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自治州奇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昌吉自治州奇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度高中生物期末考试卷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60分)
1.2017年,科学家用“人造子宫”来抚育早产的羊羔获得成功。“人造子宫”的实质是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大塑胶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塑胶袋内的电解质溶液能够为早产羊羔生活提供适宜的液体环境
B.该塑胶袋内,除水和电解质外,应该还包括促进羊羔生长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
C.该塑胶袋内的电解质溶液必需具备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
D.为维持“人造子宫”内溶液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需要定期注入高浓度NaCl溶液
2.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补救措施是针对性输液,吸氧和强心治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事例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B.该患者呼吸困难会导致体内CO2含量偏高
C.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的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
D.补充适当的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减轻脑水肿的症状
3.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脑损伤会导致身体失去运动能力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脑神经
C.大量饮酒后呼吸急促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D.生物节律的调节与下丘脑有关,与环境无关
4.研究发现一些神经细胞不仅能释放典型神经递质,还能释放ATP作为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两者均能引起受体细胞的膜电位变化。如图表示其大致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没有线粒体或者叶绿体的细胞不能合成并释放ATP
B.相关酶的作用下,ATP中的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腺苷
C.接受ATP信号的细胞膜上的几种受体的本质都是蛋白质
D.三个磷酸基团带负电,彼此之间相互排斥,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是远离腺苷的特殊磷酸键容易断裂的原因
5.成年人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膀胱逼尿肌接受兴奋后收缩,产生排尿反射。逼尿肌收缩时,又刺激牵张感受器,引起膀胱逼尿肌反射性收缩,直至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相关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产生尿意的过程:牵张感受器→④→脊髓→②→大脑皮层
B.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的截瘫病人无法完成排尿
C.正常成年人排尿的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成年人能根据环境情况适时排尿,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6.将灵敏的电位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的内表面,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予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且ac=db,有关该实验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同时刺激c、d两点,a、b处同时兴奋,a、b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先向右偏转
B.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是同一个结构
C.d所在的神经元可能是中间神经元
D.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d左侧
7.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B.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C.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D.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8.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下表所示的是注射相应激素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生理反应。
注射的激素 生理反应
Ⅰ 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
Ⅱ 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
Ⅲ 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Ⅰ、Ⅱ、Ⅲ三种激素的化学名称分别是( )
A.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D.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9.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下图是胰岛素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可接受葡萄糖血糖升高和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刺激
B.胰岛素可通过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来调节血糖浓度
C.胰岛素的分泌也可接受下丘脑—垂体—腺体轴的分级调节
D.胰岛素降低血糖从而减弱了血糖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属于正反馈
10.人体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RH的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
B.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垂体
C.TH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血浆TSH的浓度有所下降
D.饮食缺碘会影响TRH和TSH的分泌,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
11.卡介苗的有效成分是结核杆菌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是在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等淋巴细胞的参与下产生的
B.人体内已有的抗体都能与再次入侵的该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
C.该过程中,虽然浆细胞不能识别该抗原,但其能分泌多种特异性抗体
D.防御、自稳、监视功能是依靠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完成的
12.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
B.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C.⑧是细胞毒性T细胞
D.④的发育和成熟是骨髓完成的
13.保护性体液免疫的核心是B淋巴细胞的激活及其分化为分泌抗体的浆细胞,其中长寿命浆细胞可以存活数年到数十年,维持疫苗的长久保护力。长寿命浆细胞的作用具有双面性,也可产生致病性抗体,导致自身免疫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淋巴细胞的激活需要抗原的刺激以及淋巴因子的作用
B.B细胞被激活后可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两者均可识别抗原
C.长寿命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相同,具有分裂、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能力
D.致病性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的体细胞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过敏反应
14.为探究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尖端弯曲程度的影响,科研人员将胚芽鞘的尖端去掉,在左侧放一琼脂块,如图表示随着琼脂块内IAA浓度的增加,胚芽鞘弯曲度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需在黑暗中进行,以免光影响琼脂块中IAA的分布
