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汉内斯·阿尔文意在说明( )
A.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 B.儒家思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C.孔子思想蕴含丰富的科学价值 D.儒学可以保证世界和谐稳定
2.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被阿卡德人接受,巴比伦人、亚述人先后采用。此外,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等也根据各自需要,对楔形文字加以改变并使用。1500年左右,埃及与西亚各国的交往书信也用楔形文字书写。这可用于说明( )
A.西亚和北非文明发展的趋同性 B.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高度发展
C.苏美尔人为区域交往作出了贡献 D.古巴比伦长期是区域的文化中心
3.罗马共和国建立后,随着平民社会地位的提高,一个新的呼声也就跟着出现——让拥有少量财产的人也享有法律上的地位。就这一呼声的历史结果而言,这一诉求最终将古罗马社会送入一个新的时代。下列属于这一“新的时代”现象的是,古代罗马( )
A.明文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B.私有财产开始受到保护
C.终结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D.平民主导国家法制建设
4.印度宗教之多,是古代其他各国难以比拟的,其中重要的有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等,较小的宗教和各教中的派别更是不胜枚举。这可用来说明,古印度( )
A.是世界宗教中心 B.文化管理较为混乱 C.文化的丰富多彩 D.奉行政教合一制度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流民侨居南方,但“至(北魏)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南北文化的交流 B.得益于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
C.加速了南方政权的衰败 D.缓解了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
6.1948年英国制定《国籍法》,赋予英联邦国家公民入境和定居英国的权利。随后,亚、非、拉有色人种涌入英国,仅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三地就达到了48.5万人,他们在英国从事建筑、环卫、交通运输、餐饮等工作。这一状况( )
A.导致了英国人口结构的巨变 B.有利于推动英国的经济发展
C.促成英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D.激化了英国各民族间的矛盾
7.法国汉学家安田朴在《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中写道:“在广大的中亚、西亚地区很少发现可以肯定是从陆路运来的北宋器物,这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对应的。”基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宋朝( )
A.积极发展远洋航运 B.被迫转向闭关自守
C.对舶来品加征关税 D.推动边境贸易发展
8.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人的体质。1866年,法国画家雷诺阿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法国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景。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 B.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C.茶叶已成为欧洲民众生活必需品 D.英法两国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9.下表所示是关于蒙古西征的三个观点。据此,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
观点一 蒙古在西征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对当时的亚欧大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观点二 西征过程中,大量的汉人工匠被带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与此同时,蒙古人也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
观点三 蒙古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传播到了阿拉伯,后来这些发明又从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
A.军事扩张推动文明进步 B.蒙古西征阻碍欧亚文化交流
C.应辩证地看待蒙古西征 D.蒙古西征旨在传播进步文化
10.美国共和党领袖塔夫脱当选总统(1909-1913年在任)后明确指出:“我绝对不会偏离我的南部政策。……我不会在南部任命黑人为官员,……我不会放弃在那里建立一个白人政党的希望。”这一言论( )
A.阻碍了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 B.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顽疾
C.加速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完善 D.协调了美国南北双方的分歧
11.德意志海德堡的作家约瑟夫·格雷斯于1807年出版了《德意志人民丛书》,勃伦塔和阿尼姆于1808年出版了民间抒情诗《少年的魔笛》,他们都力图从文学方面揭示德意志历史的意义。正如施泰因所说,这些作品“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人的那种德意志火焰”。据此可知( )
A.启蒙思想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 B.德国学者引领了出版行业的升级
C.德意志人借助文学宣扬民主精神 D.拿破仑战争激发了德国民族觉醒
12.1917年8月,北洋政府正式对德宣战,并制定了“以工代兵”的参战政策,约14万华工被派遣到欧洲战场。一战结束后,这些华工成为声援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后来有的还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据此可知,一战客观上( )
A.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B.助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
C.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促成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3.二战以来,韩国创建了近百个书院或其他形式的儒学学校。这些学校主要向青少年讲授儒学典籍和传统礼仪。成均馆大学以儒家思想为办学理念,开设儒学必修课,以仁、义、礼、智为校训。由此可见,韩国( )
A.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B.重视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
C.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 D.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转型
14.唐代妇女在学校学习的书籍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经典,其中以《春秋》《礼》和《诗》最为普遍。此外,有关“妇德”的教科书数不胜数,比如《女仪》和《女诫》就是唐代妇女常读的书籍。这说明唐代( )
A.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社会观念进一步开放
C.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发展 D.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
15.如表所示为中外古代著名人物与图书馆的关系简述。这说明( )
古代西方 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里斯塔克等人的数学和科学成就都与亚历山大图书馆有密切关系
古代中国 孔子、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等都曾管理过国家图书,其研究均受益于图书馆
A.图书馆提供智力资源 B.东西方文化发展路径不同
C.东西方文化政策迥异 D.国家图书馆承载多种职能
16.从1834年通过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起,希腊在对待古迹方面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尽管一些人认为过于严格的法律有时候会影响经济增长,但希腊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希腊的这一做法( )
A.促使社会治理水平得以高度发展 B.使文化立国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C.秉持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 D.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允许英、法等国在中国招募华工,广西有人开始被运往国外。1876年,北海(当时属广东管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从北海口岸出国的华工,每年多则4000人,少则数百人。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04年,英国在梧州设立“契约华工”接收站。
——摘编自石维有、张坚《华侨华人与西南边疆社会稳定》
