物种?为什么?
1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怎样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学习任务四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自主梳理】
7.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1)实验原理
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 。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 有可能存活下来。
(2)实验步骤
步骤1 分组、编号、做标记 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底部画2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将培养皿分为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①~④
步骤2 接种 取少量细菌的培养液,用无菌的涂布器(或无菌棉签)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
步骤3 自变量控制 用无菌的镊子先夹取1张 的纸片放在①号区域的中央,再分别夹取1张抗生素纸片放在②~④号区域的中央,盖上皿盖
步骤4 培养 将培养皿倒置于37 ℃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 h
步骤5 因变量观测 观察培养基上纸片附近是否出现 ,如果有,测量和记录每个实验组中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
步骤6 重复实验 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重复步骤2~5。如此重复几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 的直径
(3)实验结果
与区域①相比,区域②③④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②③④区域抑菌圈的平均直径逐代越来 。
(4)实验结论
①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发生了 的变异;
②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导致了耐药菌比例的逐渐 。
【合作探究】
13.根据教材探究·实践“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
(2)在本实验的培养条件下,耐药菌所产生的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的?你怎么理解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的?
(3)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有人生病时觉得去医院很麻烦,就直接吃抗生素;有的禽畜养殖者将抗生素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你认为这些做法会有什么后果?
14.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四年内,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1)依据表中数据分析,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该种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是什么?是使用抗生素导致的吗?抗生素起的作用是什么?
(3)细菌耐药率逐渐升高的实质是什么?
(4)请概括自然选择与种群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关系。
【习题巩固】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下列关于“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培养基的特定区域放置不含抗生素的纸片,作为空白对照
B.实验中抑菌圈的直径越大,抗生素的抑菌作用越强
C.抗生素的使用可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
D.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会导致耐药菌比例逐代提高
2.达尔文曾明确指出,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但有害突变一般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突变产生的新基因,经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基因控制的性状与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
3.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些突变类型的昆虫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了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例主要说明了(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绝对的
4.为探究两种抗生素对某细菌的抑菌效果,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方案,在无菌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涂布被检测细菌,放置甲、乙和丙三个圆形滤纸片(抗生素可在培养基扩散,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的大小能反映其抑菌效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抑菌最有效的是抗生素b
B.浸泡滤纸片的抗生素a、b浓度应相同
C.丙滤纸片起到对照作用
D.此方法可检测抗生素对病毒的抑制效果
5.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的人数情况如表所示,则这200人中,b的基因频率为(  )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 78 14 8 70 30
A.85% B.30%
C.20% D.15%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认同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解释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3.阐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4.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学习重点】
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学习难点】
阐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学习任务一 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自主梳理】
1.种群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如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或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都可以看作一个种群。
(2)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
2.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频率
(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2)计算:基因频率=×100%。
(3)影响因素:突变、选择、迁移等。
【合作探究】
1.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什么?
【答案】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
2.研究生物的进化,为什么仅研究个体和表型是够吗?如果不够,还必须研究什么?为什么?
【答案】不够。还应研究群体基因组成的变化。在自然界,没有哪个个体是长生不死的,个体的表型也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决定表型的基因却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并且在群体中扩散。
3.繁衍的单位是什么?
【答案】种群。
4.个体如何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答案】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5.同前一年的蝗虫种群相比,新形成的蝗虫种群在基因组成上会有变化吗
【答案】有变化。
【自查自纠】
判断正误
1.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
2.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
3.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4.从根本上讲,没有突变,就没有生物的进化(  )
5.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
6.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答案】 1.× 2.× 3.× 4.√ 5.√ 6.×
典例分析
[典例1]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答案】 C
【解析】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会代代相传,B正确;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上具有差异,所以每个个体不可能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C错误;基因突变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学习任务二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自主梳理】
4.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原因:基因突变。
(2)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3)可遗传变异的形成
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类型。
(4)可遗传的变异的特点:随机的、不定向的。
(5)可遗传的变异的作用:只是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6)可遗传的变异的结果: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7)可遗传的变异的利害性: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生物的生存环境决定的。
5.种群基因突变数的计算方法
某种群基因突变数=个体基因数×突变率×个体数。
【合作探究】
6.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答案】会变化。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交配方式等也会影响基因频率的改变。
7.若没有突变,进化还能够发生吗?为什么?
【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若没有突变,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也就没有意义,生物就不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化,也就不可能进化。
8.所有的变异都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吗?为什么?
【答案】不是。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影响种群基因的组成,才能改变基因频率。
9.突变具有低频性,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能。虽然突变的频率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每一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内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突变。
【自查自纠】
判断正误
7.若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
8.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9.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
10.自然选择对同种生物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
【答案】  7.× 8.√ 9.× 10.√
典例分析
[典例2]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
C.该地区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定向突变成S基因
【答案】 B
【解析】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B正确;基因型为Ss的个体对应的表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学习任务三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自主梳理】
6.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原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2)选择的对象
①直接作用对象:个体的表型。
②实质:决定表型的基因。
(3)选择的结果
①生物性状上:朝着有利变异的方向不断进化。
②基因上: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4)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合作探究】
10.根据教材探究·实践“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提供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树干变黑对桦尺蛾浅色个体的出生率有影响吗?为什么?