B.随琼脂块中IAA浓度增加,胚芽鞘弯曲度数逐渐增大
C.当琼脂块中IAA浓度大于0.25mg/L时,IAA对胚芽鞘的弯曲仍有促进作用
D.生长素的两重性表现在当IAA浓度超过最适浓度时,对胚芽鞘弯曲度具有抑制作用
15.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患恶苗病的水稻叶片汁液喷洒到正常水稻幼苗上,结实率会降低
B.黄瓜的雌花和雄花的分化受到乙烯、脱落酸、赤霉素等激素的共同调控
C.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短,说明矮壮素的生理效应与细胞分裂素的相同
D.合理使用赤霉素,可以提高葡萄果实无籽化程度,从而得到无籽葡萄
16.将正常生长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图1表示水平放置的幼苗根和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关系的曲线图,图3表示不同的激素处理方式与胚芽鞘生长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曲线上的点A、B依次可对应根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
B.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2f,则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范围是f~2f
C.图3中“ ”的处理方式可以是加等量的蒸馏水
D.IAA和GA3在促进胚芽鞘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17.“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析,此江中所有的芙蓉组成了_,芙蓉与所思之人相比,无___层次( )
A.种群 器官 B.种群 系统 C.群落 器官 D.群落 组织
18.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C.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选择尽可能多的患病家系作为样本
D.调查分布范围小而个体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采用目测估计法
19.蝗虫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卵、幼虫(俗称跳蝻)和成虫。蝗虫有群集性,成群的蝗虫常常一同迁飞。保护蝗虫的捕食性天敌是防治蝗虫的有效措施,也可在山坡放养鸡、鸭、鹅等家禽进行防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成虫、幼虫的数量均可采用标志(记)重捕法
B.蝗虫、放养的家禽以及山坡上所有的植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C.保护蝗虫的捕食性天敌防治蝗虫属于生物防治
D.一只飞行的蝗虫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种群的基因库
20.我国科学家发现蝗虫聚集成灾与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有关。4VA对蝗虫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4VA是一种化学物质
B.防治蝗虫应在K/2以后采取措施
C.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
D.利用4VA对蝗虫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21.科学工作者为了检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
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
D.数月之后,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22.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图乙中在t2时期种群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B.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图乙中的t1时期种群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图乙中在t2时期种群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D.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图乙中的t1时期种群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23.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成败,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解释和预测②调查种群密度时,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③调查某种兔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调查结果会偏大④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需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⑤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⑥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24.《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湾池,鱼鉴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且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B.“数罟不入湾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种群数量大于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
D.捕捞后,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种群数量更易得到恢复
25.有关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中有两个计数室,计数室底部到盖玻片的距离为0.1毫米
B.稀释会改变种群密度,实验过程中不能对培养液稀释
C.滴于盖玻片边缘的多余的培养液要用滤纸吸掉,否则会引起计数结果偏大
D.使用清洗后未进行烘干(晾干)处理的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计数结果一般偏小
26.上世纪50年代,浙江人民在建德新安江下游建了新安江大坝,新安江水流入淳安盆地,蓄水完成后,就形成了千岛湖水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始完成蓄水与现在的千岛湖的生物种类、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千岛湖底泥中沉积的有机物属于该生态系统中未利用的能量
C.相较于千岛湖水体环境,库区的岛屿上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
D.维持千岛湖水库水域生态系统的稳态,需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27.我国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生态学知识。下列有关解读中错误的是( )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28.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三级消费者
B.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不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筹
C.黄腰白喉林莺的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减少
D.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
29.下表为某退耕农田40年间草本、灌木及乔木物种种类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0-40年间该退耕农田区域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B.群落对光照的利用率增加,不同物种的生态位无重叠
C.40年后该区域内部物种还发生一些变化,说明演替是永恒延续的
D.15-40年间草本植物种类一直增加,因此草本一直是该群落的优势种
30.景观破碎化是指人为干扰等导致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是生物多样性丧失主要的原因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斑块镶嵌体描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光照、地形变化的影响
B.景观破碎化的形成表明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使物种生存空间增大
D.景观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1.某弃耕农田演替过程的优势植物类型变化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0~1 马唐