材料二 清末的广西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在此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海外移民。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再加上天灾频仍,大量破产的百姓纷纷外逃。此外,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广西学子出洋留学,也成为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梁茜茜《论清末广西海外移民的类型及特点》
材料三 1940年,日军将越南作为向中国华南进攻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基地,导致广西边境交通受阻,广西人迁居海外的人数剧减。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南进侵占东南亚,大约有11万侨胞又迁回广西。而广西一大批爱国志士,利用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移迁至越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战胜利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少数广西籍士兵流落在缅甸和印度。
——摘编自向大有《民国时期广西向国外移民三个时段社会背景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广西人口大量外迁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相较于清朝末年,抗战时期广西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商务部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计
材料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贸易在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传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
材料三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一带一路”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任力等《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成效、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并谈谈你的应对策略。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场翻译运动不仅仅让落后的阿拉伯文明飞跃上升,且让逐渐衰败的波斯、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最为重要的是,为一度沉沦但最终全面崛起的希腊、罗马文明奠定了复兴的基础。此外,翻译运动还使长期隔阂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因为地理距离所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翻译运动因此被称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的全球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
——摘编自李晓非、孙晓天《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阿拉伯翻译运动”,提出一个探究主题,并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源自材料;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四、材料分析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随着黄河流域各部落以及部落集团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逐渐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并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王朝。三族不断融为一体,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在民族大迁徙、大杂处、大交融的环境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诸子学说的争鸣竞长,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陈连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弘扬》
材料二 中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下形成的,其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被强行嫁接或重新塑造,因而有着自己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数不清的思想大家、文化学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外来文化不是排斥与拒绝,而是吸收与创造,从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
——摘编自张连珍《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和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和当代世界。据材料,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认为,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借鉴孔子的思想,也即儒家思想对于解决当前世界和人类面临的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B项正确;阿尔文博士的话肯定儒家思想的价值,而非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排除A项;孔子思想的重要价值在于其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社会治理方面的主张,孔子思想中关于科学知识的内容很少,排除C项;“保证世界和谐稳定”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楔形文字的传播和使用,不仅体现了苏美尔文化对邻近地区的影响力,而且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和文化互动。因此,苏美尔人通过楔形文字的创造和传播,为区域间的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C项正确;“西亚和北非文明发展的趋同性”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不一定是“文明高度发展”,排除B项;“古巴比伦长期是区域的文化中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罗马。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 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A项正确;古代罗马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在共和国以前就存在,“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是奴隶制共和国,奴隶主贵族享有特权,并未“终结”,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是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层而非平民主导国家法制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印度。据材料,古代印度宗教众多,不同宗教都对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丰富多彩,C项正确;在世界宗教领域的地位不完全取决于宗教数量,古代世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几大宗教并存,不同地区的主流宗教不同,“古印度是世界宗教中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古印度宗教众多有特定的历史原因,而非由于文化管理混乱,排除B项;政教合一制度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表现为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等。材料所述为宗教众多,而非政教合一,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侨居南方的北方流民又回到了北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南北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因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崇经礼士,促使人员的回流,而非北魏经济繁荣,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南方政权衰败的信息,排除C项;江南地区尚处于开发中,尚未出现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英国)。