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年级班次 七年级
授课时间 课时数 1
课堂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材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运用有关材料,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教法设计 本节教材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利于教学的实施,根据“黑种人的故乡”“快速发展的经济”“人口、粮食与环境”三个黑字标题内容进行安排。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图片、资料等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特点,及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是通过实例和图片,认识本区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经,培养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 课型 新课讲授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及时间 环节一 观看视频,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 非洲主要自然景观 1.观看视频 2.思考非洲独特自然环境特征 用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过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然环境呢?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环节二 通过“黑种人的故乡”标题,解读黑种人迁移方向,解读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读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图,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归纳总结半球位置:全部位于东半球,地跨南北半球。 海陆位置:绝大部分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 经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 23°26′N-23°26′S,20°W-50°E。根据图片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环节三 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独特的文化习俗,以人地协调观解读非洲独特风土人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欲,为学生自主思考提供思路和兴趣。同时,作为轻松的环节引入与自然环境联系更密切的民居特点以讲解地理环境特征,紧密的教学顺序引导学生专注。利用降水气温数据图,组织“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小组讨论。根据图片思考,通过读图并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小组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概念明确:热带草原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2.当地人建房充分考虑气候的影响,就地取材,搭建房屋。茅草屋墙体由木棍、树枝和泥土构成,比较薄,透气性好。房顶由厚厚的茅草覆盖。房屋阴凉通风,遮风避雨,既适应了气候,也满足了当地人们居住的需要。 环节四 提出问题,观察图片分析,指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来引入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的讨论。根据图片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20世纪末和今日之非洲的对比,首先提出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资源丰富而经济却比较落后的问题,再组织为非洲发展“出谋划策”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表达能力。最后进行案例分析,以加纳为案例,分析同学们在活动中提出的方案是否可行。 环节五 读《世界人口增长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提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会有什么影响的问题。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将人口增长与粮食困境联系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图片展示非洲食物困境,提出问题:那么非洲的粮食困境只是人口增长造成的吗?引导学生将粮食困境与自然环境特征联系结合,引出非洲干旱自然环境及其成因。通过实际饥饿问题,引起学生关注,通过气候类型分布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导入非洲自然特征。读图识别非洲都有哪些气候类型,以及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最后分析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关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锻炼语言思维能力。 概括明确:1..撒哈拉以南非洲以热带气候为主,没有温带和寒带; 2.气候多呈带状分布,且以赤道为对称轴向南北呈对称分布; 3.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广。 环节六 小结,利用图表梳理知识网络,可视化学习脉络,学生更有获得感成就感,学生持续学习兴趣增长。
教学后记 本次教学效果较好,用表现撒哈拉以南非洲状况自然景象的视频导入,引导学生去探究本区地理位置,从而了解这里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接着根据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和代表性景观图像,引导学生分析在这样的自然环境背景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和文化,指出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及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的贡献。学生学习参与度高,学习兴趣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