1 飞蓬
2 紫苑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50~150 栎
A.该弃耕农田草本植物演替速度快于木本植物
B.弃耕5年后,短叶松相比须芒草剥夺了更多阳光而占据优势
C.演替过程优势植物种类的变化表明该弃耕农田位于干旱地区
D.该农田弃耕后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32.在华南某地的防护林中,适度砍伐成树有利于林下植物丰富度增加,阳生植物增多。受到重度干扰的防护林,比自然林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防护林中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
B.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影响了种间竞争
C.受到重度干扰的防护林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增强
D.人工干扰可能会改变防护林中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3.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一年后捕食者数量增多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丰富
C.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缺乏食物
34.如图为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部分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字母表示能量的数值)。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e的一部分
C.第一、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a+c+d+e)×100%
D.农田除草和杀虫可能影响该食物链和能量流动方向
35.下列有关“稻蛙共生”立体种养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蛙能捕食害虫,降低了稻田害虫防治成本
B.蛙的粪便能给稻提供肥料和能量
C.该种养模式不仅能增加经济效益,还能明显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
D.“稻蛙共生”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6.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B.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还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C.因为动物都是靠捕食获取食物,所以都是消费者
D.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3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38.“稻田养鱼”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鱼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B.鱼吃杂草,杂草同化能量中的10%~20%流入鱼体内
C.稻田中鱼的数量增长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D.该模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39.某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如下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kJ)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大于B、C的能量之和
B.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约为15%
C.若C增加5kg,则需要消耗A约222kg
D.某种因素使该生态系统食物链延长,会导致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减少
40.图甲、图乙是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同样的玉米产量,图甲的营养结构能养活更多人口
C.研究能量金字塔能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若土壤中的污染物难以降解,则进入图乙中人体的污染物更多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0分)
41.(8分)人体的内环境具有“自稳态”,当气温变化较大或人体疲劳时,这种“自稳态”易遭到破坏,机体出现疾病。2017年末一种乙型流感开始在人群中传播,这与各地气温骤降不无关联。本次流感传染性强,患者会高烧、咳嗽,并伴有头痛和周身不适。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 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当气温骤降,人体感觉到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 (填“TRH”或“TSH”)增加,进而引起 分泌的 (填“TRH”或“TSH”)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 ,进而维持体温恒定。
(3)当机体受到乙型流感病毒侵染后,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处理和清除过程与 (填一种细胞器名称)直接相关;机体在第二次被同种病毒侵染时,能够产生浆细胞的淋巴细胞主要是 (“B细胞”或“记忆细胞”)。
(4)患乙型流感后,病人身体不适,不想吃饭,但血糖浓度还能基本维持平衡,此时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是 。
42.(8分)如图1为某种植物的根和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1回答:
(1)图中A、B代表不同的器官,其中代表根的是 。
(2)e浓度的生长素对B器官的作用是: (填“促进”,“抑制”或“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单侧光照射会引起茎向光弯曲生长,若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的范围应在 到 (填字母)之间。
(4)若想培养无根豆芽,配制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是 (填字母)。
(5)如图2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和 直立生长,乙和 向右生长, 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43.(11分)研究者在青藏高原某人工草地试验站选取了经过12年(1999年~2011年)演替变化的六个样地进行了相关研究,分别标记为Ⅰ、Ⅱ、Ⅲ、Ⅳ、Ⅴ、Ⅵ,这六个样地是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的不同草种组合。此外他们还选取围栏外天然草地(冬季用于放牧、生长季休牧)作为对照(CK),结果如下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从人工草地建植初期(1999年)到2011年,群落进行了    演替。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中某种草长势参差不齐、有高有矮,这    (填“体现”或“不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2)由图1可知,与人工草地建植初期(1999年)相比,样地    (A、Ⅰ;B、Ⅱ;C、Ⅲ;D、Ⅳ;填字母选项)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最大,但人工草地均未达到围栏外天然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从优势种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适当放牧能控制优势种的数量,增加物种的丰富度,然而过度放牧可能会影响草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   。
图2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甲中的曲线Ⅰ为“ ”形曲线,为 条件下种群的增长形式。
(4)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曲线Ⅱ中的  (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
(5)图2中曲线Ⅱ有一段时期近似于曲线Ⅰ,这一段 (“等同于”或“不等同于”)曲线Ⅰ,原因是阴影部分表示 ,也就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6)图3中种群密度为 点时,表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44.(13分)如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a~e代表过程)。请据图回答:
(1)细菌、蚯蚓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鼠属于 消费者;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   (填图中字母)。图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主要是 (填生理过程),其次可能有 作用。