【答案】有影响;树干变黑后,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导致其个体数量减少,影响出生率。
(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型?为什么?
【答案】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因为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表型),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桦尺蛾种群发生进化了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桦尺蛾种群发生了进化;依据是桦尺蛾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4)根据资料分析,决定桦尺蛾进化方向的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5)该桦尺蛾种群是否形成新物种?为什么?
【答案】没有形成新物种,因为浅色个体和黑色个体生活在一起,仍能进行交配和基因交流,因此没有形成新物种。
1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怎样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
1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答案】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
学习任务四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自主梳理】
7.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1)实验原理
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
(2)实验步骤
步骤1 分组、编号、做标记 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底部画2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将培养皿分为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①~④
步骤2 接种 取少量细菌的培养液,用无菌的涂布器(或无菌棉签)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
步骤3 自变量控制 用无菌的镊子先夹取1张不含抗生素的纸片放在①号区域的中央,再分别夹取1张抗生素纸片放在②~④号区域的中央,盖上皿盖
步骤4 培养 将培养皿倒置于37 ℃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 h
步骤5 因变量观测 观察培养基上纸片附近是否出现抑菌圈,如果有,测量和记录每个实验组中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
步骤6 重复实验 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重复步骤2~5。如此重复几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
(3)实验结果
与区域①相比,区域②③④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②③④区域抑菌圈的平均直径逐代越来越小。
(4)实验结论
①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②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导致了耐药菌比例的逐渐升高。
【合作探究】
13.根据教材探究·实践“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
【答案】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在抑菌圈边缘抗生素浓度较低,可能存在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因此要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
(2)在本实验的培养条件下,耐药菌所产生的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的?你怎么理解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的?
【答案】在本实验条件下,耐药菌产生的变异一般来说是有利的;在特定环境中,有利于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
(3)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有人生病时觉得去医院很麻烦,就直接吃抗生素;有的禽畜养殖者将抗生素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你认为这些做法会有什么后果?
【答案】滥用抗生素会使病菌的抗药基因不断积累,抗药性不断增强,导致抗生素药物失效。
14.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四年内,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1)依据表中数据分析,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案】正相关的关系(这种细菌耐药率随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而提高)。
(2)该种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是什么?是使用抗生素导致的吗?抗生素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基因突变;不是;抗生素起选择作用。
(3)细菌耐药率逐渐升高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
(4)请概括自然选择与种群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关系。
【答案】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习题巩固】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下列关于“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培养基的特定区域放置不含抗生素的纸片,作为空白对照
B.实验中抑菌圈的直径越大,抗生素的抑菌作用越强
C.抗生素的使用可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
D.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会导致耐药菌比例逐代提高
【答案】 C
【解析】 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在培养基的特定区域放置不含抗生素的纸片,作为空白对照,A正确;一定浓度的抗生素可杀死细菌,故实验中抑菌圈的直径越大,说明抗生素的抑菌作用越强,B正确;抗生素只是起选择作用,C错误;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会导致耐药菌比例逐代提高,D正确。
2.达尔文曾明确指出,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但有害突变一般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突变产生的新基因,经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基因控制的性状与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
【答案】 B
【解析】 有害突变和有利突变均属于可遗传变异,都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3.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些突变类型的昆虫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了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例主要说明了(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绝对的
【答案】 C
【解析】 题中信息表明,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C符合题意。
4.为探究两种抗生素对某细菌的抑菌效果,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方案,在无菌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涂布被检测细菌,放置甲、乙和丙三个圆形滤纸片(抗生素可在培养基扩散,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的大小能反映其抑菌效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抑菌最有效的是抗生素b
B.浸泡滤纸片的抗生素a、b浓度应相同
C.丙滤纸片起到对照作用
D.此方法可检测抗生素对病毒的抑制效果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图,浸泡过抗生素b的抑菌圈最大,说明抗生素b的抑菌效果最强,A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浸泡抗生素和抗生素的种类,两种抗生素的浓度应相同,目的是保证单一变量,B正确;浸泡过无菌水的丙组应为空白对照组,C正确;抗生素可抑制细菌生长,但不能抑制病毒的繁殖,故不能检测对病毒的抑制效果,D错误。
5.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的人数情况如表所示,则这200人中,b的基因频率为(  )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 78 14 8 70 30
A.85% B.30%
C.20% D.15%
【答案】 C
【解析】 X染色体上b基因的数量是14+8×2+30=60,B、b基因的数量共为78×2+14×2+8×2+70+30=300。b的基因频率为60÷300×100%=20%,C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