根据材料“仅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三地就达到了48.5万人,他们在英国从事建筑、环卫、交通运输、餐饮等工作”可得出,二战后,大量英联邦国家公民进入英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这有利于推动英国战后的经济复兴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人口的涌入对于英国人口结构的影响,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未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排除C项;材料并未信息表明该部分人口的涌入激化了英国的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法国汉学家安田朴提到,在广大的中亚、西亚地区很少发现可以肯定是从陆路运来的北宋器物,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对应,由于陆路贸易受阻,宋朝寻求其他贸易路线,比如海路,因此,宋朝积极发展远洋航运来弥补陆路贸易的不足,A项正确;转向闭关自守是发生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宋朝是否加征了关税,排除C项;材料所给的情景反映的是对外贸易,而不是民族间的边境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英法)。根据材料“法国画家雷诺阿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法国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商品流通不断增加,饮茶文化也被传入西方,说明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贸易格局的变化,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茶在法国流行,但不能说明茶叶已经成为欧洲民众生活必需品,排除C项;饮茶风气的相似不能证明两国饮食结构趋于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观点一指出蒙古西征对亚欧大陆的破坏性,观点二指出蒙古西征推动了亚欧大陆技术的交流,观点三认为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西传及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这三个观点启示我们蒙古西征的历史影响是复杂的,应辩证看待,C项正确;军事扩张客观上可能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其破坏性是主要的,排除A项;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亚欧大陆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蒙古西征旨在扩张领土与掠夺,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不会在南部任命黑人为官员,不会放弃在那里建立一个白人政党的希望”这体现了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B项正确;奴隶制在南北战争时就已经废除,排除A项;这一言论不利于民主共和制的完善,排除C项;20世纪初南北方已经统一,关于奴隶制存废的分歧已经解决,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德意志。1807-1808年正值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入侵德意志,打败德意志各邦国。据材料“力图从文学方面揭示德意志历史的意义”“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人的那种德意志火焰”可知,19世纪初德意志文学家的作品揭示德意志的历史意义,宣扬德意志人的民族权利,激发了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D项正确;约瑟夫·格雷斯、勃伦塔、阿尼姆是作家、诗人,而非启蒙思想家,其作品激发德国民族觉醒,而非宣扬启蒙思想,排除A项;仅凭《德意志人民丛书》《少年的魔笛》出版两个例子,且未与同时期其他国家对比,不能得出德国学者引领出版行业,排除B项;材料所述作品创作于拿破仑战争的背景下,激发德国民族觉醒,而非宣扬民主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参加过一战的华工成为声援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后来有的还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结合所学,参加一战的华工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回国后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据此可知,一战客观上助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B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转折点,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参加一战的华工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材料提及一战华工声援五四运动而非推动五四运动爆发,因此不能体现“促成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二战后韩国。据材料,二战以来,韩国创建了近百个书院或其他形式的儒学学校,开设儒学相关课程,体现重视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B项正确;韩国在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吸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成果,排除A项;韩国形成了儒家文化与 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民族文化,而材料所述仅涉及传承儒家文化,排除C项;韩国注重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是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而非推动文化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妇女在学校学习的书籍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经典,有关“妇德”的教科书数不胜数,说明唐代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D项正确;材料说明唐代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未涉及妇女政治地位变化,排除A项;材料说明唐代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未体现社会观念进一步开放,排除B项;材料说明唐代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中外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史学家很多受益于图书馆。结合所学,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提供智力资源,能够增长人的知识,A项正确;东西方的思想家、科学家、史学家很多受益于图书馆,反映东西方文化的相似性,而非路径不同,排除B项;材料体现东西方都重视图书馆建设,文化政策有相同点,而非迥异,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中外古代著名人物与图书馆的关系,体现图书馆保存文化典籍,促进文化发展,这只是图书馆职能的一方面,不能体现“多样”,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世界。据材料“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可知,希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文化遗存保护,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关系不大,排除A项;“文化立国政策”包括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研究、鼓励文化创新等多方面,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不等于落实“文化立国政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而非发展文化产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7.(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国门洞开,广西一些地区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西方殖民国家在广西招募华工,以充实殖民地的劳动力;西方列强入侵的深入;清政府对人民的压榨和剥削;自然灾害的频发;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广西学子出洋留学。
(2)特点:人口迁移因素主要受战争影响;外迁人数剧减;“双向流动”特征明显(人口回迁现象明显)。
说明: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和扩大,广西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外交通严重受阻,人口外迁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出现了移民人数剧减的情况。当时为了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以及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些广西籍人士奔赴国外。而东南亚地区沦陷以后,一些侨胞为了躲避战祸,选择了迁回广西。(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背景: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北海(当时属广东管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得出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国门洞开,广西一些地区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据材料“英、法等国在中国招募华工”得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西方殖民国家在广西招募华工,以充实殖民地的劳动力;据材料“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得出西方列强入侵的深入;据材料“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得出清政府对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据材料“天灾频仍”得出自然灾害的频发;据材料“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广西学子出洋留学”得出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广西学子出洋留学。