(2)经调查,第一年狼的种群数量为N0,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是原来2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2次以后,狼的种群数量为 N0(2分)。
(3)若该草原发生过火灾,若干年后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我们把这种演替类型称为   。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   (A、阳光;B、水;C、无机盐;填选项字母)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4)下表是生态系统中第一、二、三营养级的能量(单位为102KJ/m2 a)。
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 现存生物中的能量 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A 15.91 2.31 13.23
B 871.27 312.58 501.58
C 142.20 51.65 79.13
从表中的数据,可判断第二营养级为 (填大写字母)。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 %(保留两位小数)(2分)。蜣螂从第三营养级粪便中获得的能量属于表中   (填大写字母)的同化量。
2022-2023学年度高中生物期末考试卷生物试卷参考答案
1.D
【详解】A、大塑料袋内的电解质溶液能够为早产羊羔生活提供适宜的液体环境,维持羊羔细胞的渗透压平衡,A正确;
B、该塑胶袋内,除水和电解质外,还需包含羊羔生长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B正确;
C、羊羔健康生长不光要维持电解质溶液必要的成分和含量,还要满足羊羔发育所需的适宜的温度、酸碱度等,C正确;
D、“人造子宫”中的渗透压应该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因而不能定期注入高浓度NaCl溶液,D错误。
故选D。
2.C
【详解】A、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但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人体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A正确;
B、该患者呼吸困难,细胞产生的CO2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所以会导致体内CO2含量偏高,B正确;
C、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多,C错误;
D、补充适量的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组织液中吸收的水分增多而减轻脑水肿,D正确。
故选C。
3.C
【详解】A、躯体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躯体平衡中枢在小脑,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不能保持平衡,但是不会失去运动能力,A错误;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B错误;
C、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的中枢,所以大量饮酒后呼吸急促与脑干的功能有关,C正确;
D、生物节律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其与环境有关,D错误。
故选C。
4.A
【详解】A、没有线粒体或者叶绿体的细胞也能合成并释放ATP,如原核细胞,A错误;
B、相关酶的作用下,ATP中的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腺苷,腺苷是由一分子的核糖和一分子的腺嘌呤组成的,B正确;
C、目前认为,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可推测,接受ATP信号的细胞膜上的几种受体的本质都是蛋白质,C正确;
D、三个磷酸基团带负电,彼此之间相互排斥,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因而远离腺苷的特殊磷酸键容易断裂,这是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D正确。
故选A。
5.B
【详解】A、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途径是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传入神经→脊髓,脊髓再通过神经②传导大脑皮层,A正确;
B、截瘫病人,脊髓受伤导致①②受损,脊髓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但是在脊髓的控制下仍可以完成排尿反射,B错误;
C、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的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C正确;
D、成年人能根据环境情况适时排尿,体现了大脑皮层对排尿反射的控制,也就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B。
6.D
【详解】A、据图可知,膝跳反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兴奋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侧神经元,由于ac=db,所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同时刺激c、d两点,a、b处同时兴奋,此时a、b处均为内正外负,即先向左偏转,A错误;
B、膝跳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效应器是股四头肌,B错误;
C、膝跳反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没有中间神经元,C错误;
D、同时刺激c、d两点,a、b处同时兴奋,a、b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先向左偏转,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通过突触传递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使b点电位改变,电流表再向右的偏转,因此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d左侧,D正确。
故选D。
7.D
【详解】A、该考生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可以维持体温稳定,所以体温不会迅速上升,A错误;
B、该考生未进食,故血糖浓度会下降,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减少,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升高,来升高血糖,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C错误;
D、由于该考生未饮水,故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会减少,D正确。
故选D。
8.A
【详解】根据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析表格可知:注射激素Ⅰ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是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胰岛素;注射激素Ⅱ出现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则注射的是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并使软骨生长作用的生长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肾上腺素或甲状腺激素的作用,A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A、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可接受葡萄糖和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的刺激,A错误;
B、胰岛素可通过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来降低血糖浓度,B正确;
C、胰岛素的分泌不接受垂体分泌激素的调节,C错误;
D、胰岛素降低血糖从而减弱了血糖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属于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B。
10.C
【详解】A、只有下丘脑细胞能够分泌TRH,A正确;
B、下丘脑分泌的TRH随而液运输到全身各外,与腺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即定向作用于腺垂体,B正确;
C、TH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所以垂体释放的TSH增加,血浆中TSH浓度升高,C错误;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TRH和TSH分泌增加,TSH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D正确。
故选C。
11.D
【详解】A、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人体内有很多种抗体,而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即不同抗体特异性识别的抗原不同,B错误;
C、每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C错误;
D、人体的三道防线共同完成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监视功能,D正确。
故选D。
12.D
【详解】A、③为受体,本质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确;
B、人体内的细胞④为T细胞,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B正确;
C、⑧可使靶细胞裂解,故为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分泌抗体,记忆细胞不能分泌②抗体,D错误。
故选D。
13.A
【详解】A、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的激活需要抗原的刺激以及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A正确;
B、B细胞被激活后可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记忆细胞可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长寿命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不同,记忆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不产生抗体,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能继续分裂和分化,能产生抗体,C错误;
D、致病性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的细胞可导致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A。
14.C
【详解】A、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能感受光照,光照不会影响琼脂块中的IAA分布,A错误;
B、随着琼脂块中IAA浓度的增加,胚芽鞘的弯曲度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超过一定的浓度,弯曲度数减小,B错误;
C、当琼脂块中IAA浓度大于0.25mg/L时,仍比对照组的弯曲程度大,IAA对胚芽鞘的弯曲仍有促进作用,C正确;
D、生长素的两重性表现在当IAA浓度超过一定值时抑制生长,题图中当生长素浓度大于最适浓度时,对胚芽鞘弯曲度仍呈现出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C。
15.C
【详解】A、将患恶苗病的水稻叶片汁液喷洒到正常水稻幼苗上,会使水稻幼苗营养生长旺盛,更多的有机物用于营养生长,因此结实率会降低,A正确;
B、黄瓜的雌花和雄花的分化受到乙烯、脱落酸、赤霉素等激素的共同调控:如当脱落酸/赤霉素的比例高时,可更多分化出雌花,B正确;
C、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而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短,说明二者作用相反,C错误;
D、赤霉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可以获得无籽果实,D正确。
故选C。
16.B
【详解】A、图1中,根对生长素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向地生长时,B生长速度快,是低浓度,为根的远地侧,A生长速度慢,是高浓度,为根的近地侧,A正确;
B、在重力作用下,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2f,则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2f,且生长速度慢于近地侧,故小于f,B错误;
C、图3中“?”的处理方式可以是不加激素或加等量的蒸馏水,作为对照,以观察不同激素的作用效果,C正确;
D、根据IAA和GA3共同作用的促进作用高于二者单独作用可知,二者在促进胚芽鞘生长方面呈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B。
17.B
【详解】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此江中所有的芙蓉组成了种群,芙蓉是植物,与动物相比植物无系统这一结构层次,B正确。
故选B。
18.C
【详解】A、沿河岸通常为长方形,因此调查沿河岸的某植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
B、濒临灭绝的动物数量极少而且是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
C、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且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应选择尽可能多的患病家系作为样本,C正确;
D、调查分布范围小而个体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采用记名计算法,D错误。
故选C。
19.C
【详解】A、调查蝗虫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数量应采用样方法,A错误;
B、蝗虫群集性的形成可能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B错误;
C、利用天敌捕食害虫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
故选C。
20.B
【详解】A、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防治蝗虫应在K/2之前采取措施,B错误;
C、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会影响蝗虫种群数量,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
D、4VA属于信息素,利用4VA对蝗虫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D正确;
故选B。
21.C
【详解】A、因为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每天增长倍速不变,故可推测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
B、因为田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增长倍速λ=1.015,所以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B错误;
C、种群数量=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量×再次捕获的个体数量÷再次捕获中有标志的个体数量。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再次捕获中有标志的个体数量会偏小,结果估算数值会偏大,C正确;
D、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应该是最初田鼠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时候,D错误;
故选C。
22.B
23.C
【详解】①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数学模型(如坐标曲线、数学公式等)描述、解释和预测,①正确;
②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捕捉过一次的动物更难捕捉,则会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到的标记数”,可知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偏大,②错误;
③调查某种兔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会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数÷第二次捕捉到的标记数”,可知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偏大,③正确;
④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需要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一般是同一方位的两边)及其夹角顶点上的菌体,④错误;
⑤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只能用于探究农田里具有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⑤错误;
⑥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先盖上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处滴加培养液,然后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⑥正确。
故选C。
24.A
【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非种群的最大数量,A错误;
B、“数罟不入湾池”是指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其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种群数量维持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当种群数量大于K/2后,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慢,直到为0,C正确;