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日军将越南作为向中国华南进攻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基地”“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得出人口迁移因素主要受战争影响;据材料“广西人迁居海外的人数剧减”得出外迁人数剧减;据材料“大约有11万侨胞又迁回广西”得出“双向流动”特征明显(人口回迁现象明显)。 说明:据材料“1940年,日军将越南作为向中国华南进攻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基地,导致广西边境交通受阻”得出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和扩大,广西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外交通严重受阻,人口外迁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出现了移民人数剧减的情况。据材料“广西一大批爱国志士,利用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移迁至越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战胜利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少数广西籍士兵流落在缅甸和印度”得出当时为了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以及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些广西籍人士奔赴国外。据材料“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南进侵占东南亚,大约有11万侨胞又迁回广西”得出而东南亚地区沦陷以后,一些侨胞为了躲避战祸,选择了迁回广西。
18.(1)成就: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文化贸易顺差不断增长;特色文化产品出口总值巨大,广受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欢迎。(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推动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增进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挑战: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周边安全环境出现恶化;全球经济下行,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答出三点即可)
策略:在巩固既有的成就基础上,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提升中国的全球治理能力,把“一带一路”倡议塑造成全球互利共赢的新高地;进一步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各个流域的交流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了解。(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一“图1”信息可知,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图2”信息可知,文化贸易顺差不断增长;根据材料二“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色文化产品出口总值巨大,广受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欢迎。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 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进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挑战,根据材料三“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根据材料三“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一带一路’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周边安全环境出现恶化;根据材料三“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经济下行,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第二小问策略,根据材料三“ 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巩固既有的成就基础上,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根据材料三“受经济下行影响,‘逆全球化’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升中国的全球治理能力,把“一带一路”倡议塑造成全球互利共赢的新高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各个流域的交流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了解。
19.主题:阿拉伯翻译运动兴起的有利条件。
阐释:自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先后征服了叙利亚、两河领域、伊朗和北非等地区,到8世纪阿拉伯帝国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广阔的疆域使阿拉伯帝国汇集了埃及文明、印度文明、西亚文明、希腊文明以及罗马文明。同时,帝国境内也汇集了大批熟悉不同文化的人才。为了巩固统治,阿拉伯帝国统治者重视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于是,阿拉伯人展开了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的运动。
综上所述,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及具备良好的历史条件。作为一场历时长久的大规模文化交流运动,它对推动阿拉伯文化发展、保存世界文明成果、促进不同的文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翻译运动”指的是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开展的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活动。可围绕“阿拉伯翻译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提出一个探究主题,并予以阐释。如选择“背景”,可以“阿拉伯翻译运动兴起的有利条件”为主题,围绕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阔、国力强盛,帝国汇集不同文化和众多人才,统治者重视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如选择“影响”,可以“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历史影响”为主题,结合材料“让落后的阿拉伯文明飞跃上升”“让逐渐衰败的波斯、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希腊、罗马文明奠定了复兴的基础”“使长期隔阂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和融合”,论述阿拉伯翻译运动对阿拉伯文化发展、欧洲古典文化保存、古代西亚和埃及文化传承、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20.(1)有利因素:地域空间的不断拓展;民族之间的交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答出两点即可)
(2)特征:本土性(民族性)传承性;丰富性;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答出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有利因素:根据材料“,随着黄河流域各部落以及部落集团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逐渐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并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王朝。”可知,地域空间的不断拓展;根据材料“三族不断融为一体,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可知,民族之间的交融;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可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特征:根据材料“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数不清的思想大家、文化学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可知,本土性(民族性)传承性,以及丰富性;根据材料“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外来文化不是排斥与拒绝,而是吸收与创造,从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可知,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创造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