D、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捕捞后,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种群数量更易得到恢复,D正确。
故选A。
25.B
【详解】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中有两个计数室,计数室深度为0.1mm,A正确;
B、当酵母菌密度过大,难以计数时,应适当稀释,B错误;
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滴于盖玻片边缘的多余的培养液要用滤纸吸掉,否则导致边缘的多余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渗入计数室,会引起计数结果偏大,C正确;
D、清洗血球计数板后未进行干燥处理会导致菌液浓度降低,结果偏小,D正确。
故选B。
26.B
【详解】A、初始完成蓄水与现在的千岛湖的生物种类、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次生演替的结果,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有机物均属于该生态系统中未利用的能量,B正确;
C、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以浮游植物为主,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以高等植物为主纤维素含量高,因此相较于水体环境,岛屿上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更低,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是不能循环利用的,D错误。
故选B。
27.D
【详解】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由于人为活动的减少导致的演替,是在已有土壤条件下发生的,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杂草与豆苗间的竞争关系,B正确;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指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赢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故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D。
28.D
【详解】A、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属于第二或者第三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或者次级消费者,A错误;
B、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包括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B错误;
C、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黄腰白喉林莺的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错误;
D、栗颊林莺主要捕食树顶新生针叶区与嫩芽区,黄腰白喉林莺主要捕食无地衣区及有地衣覆盖的较低树干与中层枝条区,两者几乎没有共同食物区,竞争强度较弱,D正确。
故选D。
29.A
【详解】A、从表中只能看出,0-40年间物种数量在增加,说明物种丰富度在不断增加,A正确;
B、群落对光照的利用率增加,种间竞争加剧会使种群之间竞争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错误;
C、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达到稳定状态就不再演替,C错误;
D、该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随着演替类型不断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A。
30.B
【详解】A、斑块镶嵌体描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受土壤湿度、地形变化等的影响,A错误;
B、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导致景观破碎化,故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
C、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使物种生存空间减小,C错误;
D、景观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31.C
【详解】A、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A正确;
B、须芒草的生长为短叶松提供了营养更丰富、通气性更好的土壤;短叶松比须芒草更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所以短叶松取代须芒草成为优势植物,B正确;
C、如果该弃耕农田位于干旱地区,由于受到水分重要生态因子的限制,群落演替可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而短叶松和栎属于乔木,C错误;
D、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该农田弃耕后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D正确。
故选C。
32.C
【详解】A、防护林中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影响了林下植物和树的竞争关系,砍伐树后,林下植物接受的光照强度增强,更有利于林下阳生植物的生长,所以阳生植物会增多,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过度干扰会适得其反,重度干扰会降低防护林的物种多样性,使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错误;
D、适度的人工干扰可以增加防护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因此适度人工干扰可以加速群落演替和速度,D正确。
故选C。
33.C
【详解】狼和兔子是捕食关系,兔子是被捕食者,狼是捕食者,被捕食者的数量比捕食者数量多,且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变化,捕食者的数量后变化,由此可以判断图中甲代表兔子,乙代表狼,A正确;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食物丰富会使捕食者数量增加,B正确;狼的K值不等于最大值,应低于B点,C错误;在不利的条件下,如缺乏食物、传染病等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D 正确。
34.B
【详解】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包括生产者用于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等于a+b,或者等于a+c+d+e,A正确;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的同化量b,不属于图中e的一部分,B错误;
C、第一、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即e/(a+b)×100%,C正确;
D、农田除草和杀虫可以影响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B。
35.B
【详解】A、蛙能降低稻田中的害虫的数量,降低了稻田害虫防治成本,A正确;
B、蛙的粪便不可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能量,B错误;
C、该种养模式不仅能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能明显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C正确;
D、“稻蛙共生”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B。
36.A
【详解】A、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但不是植物,自养型的生物都是生产者,A正确;
B、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B错误;
C、蚯蚓、蜣螂等是动物,但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C错误;
D、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D错误。
故选A。
37.A
【详解】A、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A错误;
B、光合作用是指生产者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大气CO2库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
C、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中的碳返回大气中,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A。
38.C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A错误;
B、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两种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自然界中的环境是有限的,稻田中鱼的数量增长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C正确;
D、该模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
39.C
【详解】A、A同化的能量包括三部分:呼吸散失、传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共为1250kJ,同理B同化的能量为200kJ,C同化的能量为30kJ,故A所固定的能量大于B,C的能量之和,A正确;
B、据图计算,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第二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5%,B正确;
C、A到B的传递效率为16%,B到C的传递效率为15%,若C增加5kg,需消耗A:5÷15%÷16%≈208kg,C错误;
D、食物链延长,会使营养级增多,能量逐级递减,能量传递过程中会比之前散失更多能量,会导致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40.A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组成,A错误;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故同样的玉米产量,甲食物链更短,散失的能量更少,甲营养结构能养活更多的人口,B正确;
C、研究能量金字塔可以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正确;
D、生物有富集现象,若土壤中的污染物难以降解,由于乙的食物链更长,则进入乙结构中人体的含量更高,D正确。
故选A。
理化性质 TRH 垂体 TSH 甲状腺激素 溶酶体 记忆细胞 胰高血糖素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2017年末的一种乙型流感为例,考查内环境稳态、激素调节及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识记体温调节过程,识记激素及免疫调节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规范答题。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原理是: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病毒感染人体时,人体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而散播,进入宿主细胞后,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消灭,当同种病毒再次侵染时,机体会产生二次免疫反应。
(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指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当气温骤降,人体感觉到寒冷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多。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TSH),促甲状腺激素(TSH)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维持体温恒定。
(3)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二次免疫中产生浆细胞的淋巴细胞有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起主要作用的是记忆细胞。
(4)患乙型流感后,病人身体不适,不想吃饭,进食减少,此时血糖浓度降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进而使葡萄糖的浓度升高,维持血糖浓度平衡。
42.(1)A (2)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 b d (4) c (5) 丙 戊 丁
【详解】(1)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在较低生长素浓度下即可达到抑制作用,若图中A、B代表不同的器官,则代表根的是A。
(2)看图可知:e浓度的生长素对B器官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单侧光照射会引起茎向光弯曲生长,若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b,且促进生长的效果高于b,故生长素的范围应在bd之间。
(4)若想培养无根豆芽,配制的生长素浓度既要促进茎的生长,又要抑制根的生长,故浓度最好是c点对应的浓度。
(5)甲中,胚芽鞘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纸遮住,不能接受到单侧光照射,因此生长素分布均匀,甲直立生长;乙中,尖端接受到单侧光照射,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此乙向光弯曲生长;丙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且云母片竖直插入尖端,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均匀,因此丙直立生长;丁中,由于云母片水平插入胚芽鞘尖端以下,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面,所以丁不能生长也不能弯曲;戊中,云母片没有完全插入尖端以下,导致左边生长素浓度高,右边没有生长素,所以戊向右弯曲生长。因此甲、丙直立生长,乙、戊向右生长,丁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43.(1)次生 不体现 (2)C 方向 (3)种群密度 J 理想
(4)b (5)不等同于 环境阻力 (6)D
【详解】(1)由于存在生物基础,从人工草地建植初期(1999年)到2011年,群落进行的是次生演替。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中某种草长势参差不齐、有高有矮,这是一个种群不同个体的表现,未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2)分析图1,从1999年到2011年,样地Ⅲ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最大,但人工草地均未达到围栏外天然草地的物种丰富度,这表明适当放牧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其原因是牛、羊等牲畜适当取食草会降低优势种草的数量,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从而提高物种丰富度,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过度放牧的人为生产活动会影响草地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3)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甲中的曲线I为“J”形曲线,描述在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情况。
(4)曲线Ⅱ为“S”形增长曲线,在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要在前进行防治,曲线Ⅱ中b表示。
(5)图2中曲线Ⅱ有一段时期近似于曲线Ⅰ,这一段不等同于曲线Ⅰ,原因是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
(6)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图乙中D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为0,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D点表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44.(1)分解者 初级  d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
(2)4
(3)次生演替  A (4)C 16.32 C
【详解】(1)细菌、蚯蚓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分解者。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图中d。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其次可能有化能合成作用。
(2)狼的种群增长符合J型增长,第一年狼的种群数量为N0,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是原来的2.6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2次以后,狼的种群数量为6.76N0。
(3)该草原发生过火灾,若干年后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这种演替是从原有的土壤条件上开始的,属于次生演替。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
阳光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4)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图中B是第一营养级,C是第二营养级,142.20÷871.27×100%=16.32%。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所以蜣螂从第三营养级粪便中获得的能量属于表中142.20×102 kJ/m2﹣a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